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81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大鼠皮层诱发电位的研究

    作者:郭玉婷;李延青;左秀丽;张海燕;匡荣光;卢学峰;李君曼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高敏感性大鼠在直肠球囊扩张下的皮层诱发电位的检测方法,并通过与正常大鼠的比较,了解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大鼠发病机制.方法1.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大鼠模型的建立:出生后8~14天雄性Wistar大鼠实验组每天接受动脉成形术(PTCA)球囊扩张二次,每次扩张压力30mmHg,每次持续1分钟,二次扩张间隔30分钟,15~21天,球囊压力增至60 mmHg,余条件不变.

  • 食管内脏高敏感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孟庆伟;许树长

    胃食管反流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较普遍的疾病,经常伴随各种不适症状,需要利用健康护理资源.在动物实验与人类实验研究中均表明,各种传入神经的受体在暴露于酸的情况下均可以敏感化,以至于使更多的感觉刺激通过传入神经输入到脊髓背角神经元,导致了这些神经元的阈值降低,使得他们的感受范围增大.这种敏感性增高的初级传入神经被形容为外周敏感化,而随之增加敏感性的脊髓背角神经元被描述为中央敏感化.一旦这些机制建立起来,可以使组织对以前原本无害的刺激发生敏感,并且会保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心理压力和机械刺激都已经被证实可以使细胞间隙增宽,因此可能促进外围敏感化.目前,外围与中枢敏感化被认为是食管疼痛和高敏感的重要机制,甚至生理量的酸亦可以导致症状的发生.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神经的敏感性.本文主要围绕食管内脏感觉高敏感作一简要综述.

  • 听阈评估的电生理技术进展

    作者:莫玲燕

    听阈评估是听力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诊断听力正常与否以及如果听力异常则确定听力损失程度.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根据500 Hz、1000 Hz、2000 Hz和4000 Hz四个频率平均听阈的dB HL来划分听力损失程度.作为听力定量诊断的方法应该符合以下一些基本特点.首先应具有频率特异性,如此才能根据各个频率的听阈来计算听力损失的程度.其次能够反映听觉通路全程的功能状况.行为听阈测试是定量诊断的金标准.但它只适用于能够且愿意配合的受试者,对于没有能力配合的受试者如老人和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及涉及赔偿或纠纷等不愿意配合的受试者,客观听力测试如短纯音听觉脑干诱发反应(toneburst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TB ABR),听觉稳态诱发反应(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ASSR),听觉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都具有频率特异性,能够部分或接近全部地反映听觉通路的功能状态,其优点是客观无需受试者配合且无创,适用于儿童或不配合人群.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些电生理方法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以及进展.

  • 听觉皮层诱发电位在儿童听觉感知中的应用

    作者:刘海红;倪鑫

    1听觉皮层诱发电位概述听觉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技术是指大脑在对声音信号进行感觉、认知、记忆过程中产生的电位,也称为晚潜伏期反应或晚皮质反应,其潜伏期为50~500ms。CAEP分为外源性成分和内源性成分。外源性则通常反映被动的感觉处理过程,其特点为依赖于刺激的有无,且对刺激的物理特性敏感,如刺激强度等。而内源性是指反映被动感觉处理以外的过程。值得注意的一点为,上述分类不可采取绝对的、非此即彼的原则。即使是通常被认为外源性的感觉诱发电位,也会受到如注意力等内源性因素的影响。同样,内源性诱发电位刺激信号受物理性质的影响,因此结合来源和发生时间的分类更为准确[1]。

  • 基于皮层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研究进展

    作者:赵均榜;张智君

    脑机接口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周神经和肌肉等常规输出通道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可为神经肌肉障碍患者提供一条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在虚拟现实、游戏娱乐以及航空等领域也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近年来,脑机接口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对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和特征转换等的研究较多.其中,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和P300等皮层诱发电位信号因易于处理且不需要长时间训练而被广泛应用于脑机接口.本文总结了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和基于P300脑机接口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脑机接口的实验范式以及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困难.

  • 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测量的改进

    作者:王玲;孙文昌;高昕;郑开俊;董德勇

    目的 确定清晰的皮层诱发电位起始点,改进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测量.方法 利用动物实验提取皮层诱发电位信号.将一种新的基于中值滤波的方法应用于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的测量.结果 广泛使用的叠加平均法对脑皮层诱发电位信号有平滑作用,使皮层诱发电位起始点难以确定.而提出的新的基于中值滤波的方法与传统的叠加平均法相比,能够得到清晰的皮层诱发电位起始点.对大鼠脑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的定量分析表明,不同的检测者应用新的基于中值滤波的方法测量的潜伏期比叠加平均方法得到的潜伏期明显一致.结论 新的基于中值滤波的方法能得到清晰的诱发电位起始点.从而避免了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测量中的人为误差.

  • 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实验改进

    作者:李玉宇

    目的:对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实验进行改进.方法:使用RM6240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将刺激输出电极插入家兔前爪腕部,在家兔颅骨钻孔,将通道输入电极连于钻头,电刺激并观察电位变化.结果:在家兔大脑皮层记录到诱发电位,出现主反应、次反应和后发放.结论:改进后的钻孔术,不易损伤大脑皮层,也不需暴露外周神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 采用磨孔法改进大鼠皮层诱发电位实验方法的探索

    作者:王晅

    目的:探索提高大鼠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实验稳定性的改进方法.方法:用电钻在颅骨表面磨孔并用眼科镊轻轻剥离余下的骨皮质,完全暴露硬脑膜,放置银球引导电极并观察皮层诱发电位信号.结果:在大鼠大脑皮层记录到较为清晰的诱发电位,出现主反应、次反应和后发放.结论:表明改进后的大鼠皮层诱发电位技术,操作简单易行且不易出血,实验成功率高.

  • 大鼠皮层诱发电位的实验方法探索

    作者:林栋;张学君;吴强;林晻;申芳芳

    探索大鼠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实验方法的改进.将刺激输出电极插入大鼠前爪腕部,用电钻在颅骨表面磨孔并用眼科镊轻轻剥离余下的骨皮质,完全暴露硬脑膜,放置银球引导电极并观察皮层诱发电位信号.结果:在大鼠大脑皮层记录到较为清晰的诱发电位,出现主反应、次反应和后发放.结论:改进后的大鼠皮层诱发电位技术,操作简单易行且不易出血,不会损伤大脑皮质.

  • 微创开颅法在家兔大脑皮层实验中的应用

    作者:丁玉琴;周玲生;王爱梅;杨坦

    目的探讨微创开颅法在家兔常用大脑皮层实验及组合中的应用.方法 28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传统实验法和微创实验法,做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去大脑僵直实验,对2组实验成功率进行比较,以比较2种实验方法优缺点.结果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实验成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去大脑僵直实验成功率微创组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P<0.05).结论使用微创开颅法进行大脑皮层组合实验较传统方法简单,且成功率高,实验成本低,宜在学生实验中采用.

  • 儿童皮层诱发电位中P1N1的增龄性变化及临床应用

    作者:卢伟;鲁倩;莫玲燕

    3.4大龄儿童P1N1这个年龄段包括了4岁到青春期的儿童,目前对于此年龄段的儿童P1N1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成人的P1N1是稳定而普遍存在的,而儿童的P1N1的特性尚不明确.P1波幅及潜伏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直到20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10].在这个年龄段,N1波分为Nla、N1b(图3),Nla波只在一部分受试者中观察到,N1b波在所有受试者中都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N1a波出现的频率也增长,6~7岁儿童中Nla波出现概率为61%,8~9岁为63%,10~12岁为69%,13~15岁为100%[10].

  • 儿童皮层诱发电位中P1N1的增龄性变化及临床应用(1)

    作者:卢伟;鲁倩;莫玲燕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1]是指大脑在对声音信号进行感觉、认知、记忆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其潜伏期为50-500ms.CAEP分为外源性成分和内源性成分,P1、 N1属于CAEP的外源性成分.近几十年来,对CAEP的神经发生源、感知过程以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在不断发展,本文介绍儿童P1N1随年龄变化的情况及其临床上的应用,希望对儿童 P1N1的研究提供帮助.

  • 皮层诱发电位用于婴幼儿听觉功能测试

    作者:黄伟洛(编译);冀飞(审校)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实施,越来越需要信度较高的客观技术评估婴幼儿听力损失程度来指导助听器验配并评估验配效果。经新生儿听力筛查确诊的听力损失婴幼儿通常应在出生后6~8周接受包括佩戴助听器在内的听力干预。对这些低龄婴幼儿应用行为测听技术进行助听器的效果评估是非常困难的,听觉诱发电位测试提供了一种检测大脑对声音反应的客观方法,可用于检测婴幼儿助听及未助听条件下的听觉功能。

  • 瞬时刺激的变化对近似纯音诱发波形的言语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符秋养;赵靖;梁勇

    一般的简短刺激如短声、纯音和简单言语声均可诱发出听皮层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 potentials,AEPs)的P_1、N_1和P_2成分,由于P_1的幅值相对较小,因此N_1和P_2波通常被认为是AEPs的特征波,通常将其归为N_1/P_2复合波.N_1波对刺激声的起始特征敏感,P_2波则反映了刺激声的声学或语音学特征.

  • 同时应用皮层及皮层下诱发电位监测脊柱矫形手术的观察

    作者:沈慧勇;何杰民;曹德雄

    目的寻求一种新的监护方法,以提高脊柱矫形手术监测效果.方法对95例脊柱矫形手术同时进行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l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及皮层下诱发电位(Sub 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ubCSEP)监测.结果皮层诱发电位受麻药的影响较大,皮层下诱发电位受麻药的影响较小.结论两者同时监测,可以早期预告脊髓损伤,这对脊柱矫形手术术中监测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 实验性动脉血压下降及治疗过程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动态变化

    作者:黄强;孟馥芬;康福信;张建龙;马琪

    目的:观察动脉血压下降至失血性休克及治疗后家兔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变化,了解缺血缺氧纠正后神经系统电活动的变化.方法:(1)记录放血前诱发电位及放血后血压50~60 mmHg(6.65~7.98 kPa)时的皮层诱发电位,测量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正波值、负波值的幅度及峰峰值的幅度和时程.(2)给予扩容补液治疗(补充所失血量及等量生理盐水和654-2 1 mg/kg)半小时后血压恢复到80~100 mmHg时,测定皮层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正波值、负波值的幅度及峰峰值的幅度和时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放血前后与治疗组皮层诱发电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性动脉血压下降过程中随着血压下降皮层诱发电位正波、负波、峰峰值幅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其潜伏期、峰峰时程延长;当血压低于70 mmHg(9.31 kPa)进行扩容时,诱发电位不能恢复到放血前的水平.该变化规律为临床对休克的治疗和有效监测提供了实验依据.

  • 脓毒血症过程中大鼠皮层诱发电位的变化

    作者:张晓婷;张建龙;马琪

    目的:观察脓毒血症发展过程中大鼠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SEP)的变化,探讨脓毒血症时脑电位变化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与脓毒血症组,每组50只.脓毒血症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血症模型,假手术组除不做盲肠结扎穿刺术外余同脓毒血症组,2组又按术后时间分为4、8、12、16、20 h 5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及CSEP正波与负波潜伏期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脓毒血症组大鼠精神萎靡,呼吸明显加快. (2)脓毒血症组大鼠随术后时间延长,CSEP正、负波潜伏期有延长的趋势,术后12、16、20 h组的正、负波潜伏期明显长于术后4.8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12、16、20 h CSEP正、负波潜伏期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脓毒血症过程中随病情的发展大鼠CSEP正、负波潜伏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为脓毒血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 油酸急性肺损伤兔皮层诱发电位动态变化观察

    作者:李士勇;张建龙;马琪

    目的: 探讨油酸急性肺损伤(ALI)兔皮层诱发电位(CSEP)的动态变化.方法: 1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0.1 ml/kg体重生理盐水(NS),实验组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0.1 ml/kg体重油酸(OA),根据注射时间不同又分为OA30、60、90、120 min 4组,检测各组兔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峰峰时程、正波值、负波值、峰峰值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1)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OA 30 min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OA30 min组相比,OA60 min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OA 60min组相比,OA90 min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与OA 30 min组相比,OA120 min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2)峰峰时程:与对照组相比,OA 30、60、90、120 min组峰峰时程明显延长(P<0.05~0.01),与OA60 min组相比,OA90 min组峰峰时程明显延长(P<0.05).(3)正波值:与对照组相比,OA90、120 min组正波值明显减少.(4)负波值:与对照组相比,OA 90、120 min组负波值明显减少(P<0.01),与OA30 min组相比,OA90 min组负波值明显减小(P<0.01).(5)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OA90 min组峰峰值明显减小(P<0.01),与OA60 min组相比,OA90 min组峰峰值明显减小(P<0.05),与OA30 min组相比,OA120 min组峰峰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CSEP的变化可以较早地反映脑功能的变化,可作为监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变化的指标.

  • 失血性休克过程家兔皮层诱发电位的动态变化

    作者:黄强;康福信;张建龙;马琪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家兔大脑皮层电位变化的规律,了解失血性休克过程脑电位变化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按血压分组记录不同血压点诱发电位的幅度,血压每下降10 mmHg为一组,记录各时点皮层诱发电位的正波值、负波值及峰峰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皮层诱发电位随血压下降正波、负波、峰峰值均有下降趋势,各血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波值在90~70 mmHg (9.31~11.97 kPa) 时较平稳,70 mmHg(9.31 kPa)以下明显下降;负波值在90~80 mmHg (11.97~10.64 kPa)、70~60 mmHg (9.31~7.98 kPa)时变化不大,随后不断下降.结论:失血性休克过程中随血压下降诱发电位幅度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有利于临床治疗和监测.

  • 微创开颅法在家兔大脑皮层实验中的应用

    作者:丁玉琴;王爱梅;马风巧

    目的:探讨家兔常用大脑皮层实验的方法,以寻找一种新的、成功率高、创伤小、动物利用率高的实验方法,以便在学生实验中开展.方法:切开麻醉家兔头部皮肤,暴露颅骨及其缝隙标志,用直径为0.5 cm的骨钻分别在不同位置钻3个小孔,分别做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大脑皮机能定位;去大脑强直等实验.结果:三种实验结果都比传统组成功率高.结论:使用微创开颅法进行大脑层组合实验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方法简单,出血少且成功率高,降低了实验成本和难度,易于在学生实验中开展,并节约了学时和动物,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尤其适用目前学时少,实验经费紧张的现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