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反复发热

    作者:黄晓明;杨惊

    男性患者,34岁.因"反复发热4月余"收入院.1 病历摘要1.1 病史患者4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发热,自测体温高38.5 ℃,伴畏寒、寒战、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发热多为连续数天,下午为著,体温降至正常数天后发热复现,无明显规律.于当地医院(葡萄牙)住院治疗,查血淋巴细胞增高,血小板降低.起病半月后出现咳嗽,咳痰,痰为黄痰,并有痰中带血,予静脉用环丙沙星治疗.

  • 淋巴管造影剂进入肠管二例

    作者:耿万德;沈文彬;孙宇光;夏松;常鲲

    患者1 女性,28岁.主因间歇性乏力、水肿、腹泻2年,于2000年10月6日入院.实验室检查:血浆总蛋白37 g/L,清蛋白17 g/L,血淋巴细胞0.3×10~9/L.胃镜:十二指肠黏膜密集白色斑点;胃镜活检:黏膜下淋巴管扩张.淋巴管造影:腹膜后淋巴管扩张,在荧光屏监视下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降部,经过横部进入空肠,胸导管末端回流不畅.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十二指肠淋巴瘘.于2000年11月19日行胸导管颈外静脉吻合术,后行保守治疗包括间断全肠外营养5年多无效,于2006年5月30日入院.

  • 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比对癌症及疗效的影响研究

    作者:魏玉香

    目的:分析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比对癌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的60例癌症患者(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比小于10%)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分为3组,其中甲组20例,乙组20例,丙组20例(甲组经过化疗或放疗,乙组未经过放疗或化疗,甲乙两组人员均采用了中药与免疫药物联合治疗,丙组未经过化疗,采用化疗与中药联合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其他情况的变化。结果甲组患者在治疗以后,其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比依旧在10%以下,终全部死亡。乙、丙两组中各有8例和10例患者的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比有了显著的提升,超过了10%,而这些患者的病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液淋巴细胞百分比可以作为癌症患者病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对放疗、化疗以及患者的疗效判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 化工厂环氧丙烷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率的调查

    作者:张吉;王立言;刘民;王玉

    为了解接触环氧丙烷工人的遗传毒理学效应的改变,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检测了50名接触环氧炳烷工人(其中包装车间20人,车间空气PO浓度122.8 mg/m3;酸化等车间30人,车间空气PO浓度16.6 mg/m3)和42人对照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接触组SCE(5.68次/细胞)略高于对照组(5.39次/细胞),两组结果有差异,P<0.05.接触组的包装车间工人SCE(5.81次/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同时分析了SCE发生率与工人接触PO的工龄、吸烟等因素的关系.

  • 钉螺血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谭苹;杨建明;肖少玉;龚太平

    目的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幼虫与钉螺宿主的相容性与抵抗性机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将解剖的钉螺软体组织经挤压法获取钉螺血淋巴液,以偶氮色素法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螺血淋巴细胞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结果在钉螺血淋巴细胞中的伸展性阿米巴细胞胞浆中可见呈棕色颗粒的ACP阳性反应物,而圆形阿米巴细胞胞浆中未见呈棕色颗粒的ACP阳性反应物.结论钉螺血淋巴细胞中的伸展性阿米巴细胞含ACP.

  • 人类疱疹病毒7型感染CD4+T淋巴细胞的意义

    作者:刘富金;孙晗笑

    人类疱疹病毒7型(human herpesvirus 7,HHV-7)是1990年由Frenkel等在一个26岁疲劳综合征男性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的CD4+T细胞中首次分离得到[1],以后陆续有在健康人身上分离HHV-7不同的病毒株的报道.它是一种嗜CD4+T细胞的DNA病毒,和人疱疹病毒6型(HHV-6)、巨细胞病毒同属人的β-疱疹病毒亚科.HHV-7的基因组是一个长达144 861 bp的线性分子,它的基因组可编码84种蛋白质,HHV-7和HHV-6的DNA序列同源性达50%~6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高达53.4%[2,3].在体外培养时,SupT1细胞株是HHV-7的唯一敏感细胞株,脐带血淋巴细胞是培养它的佳细胞[4,5].

  • 粘多糖Ⅰ型病(Hurler氏综合征)10例报告

    作者:徐靖颖;刘淼;李学荣;唐淑贤

    1 病例简介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6.3岁.身长48~98厘米,平均67.7厘米.患儿均呈丑陋面容,生长发育迟缓.早期即出现角膜混浊,肝脾高度肿大,心脏增大,进行性耳聋.3例有脐疝,4例双下肢呈X型.血中淋巴细胞浆可见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空泡.6例可见Reilly小体.尿中粘多糖酸均增加.骨X线表现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本组有2例为同胞姐弟,姐8岁,生后正常,2岁时发现全身骨骼比同龄短小,智力差.8岁时才能数10个数,而且吐字不清.舌大唇厚,鼻塌陷.舟状头,头围57厘米.颈短,桶状胸,脊柱后弯.全身肥厚,指短而弯,呈鹰爪状.腿呈X型.四肢拘紧活动受限.腹膨隆,肝脾平脐.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前区可闻Ⅲ级收缩期杂音.尿GAG醛糖酸酶230.2 mg/d(正常2.5 mg/d).血淋巴细胞可见空泡形成,血清IgG 1 500 mg/L.骨X线所见为多发性骨发育不良.其弟5岁,除合并脐疝、耳聋外,体征大致与姐相同.随访2年均未满10岁死亡.

  • 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微核试验及其应用进展

    作者:王玮兰;陆荣柱;金复生

    长期接触低浓度化学物对人类基因库的远期影响一直是遗传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因而如何早期有效地评价致突变剂的遗传效应,以期为预防其遗传损伤已成为环境毒理学重要的内容之一.

  • 感染大链壶菌后致倦库蚊幼虫血淋巴细胞的观察

    作者:莫非;包怀恩

    目的探讨致倦库蚊幼虫被大链壶菌感染后可能的免疫防御反应.方法采用蚊血淋巴涂片,姬氏染色光镜检查法结合相差显微镜技术,对致倦库蚊幼虫的血淋巴细胞进行观察计数和显微摄影分析.结果①大链壶菌感染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蚊幼单位体积血淋巴细胞数出现"增加、急剧增加、然后逐渐减少"的变化特点:②在感染后48和72 h浆血胞和粒血胞比例明显增加,原血胞比例下降;在感染后96及120 h,原血胞比例相对增加珠血胞和类绛血胞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浆血胞与粒血胞比例相对减少.③感染大链壶菌后,浆血胞发生空泡、细胞变形等变化.结论感染大链壶菌后致倦库蚊幼虫出现血淋巴细胞数量、分类及形态的变化,显示大链壶菌在蚊体内诱发了一定程度的免疫防御反应,其原因可能是大链壶菌释放某些抗原物质或毒性物质所致

  • 吖啶橙染色法用于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的观察

    作者:卫向红;谭苹;万伦;陆犇;郑美玲;吴志玲;江远

    将湖北钉螺软体组织挤压后获取血淋巴液制成涂片,采用荧光染料吖啶橙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淋巴细胞.结果可见12种形态的血淋巴细胞:红色多浆型无颗粒圆形淋巴细胞、红色多浆型有颗粒圆形淋巴细胞、红色少浆型无颗粒圆形淋巴细胞、红色少浆型有颗粒圆形淋巴细胞、绿色多浆型无颗粒圆形淋巴细胞、绿色多浆型有颗粒圆形淋巴细胞、绿色少浆型无颗粒圆形淋巴细胞、绿色少浆型有颗粒圆形淋巴细胞、多浆伸展型淋巴细胞、少浆伸展型淋巴细胞、红色胞质梭形淋巴细胞、绿色胞质梭形淋巴细胞,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为探讨贝类免疫防御、研究灭螺药物或各种生物与理化因素对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持.

  • 湖北钉螺血淋巴细胞的形态及其分类的研究

    作者:郑盛邦;周艺彪;李林瀚;伍劲屹;宋秀霞;姜庆五

    分别提取自湖南岳阳市君山区和四川西昌市普格县采集的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的血淋巴细胞,经吉氏染色后观察其形态,鉴定和计数其细胞类型,测量不同类型血淋巴细胞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根据细胞酸碱性和胞内颗粒性质可将钉螺血淋巴细胞分为5类:嗜酸性大透明细胞、嗜酸性小透明细胞、嗜碱性透明细胞、嗜碱性小颗粒细胞和嗜碱性大颗粒细胞.在5类细胞中,嗜酸性小透明细胞占细胞总数比例大,在君山钉螺中为36.7% (229/624),在普格钉螺中为31.7% (257/810);其次是嗜碱性透明细胞,在君山钉螺中为23.1% (144/624),在普格钉螺中为24.4% (198/810);嗜碱性大颗粒细胞所占比例小,分别为9.3% (58/624)和11.6% (94/810).形态学上,嗜酸性大透明细胞长径大、核质比小,嗜酸性小透明细胞次之,碱性细胞长径较小,核质比较大.两地钉螺血淋巴细胞构成和透明细胞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君山钉螺颗粒细胞长径和核质比均小于普格钉螺.

  • 钉螺血淋巴细胞提取及其形态观察

    作者:许勇;黄春兰;周书林;刘辉

    利用软体组织破碎过滤法提取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血淋巴细胞,加入柠檬酸葡萄糖溶液作为抗凝剂,经吉氏染色和美兰染色后,用Motic B5计算机成像系统观察其形态.提取单只钉螺的血淋巴细胞,统计细胞数.结果共观察54个血淋巴细胞,可见3种形态:圆形有颗粒大细胞,直径(21.59~31.97) μm,细胞核呈卵圆形,有颗粒,核质比0.38±0.08,约占细胞总数35.95% (19/54);圆形无颗粒小细胞,直径(13.24~20.77) μm,细胞核呈卵圆形,无颗粒,核质比0.38±0.90,约占细胞总数51.63% (28/54);梭形细胞,大小(17.60~25.47) μm×(27.19~30.25) μm,细胞核呈长椭圆形,无颗粒,核质比0.44±0.20,约占细胞总数12.42% (7/54).用过滤法提取单只钉螺血淋巴细胞均数约为19.46万个.该法是提取钉螺血淋巴细胞的一种有效方法.

  • 钉螺血淋巴细胞及其功能的研究

    作者:张红梅;诸葛洪祥;王玉芳;龚唯;陆祥彬;黄利红

    目的 研究获取钉螺血淋巴细胞的方法,观察其形态结构,研究其免疫等相关功能.方法 参照外周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的悬浮收集法,获取钉螺血淋巴细胞,经Giemsa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其形态.血淋巴细胞经结晶紫染色后分别计数悬浮法、传统压片法及针刺法获取的血淋巴细胞数,并进行方差分析和Dunnett-t检验.取冻融的血淋巴细胞上清进行免疫沉淀、抑菌、吞噬杀菌实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血淋巴细胞蛋白组份相对分子质量(Mr).结果 钉螺血淋巴细胞分为圆形有丝状伪足、嗜酸性圆形无丝状伪足、嗜碱性圆形无丝状伪足和梭形细胞4种形态,平均直径依次约为10.93、6.13、6.08及11.06 μm,各约占细胞总数的50%、30%、5%及15%.每只钉螺悬浮法、传统压片法及针刺法获取的血淋巴细胞均数分别为1.50、0.66及0.03万/ml.悬浮法与传统压片法、与针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1.47,P<0.01).进一步Dunnett-t检验,悬浮法与压片法、与针刺法的血淋巴细胞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7,t2=24.50,两组P<0.01).血淋巴上清与日本血吸虫虫卵可溶性抗原(SEA)反应出现絮状沉淀,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出现明显的抑菌圈,血淋巴细胞对白色念珠菌的吞噬率和杀菌率分别为86%和46%.血淋巴细胞蛋白组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Mr 112 300、107 100、97 200、73 500、60 000及12 000.结论 悬浮法可获得大量钉螺血淋巴细胞,其具有沉淀SEA、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长,以及吞噬杀灭白色念珠菌等免疫功能.

  • 一种简便有效的钉螺血淋巴细胞检查法

    作者:谭苹;何昌浩;龚太平

    目的为研究日本血吸虫与湖北钉螺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将解剖的钉螺软体组织经挤压法获取钉螺血淋巴液,常规Giemsa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同时用直接头足肌扎刺法获取田螺血淋巴液作比较性观察.结果在染色的钉螺及田螺血淋巴液涂片上均能清晰地看到螺血淋巴细胞的胞核、胞浆及伪足.结论钉螺软体组织挤压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钉螺血淋巴细胞检查法.

  • 钉螺血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

    作者:张红梅;诸葛洪祥;陆祥彬;黄利红;陈明中;张惠琴

    目的 取钉螺血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便于研究钉螺分类、遗传特性及筛选抗性株钉螺.方法 将秋水仙素作用后的钉螺血淋巴细胞进行低渗、固定、滴片和染色,显微镜下阅片.结果 江苏省扬中江潍地区钉螺的染色体数2n=34,核型公式为14m+8Sm+8St+2t+性染色体.结论 用钉螺血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方法简便,图像清晰,可读性好,便于进行核型分析.

  • 钉螺感染目平外睾吸虫的分泌物及其对杀灭不同时间再感染日本血吸虫幼虫的进一步观察

    作者:唐崇惕;卢明科;彭文峰;陈东

    目的 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先感染目平外睾吸虫(Exorchis mupingensis)虫卵后,再间隔不同时间感染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 ponicum)毛蚴,观察螺体分泌物的强度对血吸虫幼虫损害和被杀灭情况的关系.方法 钉螺感染目平外睾吸虫后分别于21 d、37d、55d、70 d和85 d再感染血吸虫毛蚴.钉螺经双重感染后4-82 d,作钉螺整体连续埋蜡切片、染色制片和全片观察,并记录血吸虫幼虫残体数.结果与结论 单独感染外睾吸虫的钉螺,和两吸虫感染间隔时间为21-85 d的钉螺,螺体都产生大量血淋巴细胞和分泌物,它们会围攻再侵入的日本血吸虫早期幼虫并侵入其体内,血吸虫幼虫结构发生异常、停止发育直至死亡.两种吸虫双重感染的间隔时间愈长,螺体血淋巴细胞数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而螺体分泌物不断增多,并见于血吸虫幼虫残骸内,螺体攻击血吸虫幼虫的效力愈强.这现象在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体内未见到.

  • 先感染外睾吸虫的钉螺其分泌物和血淋巴细胞对日本血吸虫幼虫的反应

    作者:唐崇惕;郭跃;卢明科;陈东

    目的 单独感染外睾吸虫的湖北钉螺,螺体分泌物和血淋巴细胞剧烈增加;螺体表分泌物含大小不等颗粒及晶体状物,体内分泌物为金黄色或褐色小颗粒,各颗粒团附近均有极小细胞核.双重感染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钉螺,体内外分泌物和血淋巴细胞等产物同样大量产生;体内分泌物颗粒及其附近小细胞核、3种血淋巴细胞及副腺细胞,出现在血吸虫幼虫周围并进入虫体内;所有血吸虫幼虫结构异常,停止发育并死亡.阴性钉螺和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它们体内外分泌物及血淋巴细胞的数量均少;分泌物颗粒和血淋巴细胞虽有在血吸虫幼虫附近,但都没有进入虫体内.

  • 请您诊断

    作者:

    病例资料 患者,女,70岁,左眼眶内肿物9个月,伴睁眼困难1个月,无视物模糊、眼胀及眼痛,偶有眼红。检查示左眼视力0.8,眼球上转受限,眼眶外上方触一扁平肿物,质韧,活动差,无触痛、头晕、恶心及结膜充血等;体温正常。右眼检查无异常。尿常规 RBC(+),血淋巴细胞降低,血沉7 mm/h,尿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胸片未见异常。

  • 平肝潜阳方对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淋巴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作者:钟广伟;胡建军;陈泽奇;罗艳红;张莺;尹耀慧;李炜;易振佳;陈国林

    目的:探讨平肝潜阳方对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大鼠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电刺激SD大鼠三叉神经节的方法并灌服附子汤复制偏头痛肝阳上亢证模型, 采用平肝潜阳方中药进行干预.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淋巴细胞的总蛋白,图像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搜索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平肝潜阳方能够明显改善偏头痛大鼠的头痛等症状,得到分辨率及重复性较好的正常大鼠、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大鼠、中药治疗大鼠血淋巴细胞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共得到13肽质量指纹图谱,2个无质谱结果,搜索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11个,包括乙醇脱氢酶3,糖原磷酸化酶,ATP合酶D链,膜联蛋白-3,泛素,中性粒细胞防御素4前体,黑素瘤相关性E2抗原,热休克蛋白-27,膜联蛋白-A1,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Ⅱ,谷胱甘肽合成转移酶片断.结论:平肝潜阳方治疗后的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淋巴细胞蛋白质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所鉴定的11个蛋白质可能与平肝潜阳方的作用机制有关.

  • 感染大肠杆菌后家蝇幼虫血淋巴细胞的观察

    作者:晏容;刘晖;贺莉芳;万启惠

    目的 探讨家蝇三龄幼虫被大肠杆菌感染后的细胞免疫反应.方法 观察家蝇三龄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4、8、16及24 h血淋巴细胞总数(THC)及各类血细胞数量(DHC)的变化.观察大肠杆菌感染后家蝇幼虫血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感染4、8、16、24 h组THC均有显著增加(P<0.01);感染后各时间组的浆血胞和粒血胞数均显著升高(P<0.01);感染后16、24 h组的珠血胞数显著升高(P<0.01);各时间组的原血胞和类绛血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②感染后4、8、16 h组的浆血胞和粒血胞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感染后各时间组的珠血胞的比例均明显减少(P<0.01),各时间组原血胞和类绛血胞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P>0.05).③感染大肠杆菌后,浆血胞发生空泡、细胞变形等变化.结论 家蝇幼虫感染大肠杆菌后在体内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表现为血淋巴细胞数量、分类及形态出现变化,其中浆血胞和粒血胞两类细胞是免疫反应的主要参与者,珠血胞也可能参与细胞免疫反应.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