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肿瘤临床诊疗的进步给解剖学带来的新任务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肿瘤发生及病死率也随之逐年升高,各种良恶性骨与软组织肿瘤比以往更加常见。目前,骨肿瘤治疗模式是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合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的综合治疗,扩大切除肿瘤和保肢手术是主要外科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更好地达到此目的是临床课题之一,相应的解剖学研究也随之开展。
-
蝶鞍区塑化薄片断层解剖学研究
为了给临床蝶鞍区手术提供详细的解剖学资料,用中年男性标本30例,采用Plastination技术,分别作成蝶鞍区连续横、矢、冠状薄片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显示:垂体的左右径大于前后径或上下径,对于垂体病变,宜进行三方位的对照观察,以了解垂体的形态变化.展神经与海绵窦外侧壁之间有间隙存在,说明展神经并不走行于外侧壁中,而是位于海绵窦内.紧贴视交叉的外侧,颈内动脉由海绵窦段的前升部穿过鞍膈移行为床突上段,此处为两侧颈内动脉相距近点,其间距仅为11.5mm.在经额经视交叉下入路的垂体手术时,应注意到这一毗邻关系,以免造成此处颈内动脉损伤.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入路除Parkinson三角外,在其前半部,尚有眼神经与上颌神经之间的间隙;在其中部,有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之间的间隙可供选择.
-
后交通动脉的MRI与生物塑化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的正常表现及变异.材料和方法:以MR成像和生物塑化切片技术完成140例正常人FLASH-3D和TOF-MRA横断位成像及9例标本的生物塑化薄层切片,以塑化切片、源图像及MPR、MIP图像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走行、形态及其与动眼神经的关系.结果:生物塑化薄片示后交通动脉为节段显示,MRI与之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63.9%,胚胎型后交通动脉显示率8.9%,其中10侧与动眼神经接触,而且胚胎型后交通动脉的存在形式与大脑后动脉的显示有明显的关系.结论:MRI不仅能够显示后交通动脉的走行、形态,而且能够明确与神经的关系,是评价后交通动脉的较为准确的检查技术.
-
生物塑化技术在运动系统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解剖工作者,一直利用福尔马林保存的标本进行解剖学实验教学,使教师和学生受到福尔马林刺激味的危害.而摆脱这种现状是解剖工作者大的愿望. 20世纪 70年代末,德国 Hagens教授发明了生物塑化技术 [1- 2]. 9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医学院解剖工作者,也开展了这项技术的研究 [3- 4],并采用该技术制作了生物塑化标本.尤其人体肌肉、骨连结整体标本经造型、着色等特殊手法处理后,既有动态感,又有艺术感.如按各类体育的动作规则进行造型,其形态逼真.本文作者为使生物塑化技术尽快地在我国解剖实验课运动系统标本的教学中得到应用,对生物塑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及应用进行综述.
-
生物塑化标本制作技术之探讨
随着生物塑化技术的逐渐推广,人们不断摸索塑化标本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并加以改进.生物塑化技术主要是可以从液态硬化成固态的高分子聚合物置换代替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并保持原有组织形态结构,从而达到长期保存标本的目的.其主要步骤是首先利用丙酮置换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此后采用真空负压促使丙酮离开组织细胞,留下的空间则由液态高分子聚合物填充,后经硬化处理使组织内聚合物形成固态[1,3,5].
-
人类项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
目的:观察人类项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及形态.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4在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及大连医大生物塑化有限公司科研部完成.观察对象为4具成人尸体的颈部,均有完整的颈部(椎)全段,包括颅骨后枕外隆突.其中1具尸体进行肉眼大体解剖;3具尸体取寰椎到C7水平,制作成P45(聚酯树脂)生物塑化薄片.所有标本及材料均由大连医大生物塑化有限公司及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观察大体标本及P45断层塑化薄片标本,记录各种新发现.后将两部分的观察及影像结果合并,利用断层解剖知识,标注项韧带组织名称并进行分析.结果:在颈椎的不同平面,项韧带的浅层、背侧部和腹侧部分别由斜方肌、头夹肌、小(大)菱形肌和上后锯肌的腱膜纤维组成的一个整体,且绝大部分纤维走向为横行.结论:①项韧带的结缔组织纤维不是全部纵向走行的,是以横向走行为主的肌腱腱膜组织纤维.②P45生物塑化薄片技术的应用使项韧带精细解剖结构的全貌更直观.
关键词: 韧带/解剖学和组织学 断层解剖 生物塑化技术 -
一种简易的人体解剖学内脏塑化标本制作法
生物塑化技术(Plastination)是德国汉堡大学的Hagens教授发明的[1],其基本原理是选用多聚化合物作为生物塑化剂代替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进行固化.所采用的塑化材料是硅胶,即先用丙酮将人体标本进行梯度脱水,脱水时间就需要数月之久.
-
低温条件下大体标本生物塑化研究
目前我国以南京、重庆为代表采用常温条件和间断真空浸渗处理技术[1~2],而以大连、青岛为代表采用低温连续真空渗透技术;但制作技术的复杂性、关键技术未普及以及设备昂贵[3],使应用受限.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国内报道颇多,但是对其详细制作方法、注意事项、塑化标本颜色加深的原因、影响塑化标本固化因素、低温真空技术与常温真空技术的比较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作者尚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依据自身经验进行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塑化技术实践者提供基础参考,也为解剖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积累资料.
-
海绵窦断层及三维重建的方法和意义
海绵窦(CS)解剖学研究经历了大体解剖研究和显微解剖学研究过程.近年来,CS断层解剖学研究及其三维重建逐步得到重视.CS断层研究方法主要有低温冰冻锯切技术、火棉胶技术、生物塑化技术、低温铣切技术和组织切片技术等.CS三维重建的研究步骤和方法包括数模转换、配位、分割和重建.对CS进行断层研究和三维重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人体解剖学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概述人体解剖学生物塑化技术的研究进展.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检索,对生物塑化技术进行分析、归纳、概括.根据利用生物塑化技术研制的人体解剖标本在我国部分医学院校应用情况,认为生物塑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不断发展和推广.
-
颞下颌关节塑化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CT、MRI等影像学手段对颞下颌关节病变进行诊断[1,2].由于断面切片技术的限制,作为影像诊断和治疗基础的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却很少涉及,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本实验采用先进的生物塑化技术[3],对颞下颌关节闭口位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断层解剖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以期为颞下颌关节病变影像学诊断提供详细的断层解剖学依据.
-
生物塑化技术及其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塑化技术(Plastination)是德国Hagens教授于1978年发明的,目前在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胚胎学、影像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中已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切片制作技术的不断完善,使精细结构得以准确显示,得到了与CT、MRI断面一一对应的断面解剖学资料,进一步扩大了生物塑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使断面影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更为具体和客观,可作为断面影像解剖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现将生物塑化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在教学中的应用介绍如下.1 生物塑化技术的原理其基本原理是选用多聚化合物作为生物塑化剂替代组织细胞内的水分和脂肪并进行固化,达到组织塑化的目的[1].它是根据丙酮、塑化剂的蒸发压和沸点的差异来达到
-
脊椎动物皮毛塑化标本的研制
目的 研究脊椎动物皮毛塑化标本的制做技术.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羊驼、马、鲨鱼经过选材、测量、固定、剥皮、鞣质、生物塑化等流程,完成脊椎动物皮毛塑化标本的制作.结果 标本不仅具有生物塑化标本无毒无味、便于保存的特点,还能更好的展示脊椎动物的内部结构和主要特征,同时还能展示动物的皮毛,使标本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
成人整体分层塑化标本的研制和应用
目的 研制成人整体分层塑化标本提高人体塑化标本在解剖教学、科研和科普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选用液态高分子多聚化合物单体为塑化剂,经过固定、漂白、脱水、真空浸胶、造型修复、固化等流程,完成成人整体分层塑化标本的制作.结果 成人整体分层塑化标本在展示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社会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骆驼整体塑化标本的制作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骆驼经过固定、大体制作、脱水脱脂、渗透、定型、修复固化、清理、上色等流程,完成整体塑化标本的制作.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的骆驼标本,无毒无味,经久耐用,肌肉纹理清晰,并具有一定的弹性,真实地保持了骆驼的形态结构,避免了传统制作方法的缺点.这为大型动物塑化标本的制作积累了经验,也为生物塑化技术在国内生物标本制作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大型哺乳动物整体塑化标本的制作
目的 研究大型哺乳动物整体塑化标本的制做技术.方法 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3种大型哺乳动物牛、鹿、马经过固定、解剖、脱水脱脂、真空渗透、造型修复、聚合硬化等流程,完成整体塑化标本的制作.结果 标本具有无毒无味、便于保存,能更好的展示哺乳动物种类间的形态结构和主要特征,同时肌肉、血管、神经清晰可见具有传统动物标本无法比拟的优点,能更好的满足教育、科普和科研的需要.
-
用控温加热法制作生物塑化标本
生物塑化技术开始于70年代末,由德国Hagens发明并用于生物标本的保存,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各地进行推广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我国大连医科大学隋鸿锦引进和应用,为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作出了具大贡献[1,2].因塑化标本制作,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很多院校限于财力和技术很难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通过长期实验研究,摸索出一种控温加热的方法,取代用真空泵抽吸的方法,完成细胞组织中的丙酮和塑化剂的置换过程.此项技术设备简单,成本低廉,便于一般院校开展制作小件塑化标本,现介绍如下.
-
人体解剖塑化标本的制作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自从Hargens发明生物塑化技术以来,国内已有医学院校将此技术应用于人体解剖标本的制作[1-5].我们引进了Hargens的生物塑化技术,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制作了一系列的塑化标本,以适应药学院教学模式转制及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5].
-
生物塑化技术的应用前景
生物塑化技术是将高分子化合物和真空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用于处理、保存和研究生物标本的一种技术。经生物塑化技术处理后的标本呈干燥透明状态,无毒无味,具有一定韧性和弹性,不破坏标本原形和组织器官和位置关系,是目前形态学研究中具有较好性能和广泛用途的新方法,受到了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承认,并得到了推广。该技术是由德国汉德堡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哈根斯于1978年发明的,并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如Taguchi[1]等专家论述了生物塑化技术是将硅胶或环氧树酯浸入有机体的一种保存解剖物质的新技术。我国在1996年,大连医科大学进口引进了该项技术,应用德国进口设备和塑化剂开展生物塑化技术制作保存人体标本。第三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张绍祥等论述了生物塑化技术在形态学中的应用,介绍了其原理,人体标本的制作过程[2]。青岛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相继成立了生物塑化研究室,经近年来的研究,研制出了生物塑化设备和一批生物塑化标本,并通过了青岛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会上,钟世镇、王兴海、李忠华等各位专家对该技术和塑化标本给以了高度的评价。
-
Ⅵ~Ⅷ对脑神经生物塑化薄片断层解剖与MRI对照研究
目的:对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进行塑化切片与MRI对照研究,获得正常影像和断层解剖资料.方法: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脑神经横断位8例、矢状位和冠状位各1例薄层切片,同时采用FLASH-3D序列完成头颅标本及30例正常人脑干MR扫描,以MPR技术完整显示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脑池段全程.结果:塑化薄片断层、标本和活体MR扫描,脑神经行程、解剖形态均有良好的对应关系,Dorello管和展神经海绵窦段在塑化切片上显示良好,MRI仅能部分显示.结论:生物塑化薄层切片能够对脑神经及相关结构进行准确显示,是脑神经影像学研究的重要对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