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HPV型别分布情况分析

    作者:陈海涛;兰建云;翁国武;耿建祥;黄华艺;刘建华;李海;许淑霞;佘彬;赵雪

    目的 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型别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从CIN组织中抽提HPV DNA,使用基因芯片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534例CIN组织标本行23种HPV检测,其中CINⅠ 级病变157例 、CINⅡ 级病变138例及CINⅢ 级病变239例,并对HPV感染者行型别分布状况的分析.结果 534例CIN患者中检出HPV感染者386例,总的HPV检出率为72.29%(386/534),其中CINⅠ 级病变中总的HPV检出率为42.68%(67/157),CINⅡ 级病变中总的HPV检出率为65.94%(91/138)、CINⅢ 级病变中总的HPV检出率为95.40%(228/239).CIN的程度与HPV检出率呈正相关.在CINⅢ 级/原位癌病变中,16型出现率高44.51%(154/346),随后是18、52、58、33和31型.结论对女性行宫颈HPV分型检测,有利于临床医师对宫颈癌前病变进行诊治和观察,也有利于跟踪和随访高致瘤致癌性的HPV感染者.

  • HPV16、18高危亚型的风险分层管理作用--更加有效的宫颈癌筛查举措

    作者:尤志学

    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的主要病因。我国约85%宫颈癌患者为 HPV16、18感染。80%的女性一生中都会感染HPV,通常病毒在6~8个月内会自然清除,仅25%会发生癌前病变。宫颈癌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较长的、可逆转的癌前病变期。从一般的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时间。如能在癌前病变阶段进行医学干预,治愈率可达98%。作为目前唯一病因明确的癌症,宫颈癌是唯一可以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彻底防治的癌症。因此,筛查仍是目前预防宫颈癌的关键。

  • 熊去氧胆酸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和上皮内瘤变的Meta分析

    作者:崔静;花威;韩蕊蕊;崔广林

    目的:系统评价熊去氧胆酸(UDCA)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UC-CRC)和上皮内瘤变(UC-Dys)的有效性,以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UDCA(试验组)对比安慰剂(对照组)预防UC-CRC和UC-Dys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队列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包括3项RCT和4项队列研究,合计672例患者。3项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UC-CRC和UC-Dy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95,95%CI(0.17,5.12),P=0.95];4项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UC-CRC和UC-Dy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OR=0.74,95%CI(0.30,1.84),P=0.5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低剂量UDCA(<15 mg/kg)UC-CRC和UC-Dys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19,95%CI(0.08,0.49),P<0.001];两组高剂量UDCA(≥15 mg/kg)UC-CRC和UC-Dys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97,95%CI(0.53,7.25),P=0.3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DCA不能有效地降低UC-CRC和UC-Dys发病率,但低剂量UDCA有降低UC-CRC和UC-Dys癌变发生风险的趋势。

  • 下生殖道多中心上皮内瘤变53例阴道镜诊断分析

    作者:龙馨;周德平;王彬;吕江涛;颜丽;杨君

    目的:探讨女性下生殖道多中心上皮内瘤变的阴道镜图像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宫颈病特色专科门诊收治的53例下生殖道多中心上皮内瘤变的临床资料及阴道镜图像,采用卡方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等级病变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①宫颈上皮内瘤变(cen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52例,CIN+VAIN+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WN)1例.②79.25%(41/53)的病灶为同时检出,20.75% (12/53)的病灶为先后检出.③CIN行宫颈锥切术后检出VAIN的平均间隔时间[(14.33±10.46)月]早于CIN行全子宫切除术后检出阴道残端VAIN的平均间隔时间[(46.00土22.46)月](t=-2.885,P=0.034).④CINⅡ~Ⅲ合并VAINⅡ~Ⅲ的比例(65.79%,25/38)高于合并VAIN Ⅰ (34.21%,13/38)(x2=6.644,P=0.009);随着CIN病变级别升高,VAIN病变级别呈升高趋势,呈正相关(r=0.354,P=0.009).⑤50例(94.34%)CIN累及多个象限,25例(47.17%)VAIN为多发病灶;44例VAIN(83.02%)病灶位于阴道上1/3.⑥VAINⅡ~Ⅲ病灶与CIN病灶连续分布出现率(58.62%)高于VAIN Ⅰ (25.00%),而VAIN Ⅰ病灶与CIN病灶间断分布出现率(75.00%)高于VAINⅡ~Ⅲ(41.38%) (x2=6.043,P=-0.014).结论:女性下生殖道多中心上皮内瘤变以高级别病变联合存在为常见,病变呈多象限累及,连续分布多见;应加强对高级别CIN患者术前阴道镜评估及术后阴道上皮病变的监测.

  • 食管高级别瘤变的内镜早期诊断和干预

    作者:张澍田

    食管癌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食管癌被分为食管鳞癌和腺癌.食管鳞癌主要出现于发展中国家,发病与吸烟、饮酒、环境和基因等因素有关.食管腺癌主要发生于发达国家,其发病与胃食管反流及Barrett's食管有关 [1].中国是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国家.每年全世界新增加的30万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发生在中国,且多为食管鳞癌,发病原因与营养缺乏及食用淹浸蔬菜有关 [2].食管鳞癌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患者通常不表现症状,而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预后极差,手术切除的治愈率只有10%~20%,而术前或术后放疗只能协助控制局部症状,不能提高生存率 [3-5].这种状况近30年来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 两种方法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单宝珍;徐柳;李胜保;郜元军;王强

    目的:比较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MBM)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5例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45例经 EMBM治疗(EMBM治疗组),40例经 ESD治疗(ESD治疗组)。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医疗费用情况。结果 EMBM治疗组1次切除率为97.8%(44/45),ESD治疗组1次切除率为95.0%(3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患者于术后第1、3、6、12个月复查胃镜,均未见复发;EMBM治疗组(8.89%,0)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ESD治疗组(35.00%,15.00%),P<0.05;EMBM治疗组[(26.5±14.2)min]手术平均耗时明显低于 ESD治疗组[(65.2±26.1)min],P<0.05;ESD治疗组(18000元)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 EMBM治疗组(8500元),P<0.05。结论 EMBM较 ESD操作更简便,并发症少,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慢性胃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樊丽琳;兰春慧;杨敏;王军;胡辂;李平;兰丽;陈东风

    目的 了解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在慢性胃炎诊断中的操作方法、应用价值及前景.方法 应用PENTEX IPK-1000型CLE对17例普通电子内镜下疑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检查,对发现病变部位进行共聚焦扫描,并在扫描部位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对采集的图像进行描述性分析,并结合活检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LE诊断慢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4.1%.结论 CLE对诊断慢性胃炎具有无创实时的特点,并能发现普通胃镜下未能诊断的病变,导向性活检,尤其对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较高.

  • 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并发症的对比观察

    作者:杨均;余建华;肖潇;孙文静;沈小春;傅鑫;邢寒阳;胡辂

    目的 观察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随机双盲将41例行ESD治疗患者分为两组:A组20例,给予埃索美拉唑 40 mg 静脉注射,2次/日,疗程7 d,后序贯口服埃索美拉唑40 mg;B组21例,给予奥美拉唑静脉注射,2次/日,疗程7 d,序贯口服奥美拉唑40 mg.比较两组腹痛、创面溃疡愈合、消化道出血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腹痛缓解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愈合在7 d时埃索美拉唑组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后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能更早促进ESD术后创面溃疡的愈合.

  • 大肠息肉癌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于晓娜;邵顺子;沈才飞;张昊翔;王璞;夏一菊;李靖文;张安然;徐胤;彭贵勇;房殿春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癌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03~2012年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对经病理证实为大肠息肉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的单发或多发情况、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与癌变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03~2012年间行肠镜检查共75084例,检出息肉14806例,检出率为19.72%。左半和右半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的发生率随患者的年龄增加而增高;左半结肠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 P<0.0167);息肉癌变率随其直径的增大而增高( P<0.01);各类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均高于增生性息肉,息肉的绒毛成分愈多癌变率越高(P<0.01)。结论患者年龄、息肉的部位、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是预测癌变危险性的重要指标,对年龄大于45岁、直径大于或等于1 cm ,特别是左半腺瘤性息肉应尽早行内镜下治疗,以防止大肠癌的发生。

  • 宫颈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52例分析

    作者:丁伟山;宋贞荣

    目的 探讨宫颈鳞状上皮不成熟化生的病理特点.方法 对52例宫颈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的液基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宫颈鳞状上皮不成熟化生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相比,在组织学上有其独有的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16阴性,Ki67指数低,阳性率小于5%,液基细胞学检测部分病例易判读为异常.结论 宫颈不成熟鳞状上皮化生是宫颈上皮鳞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不属于癌前病变,但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肿瘤混淆,应予以注意.

  •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玉华;曹征然

    阴道镜检查是早期诊断宫颈癌前病变(CIN)即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早期浸润癌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CIN患者通过早期恰当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使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6月对960例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现将阴道镜确诊的CIN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

  • 低温超高频电波刀治疗宫颈病变70例疗效分析

    作者:颜云华

    妇女宫颈病变主要包括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宫颈癌、宫颈肉瘤等.尤其是宫颈糜烂,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力,将进一步发展为CIN或子宫颈癌.近年来,年轻宫颈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1],对宫颈病变的治疗也日益受到重视.开展现代宫颈细胞学新技术检测并运用低温超高频电波刀技术(LEEP)诊治宫颈病变[2,3]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回顾并分析该方法对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如下.

  • 显微定影式阴道镜在宫颈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刘佳

    显微定影式阴道镜可放大1.9~4.2倍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病变,并提供活检定位,对宫颈病变的正确诊断及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筛查有重要价值.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润琳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发生于胃肠道空腔脏器肌层,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治疗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特点.它被运用于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如胃肠息肉、侧向发育型肿瘤、上皮内瘤变等)、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通过ESD可一次性切除直径大于2 cm的消化道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组织,达到根治的效果,是消化内镜领域一项前沿技术[2].我科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对46例GIST患者实施了ESD,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高频电波刀波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健康教育

    作者:周远利;张华秀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的统称,CIN患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部分有白带增多、白带带血、接触性出血及宫颈肥大、充血、糜烂、息肉等慢性宫颈炎的表现.CIN分三级:CIN 1,CIN 2,CIN 3.

  • 阴道镜下活检诊断宫颈癌前病变82例分析

    作者:王珍凤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浸润癌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癌前期病变,应用电子阴道镜对CIN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治宫颈癌的关键环节.本文就我院2年来阴道镜检1 260例中CIN的发病率,阴道镜图像特征及阴道镜下异常部位的特征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关系分析如下.

  • 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分析

    作者:梅天琼;李静

    [目的]分析阴道镜检查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的效果.[方法]2009年6月~2010年12月,将835例阴道镜检查异常者阴道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镜检查为炎症、CINⅠ、CINⅡ、CINⅢ和SCC者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7%、62.7%、74.0%、63.9%和81.8%.[结论]阴道镜下检查对宫颈疾病的诊断比较可靠,对宫颈癌的敏感性较高,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上皮内瘤变

    作者:黄晓赤;罗克枢

    上皮内瘤变或上皮内瘤(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目前临床病理诊断中常用的一种诊断术语,并且涵盖了多个器官上皮性组织的非典型增生或异型增生性病变,所涉及的器官有宫颈、前列腺、宫内膜和消化系统的食管、胃肠等器官.鉴于IN的应用范围逐渐广泛,下面就IN的概念和目前的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作一介绍.

  • 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治

    作者:吴令英;安菊生

    目前,在一些国家已报道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这依赖于宫颈防癌筛查的规范和广泛应用,从而癌前病变得到及时发现和干预.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宫颈癌新发病例占全世界1/5,据一些地区资料发病率甚至有所增长,呈年轻化趋势.因此,对于宫颈癌前病变的诊治工作仍任重而道远.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连续性发展的宫颈癌前病变的统称,分为CINⅠ、CINⅡ和CINⅢ(包括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其诊断和治疗已形成规范并被广泛接受,以下就其临床诊治中的问题及进展进行讨论.

  • 人乳头瘤病毒生殖道感染的流行病学与临床

    作者:钟茜;赵霞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在女性生殖道肿瘤中高居首位.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必要条件.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实验室的证据已经明确,在100%宫颈鳞状细胞癌和70%宫颈腺癌中均可检出HPV,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将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435 条记录 19/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