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E26转录因子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吴后男;李玉林;张丽红;朱桂彬;蔡今花

    目的试图揭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26转录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1, ETS-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SP)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ETS-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细胞高表达VEGF mRNA和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5%(36/48)、70.8%(34/48),而血管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ETS-1既表达在乳腺癌细胞,也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4%(41/48)、79.2%(38/48);VEGF和ETS-1高表达组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均P<0.01);VEGF和ETS-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且高表达组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 VEGF和ETS-1可促进乳腺癌血管形成,同时也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检测VEGF和ETS-1的表达可做为判定乳腺癌恶性度、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 软组织肿瘤13q14染色体不稳定性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作者:周炜洵;曾瑄;刘彤华;武莎斐

    目的 探讨软组织肿瘤染色体13q的基因状态及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40例患者的41个软组织肿瘤,包括多种分化方向的良性肿瘤9例,低度恶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23例.应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染色体13q14中分别包含Rb、RFP2、KCNRG和KLF5基因的3个位点RP11-685I15、RP11-352N7和RP11-505F3在肿瘤中的改变情况.结果 RP11-685I15位点杂合性缺失(LOH)8例,扩增1例;RP11-352N7位点LOH 4例,扩增1例;RP11-505F3位点LOH 3例,扩增3例.3个位点同时出现LOH 2例.2例内对照位点RP11-61K9也出现了LOH.1例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出现3个位点的扩增.13q异常在不同来源肿瘤中发生率不同.结论 软组织肿瘤存在染色体不稳定性,从而增加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和肿瘤抑制基因失活的几率.13q异常在不同的肿瘤发生模式中起不同的作用.肿瘤抑制基因Rb、RFP2和KCNRG的LOH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生可能有关.

  • 定量多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乳腺癌中c-myc和CCNE2基因扩增

    作者:李志爽;孟庆勇;于琼;周志强;李丽

    目的 探讨c-myc和CCNE2基因在原发乳腺癌中的扩增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定量多基因荧光原位杂交(QM-FISH)技术检测配对的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中c-myc和CCNE2的基因拷贝数,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集的66例原发乳腺癌中18例显示c-myc扩增(27.3%),23例显示CCNE2扩增(34.8%),且c-myc扩增与CCNE2扩增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1).c-myc、CCNE2扩增的肿瘤全部为非整倍体,且与HER2基因扩增相关(P<0.05).Ki-67高表达的肿瘤c-myc扩增更为常见(P<0.05).结论 c-myc和CCNE2基因扩增多伴随发生,二者通过相互作用以及相对独立的信号通路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荧光原位杂交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在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杨郁;王华;卫艳予;张燕;马晓龙;杨秀萍;郑杰

    目的探讨运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ES/PNET)石蜡包埋组织特异性染色体易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ES/PNET 10例,分离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利用Vysis公司的EWSR1双色易位分离探针,间期核FISH检测EWS基因的易位.运用RT-PCR检测t(11;22)(q24;q12)和t(21;22)(q22;q12)形成的融合转录子EWS-FLI1和EWS-ERG.结果10例ES/PNET中FISH观察9例有EWS基因的易位.RT-PCR 8例检测出EWS-FLI1的表达,没有检测出EWS-ERG的表达.结论利用FISH与RT-PCR检测ES/PNET石蜡包埋组织特异性染色体易位可作为可靠的分子诊断指标;两者相比,FISH敏感性和稳定性要优于RT-PCR.

  • AIB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徐方平;刘艳辉;庄恒国;李丽;骆新兰;文剑明

    目的 探讨AIB1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运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203例ESCC组织中AIB1基因扩增及其编码的AIB1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15例ESCC能成功进行FISH检测,其中5例(4.4%)呈现AIB1基因高水平扩增;10例(8.7%)AIB1基因低水平扩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94例(46.3%)ESCC的肿瘤组织出现AIB1蛋白的过度表达;而且AIB1蛋白表达与肿瘤分期有明显相关性,53.7%的T3-4期ESCC(66/123)呈现AIB1蛋白过度表达,远较T1-2期(35.0%,25/80,P=0.008)高.进一步对AIB1基因扩增与蛋白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AIB1基因高水平扩增的ESCC全部出现AIB1蛋白过度表达;10例AIB1基因低水平扩增的ESCC中8例出现AIB1蛋白过度表达;剩余100例AIB1基因无扩增的ESCC中,仍有41例呈现AIB1蛋白过度表达.结论 AIB1基因通过基因扩增及其他分子机制导致了其编码蛋白的过度表达,促进了部分亚群ESCC的发生和进展过程.

  • 胰腺导管腺癌中HER2/neu和拓扑异构酶Ⅱα基因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梁智勇;王文泽;高洁;武莎斐;曾瑄;刘彤华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简称胰腺癌)中HER2/neu和拓扑异构酶Ⅱα(TOP2A)基因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6例中国人胰腺导管腺癌及癌旁胰腺组织、10例慢性胰腺炎组织、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TOP2A和HER2/neu蛋白表达及基因状态的变化,分析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间的关系,以及TOP2A和HER2/neu基因改变的相关性,并探讨二者与胰腺癌临床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 26例胰腺癌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显示TOP2A阳性表达指数从0.5%至70%,12例(46.2%)胰腺癌组织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TOP2A和HER2/neu基因扩增的胰腺癌各10例(38.5%),其中9例为TOP2A和HER2/neu共同扩增,癌旁胰腺组织、慢性胰腺炎及正常胰腺组织均未检测到TOP2A和HER2/neu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TOP2A和HER2/neu蛋白表达水平与基因扩增无显著相关性(P>0.05).TOP2A和HER2/neu基因扩增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结论 胰腺癌中TOP2A和HER2/neu的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无相关性;TOP2A和HER2/neu基因的共同扩增可能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TOP2A和HER2/neu基因状态对于胰腺癌的靶向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双色银染原位杂交与荧光原位杂交在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评估中的比较

    作者:许燕;杨文涛;杨飞;陆永明;蔡旭;周晓燕

    目的 比较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ISH)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符合率,评价DISH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110例免疫组织化学HER2检测结果为2+、并经FISH检测明确HER2基因状态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行DISH检测,分别用2007版和2013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病理医师学院(ASCO/CAP) HER2判断标准比较DISH和FISH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采用2007版判断标准,DISH与FISH的总符合率为97.3% (107/110),其中51例FISH阳性病例DISH检测结果为50例阳性和1例不确定;10例FISH不确定病例中DISH 8例为不确定,2例为阴性;49例FISH阴性者DISH均为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8.0%、8/10和100.0%.(2)采用2013版判断标准,DISH与FISH的总符合率为90.0% (99/110),其中55例FISH阳性病例中DISH 53例阳性、1例不确定、1例阴性;12例FISH不确定病例中DISH 2例阳性、3例不确定、7例阴性;43例FISH阴性者DISH均为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6.4%、3/12和1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FISH与DISH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显著相关(R =0.584,P<0.01).结论 DISH检测HER2基因状态与FISH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可作为评估乳腺癌HER2基因状态的新选择.对于FISH检测不确定病例易产生不一致的临床意义尚待深入研究.

  • TMPRSS2-ERG融合基因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肖立;朱雄增;WANG Yan;GONG Yun;GUO C Charles

    目的 检测转移性前列腺癌中TMPRSS2-ERG基因融合的发生率,探讨ERG基因重排在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32例由细针穿刺诊断的转移性前列腺癌,穿刺部位包括盆腔及远处淋巴结、肝、骨、甲状腺等,回顾相关临床病理学资料.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标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运用ERG分离断裂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细胞学蜡块中转移性前列腺癌的TMPRSS2-ERG基因融合.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7岁,26例有经治疗的前列腺癌病史,其余6例以转移性病灶为首发症状.11例转移灶形态上提示为前列腺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突触素(9/9)、嗜铬粒素A(7/8)阳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7)阴性.FISH分析显示,共有31.3%(10/32)转移性前列腺癌存在TMPRSS2-ERG基因融合,其中6例为ERG基因5′端缺失性重排;8例ERG基因重排伴拷贝数增加.11例转移性前列腺小细胞癌中,5例显示TMPRSS2-ERG基因融合,3例为5′端缺失性重排伴拷贝数增加.结论 细胞学细针穿刺标本可用于检测TMPRSS2-ERG融合基因状态;转移性前列腺癌常表达多拷贝ERG重排基因;即使发生小细胞癌转变后,仍然保持融合基因状态;TMPRSS2-ERG融合基因可用于区分前列腺来源的小细胞癌.

  • 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郑晓丹;周小鸽;金妍;谢建兰;魏雪静;陈书媛;梅雪;宫丽平;吕蓓蓓

    目的 探讨成年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ASEBV+ T/NK-LPD)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EBV感染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 经过HE染色观察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基因重排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对20例ASEBV+ T/NK-LPD患者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进行随访.结果 (1)男15例,女5例,中位年龄34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8.7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18/20)、肝脾大(18/20)、淋巴结肿大(17/20);17例随访中11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2.9个月.(2)组织病理学特点:淋巴结T区明显增宽至弥漫成片,淋巴滤泡不同程度地减少或消失.病变中细胞种类多样至相对单一,以中小淋巴细胞增多为主,大细胞散在其中.淋巴细胞多数异型性不明显,少数轻或中度异型.6例被膜增厚,9例可见局灶或片状坏死及核碎;3例可见噬血细胞现象;另外,肝、脾、肠黏膜、扁桃体和骨髓主要表现为轻至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3)免疫表型特点:20例都表现出T细胞明显多于B细胞,很多细胞表达颗粒酶B或T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仅1例CD56阳性.14例CD4/CD8检测病例中8例以CD8阳性细胞为主,5例以CD4阳性细胞为主,1例CD8和CD4阳性数量相当.(4)全部病例EBER均阳性.阳性细胞多的区域数量在30~300个/HPF,绝大多数病例中EBER阳性细胞包括大、中、小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扩大的T区.(5)TCR基因重排显示该病细胞群体中既有多克隆(4/7)也有单克隆(3/7).结论 ASEBV+T/NK-LPD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伴淋巴结及肝脾大;淋巴结以T区扩大和轻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浸润为主;EBV感染的细胞毒性T细胞构成病变主体.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往往死于器官衰竭和出血.

  • 非小细胞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规范化流程探讨

    作者:郭蕾;郑闪;谢永强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基因的操作规范.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共146例NSCLC患者肿瘤病理组织学标本,应用Vysis公司的ALK基因断裂探针、采用FISH方法对ALK融合基因进行检测,荧光显微镜下根据荧光信号进行结果判读.结果 146例合格NSCLC患者病理组织学标本,其中手术切除标本110例(75.4%),肺活检标本11例(7.5%),淋巴结转移标本19例(13.0%),其他转移灶6例(4.1%).ALK融合基因阳性率为8.9% (13/146).结论 采用标准化的流程进行病理组织标本切片、切片预处理、FISH方法检测ALK融合基因是可行的.该流程适用于检测包括手术切除和支气管镜活检标本、淋巴结及其他转移灶标本在内的常见标本ALK融合基因的检测.

  • 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乳腺癌HER2状态

    作者:应建明;刘秀云;郭蕾;谢永强;吕宁

    目的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的HER2基因状态,比较蛋白表达和基因扩增的符合率,并对乳腺癌HER2检测相关流程的优化实践进行探讨.方法 依据2007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病理医师学院(ASCO/CAP)联合发布的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及我国2009年版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对本院病理科在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期间的乳腺癌单纯手术切除标本的HER2状态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应用抗HER2新型抗体(兔抗人HER2单克隆抗体4B5)及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腺癌中HER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对其中740例标本的HER2基因扩增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2420例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551例( 22.8%) HER2蛋白表达阳性(3+);664例(27.4%)不确定(2+);1205例(49.8%)为阴性(1+/0).其中740例同期进行了FISH检测:HER2蛋白表达阳性(3+)的247例中有242例FISH结果为HER2基因扩增,阳性符合率为98.0%(242/247),1例(1/247,0.4%)为HER2基因扩增不确定;HER2蛋白表达不确定(2+)的389例中有53例(13.6%) FISH结果为HER2基因扩增,5例(1.3%)FISH结果为HER2基因扩增不确定;HER2蛋白表达阴性(1+/0)的104例中FISH结果均为HER2基因无扩增,阴性符合率为100.0%.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HER2阳性(3+)和阴性(1+/0)与FISH阳性和阴性的总体符合率为98.6%[ (242+ 104)/(247+ 104)].结论 应用新型抗HER2抗体4B5联合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和FISH检测,HER2阳性和阴性的符合率都很高,提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为阴性和阳性结果可直接作为乳腺癌相关治疗选择的可靠依据.

  • 儿童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中N-myc和C-myc基因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作者:蔡荣芹;周春菊;孙勤暖;马晓莉;王苗;李勇;王大业;宫丽平

    目的 研究儿童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NT)中N-myc和C-myc基因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246例NT标本[神经母细胞瘤(NB)188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 52例,节细胞神经瘤(GN)6例]中N-myc异常,并与组织学类型、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其中的133例NT进行C-myc基因的FISH检测.结果 246例NT中,N-myc总扩增率为11.0%(27/246),所有扩增均发生在NB中,52例GNB及6例GN中无1例存在N-myc扩增(P<0.05).246例NT中,N-myc非扩增者占89.0%(219/246),包括N-myc的获得者(71.1%,175/246)和正常者(17.9%,44/246).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N-myc扩增者预后比N-myc非扩增者差(P=0.012);N-myc非扩增者中,N-myc获得者预后与N-myc正常者相比,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7).进行C-myc检测的133例NT中,55.6%(74/133)存在C-myc的获得,未见C-myc扩增及易位者.6/15 N-myc扩增者与57.6%(68/118) N-myc非扩增者,伴C-myc获得,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myc基因的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myc获得者预后与C-myc正常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结论 我国儿童NT中N-myc扩增率较低,且仅存在于NB中;N-myc扩增者预后差;儿童NT中未检测到C-myc的扩增及易位,但C-myc获得较常见;N-myc扩增与C-myc获得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 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意义

    作者:董丽娜;刘红刚;金哈斯;叶洪涛;高子芬;周小鸽;董格红;张丹丹;宫丽平

    目的 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995-2007年37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石蜡组织标本(其中5例为反应性增生性病变,32例为淋巴瘤),依据2001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32例淋巴瘤标本重新诊断分类.采用IgH、MALT1、bcl-6、c-Mye、bcl-2、CCND1、bcl-10、FOXP1双色分离重排探针、IgH/bcl-2双色融合易位探针和1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 检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分子遗传学特点.结果 32例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28例(87.5%),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60.7%(17/28)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携带分子遗传学异常.其中,IgH基因断裂1例,但未找到与其发生相互易位的伙伴基因;基因3拷贝者16例,其中MALT1基因、bcl-6基因和c-Myc基因3拷贝的发生率分别为25%(7/28)、43%(12/28)和7%(2/28).16例基因3拷贝病例中,两种基因3拷贝合并存在者5例,其中bcl-6基因合并MALT1基因3拷贝者4例,bcl-6基因合并c-Myc基因3拷贝者1例.进一步研究显示,MALT1基因3拷贝者均存在18号染色体三体.2例滤泡性淋巴瘤都携带t(14;18)(q32;q21)/IgH-bcl-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存在遗传学异常,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18号染色体三体,另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IgH和c-Myc基因双断裂.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牛性标本均未见分子遗传学异常.结论 MALT淋巴瘤是眼附属器常见的淋巴瘤类型;间期FISH有助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及淋巴瘤的分类;MALTI基因3拷贝者由18号染色体三体所致;18号染色体三体和bcl-6基因3拷贝(可能为3号染色体三体所致)是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

  • 非小细胞肺癌EGFR和HER2基因状态及相关性

    作者:曾瑄;武莎斐;周炜洵;李冬晶;高洁;梁智勇;刘彤华

    目的探讨EGFR和HER2基因变化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二者相关性.方法采用PathVysionTM探针试剂盒和LSI EGFR SpectrumOrange/CEP7 SpectrumGreen探针组合,对31例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石蜡切片标本,其中腺癌20例、鳞癌2例、大细胞癌2例、细支气管肺泡癌4例、腺鳞癌3例,分别进行EGFR和HER2基因状态的检测,并统计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GFR基因扩增者6例;EGFR基因无扩增的25例中4例为四体,5例为多体,EGFR基因拷贝数增加和基因扩增者共15例(15/31).HER2基因扩增者2例;HER2基因无扩增的29例中4例为三体,1例为四体,9例为多体,HER2基因拷贝数增加和基因扩增者共16例(16/31).同时为EGFR和HER2基因异常(包括基因扩增和拷贝数增高)者12例(12/31),而且几乎都是临床Ⅲ期至Ⅳ期的患者.EGFR和HER2基因异常之间的相关性x2Adj=7.3045,P确切=0.0069.结论EGFR或HER2基因扩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发生率较低,但基因拷贝数增加是较常发生的事件.EGFR和HER2异常有相关性,EGFR和HER2基因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EGFR和HER2二聚体是肺癌常见的异源二聚体形式,而且它们的相互作用可能与疾病进展有关.

  • 结节性筋膜炎存在涉及USP6基因的染色体易位

    作者:陈军;叶新青;李瑶;韦常宏;郑茜;钟萍;吴圣明;罗元;廖芝玲

    目的 研究结节性筋膜炎的USP6基因重排发生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29例结节性筋膜炎的USP6基因重排情况,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中15例的MYH9-USP6转录情况.结果 FISH结果显示29例结节性筋膜炎中的24例(83%)携带USP6基因重排,应用RT-PCR检测其中的15例,发现8例(8/15)携带MYH9-USP6融合基因,这15例中有11例FISH证实USP6基因重排阳性、3例阴性和1例信号缺失,7例USP6基因重排阳性和1例FISH显示信号缺失的病例RT-PCR证实携带MYH9-USP6融合基因.结论 USP6基因重排是结节性筋膜炎的一种常见遗传学改变,对于临床病理上辅助诊断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

  • 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18q21杂合性缺失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文泽;周炜洵;梁智勇;曾瑄;高洁;武莎斐;刘彤华

    目的 探讨18q21在人胰腺导管腺癌和慢性胰腺炎中杂合性缺失(LOH)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8q21上的位点RP11-729G3和RP11-850A17作为目的 片段,选择接近18号染色体着丝粒的位点RP11-621L6作为参照位点,利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提取、纯化相应位点的DNA,用切口平移法分别标记生物素和地高辛后制成双色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30例胰腺导管腺癌和10例慢性胰腺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18q21 LOH情况,并收集、整理相应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0例胰腺导管腺癌中在RP11-729G3位点有25例(83.3%)有LOH,在RP11-850A17位点26例(86.6%)有LOH,其中25例在RP11-729G3和fuP11-850A17两个位点均有LOH,1例仅在RP11-850A17位点有LOH.10例慢性胰腺炎中均未发现18q21 LOH.经统计学分析发现,18q21 LOH在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导管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RP11-729G3和RP11-850A17两个位点LOH有高度相关性(Phj系数=0.877),但和临床病理各因素间未发现明显相关.结论 18q21 LOH在胰腺导管腺癌中属于高频事件,并且位点RP11-729G3和RP11-850A17的LOH有高度相关性,可能在胰腺导管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在临床诊断中18q21LOH也能作为较特异的标记辅助诊断.

  • 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肖立;王朝夫;朱雄增;殷于磊;陈燕;卢晨;余波

    目的 研究伴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病变41例,分为内翻乳头状瘤、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用多点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3、7、17号染色体获得和9p21缺失;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p53、CK20和Ki-67;并对12例进行随访.结果 (1)内翻乳头状瘤12例,平均1.2 cm,由互相连接的细胞索或巢在固有膜内生长,细胞索相对较细而宽窄一致,细胞巢外呈栅栏状、内为流水状排列,可见鳞状分化,无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4例可见少量表面外生乳头,被覆少于6层的正常尿路上皮.(2)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24例,平均2.1 cm,结构似内翻乳头状瘤,但细胞索较粗并宽窄不一,细胞巢粗大并不规则状,可形成实体结构,瘤细胞轻至中度异形,核分裂象1~8个/10 HPF,3例表面均未见外生性乳头,但表层尿路上皮有明显异型增生,有少量外生乳头者外生成分形态符合低级别或低度恶性潜能.(3)旺炽型yon Brunn细胞巢5例,平均0.9 cm,表面被覆正常或增厚的黏膜组织,固有膜内见巢状分布、大小不等、排列紧密的尿路上皮团伴有囊腔形成,细胞均无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多点荧光原位杂交:79.1%(19/24)的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存在染色体异常阳性,而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无阳性染色体异常.免疫组织化学:CK20仅在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弱表达,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为阴性;16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和1例内翻乳头状瘤中有5%~50%的瘤细胞弱表达p53;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1%~5%表达Ki-67,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低于1%.随访: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经多次复发后为浸润性癌,行全膀胱切除后仍发生远处转移.内翻乳头状瘤无复发.结论 伴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在良恶性病变中存在形态学上的重叠,但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在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上有独特特征.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在鉴别诊断中有辅助作用.

  • 双色银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胃癌组织HER2基因扩增

    作者:范大明;李玉军;冉雯雯;于文娟;李宏

    目的 通过比较双色银染原位杂交(DS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癌HER2基因扩增和蛋白表达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探讨DSISH检测胃癌HER2基因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DSISH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30例胃癌组织中HER2状态.结果 230例胃癌组织中,DS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43例,无扩增187例,HER2基因扩增率为18.7% (43/2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R2蛋白无表达115例,1+ 69例,2+ 15例,3+31例,HER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3.5%(31/230).其中43例HER2基因扩增的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无表达2例,1+ 10例,2+2例,3+ 29例;187例HER2基因无扩增的胃癌组织中,HER2蛋白无表达113例,1+ 59例,2+ 13例,3+2例.DSISH检测胃癌HER2基因扩增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ER蛋白表达的总体符合率为93.5%(201/215),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767,P<0.01).结论 DSISH可以应用于胃癌HER2基因检测,并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于HER2表达存在异质性,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癌HER2蛋白2+时,应该进一步检测HER2基因扩增情况.

  •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c-myc基因扩增的临床意义

    作者:方;黄必军;梁启万;李辉梅;黄楚文

    目的探讨c-myc基因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扩增及其与临床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00例原发性肝癌和6例带卫星结节的肝癌组织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92%(9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存在c-myc基因扩增,其中高拷贝数扩增达37%(37例),低拷贝数扩增55%(55例),只有8%(8例)无扩增.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myc扩增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原发肿瘤和相应卫星结节肿瘤组织具有相似的c-myc基因扩增水平和相同病理类型的特点.在可随诊两年半的90例病例中,91.1%(82例)病例有c-myc基因扩增,其中高拷贝数扩增34例,低拷贝数扩增48例,无扩增8例.分析c-myc扩增程度与患者术后复发的时间及生存期关系,发现c-myc高拷贝数扩增的病例术后1年内复发率(70.6%,24/34)高于c-myc低拷贝数扩增(39.6%,19/48)和无扩增者(12.5%,1/8),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则与c-myc不同扩增程度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c-myc高拷贝数扩增者术后2年存活率明显低于低拷贝数扩增和无扩增者(P= 0.001).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存在高频率的c-myc基因扩增,基因扩增与患者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患者预后有关,高拷贝数扩增者复发时间早、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毕蕊;林冬梅;韩亚玲;路军;薛丽燕;郑闪;王明荣;吕宁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为淋巴瘤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前瞻性非随机分组模式,采用三组IgH/bcl-2、IgH/CCNDl、API2/MALT1探针,对临床初诊为淋巴瘤的74例活检新鲜样本的瘤细胞进行FISH,检测其相应t(14;18)、t(11;14)及t(11;18)染色体易位,将检测结果与组织病理诊断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74例中8例(10.8%)检测到染色体易位,分别为t(14;18)和t(11;14)各4例.62例组织病理诊断为淋巴瘤者中7例检测到染色体易位,分别为t(14;18)3例(组织病理诊断2例为滤泡性淋巴瘤、1例为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t(11;14)4例(组织病理诊断2例为套细胞淋巴瘤、1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在组织病理未诊断为淋巴瘤的12例中,仅检测到1例t(14;18),而其组织形态显示为淋巴组织增生活跃,经FISH检测更正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未检测到t(14;18).在其他有基因数目异常者56例(75.7%)中恶性病变52例(92.9%),与4例(7.1%)良性病变比较,病变性质与基因数目异常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FISH技术检测淋巴瘤特异的遗传学异常对于复核组织病理诊断、鉴别其类型、亚型及病变的良、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2682 条记录 9/135 页 « 12...6789101112...13413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