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护理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护理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ICU患者9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予以系统的预防性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感染发生率。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为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7%,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研究组无感染病例,对照组感染率为17.38%,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ICU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系统的预防性护理,可降低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并可提升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有效护理.方法:对30例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进行护理观察.结果:护士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操作方法,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效的护理,减少和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使胸腔积液的患者康复迅速.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方便、血管损伤少、患者感觉舒适、拔管方便、创口感染机会小等优点.
-
不同浓度补钾治疗重度低钾血症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补钾液治疗重度低钾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评价.方法: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微量泵进行高浓度补钾,根据补钾液浓度不同分成两组,A组20例,采用2%氯化钾溶液;B组25例,采用10%氯化钾溶液原液;两组患者均以氯化钾1g/h匀速泵入,观察两组血清钾≥4.0mmol/L时所需补钾总量、所需液体总量、补钾时间及安全性(高钾血症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结果:两组患者达到目标血清钾所需的氯化钾总量和补钾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补钾期间均无高钾血症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两组患者均为高浓度补钾,补钾液浓度相差5倍,由于速度未超过传统的20mmol/h其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明显.
-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系化疗过程中的严重不良事件,应以预防为主.识别易发生外渗的高危人群、尽可能使用中心静脉输液、选择合适的外周置管部位、输注过程中注意规范操作是预防药物外渗的重要手段.一旦出现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尽量从留置针中抽吸药物,根据药物的特性判断是采用消散稀释还是局限中和办法处理;几种特殊药物外渗后可使用特异的解毒剂治疗.
-
小儿心脏术后中心静脉置管护理
近几年,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数量不断增加,复杂先心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难度越来越大.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是比较可靠的方法和手段,能够大限度的降低痛苦,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可以较好的巩固.但是,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工作,存在较高的难度,很多细节工作的应用,导管的维护,要减少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文章针对小儿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危重患者胸腔积液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对危重患者胸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危重胸腔积液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将4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试验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观察两组危重胸腔积液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危重胸腔积液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针对危重患者胸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静脉内心电图引导在双腔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静脉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在肿瘤患者双腔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收治鼻咽癌患者106例,需置入双腔PICC,在置管过程中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并依据静脉内心电图P波变化判断导管头端的位置,置管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结果:患者均可发现P波变化,心电图定位示入上腔静脉率100%,导管在上腔静脉(SVc)内却未出现P波变化0例(0%),SVc外异位0例(0%)。置管后需重新调整导管头端位置0例(0%),X 线摄片示 PICC 导管末端入上腔静脉106例(100%),理想头端位(上腔静脉下段)92例(86.8%)。结论: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结合静脉内心电图引导技术适合在肿瘤患者双腔置管中应用。建议免除X线摄片。
-
经皮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营养支持的相关性感染与治疗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中心静脉插管行营养支持的感染因素,探讨有效防治感染的对策.方法将1 083例实施经皮穿刺中心静脉插管术的危重症病人根据导管留置时间分成3组:第一组(≤7天),第二组(>15天),第三组(>20天).根据导管类型分为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组及三腔中心静脉导管组,分别观察其感染发生率.结果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94%,10.5%和14.2%,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应用双腔、三腔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感染率分别为10.1%及21.0%,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引起经皮穿刺中心静脉插管营养支持感染的因素,主要与导管留置时间长短及多腔导管有关,并以寄生于穿刺伤口局部皮肤的葡萄球菌多见,其次为绿脓杆菌.除合理应用抗生素外,应定期更换部位置管.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
目的:调查血液净化期间不同方式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病原学以及预后.方法: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API细菌鉴定试验条及配套软件对129例次不同方式中心静脉留置管共29例次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分析其预后.结果:确诊为29例次导管相关性感染,确定29株病原菌,菌种绝大多数为表皮葡萄球菌(51.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0.8%),其中以临时性股静脉留置管发生率高(13.8/1000 d导管留置日),其次为临时性颈内静脉留置管(1.5/1000d导管留置日),而永久性颈内静脉留置管低(1.1/1000d导管留置日).结论: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中心静脉留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合理选择不同部位、不同方式的留置导管、抗生素-抗凝剂封管技术等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得力措施.
-
术中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8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85例行中心静脉置管者,其中61例经右颈外静脉置管,14例经左颈外静脉置管.结果:穿刺成功率88.2%,无1例出现穿刺并发症.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法,操作简单,体表标志清楚,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在临床上值得作为首选置管方法推广.
-
超声引导下放置临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回顾分析
目的:正确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病人临时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超声引导下插入临时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过程及相关并发症,证实此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自2013年5月—2015年7月,需临时放置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63例尿毒症病人,使用超声引导下置管.收集的数据包括年龄、性别、静脉的类型,成功插入导管的次数,插入导管所用的时间,通过导管血液透析时间,拔除导管的原因,置入导管引起的并发症及出现时间.结果:超声引导下61个双腔血液透析导管成功插入中央静脉,成功率是96.8%,一次穿刺成功率是79.3%.右颈内静脉、左颈内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左股静脉分别占79.3%、4.8%、4.8%、6.3%、4.8%.平均穿刺时间为152.50±63.90秒.拔除导管常见的原因是动静脉瘘的使用(42人)占68.8%.中心静脉置管的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内血栓出现在11.5%的病人,其次为穿刺部位的血肿出现在8.2%的病人,后为出口部位感染出现在4.9%的病人.没有动脉误穿、血胸、气胸的病例出现.结论:对于初需要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超声引导下置入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技术.
-
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研究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特点与护理方法.方法:收治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51例,回顾性分析临床护理资料.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穿刺成功49例,成功率96.08%;导管留置时间9~30天,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胸外科围手术期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安全的临床基础技术,严格的无菌操作和规范的术后护理,可避免多种并发症,能有效减轻护理工作量.
-
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封管液浓度的探讨
颈内静脉是目前多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之一,因其体表标志相对明显,容易穿刺,操作简单,血流量充足,活动不受限制以及留量时间长且使用方便等优点而被临床作为血管通道广泛使用.对于因内瘘未成熟、急性肾衰竭、各类急性药物中毒等急需透析患者,采取单针双腔导管插入.单针双腔导管是同一导管内包裹两条血流通路,分别作为动脉和静脉通路目前设计的双腔导管,将两个针孔开在导管的不同侧面和高度,以减少透析血液的重复循环.对于颈内静脉的封管技术、留置时间、导管材料等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对于肝素钠封管液浓度无明确的规定.目前临床上常用浓度有5000U/ml[1],2~3ml含1250~2500U/ml[2],虽然临床上已使用高浓度肝素封管液封管,却还有堵管发生.通过调查和分析,探讨适宜的肝素钠浓度,现将两种浓度封管液的堵管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
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与并发症的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选择不同深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以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接诊的需要静脉置管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均分为X、Y、Z三组,各组40例,其中X组患者采用股静脉置管、Y组患者采用颈静脉置管、Z组患者采用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回顾性分析他们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置管时间上,Z组明显长于A组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置管方式皆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三组患者在动脉损伤、导管脱落、局部渗血、导管破裂、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等方面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Z组患者在静脉炎发生率上则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及PICC置管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对于肿瘤患者(尤其是需化疗)而言,建议采用深静脉置管,不仅能降低患者痛苦,同时可预防化疗药物局部渗漏,加强积极的临床护理,可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
-
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与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进行比较,评价其可行性。方法选择脊柱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中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试穿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并均于术后摄胸部平片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记录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总成功率97.50%,一次试穿成功率90.00%,无误穿动脉、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A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5.2±2.3)d,无导管相关性感染,B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5±1.5)d,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10.00%)。 A组导管相关感染率明显低于(P=0.04),而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B组(P=0.00)存在明显区别。结论皮下潜行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性大、导管留置时间长、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等特点,具有实用价值。
-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预防管理与控制的对策研究
中心静脉导管是人工建立的非常重要的血管通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肠外营养支持及静脉给药和补液等.虽然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工作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常见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CRI)不仅影响着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作用,甚至将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该文就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管理以及控制对策进行探讨.
-
ICU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研究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控制和预防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对某医院ICU住院超过>48h采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共调查该医院ICU实施PICC患者306例,共发生22例CRBSI,感染率为7.19%.老年住院患者、留置时间、APACHEⅡ、导管类型、留置部位等因素与CRBSI具有有相关性(P<0.05).从22例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检出的主要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真菌,分居前三位.结论 ICU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因素主要有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不合理使用等,应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
六步洗手法在我院供应室试行情况
洗手与手的消毒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卫生部将手的消毒与清洁列入"非典"病人消毒隔离工作规范中.<医疗保健机构手部卫生指南>规定了8项操作须洗手消毒:在直接接触病人前;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插管时,戴手套前;在插导尿管、周围静脉置管和其它非手术性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完好的皮肤后;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黏膜、破损皮肤和敷料后;护理患者时,手从人体污染区移到清洁区前;接触了紧邻患者的物品后;脱去手套后要洗手消毒.为了规范医务人员手的清洗与消毒,我们对六步洗手法的试行情况进行了研究.
-
肿瘤患者留置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
目的 为肿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减少PICC置管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2月,102例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患者,对PICC置管术引起的机械性静脉炎进行观察.结果 8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7.8%(8/102).结论 为避免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引起的静脉炎,应早发现,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提高生活质量.
-
25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09年7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的心包积液的患者2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为16例,女性为9例,年龄分布为41.8±13.4岁,所有患者均心脏彩超检查为心包积液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在超声室采用二维B超直接介导下穿刺置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加本研究.结果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前后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分析显示,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有明显变化(P<0.05),对研究对象采用心包引流术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完全缓解患者为22例,占88.00%,部分缓解患者为2例,占8.00%,无效患者为1例,占4.00%,其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治疗后均无出现继发性感染、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随访半年均未出现心包缩窄临床症状.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心包引流术治疗心包积液临床疗效较好,应加强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