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晚餐五不过
晚餐不过饱"胃不和,卧不宁".如果晚餐吃的过饱,必然会给胃肠加重负担,晚上体内各个系统处于紧张而又繁忙的工作状态,繁杂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会引起失眠、多梦,长久以往,容易引起神经衰弱、肠胃消化能力下降、各种癌症等疾病.中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会造成胰岛素B细胞负担加重,进而衰竭,从而诱发糖尿病.同时晚餐过饱,必然有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有毒物质,加之睡眠时肠管蠕动减慢,相对延长了这些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从而有可能引发肠癌.
-
降糖药:用药时间很重要
磺脲类(包括优降糖、达美康、糖适平等)作用机制是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起到降糖作用,故这类药物只对胰岛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Ⅱ型糖尿病人有效.由于它们进入人体后需要一定时间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因而服药时间宜在餐前半小时左右.双胍类(包括降糖灵、二甲双胍等)作用机制是促进外周组织(如肌肉等)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肝糖原异生和肠道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使血糖降低,故该类药物对血糖正常者不起降糖作用,特别适宜于饮食控制效果不佳、体型肥胖的Ⅱ型糖尿病人.这类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好在餐后服用.
-
糖尿病:新药未必好
现代生活中,糖尿病日益成为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寻求经济而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了医学界和患者的共同目标.标准化糖尿病药物治疗方案的普及刻不容缓,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是临床一线推荐用药,对于那些糖化血红蛋白一开始就很高的病人,刚治疗时就要考虑联合用药.201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推出的共识《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以患者为核心的治疗方案》中指出,磺脲类血糖控制药物使用历史悠久,可快速刺激胰岛素释放,强效降低血糖水平.因此,它被该共识推荐为口服降糖药之一.
-
选购血糖仪 专家有灼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近几年使糖尿病患者的比例突飞猛进.糖尿病会伴随患者朋友们终生,而且非有效的控制血糖还会伤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就是我们说的并发症.为了大家更好的生活,不发生或延缓发生并发症,减少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需要患者及时了解自身的血糖情况.此外,糖尿病患者对控制血糖采取的任何措施,比如调整用药、控制饮食和使用胰岛素等,也必须通过检测血糖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
别不拿房颤当回事
一个月前,68岁的张大爷突然感到左侧肢体无力、头晕,于是去医院看急诊,结果被急诊医生收入院了.住院后,医生诊断张大爷患了急性脑梗死.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一个月后,张大爷好转出院,但仍遗留有左下肢活动无力的后遗症.这已经是张大爷近2年因为急性脑梗死第3次住院治疗了.其实,张大爷出现阵发性心慌7年了,平时还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服用降压药和胰岛素控制血压和血糖,但张大爷对阵发的心慌一直没有重视,由于逐渐适应了心慌症状,于是,张大爷没有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
多数糖尿病尚未有效控制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共同决定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因为,这一天是胰岛素发现者、著名的加拿大医生、科学家班廷(Banting,生于1891年11月14日)的生日.
-
关键词:降压运动
我父亲得糖尿病14年了,以前一直没打胰岛素,吃药控制.前年得了脑梗,眼底出血,失明,后视力有所恢复,但还是看不清,住院调理后开始打胰岛素,虽然有点晚,不过打上以后血糖就控制住了.
-
从“用药三分险”到“高危药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用药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是国内外医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常说, "是药三分毒",我们从医院角度说:"用药三分险",险是指用药就有危险,特别是一些毒副作用出现频率较高,经常伤害患者的药物,即后面所说的所谓高危药品,这些药品的特点是:治疗量与致死量非常接近,应用途径专一,配伍要求严格等等,差错出现可能不常见,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药物有危险存在,而放弃使用,因为,这里的很多药品是救治病人不可替代的,比如说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低血钾的氯化钾注射液……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安全用药,让它们治病,而不致命.
-
胰腺癌首选手术切除
不是所有的胰腺肿瘤都让人悲观胰腺位于上腹部靠近后背的部位,位置较深,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分泌的胰液可以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分泌的胰岛素等激素有助于人体调节血糖在合适的水平.
-
胰腺:"被隐蔽"的角落
人们知道"胰腺"这个名字,多是由于"糖尿病".近年来,关于糖尿病的社区讲座着实不少,很多人知道了"胰岛素",由"胰岛素"又多多少少知道了点"胰腺"的知识.如果多问一句:胰腺在您身体的什么部位?可能就很难有人回答得正确了.可见,人们对于胰腺的忽略和遗忘是多么的普遍.
-
117 胰腺金属硫蛋白与糖尿病的关系
自由基对胰腺β细胞的损伤可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从而造成Ⅱ型糖尿病.金属硫蛋白可以被金属离子镉、锌等诱导合成,在机体发挥清除自由基、参与机体解毒和金属代谢的作用.锌又是胰岛素合成的必需元素.因此,金属硫蛋白与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本文主要就胰腺金属硫蛋白与胰岛素的关系、在Ⅱ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作用做一简要综述.
-
长期镉摄入使大鼠脂肪细胞中胰岛素受体减少
-
国内外研究人偏肺病毒进展
人类偏肺病毒(hMPV)是由荷兰学者Van denHoogen等人[1]于2001年发现的一种新的人类呼吸道病原体.他们报道,28份原始hMPV分离物有半数来自1岁以内的幼儿,96%来自6岁以内儿童.血清学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的荷兰6~12个月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有25%的抗hMPV抗体阳性,到5岁时100%的病人有过去感染史.以后相继在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巴西和中国等报道在人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标本中发现这种病毒[2-7].hMPV似乎与禽肺病毒(APV)很接近,据推测人类病毒起源于鸟.Peret等人[2]对收集的1958年的人类标本进行分析发现hMPV在人群中至少存在了半个世纪,说明早在1958年以前就发生了人兽共患事件.为什么病毒很多年没有被确定?首先,许多病毒学研究实验室用常用细胞系分离病毒,hMPV似乎不能有效复制.第二,hMPV在体外复制动力很弱,所以有可能不易检测到.第三,hMPV似乎是胰岛素依赖性的,许多先前的病毒实验室分离呼吸道病毒不用胰岛素.
-
以Cdk5为靶点探讨Cdk5活性抑制肽CIP在神经细胞和胰岛β细胞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周期性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的活性抑制肽(CIP)在老年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E18胚胎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以下简称神经细胞)和Min6小鼠胰岛细胞(以下简称胰岛细胞).应用基因克隆CIP质粒,转入腺病毒,转染细胞.(1)根据是否导入CIP基因分为空载体组(EV组)和CIP转染组.(2)应用双氧水(H2O2)刺激神经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mmol/L和25mmol/L)刺激胰岛细胞,分为对照组、H2O2组(或高糖组)、H2O2+CIP组(或高糖+CIP组).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同位素标记测定酶的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胰岛素的分泌水平.结果 H2O2刺激神经细胞lh后,可诱发p25表达,引起Cdk5过度活性,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诱发细胞凋亡增多.CIP转染组较H2O2组Cdk5的活性降低(P<0.01);Tau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也降低(P均<0.01);高糖刺激神经细胞4h,诱发p35表达增多,使Cdk5活性增高而抑制胰岛素的表达和分泌.CIP转染组较高糖组Cdk5的活性降低(P<0.01);胰岛素的表达量和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亦明显增高(P<0.01).结论 (1)在神经细胞中,CIP可以降低由于p25导致的Cdk5的过度活性,减少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从而保护神经细胞,减少凋亡;(2)在胰岛细胞中,CIP通过抑制高糖引起的Cdk5过度激活状态,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这可能是CIP在老年退行性疾病中起到保护性作用的机制之一.因此,CIP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治疗老年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的新药物.
关键词: Cdk5活性抑制肽 周期性依赖性蛋白激酶5 胰岛素 细胞凋亡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H、IGF-Ⅰ的浓度改变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通过放免分析法观察2型塘尿病患者与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H/IGF-1轴改变的异同.方法对19例1型糖尿病和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基础GH及IGF-Ⅰ浓度进行测定.将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Ⅰ浓度与其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进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GH水平(2.53±0.51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36±0.27μg/L,P<0.05);IGF-Ⅰ水平(191.5±14.1μg/L)则显著低于对照组(266.3±17.1μg/L,P<0.01).2型糖尿病患者GH(0.60±0.11μg/L)水平与对照组(0.74±0.07μg/L)无显著差别(P>0.05),IGF-Ⅰ(1 26.1±3.2μg/L)水平较正常(153.4±8.3μg/L)明显降低(P<0.05).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浓度与年龄(P<0.05)及HbAlc(P<0.05)呈负相关,与平均动脉压(P<0.05)和空腹胰岛素(P<0.01)呈正相关.结论2型塘尿病患者GH/IGF-Ⅰ轴有着与1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的改变,这种异常改变可能与持续高血糖水平有关.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生长激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胰岛素 -
氯沙坦对不同危险层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不同危险层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测定低、中、高危险层高血压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浆胰岛素(FPI)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并观察口服氯沙坦对不同危险层患者上述三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危险层患者在治疗前上述三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不同危险层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改变,低、中危险层患者的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改善,高危险层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无显著变化.结论氯沙坦可改善低、中危险层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
血糖、血脂、年龄及体重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通过了解空腹血糖(FPG)及相关因素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探讨在大规模人群中筛查糖耐量异常(IGT)及高危人群的方法.方法996人,年龄40~92岁,化验空腹胰岛素(Ins)、FPG、甘油三酯(TG),测量身高、体重,比较在不同FPG状态下相关因素与胰岛素敏感性(ISI)的关系.结果FPG>5mmol/L后,整个人群的ISI与FPG<5mmol/L比较明显降低(P<0.001),而在FPG<5mmol/L时,ISI不随FPG升高有明显改变;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4、TG>1.86mmol/L与年龄<60岁、BMI≤24、TG≤1.86mmol/L相比,各个FPG水平的ISI均有明显降低(P<0.001).结论40岁后,FPG>5mmol/L应作为IGT的重点筛查人群,及时做糖耐量试验;肥胖、高TG血症、老化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尽早对可控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
输液器对胰岛素的吸附和静脉滴注胰岛素的方法选择
静脉输液装置吸附胰岛素(RI)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如何合理滴注RI减少其影响很少报道.我们根据自己研究的资料和临床实践,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供商榷.
-
老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1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引起的以高血糖、酮症、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危害老年人生命的急症之一.老年人合并症多,抵抗力差,易于感染,往往使病情加重;合并其他疾病又使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易被延误,治疗上也较为棘手.本文总结了1996年7月~199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收治的DKA老年病人31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
老年塘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治疗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体内的胰岛素缺乏引起的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DKA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下面回顾分析我院1989~1998年急诊和住院救治40例老年DKA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