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福建省1998~2001年麻疹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福建省1998~2001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951例,采集血清标本516例,标本采集率17.49%,标本合格率、及时送达率、结果及时反馈率分别为40.89%、50.39%、68.02%.麻疹监测系统以监测麻疹爆发病例为主,1998~2001年共监测麻疹爆发28起,370例疑似麻疹病例.病例年龄5~15岁,分布在人口流动性大的沿海地区,3~5月为发病高峰.28起爆发中,有10起经实验室确诊为麻疹爆发,5起为风疹爆发,6起为麻疹、风疹同时爆发,7起未确诊.516例标本检测结果表明,出疹后8~14d采集的标本,阳性检出率高.结果提示:要进一步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加强流行病学医师与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合作,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及其它出疹性疾病的监测.
-
2012-2016年贵州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监测病例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贵州省2012-201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脑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ELISA法对贵州省2012-2016年乙脑疑似病例进行血和脑脊液乙脑IgM抗体检测,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012-2016年贵州省实验室检出乙脑疑似病例共1 317例,男女比2.3∶1;≤15岁1 275例,占96.81%.疑似病例标本分单份血清、单份脑脊液、血清和脑脊液双份3类,构成比分别为55.35%、6.61%、38.04%.不同类型标本乙脑IgM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98,P<0.01).乙脑确诊病例共421例,发病率2012-2015年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上升.不同年份乙脑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91,P<0.01).确诊病例在8月达到高峰,共269例(占63.90%);年龄以1~10岁为主共336例(占79.81%),<1岁、11~15岁和>15岁病例均增加;地区分布范围逐渐减小,呈西北部向西南部转移趋势,未感染地区重新出现确诊病例. 结论 贵州省乙脑疫情小幅反弹,乙脑病毒自然循环传播呈活跃趋势,感染者年龄后移,地区分布发生改变.应进一步开展病原监测和抗体水平检测,加强重点地区和人群的查漏补种,控制乙脑暴发或流行.
-
云南昭通鲁甸地震灾区综合疾病监测系统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灾区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和预警,实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控制。方法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建立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风险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疾病监测系统,采用3日、7日平均数法对症状监测数据进行预警分析,根据实验室监测数据计算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鲁甸地震灾区建立了包括185个监测点的综合疾病监测系统,监测过程中产生6个预警信号,其中1个经现场调查后确认为食物中毒。采集33份患者标本,筛查出1例季节性流感、1例细菌性痢疾、1例轮状病毒腹泻。共监测到20个风险隐患转相应部门排查,饮用水、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方面的风险隐患所占比例较高。结论包含症状监测、实验室监测和风险监测的综合疾病监测系统,在灾后防病中能互相补充,提高疾病发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促进多部门的协作。
-
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止凝血功能变化
肝脏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肝移植围术期的出血是一个棘手问题,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有完善的实验室监测及合理的治疗,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在肝移植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会发生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本研究对20例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术期止血和凝血功能参数进行动态观察.
-
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抗栓处理的实验室监测
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合理抗栓用药,评价实验室监测在指导抗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地将2006年至2008年6月本中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个治疗组:A组患者采取围手术期经验性抗栓处理,B组患者在经验性抗栓用药过程中实验室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凝血时间(ACT)、出血时间(BT)及血小板集聚率(PAgR),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3 d至术后l周内血管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30个月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椎动脉颅外段支架成形术、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成形栓塞术共4种手术156例患者纳入本试验;A组86例(男63例,女23例,平均年龄55.4岁);B组70例(男4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O岁);两组患者血栓性和出血性并发症分别为A[6(6.9%);16(18.6%)]和B[4(5.7%);10(14.2%)].结论 脑血管介入围手术期经验性抗栓处理对于部分患者是不适宜的,实验室监测下的个体化抗栓用药可以使这部分患者获益.
-
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疼痛反应和瘀斑发生的观察
低分子肝素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药物,每日1~2次皮下给药可发挥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分子量小,生物利用度高,抗凝作用好,半衰期长,副作用小,自发性出血倾向小,一般计量无需实验室监测…,因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常规注射法易导致疼痛及瘀斑的发生,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依从性差,不利于药物治疗,本研究观察垂直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患者疼痛反应和瘀斑发生的影响.
-
2013年菏泽市麻疹检测与特点
目的 分析荷泽市麻疹检测情况,探讨其特点,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指导.方法 对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开展麻疹IgM、风疹IgM检测和麻疹病毒分离,描述其流行病学特点并进行分类.结果 2013年度共报告328例麻疹疑似病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为89.33%.麻疹IgM阳性病例数为106例,风疹IgM阳性病例数为8例.28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13株麻疹病毒,为H1a基因型.在所有麻疹疑似病例中,未接种麻疹疫苗者达到54.88%.全年共确诊143例麻疹病例,两类确诊病例中,<4岁年龄组的构成比分别为80.35%(90/112)、61.29%(19/31),不足8个月龄的婴儿病例构成比分别为32.14%(36/112)、19.35%(6/31).结论 麻疹发病与年龄、性别、职业、季节有关,以散发为主,目前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H1基因型,菏泽市要关注<4岁组和<8月龄的婴儿发病情况;为控制麻疹流行,关健措施是做好易感人群的麻疹类疫苗免疫工作.
-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临床应用进展
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浆中含量高的一种凝血蛋白,由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是急性蛋白之一[1],同时也是血浆中早分离出来的一种可溶性糖蛋白,其分子量为330 000~340 000,等电点5.5,沉降系数7.7~7.9,其分子为一个二聚体,呈长条状,长度50~60 nm,含有3对多肽链(Aα2、Bβ2、γ2),由二硫键连接.3条多肽链分别由独立mRNA转录,这3条基因相连成簇,均为不连续的单一拷贝基因,它们共同位于第4号染色体长臂q23-q32不到50 kD的核苷酸上,Fib共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等酸性氨基酸含量较多,各占分子量的13.1%和14.5%,Fib在溶液中带负电荷,一旦失去这些酸性基因,则有利于聚合.传统上Fib水平主要是作为消耗性凝血的诊断指标,但近年来流行病学和大量的文献表明,它与心脑血管疾病、血栓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密切相关,因而近年来对Fib的测定重新引起了重视,对其测定的精度及临床应用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Fib的实验室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某县2009-2013年麻疹监测与流行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某县麻疹疑似病例监测与流行现状,为当地麻疹预防控制提供指导.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县级麻疹监测数据库数据,统计麻疹血清学监测、病毒学监测结果和麻疹流行特点.结果 2009-2013年分别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0例、19例、4例、10例、83例,合计166例,各年度麻疹疑似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5.67/10万、2.14/10万、0.46/10万、1.16/10万、9.56/10万.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率为64.46%,麻疹IgM阳性率为56.07%,5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2株H1a基因型麻疹病毒.确诊134例麻疹病例,<4岁年龄组的构成比为63.43%;散居儿童是麻疹发病的主要人群,占62.93%.第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为81.76%,第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为73.47%.结论 某县当地存在麻疹病毒传播,病例以散发为主,麻疹野病毒为H1a基因型,麻疹监测工作的指标有待改善.8月龄~4岁儿童麻疹免疫接种率较低,2013年发病数明显增加,各预防接种单位要缩短服务周期,提高适龄儿童的及时免疫率,做好易感人群的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加大卫生宣传工作力度.麻疹监测工作要重点提高标本采集率、排除病例的发病率等,以达到有效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
-
菏泽市2008年麻疹监测系统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为评价菏泽市麻疹监测系统实验室监测现状,了解现阶段麻疹流行病学特点,预测麻疹流行趋势,进一步完善麻疹监测系统,笔者对菏泽市2008年麻疹监测血清学资料进行分析.
-
重组水蛭素的临床应用及实验室监测
水蛭素是作用很强的凝血酶特性抑制剂,具有抗凝、抗血栓等药理作用.重组水蛭素是国内外正在开发的新一代高效特异性抗凝、抗栓药物.此文概述了重组水蛭素在急性冠状综合征、溶栓疗法、深静脉血栓治疗等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实验室监测,为我国重组水蛭素的开发及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实验室监测
目的对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实验室监测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20例,LMWH 5000 IU,每日2次皮下注射;测定用药前及用药后4 h病人血液中抗Ⅹ a因子、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前后病人血液中抗Ⅹ a因子、APTT及TT均有显著性变化,常规剂量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时,不同体重的病人其抗Ⅹ a因子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常规剂量LMWH是一种安全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为达到佳的治疗效果,应根据不同个体,调整剂量,进行实验室监测.
-
肝素抗凝治疗监测相关项目的性能验证
目的 对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抗-Ⅹa活性、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活性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验证.方法 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发布的多项指南、多项卫生行业标准和试剂厂家的要求,对LMWH抗-Ⅹa活性检测的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线性、准确度和检出限,AT活性检测的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线性和准确度,以及APTT检测的批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和可比性进行验证.结果LMWH抗-Ⅹa活性检测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0.03抗-Ⅹa IU/ml和0.05抗-Ⅹa IU/ml,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04抗-Ⅹa IU/ml和0.05抗-Ⅹa IU/ml,线性范围为0~1.83抗-Ⅹa IU/ml,准确度百分偏差分别为4.3%和2.2%,检出限验证结果为0.05抗-Ⅹa IU/ml,均符合厂家要求.AT活性检测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2.0%和3.5%,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7%和5.3%,线性范围为0~139%,准确度百分偏差分别为0.9%、–1.4%和–2.7%,均符合厂家要求.APTT活性检测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0.5%和0.4%,日间精密度分别为3.4%和4.4%,可比性验证结果符合行业标准的要求.结论 3个项目的性能能够满足厂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性能验证方法和指标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实验室实施质量改进.
-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8例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并发心力衰竭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1].现在常常早期应用溶栓治疗,效果较好,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要求在严格的监护条件下进行.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抑制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故用它治疗既安全又有良好的效果,且不需要实验室监测[2,3],现将我科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68例AMI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河北省2006年麻疹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控制和消除麻疹,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监测工作质量.方法:麻疹IgM和IgG测定用ELISA方法,病原学检测按WHO推荐方法进行.结果:河北省2006年麻疹实验室检测血清标本7395人份,麻疹IgM抗体阳性4419例,阳性率59.76%;麻疹IgM抗体阴性血清标本检测风疹IgM抗体2622例,阳性291例,阳性率11.10%.2006年167人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30株麻疹病毒,经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全部为Hla基因型.结论:实验室监测是麻疹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除麻疹和控制风疹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北省目前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为H1基因型,以散发为主,人群免疫力水平较高.
-
河北省2012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监测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提高实验室监测工作质量,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麻疹IgM和IgG测定用ELISA方法,病原学检测按WHO推荐方法进行.结果 河北省2012年麻疹实验室检测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标本814人份,麻疹IgM抗体阳性16例,阳性率1.97%;同时检测风疹IgM抗体814例,阳性123例,阳性率15.11%.2012年44人份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1株麻疹病毒,经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为H1a基因型.结论 实验室监测是麻疹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除麻疹和控制风疹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北省目前存在本土麻疹病毒的传播,以散发为主,人群免疫力水平较高.
-
河北省2006年脊髓灰质炎实验室监测与质量评价
目的:评估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的监测状况及我省脊灰病毒(PV)核苷酸序列变异情况.方法:分析11个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经计算机联网上报的AFP病例个案调查表录入的数据库、国家及我省脊灰实验室监测的数据.结果: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481例,省脊灰实验室共收集粪便标本950份,所有粪便标本用L20B(转人脊灰病毒受体的小鼠肺细胞系)、RD(人横纹肌肉瘤细胞系)同时进行肠道病毒(EV)分离.从31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PV,分离率为6.5%,并对所有PV进行了血清定型.从71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NPEV,分离率为14.9%.将PV混合株进行单型分离后,共计38株.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对38株PV重新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复核,结果符合率为100%.同时国家脊灰实验室还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并对其中27株进行了VP1编码区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未检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或野毒株,全部为脊灰疫苗株.结论:河北省2006年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脊灰实验室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细胞系敏感性没有降低,脊灰实验室质量控制良好,继续为维持无脊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
河南省麻疹监测项目进展及监测质量分析
目的:评价河南省麻疹监测质量及麻疹监测项目进展.方法:分析麻疹疫情和监测资料,比较1999年至2001年各主要监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以此反映麻疹监测质量.结果:项目实施前后麻疹病例报告完整性和及时性分别由80.6%上升到99.4%和由70.0%上升到97.2%;监测敏感性、病例调查率、及时调查率、暴发调查率及有明确免疫史所占比例等监测指标有显著提高;市级麻疹实验室的血清检测结果与省实验室比较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1%和98.92%;全省业务人员对监测知识的知晓率和相关统计软件熟悉利用率均在90%以上.结论:河南省麻疹监测质量已达较高水平,麻疹监测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
-
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实验室监测
目的:研究应用华发林抗凝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对15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与对照组服用华发林后PT、INR值进行监测,讨论华发林抗凝对治疗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防止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结果:植入心脏起搏器后PT和INR检测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但72h内PT、INR值变化不大.在观察期间除1例患者未服从医嘱、及时检测PT、INR值出现出血并发症外没有血栓形成或出血现象.结论: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服用华发林抗凝治疗期间必须检测PT、INR值,有效时间为72h以后.
-
溶栓与降纤药物的作用及其应用时的实验室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AM1)和脑梗死(C1)是心、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有所增加.目前,冠脉搭桥术、冠脉支架植入术及静脉溶栓疗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治疗A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