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内窥镜锁孔治疗脑内血肿30例分析

    作者:仇德利;刘汉东

    我科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共3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5~70岁。基底节区血肿20例(7例破入脑室内),血肿量40~80 m L ;皮质下血肿10例,血肿量50~80 m L。根据格拉斯哥评分标准,术前评分重度者8例(3~8分),中度者22例(9~12分)。

  • 复方丹参早期治疗未破入脑室脑出血关于再出血的观察

    作者:徐外仁;陈锦华

    1990年以来,我院开始 早期(发病24 h)静脉应用复方丹参(CSM)治疗脑出血,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140例未破入脑 室出血二次再出血观察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均为我院1991年2月至1998年5月住院病例。140例中男81例,女59例,年龄37~84岁。61岁 以上71例占50.8%,60岁以下69例占49.2%。140例脑出血入院时均由CT确诊,都未破入脑 室。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112例,血压均高于21.3/12.7 kPa(160/95 mm Hg)占80%,其他 原因28例占20%。壳核出血81例(57.9%),丘脑出血24例(17.2%),丘脑壳核混合2例(1.4% ),脑叶27例(19.3%),小脑3例(2.1%),尾状核2例(1.4%),脑干1例(0.7%)。140例中血 肿与梗死并存即双重性卒中22例(15.7%),其中腔隙性梗死6例(27.2%),非腔隙性梗死16 例(7.3%),按多田氏公式血肿小0.7 mL,大70 mL。1.2 方法:①脑出血患者经CT确诊入院后当天在常规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的 同时开始静点CSM,每日20 mL(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早开始用药为发病1 h)连用2~6周 。②用药后2、4、6周复查头颅CT,并根据血肿是否完全吸收决定是否停药。③病情如有新 的突然变化,随时复查头颅CT。2 结  果  140例脑出血患者在早期静点CSM全过程中除1例7 mL(高血压性丘脑出血)1周后临床出现兴奋 状态,复查CT原出血灶较前稍有扩大,并破入脑室,继续静点CSM至血肿和血性脑脊液完全 吸收外,其余均未发现新的突然病情变化,复查头颅CT未见原出血灶扩大或新的出血灶形成 。其中56例进行了2~3次复查,其余84例复查1次。

  • 96例非糖尿病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血糖与预后关系分析

    作者:刘学倩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提高其治愈率及减少致残率备受临床医师的关注.高血压性脑出血男性患者发病率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高血糖往往加重出血后细胞内酸中毒损伤神经细胞[2],还可以使血管扩张,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增高,脑损伤加剧,从而加重脑出血的损伤并影响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预后,增加了患者病死率和残疾率.作者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以来明确为非糖尿病性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观察其空腹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 高血压性脑出血伴昏迷患者30例护理体会

    作者:宋现彩;李璐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昏迷是指患者神志不清,意识丧失,对各种刺激失去正反应的危重证侯,是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的表现.高血压动脉硬化为其主要病因.

  • D-二聚体测定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作者:孙素娟;徐培莉

    目的:探讨D-二聚体测定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方法:使用NycoCard金标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共有1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检测,其中111例患者的D-二聚体检测值<0.3mg/L,21例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检测值>0.3mg/L,结论:D-二聚体检测在高血压脑出血中可作为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的一项评判标志.

  •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煜

    目的:研究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9年0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23例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及术后专科药物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加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以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护理效果.结果: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15天两者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天、2月对比,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Barthel指数对比,15天、30天、2月两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的提升,在术后15天时,实验组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而在术后30天、2月时就可以看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组明显优于较对照.而对于Barthel指数来说,术后15天、30天、2月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而运动功能的康复需要的时间更长.

  • 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芳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选取本院的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患者进行病情检测和手术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50例患者在手术护理后整体症状恢复良好,患者的整体病情基本康复,只有5例死亡.结论 在进行高血压性脑出血术护理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的死亡率降低.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分析

    作者:罗臻;钱何布;姚月平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老年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神经科ICU住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0例.根据就诊前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人.对照组25例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及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CS)比较.结果:治疗组的基本痊愈率为44%,显效率为24%,愈显率为68%,与对照组愈显率4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及28d后,两组分别治疗组与对照组CCS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依达拉奉能够明显提高本病的愈显率,同时减少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的损伤,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李广忠;黄燕;刘镜洪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CT诊断临床资料.结果:150例患者共检出血肿164个,其中单发性血肿144例,多发性血肿6例,120个血肿位于基底节和丘脑,44个位于小脑、脑干、额、颞、枕、顶部,97个呈肾形或类圆形,67个呈不规则形,101例患者血肿周围出现水肿带,117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其中52例血肿破入脑室系统.结论:CT诊断能够直接显示患者颅脑内血肿大小、部位、范围及其动态变化,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不同类型干细胞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脑组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薛彦忠;李秀秀;庞守良;庄肃敬;刘世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干细胞移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灶周围脑组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简称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根据移植干细胞类型分为神经干细胞治疗组(A 组)和脐血干细胞治疗组(B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于脑出血发病第7天给予鞘内神经干细胞移植或静脉脐血干细胞移植,每周2次,共4次.分别于入院当天及病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进行NIHSS评分与脑CT扫描检查,比较神经功能和血肿周围低密度体积的变化.结果自病后第14天始,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肿周围低密度体积都明显降低,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呈同向(逐渐下降)变化,且A 组NIHSS评分及血肿周围低密度降低快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除少数患者有一过性发烧、寒战外,无其它不良反应.移植后随访3个月、6个月、12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持续改善,行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肿瘤.结论1.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细胞的功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2.鞘内神经干细胞移植及静脉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均安全有效,鞘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优于静脉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天泉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均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观察其效果.结果 术前I级0例、II级15例、III级46例、IV级61例、V级78例;术后意识状况显著好转为I级69例、II级57例、III级51例、IV级23例、V级0例,术前术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好,可作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 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尿激酶注射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作者:代东平

    目的 评析微创穿刺引流并尿激酶注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干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抽选10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2例.对照组行大骨瓣开颅清除术治疗,试验组则给予微创穿刺引流并尿激酶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术后并发症等差异.结果 试验组的血肿清除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9.6%,低于对照组的26.9%(P<0.05).结论 针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进行微创穿刺引流并尿激酶注射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脑室镜辅助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作者:闫忠军;杨建龙;徐东为;胡焱;杨震

    目的 对比脑室镜辅助手术与常规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脑室镜辅助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脑血肿量、手术时间、再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ADL分级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脑血肿量和再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DLⅡ级患者多于对照组,Ⅳ级和Ⅴ级患者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Ⅰ级和Ⅲ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脑室镜辅助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CT检查诊断及特点分析

    作者:石本宽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选取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2例,于患者接受手术前为其进行CT检查,对患者CT检查的诊断价值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依据患者CT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发现所有患者中共有28.26%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25.00%出血部位为脑叶、5.43%出血部位为脑干、22.83%出血部位为小脑、18.48%出血部位为丘脑,经手术后证实患者CT诊断结果准确率为97.82%,漏诊率为2.18%;出血量>50ml患者的病死率为17.39%,明显高于出血量15-30ml、31-50ml患者的病死率2.17%、3.26%,以上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明确指出患者病变位置,有助于分析患者出血量,对患者病情及预后情况的预测十分有利.

  •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作者:耿广平

    目的: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在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治疗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结合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和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ESS评分和EI评分显著偏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有助于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 基于CT影像学指标建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死亡模型

    作者:张营;郭思治;张一鹏

    目的 利用CT影像参数建立高血压性脑出血(HCH)急性期死亡模型,为临床救治提供参照.方法 回顾性采集377例HCH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观察其CT表现与急性期(2周内)预后的关系.结果 (1)死亡组(n=89)中线结构平均移位和出血量分别是(9.72±2.60)mm和(49.75±18.12)ml,显著大于存活组(n=288),分别是(6.34±2.02)mm和(29.34±12.41)ml,P=0.000.(2)脑干、脑叶、基底节、小脑和丘脑出血的病死率分别是79.17%、30.23%、19.15%、17.48%和15.79%,χ2=46.898,P=0.000.(3)血肿破入脑室者的病死率42.18%,高于非破入脑室者11.74%的病死率,χ2=46.071,P=0.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线结构移位(OR=1.874,95%CI:1.590-2.208),出血量(OR=1.091,95%CI:1.061-1.122)和出血部位在脑干(OR=9.744,95%CI:2.795-33.966)是评估HCH患者急性期死亡的独立参数.(5)预测模型,死亡概率(P)=[Exp(2.277×出血部位+0.087×出血量+0.628×中线移位-9.862)]/[1+Exp(2.277×出血部位+0.087×出血量+0.628×中线移位-9.862)].模型预测死亡的曲线下面积(0.929),大于中线移位(0.846)、出血量(0.808)和出血部位(0.598)3个独立参数的任一指标的曲线下面积.(6)模型、中线移位、出血量和出血部位预测死亡的敏感性分别是0.921、0.876、0.787和0.213,特异性分别是0.757、0.642、0.729和0.983,一致率分别是79.58%、69.76%、74.27%和80.11%.结论 CT影像显示的中线结构、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对HCH患者急性期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此3个参数综合评估预后的效能更佳.

  • 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

    作者:苏业军

    目的:分析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活血化瘀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选用常规西医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够有效控制患者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病情,治疗显效率高,治疗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微创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46例疗效探讨

    作者:冯照东;任宇红;程杨玉

    目的:探究微创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对照组患者行开颅清除术,观察组患者行微创钻孔颅内清除术,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长以及血肿消除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57%,观察组为91.3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血肿消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使用微创钻孔颅内血肿清除术有着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的方式。

  • 院前急诊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崔占苹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66例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院前抢救过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为家属将其送院治疗,试验组为院前急诊治疗,将两组行不同疗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致残率、病死率分别为93.93%,12.12%,3.03%,对照组分别为63.63%,42.42%,24.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诊治疗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 常规开颅手术与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对比

    作者:李思辰

    目的 比较常规开颅手术与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施行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试验组实施脑室镜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术后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死率.结果 试验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室镜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疗效优于常规开颅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血肿、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1807 条记录 1/91 页 « 12345678...9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