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研究

    作者:杨少武;高广胜;马翔

    目的观察在表面麻醉下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双眼白内障46人,每人的1眼在球后麻醉下手术做为对照组,另眼在表面麻醉下手术做为研究组,双眼分次手术,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结膜水肿、眼睑肿胀及眼睑皮下出血对照组非常明显的高于研究组(P<0.001).对照组出现球后出血1眼,一过性黑朦2眼,而研究组中无类似并发症发生.术中软化眼球所需时间研究组平均为(3.51±1.72)min,对照组平均为(12.18±4.12)min,两者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01).术后第1天研究组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面麻醉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安全、快捷、并发症少、术后视力恢复快.

  • 表麻下巩膜隧道内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术

    作者:杨宇彤;张卫忠;李丽;惠玲

    目的评价采用表面麻醉的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优越性.方法观察35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麻醉效果,手术方法,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结果35例均采用表面麻醉顺利完成手术,视力有不同提高,滤过泡形成良好.31例眼压控制.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采用表面麻醉具有创伤小、术后反应轻和疗效可靠等优点.

  • 合并全身病的白内障表面麻醉超声乳化术分析

    作者:王宏;李丽;白彩霞

    目的探讨合并全身病的白内障表麻下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人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97例(199眼)合并全身病的白内障均在表麻下完成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植人人工晶状体.手术时间13~25分钟,平均20分钟.观察麻醉效果、并发症及术前术后视力等.结果全部病例未加球后、球周麻醉或结膜下麻醉,手术成功率97.49%,表麻成功率100%,术后视力恢复快、反应轻、结膜充血不明显.结论表麻对合并全身病的白内障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 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表面麻醉的效果评价

    作者:卞小芸;宋秀君;孙芳娥;郭瑞红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表面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4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中反应及术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能很好配合;术后24眼(60%)视力≥0.5,影响术后视力的原因主要是眼底病变.随访3~24月,31眼术后眼压在正常范围,平均(15.89±3.02)mmHg,8眼加用β-本阻滞剂后眼压控制,视野无进行性损害.结论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快速、经济、有效.

  • 表面麻醉下小视野青光眼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王弘光;许泽广;王超廷

    目的评价小视野青光眼手术表面麻醉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40例(52眼)小视野青光眼施行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40例(52眼)均在表面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麻醉效果肯定,无球后麻醉引起的并发症或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小视野青光眼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白内障手术麻醉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艾华;丁正华;杨新光

    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表面麻醉等非注射性麻醉正在逐步兴起和发展,并且在取代传统的球周和球后麻醉的趋势.美国一项调查表明:白内障手术医生用表麻的比率已从1995年的8%和1996年的14%上升到1997年的30%和1998年的37%[1].现就表麻等非注射性局麻与传统的球周和球后麻醉的优缺点比较分析述下:

  •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两种麻醉方法效果比较

    作者:张占英

    白内障是主要致盲的眼病之一,随着白内障复明手术技术的日臻完善,手术流程逐渐简化,使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在基层医院得到了广泛开展.相对而言传统的球后麻醉并发症较多.

  • 全身麻醉在成人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修阳晖;潘美华

    目的 探索成人斜视手术行全身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我科接受的斜视手术的成人患者57例,其中表面麻醉组27例,全身麻醉组30例,记录斜视手术时间、眼心反射发生率、术后1天角膜刺激症状及术后3个月眼位,比较其差异.结果 全身麻醉的斜视手术时间、眼心反射发生率及术后1天角膜刺激症状均小于表面麻醉组,而术后3个月眼位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成人斜视手术行全身麻醉安全、有效且副作用较少.

  • 表麻下眼外肌手术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孟令勇;李陆;王玉清;张薇;宿柏玲;陈智深

    传统的局麻眼外肌手术在麻醉时先进行结膜表面麻醉后,再使用2%利多卡因注射于肌肉止端处结膜下浸润麻醉.我科在2003年1~6月间使用表面麻醉方法,进行眼外肌手术患者99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 表面麻醉联合眼内麻醉行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三联术临床报告

    作者:刘雅;简立;于丽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眼病,在表麻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目前已逐步被公认,但表麻下行白内障、青光眼手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1].

  • 爱尔凯因表面麻醉致过敏反应1例

    作者:朱丽

    成份为0.5%盐酸丙美卡因即爱尔凯因表面麻醉药具有作用快,对角膜上皮无明显损伤之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作者在临床诊疗中遇对此药过敏反应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性,40岁,因左眼磨、不适就诊.眼部检查:视力1.0.左眼下方穹窿部结膜可见境界清楚,硬韧黄白色点状突起.角膜透明,前房正常深浅,房水闪光(-).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形,直径3mm,对光反应存在.诊断:左眼下睑结石.处理:表面麻醉予爱尔凯因滴眼2滴,顺利取出结石.约10分钟后,病人突然呼吸困难,憋气,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腹痛.血压110/70mmHg,心率76次/分.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mg肌肉注射,吸氧,经积极抢救观察30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表面麻醉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晓晶;何爱英;单英超

    1资料与方法1998年3月~1999年9月我科共收治白内障患者156例(167只眼),矫正视力均在0.3以下,其中男67例(75只眼),女89例(92只眼);年龄小8岁,大98岁;老年性白内障128例(13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6例(8只眼),外伤性白内障6例(6只眼),并发性白内障16例(23只眼).

  • 先天性下睑三个泪小点畸形一例

    作者:刘宝东;王凤翔

    患者男性,72岁,因双眼异物感2 d,于2002年2月2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全身体格检查未及异常. 眼科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1.0,双眼眼睑无红肿,右眼下睑可见3个泪小点,呈梅花状分布于距内眦角约6 mm的睑缘后唇处,直径0.2~0.3 mm(图1),表面麻醉后从3个泪小点处分别冲洗生理盐水通畅,行泪道探针探通发现3个泪小点均开口于同1条泪小管;右眼上睑及左眼上、下睑泪小点均正常;双眼睑结膜轻度充血,滤泡轻度增生,角膜光滑透明,瞳孔直径3mm,形态正常,眼底未见异常.

  • 单剂量眼科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的临床应用观察

    作者:高敏;高珍

    目的:探讨单剂量眼科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在眼科使用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行检查、治疗、手术的患者430例(597只眼)。其中,住院患者204例(301只眼),门诊患者226例(296只眼)。所有患者常规给予单剂量眼科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估局部麻醉的效果,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结果除2例慢性泪囊炎老年患者外,所麻醉患眼均获满意效果,且无角膜损伤和无交叉感染发生。(1)采用表面麻醉进行各种眼部手术的麻醉效果:白内障手术Ⅰ级94.92%(243/256),Ⅱ级5.08%(13/256),Ⅲ级0;抗青光眼手术Ⅰ级83.33%(5/6),Ⅱ级16.67%(1/6),Ⅲ级0;翼状胬肉切除术Ⅰ级62.50%(10/16),Ⅱ级37.50%(6/16),Ⅲ级0;玻璃体腔注药Ⅰ级100.00%(23/23),Ⅱ级0,Ⅲ级0。(2)采用表面麻醉进行各种眼部门诊操作的麻醉效果:角结膜异物取出Ⅰ级93.42%(71/76),Ⅱ级6.58%(5/76),Ⅲ级0;泪道探通Ⅰ级68.42%(26/38),Ⅱ级26.32%(10/38),Ⅲ级5.26%(2/38);角结膜拆线Ⅰ级92.31%(60/65),Ⅱ级7.69%(5/65),Ⅲ级0;眼科检查Ⅰ级100.00%(82/82),Ⅱ级0,Ⅲ级0。结论单剂量眼科表面麻醉剂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剂临床应用安全、有效、便捷,值得推广使用。

  • 丁卡因表面麻醉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文森林;刘大磊;高雷顺;葛士波;郭治刚

    1病例报告患者男,42岁.因交替性鼻塞伴间断性头痛1年余就诊.患者自1年前开始,每次因着凉后出现鼻塞,呈交替性发作,尤以夜间明显,偶有少许脓涕,伴间断性头痛,无涕中带血,无视物不清,无面部隆起,无耳鸣、耳闷,经对症治疗,效果不佳,且症状逐渐加重.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心肺腹无异常.专科检查:外鼻无畸形,鼻中隔明显右偏,双侧下鼻甲明显肥大,鼻道未见新生物,双侧上额窦区压痛明显.鼻窦冠状位CT检查显示,鼻中隔偏曲,双侧下鼻甲肥大.诊断:(1)慢性鼻-鼻窦炎;(2)鼻中隔偏曲.在局麻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双侧上颌窦窦口扩大、双侧下鼻甲电烧术,给予1%丁卡因棉片行双侧鼻腔表面麻醉2次后,患者出现答非所问、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率140/min,呼吸50次/min,血压90/60 mmHg,考虑为丁卡因引发过敏性休克.立即取出鼻腔内1%丁卡因棉片、停止手术,患者平卧、头低吸氧,给予地塞米松10 mg、盐酸肾上腺素0.5 mg、地西泮10 mg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g静脉滴注.患者症状逐渐缓解,推入病房,给予心电监测、吸氧等对症治疗,3h后恢复正常.

  • 上呼吸道表面麻醉预防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作者:陈明华;韩文海;张铨;阮丁异

    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与插管期相同,也可造成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并发症,特别是对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病人的危害性更大.为此,我们采用口咽部、气管内表面麻醉(表麻)预防围拔管期诱发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

  • 作者:

    关键词:
  • 气管内表面麻醉预防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反应

    作者:包延丽

    目的探讨用特制环甲膜穿刺针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对预防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可行性.方法30例ASA Ⅱ~Ⅲ级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0例,术前用药及诱导用药相同.A组直接进行气管插管,B组在插管前静推艾司洛尔1mg/kg(用时10秒以上);C组在插管前用特制环甲膜穿刺针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观察记录各组插管前、诱导后、插管后1、3、5min的MAP、HR.结果诱导后B组MAP、HR下降显著(P<0.01);插管后1、3min B、C组的MAP、HR基本维持在基础值水平(P>0.05),5min时B组的HR低于基础值和其他两组(P<0.05).A组插管后1min时MAP、HR明显高于基础值(P<0.01),高于B、C组(P<0.05),5min时恢复基础水平(P>0.05).结论使用特制的环甲膜穿刺针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可以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麻醉诱导后和插管后5min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较我们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法更加平稳.

  • 气管表面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呛咳反射的影响

    作者:秦秉玉;郑向明;张加强;崔明珠

    目的 观察全麻拔管时气管表面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呛咳反射的影响.方法 ASA Ⅰ-Ⅱ级行上腹部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在手术结束前未减浅麻醉时,试验组将2%利多卡因5ml注入气管导管内,对照组将生理盐水5ml注入气管导管内.观察拔除气管导管前、拔管后1、2、3、5、10min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拔管吸痰时呛咳的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拔管前,拔管后1~5min SBP、SDP、HR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拔管前及拔管后5min内与拔管后10min时相比,血压和心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围拔管期中、重度呛咳率是8%,对照组是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可以减轻全麻苏醒期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及降低患者呛咳和烦躁的发生率.

  • 老年人围拔管期预防心血管反应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瑞君;张林;杨平

    气管导管拔除过程中,局部强烈刺激可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往往可引起BP升高、心率增快、呛咳等,已引起人们注意,特别是老年人患有高BP、冠心病、颅内压升高者,这种反应对机体危害更大.我们在拔管前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行喉头及气管表面麻醉,预防老年人心血管反应并与未用药组进行对照、观察,并评价其临床效果.

908 条记录 6/46 页 « 12345678...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