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不同损伤类型学习记忆的行为学研究

    作者:姜胤;韩春雷;刘阳;张鑫;孟凡刚;张建国

    目的 研究慢性期氯化锂-匹罗卡品(LIP)颞叶癫痫(TLE)大鼠在不同类型学习记忆测试中的行为学表现,探索该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损伤类型. 方法 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LE组(20只)和对照组(10只).TLE组大鼠注射LIP造模,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6周后,对大鼠进行空间记忆、物体记忆及联合时间-空间因素的情景记忆测试,并在7.0T MRI下进行结构像扫描. 结果 TLE组13只大鼠在造模后出现癫痫持续状态,6周后其中11只大鼠观察到自发性癫痫发作.MRI T2成像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完整,TLE组大鼠海马组织损伤.对照组大鼠在空间记忆、物体记忆及情景记忆测试中的运动活动度分别为(90.56±19.9) m/min、(92.58±14.83) m/min、(94.20±30.99) m/min,TLE组大鼠分别为(95.09±21.51) m/min、(117.10±44.38) m/min、(104.90±35.22)m/mi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空间记忆测试中的新位置、物体记忆测试中的新物体及情景记忆中旧物体旧位置及新物体新位置的探索时间比例均明显多于同一测试中对其他物体的探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E组大鼠在上述测试中对不同物体、不同位置的探索时间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期LIP-TLE大鼠的空间、物体及情景记忆能力均受到损伤,LIP-TLE大鼠模型可用于TLE相关学习记忆损伤的机制研究.

  • 颞叶癫痫患者海马苔藓纤维发芽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娆;杨志军;杨顺海;徐如祥;樊娟;刘智良;姜晓丹;马宏伟;李安民;梁树立;蔡颖谦;杜谋选;邹雨汐

    目的 观察颞叶癫痫病人海马齿状回和CA3区苔藓纤维出芽情况.方法 癫痫组样本来自12例颞叶癫痫病例的手术切除标本包含海马齿状回和CA3区的脑组织,对照组脑组织样本来自4例非癫痫病的尸检脑组织.应用Timm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进行海马结构苔藓纤维发芽的研究.结果 光镜下癫痫组可见苔藓纤维穿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到达内分子层,CA3区也可见明显的苔藓纤维发芽.癫痫组CA3区和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发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显示癫痫组患者齿状同内分子层可见到银标记的突触末端,主要和树突形成突触连接,所形成的突触为非对称性突触.结论 颞叶癫痫可致海马齿状回和CA3区苔藓纤维发芽增加,这可能是难治性癫痫形成的重要机制.

  • 大鼠颞叶癫痫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作者:鲁明;傅先明;钱若兵;牛朝诗;汪业汉;王林

    目的 探讨海马局部给药建立颞叶癫痫模型方法及其行为、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方法 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大鼠海马局部注射海人酸(KA)建立颞叶癫痫模型,观察其行为学、形态学、脑电和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KA注入海马后模型大鼠麻醉清醒后有典型癫痫发作表现:凝视、湿狗样抖动、口的咀嚼运动、点头、肢体阵挛等,随后表现为阵发性旋转,并身体立起、向上窜跳、跌倒、四肢抽搐,约8 h后发作停止,逐渐恢复到正常大鼠状态,以后每周发作1~2次,主要为Ⅳ~Ⅴ级.同时有额叶皮层和海马的癫痫放电脑电图及病理、影像学表现.结论 大鼠脑内局部注入KA后癫痫发作明显,其行为表现、海马病理改变、脑电及影像改变类似人类颞叶癫痫,可作为较好的研究颞叶癫痫的工具.

  • 大鼠颞叶癫痫发作后学习记忆障碍与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钱若兵;傅先明;牛朝诗;汪业汉;魏建军;鲁明;王林

    目的 探讨大鼠颢叶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段学习记忆障碍程度与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Ca2+]i)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立体定向方法建立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不同时间段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程度;利用钙离子探针Fluo-3/AM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癫痫发作后不同时间段海马神经元内[Ca2+]i的变化.结果 大鼠颢叶癫痫发作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记忆障碍,随发作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发作2月后达到高峰.颞叶癫痫发作后右侧海马神经元内[Ca2+]i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6h达到高峰,发作2月内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和注射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3月后则有下降并低于正常对照组的趋势;对侧海马神经元内[Ca2+]i的荧光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注射生理盐水组,但低于右侧海马神经元内[Ca+]i的荧光强度.结论 大鼠颞叶癫痫发作后的学习记忆障碍随发作时间延长而加重,发作2月后达到严重,与海马神经元内[Ca2+]i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

  • 颞叶癫痫大脑网络研究进展

    作者:陈薇;岳建兰;林志春

    癫痫是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颢叶癫痫(TLE)是常见的癫痫类型.长期的癫痫活动传播会造成颞叶外广泛脑区的结构及功能损害.随着神经系统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结构和功能检查方法的应用揭示了癫痫复杂的结构、功能及代谢网络的改变,为进一步探索癫痫发病机制和改善癫痫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本文主要围绕不同检查方法显示的颞叶癫痫患者脑部网络结构、功能及代谢改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海马苔藓纤维发芽与颞叶癫痫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娆;徐如祥

    颞叶癫痫是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主要类型,约有40%的人类癫痫起源于颞叶,这与海马结构独特的神经元环路及纤维联系有关.海马结构中异位突触的形成被认为与颞叶癫痫发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海马结构的突触重排中,研究多而且被充分证明的就是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现就海马MFS的形态学特性、诱发因素、出芽机理及其与颞叶癫痫发作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 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海马功能连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亢志强;钱若兵;林彬;袁季;季学兵;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

    目的 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ITLE)患者海马功能连接的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自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ITLE患者18例(ITLE组)及同期招募的18例正常被试者(对照组)进行rs-fMRI数据采集,分别以左、右侧海马为感兴趣区与全脑体素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ITLE组和对照组海马功能连接的差异. 结果 以左侧海马为感兴趣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时,ITLE组与右侧楔叶的功能连接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双侧尾状核、右侧隔区及右侧直回的功能连接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右侧海马为感兴趣区进行功能连接分析,ITLE组与双侧楔叶、双侧舌回及左侧距状回的功能连接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双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左侧缘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及左侧中央后回的功能连接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s-fMRI技术可以发现ITLE患者海马功能连接存在显著异常,提示海马是“癫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术前MRI检查与颞叶癫痫切除手术短期预后的关系

    作者:马维宁;宋虓福;张明杰;李少一

    目的 评价术前MRI检查与难治性颞叶癫痫经过手术切除治疗后短期内预后关系. 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通过临床发作症状学以及视频脑电图诊断为颞叶癫痫的患者34例,按照MRI检查有无病灶分为2组,其中有病灶组18例,未发现病灶组16例.手术治疗后半年及1年,按照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术后疗效评估分类法判断2组患者不同预后情况. 结果 34例患者中术后半年达到ILAE-1级的有23例,占67.6%;术后1年达到ILAE-1级的有20例,占58.8%.其中有病灶组患者术后半年达到ILAE-1级的有16例,占88.9%;术后1年有14例,占77.8%;未发现病灶组患者术后半年达到ILAE-1级的有7例,占43.75%;术后1年有6例,占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颞叶难治性癫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MRI检查阳性的颞叶癫痫患者宜积极行手术治疗.

  • 慢性海马电刺激治疗颞叶癫痫二例报告

    作者:遇涛;张国君;肖东升;朴媛媛;杜薇;李勇杰

    目的 探讨慢性海马电刺激治疗颞叶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自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术前评估认为不适宜行前颞叶切除术的2例颞叶癫痫患者,立体定向下向患侧海马头部埋置刺激电极,术后进行慢性电刺激,观察控制癫痫发作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结果 2例患者刺激器埋置术后及慢性电刺激开启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分别随访22个月和10个月,病例1发作次数由原来的(3~4)次/月减少至2~3个月1次;且发作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时间较前缩短.病例2由原来的(6~10)余次/月减少至(3~6)次/月;发作时间较前缩短,很少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结论 对于部分不适合行前颞叶切除手术的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慢性海马电刺激可能有助于控制癫痫发作.

  • 维格列汀通过上调胰高血糖素样肽1发挥抗癫痫作用

    作者:温跃桃;吴昆仑;石全红

    目的:探讨维格列汀对戊四氮(PTZ)诱导的癫痫模型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的影响而发挥抗癫痫作用。方法脑外伤患者切除的皮质为对照组(control;n=14),颞叶癫痫(TLE)患者行癫痫灶切除的皮质为颞叶癫痫组(n=23)。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control)、PTZ单纯致痫组(B组,PTZ-induced epilepsy)、生理盐水2 mL/kg干预组(C组,PTZ+2 mL/kg saline)、维格列汀2.5 mg/kg干预组(D组,PTZ+2.5 mg/kg vildagliptin)、维格列汀5 mg/kg干预组(E组,PTZ+5 mg/kg vildagliptin)、维格列汀10 mg/kg干预组(F组,PTZ+10 mg/kg vildagliptin)。连续腹腔注射PTZ(35 mg/kg)3周建立慢性癫痫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运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GLP-1R的表达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各组血清中GLP-1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ELISA对GLP-1R进行定位。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GLP-1R主要表达于人体脑组织以及大鼠脑组织的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LP-1R在癫痫患者以及癫痫模型中表达降低(P<0.05);在大鼠中,维格列汀可以有效的延长癫痫发作的潜伏期和降低癫痫发作次数;维格列汀干预后,GLP-1R的表达升高(P<0.05)。ELISA结果显示GLP-1与GLP-1R的表达变化一致(P<0.05)。结论维格列汀通过上调GLP-1和GLP-1R发挥抗癫痫作用。

  • 颞叶癫痫患者双侧钩束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刁丽梅;陈子蓉;黄东红;余璐;李丽萍;郑金瓯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来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双侧钩束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探讨颞叶癫痫患者钩束结构损害对执行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收录2007年1月~2011年07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TLE患者30例(左侧14例,右侧16例)和1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全脑DTI扫描,测量其双侧钩束的各项异性分数(FA)值及纤维束的平均长度,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正常对照组中左侧钩束FA值较右侧钩束FA值高(P<0.01);左侧TLE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左侧钩束的FA值低(P<0.01),右侧钩束的FA值与正常组右侧钩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TLE中左侧钩束的FA值较正常组左侧钩束FA值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侧钩束FA值降低,与正常组右侧钩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和右侧TLE患者同组间两侧钩束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和两组患者组内的纤维束平均长度比较及两组患者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正常人的左侧钩束较右侧钩束的FA值高;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的TLE,钩束FA值左侧优势不存在,并均出现左侧钩束FA值降低,揭示了TLE患者左侧钩束白质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明显,有助于寻找TLE患者执行控制功能损害的可能的原因.

  • 对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前后记忆的评价

    作者:朱红胜;徐如祥;张新伟;周谷兰

    目的评价改良术式对记忆的影响.方法改良手术方式,尽量保留颞上回及减少对外侧裂血管侵扰,并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记忆测试.结果手术前后及左右侧记忆比较基本无差别.结论改良术式对记忆影响甚微.

  • 颞叶癫痫脑电发作起始形式在癫痫灶定位的价值

    作者:冯丽;丁美萍;朱君明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发作起始形式对颞叶癫痫(TLE)患者进行癫痫灶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52例确诊为TLE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273次发作的发作期EEG.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检查及头颅磁共振(MRI)检查,术中均行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进一步定位癫痫灶并在其指导下完成手术,且术后在少1年的时间内Engel术后效果评估为1级.根据MRI检查结果将52例患者分为海马硬化组、非海马硬化组两组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分析发作起始头皮EEG形式结合MRI检查,MRI提示分入海马硬化组的患者癫痫灶定位率达89.7%,以θ节律、δ节律为能定位的主要脑电发作起始形式.[结论]TLE发作期EEG在癫痫灶定位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记录分析发作起始期的脑电活动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定位信息.

  • 正常及癫痫状态下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的弥散张量成像对比

    作者:李志铭;全显跃;谭理连;黄勇;刘克;梁文;王伟

    目的 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分析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在正常生理及癫痫状态下DTI参数及白质纤维束分布变化特点,评价DTI技术在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临床诊断颞叶癫痫(TLE)患者和2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常规MRI和DTI扫描,分别测量其双侧颞叶杏仁复合体、海马头部、海马体部及海马尾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A)、相对各向异性(RA)、表观弥散系数(ADC)等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白质纤维束走向、分布情况;并对两者作对比.结果 正常志愿者双侧颞叶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DTI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E患者ADC值变异度以杏仁复合体、海马尾部显著,而FA、RA值变异度则以海马头部、体部较明显.结论 DTI技术能较常规MRI提供更全面及细微的颞叶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信息,通过对局部弥散参数和白质纤维束变化特点的研究,进一步了解颞叶癫痫状态下海马与毗邻结构的继发改变;为进一步提高TLE病变的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用的信息.

  • 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外科治疗

    作者:钟建卫;袁俊;孙永锋;谷智明;屈冉;翟卫东

    目的 分析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手术治疗以及定位评估.方法 术前应用神经影像学、脑电图检查等综合评估定位定侧,选择病例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按照Engel标准评定,40例中EngelⅠ级25例(62.5%),Ⅱ级8例(20.0%),Ⅲ级6例(15.0%),Ⅳ级1例(2.5%).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准确定位致痫灶,多种手术方法应用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颞叶癫痫 定位 手术
  • 颞叶癫痫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谢嘉敏;颜红波

    目的 探讨颞叶癫痫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围手术期治疗措施等.结果 经过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包括病房安排、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发作期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出院宣教等,45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2年,效果达到Engel Ⅰ级占84.4%.结论 恰当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减少癫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复发机会,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 颞叶癫痫 手术 护理
  • 1H-MRS及PET/CT在颞叶癫痫术前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肖翔;许乙凯;马立超;廖书坤;陈斌;吴元魁

    目的:评价 1H-MRS及PET/CT在颞叶癫痫(TLE)术前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0例TLE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常规MR、海马 1H-MRS扫描,30例TLE患者行PET/CT扫描,分析TLE患者双侧海马各代谢物比值与癫痫病程和发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常规MR、1H-MRS及PET/CT对致痫灶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66.7%、90%和93.3%,定位准确性分别为56.5%、91.3%和87%. 患侧海马NAA/Cr比值与癫痫发病年龄呈正相关,即发病年龄越小,NAA/Cr比值越低. 结论:1H-MRS和PET/CT对TLE患者的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TLE发病年龄越小,神经元的丢失或功能障碍可能越严重.

    关键词: 颞叶癫痫 MRI 1H-MRS PET/CT
  •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颞叶癫痫模型中的应用

    作者:池雅杰;薛杉;孙海涛;徐玉婷;梁志明;吴朝晖;徐强;刘朝明;郭燕舞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在颞叶癫痫模型癫痫脑电记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恒河猴4只,应用单侧杏仁核海人酸(2μg/μL)注射法构建颞叶癫痫模型.对模型动物进行定期的头皮脑电监测.脑电记录采用原始脑电图联合量化脑电图同步进行记录.对aEEG上的异常节点进行定位并对同时段的原始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其对动物模型的癫痫发作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排除明显接触不良造成的异常片段后,4只模型动物的aEEG趋势图分析共取得23处与背景活动明显不同的节点.对上述11处节点对应原始脑电图进行分析,均考虑为癫痫发作事件.结论:aEEG趋势图对于该颞叶癫痫模型的癫痫发作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在超长程脑电监测中联合应用此方法可对癫痫发作进行快速定位,为实验研究节省大量人力成本.

  • 白藜芦醇通过抑制CREB磷酸化减轻癫痫发作并改善认知功能

    作者:黄效东;杨新华;卢永辉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在颞叶癫痫(TLE)鼠中的抗癫痫和认知功能改善作用,及对颞叶皮质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对照组、癫痫模型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建立TLE模型,干预组大鼠同时接受白藜芦醇灌胃给药,15 mg/(kg·d),连续7 d。模型点燃成功后观察动物行为,进行Racine评分。模型点燃成功及白藜芦醇给药第7天West?ern blot检测颞叶皮层CREB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功能。结果:白藜芦醇干预显著降低了癫痫大鼠的Racine评分。癫痫大鼠颞叶皮层CREB蛋白表达水平虽无明显增加,但CREB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白藜芦醇给药显著抑制了颞叶皮层的CREB磷酸化。癫痫大鼠第4、5、6天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则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组的逃避潜伏期显著降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增加。结论:TLE大鼠中,白藜芦醇可有效抑制癫痫发作和改善认知功能,并可能通过抑制CREB磷酸化发挥其抗癫痫效应。

  • 双侧颞叶癫痫的诊断及治疗探讨

    作者:张杰;高晋健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 TLE)是顽固性癫痫中常见的类型。目前普遍开展的是一侧 TLE 的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而对于双侧颞叶癫痫(bilater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 BTLE)的诊治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术后无癫痫发作率及癫痫缓解率低及严重的记忆功能损害,通常认为BTLE 不适合手术,长期以来手术治疗BTLE 受到很大的限制。本文就 BTLE 的诊治进行探讨。

527 条记录 22/27 页 « 12...19202122232425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