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吴海;何佳;鄢利梅;杨学荣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特点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分析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15000例女性患者外阴阴道送检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所得标本的菌种属性,分析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00份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出1980份有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检出率为13.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415株占71.5%;耐药率高的是伊曲康唑,耐药率达28.88%,氟康唑为10.44%、伏立康唑为11.52%,但对于两性霉素B以及氟胞嘧啶几乎全部敏感。结论女性外阴阴道的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程度,因此要加强临床对于假丝酵母菌属的检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准确及时的治疗。

  • 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属感染患者治疗

    作者:何科;李婷婷;韩杨;卢红鹰;瞿虎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念珠菌属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为临床上治疗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属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属感染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每组各102例;治疗Ⅰ组接受外阴阴道念珠菌属感染常规治疗,治疗Ⅱ组患者则接受针对性的特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状况及治疗效果,数据采用 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Ⅰ组患者初次感染81例占79.41%;治疗Ⅱ组患者初次感染79例占77.4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Ⅰ组为73.53%,治疗Ⅱ组为92.16%,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属感染患者较一般的外阴阴道念珠菌属感染有其特殊性,临床治疗时必须严格禁止真菌类药物的应用,大幅度地减少治疗用药对腹中胎儿的影响。

  • 股薄肌肌皮瓣在外阴恶性肿瘤切除后外阴阴道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肖玲;高国兰

    股薄肌为大腿内侧的细长肌肉,宽约3.5 cm,厚约1.3~2.5 cm,肌性部分长约32 cm,腱性部分长约10 cm.自从1952年Pickrell[1]成功地将其应用于临床修复肛周缺损后,有许多学者将其作成单蒂或岛状肌瓣、肌皮瓣修复重建阴茎、阴囊、腹股沟、会阴、阴道、肛周、下腹、臀及坐骨区等处的软组织缺损与畸形,以及疝修补、膀胱阴道瘘、直肠阴道瘘的修补等,或作吻合血管的远位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等[2].我们将综述股薄肌肌皮瓣在外阴癌切除术后外阴阴道重建中的应用.

  • 股薄肌肌皮瓣用于外阴、阴道转移癌扩大切除的即时重建

    作者:高国兰;陈宗基;邹敏芸;胡爱民

    源于直肠癌的外阴、阴道转移癌的发生率仅为1.6%[1].由于部位特殊,又是转移癌,且手术往往会造成巨大的外阴阴道缺损而难于修补缝合,故一般只采用放疗、化疗等保守疗法.但肠道肿瘤的病理类型决定其对放疗不敏感,效果较差.因此,在癌灶扩大切除的同时行肌皮瓣移转修复,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笔者应用股薄肌肌皮瓣行外阴、阴道转移癌切除术后外阴、阴道即时重建2例,取得良好效果.

  • 妇产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研究进展

    作者:苗娅莉;王建六;魏丽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发生感染前使用抗感染药物,适用于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手术.一些手术尽管术后感染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也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正常女性生殖系统与外界相通,而外阴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易受污染;同时阴道内存在的正常菌群,包括:①革兰阳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例如乳杆菌、棒状杆菌、肠球菌等);②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例如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等);③专性厌氧菌(例如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动弯杆菌等);此外还存在支原体、念珠菌等.这些解剖学特点与阴道内微生物环境在妇产科围手术期,由于自然防御功能的破坏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内分泌改变可能导致阴道正常菌群失调,从而成为机体感染的内源性病原体.

  • 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阴道菌群微生态的分析

    作者:邵芳;贾岚;路宗林;杨菲菲;卡迪丽亚;艾则孜

    目的:了解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 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 PPROM)孕妇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伊犁州友谊医院常规进行产前检查,孕28~36+6周PPROM孕妇150例为PPROM组,同孕周正常孕妇150例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涂片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礸2检验。结果 PPROM组阴道优势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34.67%,52/150),与对照组(12.00%,18/150)比较,礸2=21.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以革兰阳性杆菌为主(67.33%,101/150),与PPROM组(31.33%,47/150)比较,礸2=38.89,P<0.01。 PPROM组正常菌群密集度(Ⅱ级和Ⅲ级)的比例(63.33%,95/150),与对照组(88.00%,132/150)比较,礸2=17.2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ROM组正常菌群多样性(Ⅱ级和Ⅲ级)(60.00%,95/150),与对照组(90.67%,136/150)比较,礸2=37.96,P<0.01。 PPROM组孕妇的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BV+VVC及菌群失调者的发生率分别为(21.33%,32/150)、(24.00%,36/150)、(13.33%,20/150)、(32.00%,48/150)对照组分别为(10.67%,16/150)、(10.67%,16/150)、(1.33%,2/150)、(20.67%,31/150),两组比较礸2值分别为6.33、9.27、27.33和4.95, P 值分别为=0.01、<0.01、<0.01和<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ROM组中无症状者有33.81%,处于微生态失调状态。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阴道微生态改变表现为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肠道假丝酵母菌携带与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的关系

    作者:林晓丽;李真;左绪磊

    目的 采用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肠道假丝酵母菌携带与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问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就诊的148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和肛拭子标本进行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和鉴定.采用内转录间隔区(ITS)PC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PCR方法 对两处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进行比对和分型,从而确定其关系.比较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与单纯阴道感染假丝酵母菌但肠道内无假丝酵母菌携带者阴道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148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中,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占绝大多数(91.9%,136/148);33.1%(49/148)的患者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ITS PCR结果 显示,92%(22/24)的患者肠道与阴道假丝酵母菌菌株间有高度同源性.患者在接受阴道局部抗真菌治疗后,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其复发率(7/14)高于单纯的阴道感染者[复发率为21%(6/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在合并肠道携带假丝酵母菌时,阴道局部治疗后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复发率较高.

  • 硝酸咪康唑栓单次给药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狄文;段涛;沈丽华;周文湘;牛金玲;罗新;柳晓春;张治芬;荣风华;李文玲

    目的 观察硝酸咪康唑栓1200 mg单次给药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WC)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取开放、多中心、非对照性临床试验,选择2006年7月1 日至11月30日间就诊的WC患者568例,采用硝酸咪康唑栓1200 mg阴道内给药1次,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7~14 d和用药后1个月进行妇科检查、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真菌学检查及不良反应评估.结果 用药后7~14 d,563例随访者中,57.4%(323/563)治愈,32.9%(185/563)显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为90.2%;真菌学治愈率为91.3%(514/563).用药后1个月,480例随访者中,85.6%(411/480)治愈,10.4%(50/480)显效,总有效率为96.O%;真菌学治愈率为92.3%(443/480).15例出现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15/563),均未经处理于1~2 d内自然缓解.结论 硝酸咪康唑栓1200 mg单次给药治疗单纯性WC有效率高,副作用小,患者易接受.

  • 外阴阴道侵袭性血管黏液瘤八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作者:孙崟;常晓燕;朱兰;陈杰;郎景和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盆腔和会阴,且具有局部侵袭而无转移的软组织肿物.该病发病率低,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故临床易误诊.北京协和医院近10年来,共收治8例外阴阴道AAM的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相关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

  •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特征和硝酸咪康唑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樊尚荣;刘小平;李建武;徐安平;刘淼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临床特征及应用不同剂量的硝酸咪康唑治疗VVC不同时间后的效果.方法根据Sobel分类,将300例VVC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硝酸咪康唑400 mg/d、治疗3 d(3日组),硝酸咪康唑400 mg/d、治疗6 d(6日组),硝酸咪康唑200 mg/d、治疗7 d(7日组),于治疗后第14、35天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00例患者中,单纯型VVC 168例(56.0%),复杂型VVC 132例(44.0%).由白念珠菌所致的复杂型VVC患者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发生率,较由非白念珠菌所致的复杂型VVC患者高,两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VVC致病菌为白念珠菌者271例(90.3%,271/300),非白念珠菌者29例(9.7%,29/300).300例VVC患者中,完成全部治疗和随诊者275例,其中治愈234例,治愈率为85.1%(234/275).治疗后第14天, 3日组、6日组和7日组单纯型VVC的治愈率分别为96.0%、93.5%和98.0%,复杂型VVC的治愈率分别为86.7%、92.5%和86.4%;3组单纯型VVC的治愈率比较,及3组复杂型VVC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天,3日组、6日组和7日组单纯型VVC的治愈率分别为93.8%、95.3%和89.8%,复杂型VVC的治愈率分别为89.7%、97.3%和86.8%;3组单纯型VVC的治愈率比较,及3组复杂型VVC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75例中治疗失败41例,失败率为14.9%(41/275).结论单纯型VVC及复杂型VVC的临床特征、致病菌种类均不同;对复杂型VVC,采用硝酸咪康唑400 mg/d、治疗6 d的效果好.

  • 大网膜巨大实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例

    作者:纪兆建;张建忠;位立群

    患者29岁,已婚,孕1产0.因下腹痛 3个月,发现盆腔包块 9 d,于1999年 7月 31日入我院.3个月前月经干净后无明显诱因地出现持续性下腹钝痛,伴恶心、呕吐,曾诊断为急性盆腔炎,用青霉素480万U、甲硝唑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治疗7 d,症状减轻,但仍有持续性下腹隐痛,月经期无加重,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月经规律,无痛经.身体检查:消瘦体质,心、肺、肝、脾及肾脏未见异常.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后位,无明显增大,不活动,后穹窿上方及左侧可扪及直径5 cm的实性包块,表面高低不平,质硬,与盆壁相连,压痛明显,盆腔软组织硬如骨质.B超检查:右侧卵巢47 mm×39 mm,与直肠壁粘连;直肠壁上端水肿增厚,厚处约10 mm,周围可见数个肿大的淋巴结,大为13 mm×8 mm;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内膜清晰,形态规则.入院诊断:盆腔包块性质待查.

  • 绝经后子宫颈横纹肌肉瘤一例

    作者:左常婷;马丽华

    患者,65岁.因绝经13年、不规则阴道流血1个月余、宫颈活组织检查为横纹肌肉瘤(RMS)于2000年1月16日人院.患者孕4产4.入院后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前唇呈不规则息肉状突出,1cm×1 cm大小,色暗红,质脆,触之易出血;子宫体萎缩;双侧附件未及包块.三合诊:直肠壁光滑,主、骶韧带无增厚,盆壁光滑.胸片及腹部B超检查未见转移结节.血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均正常.诊断:宫颈RMS.行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加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术中见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无肿大,肿瘤位于宫颈前唇,外生型,颈管受侵不明显,宫颈旁无浸润,子宫体及双侧附件萎缩.术后病理报告:宫颈RMS,子宫体、阴道壁切缘、双侧附件及双侧盆腔淋巴结均未见肿瘤.见图1~4.

  • 卵巢子宫内膜样卵黄囊瘤一例

    作者:陈晓端;周彩云;赵承洛

    患者43岁.因腹胀伴尿量减少1个月,于2001年7月30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开始感腹胀,逐渐加重伴尿量减少,去当地医院检查,诊断卵巢癌转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史.月经规则,经量中等.患者孕3产3,绝育12年.其父4年前死于胰腺癌.身体检查:一般情况可,体温37.3℃,脉搏92次,呼吸18次,血压155/95 mm Hg(1 mm Hg=0.133 kPa),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未及包块.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异常,宫颈重度糜烂,肥大,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左侧附件未及异常,右侧附件处可及一10 cm×10 cm×8 cm包块,质软,边界清,活动可,无压痛.

  • 脾破裂后圆韧带及盆腔后腹膜脾组织移植一例

    作者:孙秀丽;王建六;魏丽惠;戴林

    患者37岁,因渐进性痛经2年,于2002年5月28日经门诊入院.孕3产1,近2年无诱因痛经,逐渐加重,近半年痛经无法忍受,需服止痛药.11年前因车祸致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正常,子宫后位,孕6周大,质中,活动差,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直径4 cm大的囊性肿物,活动差,骶韧带处可触及数个有触痛的结节.

  • 原核表达纯化的抗菌肽LL-37重组蛋白对小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王芳;霍彦;尹利荣;孙蓓;张萍萍

    目的:探讨原核表达纯化的抗菌肽LL-37重组蛋白对小鼠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治疗作用。方法(1)雌性昆明小白鼠30只,经雌激素诱导并阴道内接种白假丝酵母菌悬液,构建VVC小鼠模型。建模成功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小鼠阴道内灌注LL-37重组蛋白溶液30μl(100μg/ml,即3μg),每天1次,连续5 d;对照组小鼠阴道内灌注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2)阴道用药结束后24 h,取两组小鼠的阴道灌洗液评估小鼠阴道内假丝酵母菌的载菌量[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及假菌丝和芽生孢子的生成情况;摘取两组小鼠的阴道组织制备匀浆,ELISA法检测匀浆中免疫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的浓度。结果(1)本研究成功构建VVC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阴道黏膜明显充血、水肿、阴道皱襞消失,实验组经LL-37重组蛋白治疗后阴道黏膜无明显水肿,阴道皱襞可见。(2)实验组小鼠阴道分泌物涂片中白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及假菌丝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载菌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1.0)×104、(8.5±2.1)×104 CFU/ml,P=0.017];阴道组织匀浆中IFN-γ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7±11)、(197±4)pg/ml,P=0.000],而IL-10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7±15)、(379 ±17)pg/ml,P=0.000],且IFN-γ/IL-10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892±0.008、0.496±0.013,P=0.000)。结论原核表达纯化的LL-37重组蛋白可以抑制VVC小鼠阴道内假丝酵母菌的生长,调节阴道内IFN-γ、IL-10的分泌水平,改善阴道局部免疫力,对小鼠VVC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阴道白假丝酵母菌25SrDNA基因分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张旭;刘朝晖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的25S rDNA基因型别分布特征,并分析不同基因型别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根据阴道白假丝酵母菌25S rDNA基因编码区可转座Ⅰ型内含子的有无及大小,通过PCR技术对954株白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选取156株白假丝酵母菌,采用M27-A3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克霉唑和制菌霉素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954株白假丝酵母菌分为3种基因型别,其中A型876株(91.8%,876/954)为不含内含子菌株,B型58株(6.1%,58/954)和C型20株(2.1%,20/954)为含内含子菌株。含内含子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低抑菌浓度(MIC)值显著高于不含内含子者(伊曲康唑:0.25、0.125μg/ml,P<0.05;氟康唑:0.25、0.125μg/ml,P<0.01),对制霉菌素的MIC值显著低于不含内含子者(分别为4、8μg/ml,P<0.01)。含内含子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24%,19/78)显著高于不含内含子者(3%,2/78;P<0.01)。21株伊曲康唑耐药株中有5株(24%,5/21)对氟康唑交叉耐药;6株氟康唑耐药株中有5株(5/6)对伊曲康唑交叉耐药;5株同时对伊曲康唑及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均为含内含子菌株。结论25S rDNA基因编码区的可转座Ⅰ型内含子可能与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及制霉菌素的药物敏感性有关。

  • 阴道上皮细胞、白假丝酵母菌及卷曲乳杆菌相互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张旭;李婷;牛小溪;王素霞;刘朝晖

    目的 探讨阴道上皮细胞(VEC)与白假丝酵母菌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卷曲乳杆菌对VEC的保护作用.方法 培养阴道上皮细胞系VK2/E6E7细胞并分别制备白假丝酵母菌及卷曲乳杆菌悬液,应用扫描电镜观察VEC与白假丝酵母菌共同培养及加入卷曲乳杆菌干预后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白假丝酵母菌感染VEC 6 h时,其侵袭VEC以诱导内噬方式为主,VEC表面伪足增多,接触并覆盖于白假丝酵母菌假菌丝表面;白假丝酵母菌感染12 h时,其侵袭VEC以主动穿透方式为主,白假丝酵母菌穿透VEC,破坏其表面结构,VEC伪足减少、消失,细胞膜破坏甚至导致细胞死亡.加入卷曲乳杆菌干预后,VEC的形态有所恢复,白假丝酵母菌假菌丝结构破坏.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通过诱导内噬作用及主动穿透作用侵袭VEC;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过程中,卷曲乳杆菌可通过占位效应对VEC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 抗菌肽LL-37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

    作者:霍彦;王芳;孙蓓;尹利荣;张萍萍;张钰娟;张步美

    目的:研究抗菌肽LL-37通过促进阴道上皮细胞免疫因子的分泌抑制假丝酵母菌的作用。方法(1)构建LL-37原核表达载体pET-Duet/LL-37并在大肠埃希菌M15中诱导表达。对所表达的LL-37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及鉴定,并用K-B纸片法初步验证LL-37纯化蛋白的抗真菌活性。(2)纯化的LL-37蛋白加入到与假丝酵母菌共培养的人阴道上皮细胞[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阴道上皮细胞模型]中,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加LL-37纯化蛋白),采用葡萄糖消耗法观察抑菌效果[以吸光度(A)值表示]。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及IFN-γ/IL-10比值的变化。结果(1)诱导表达的LL-37融合蛋白的浓度为433.92μg/ml,纯度达96%。K-B纸片法初步证实了LL-37纯化蛋白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2)LL-37重组蛋白可明显抑制假丝酵母菌生长,实验组各时间点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 h:3.008±0.003、2.967±0.003;24 h:2.941±0.003、2.601±0.003;48 h:2.893±0.004、2.409±0.003),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随时间进展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缓慢。两组IFN-γ、IL-10分泌水平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于24 h达高峰[实验组分别为:(104.00±1.07)、(108.4±0.7)pg/ml;对照组分别为:(85.17±0.28)、(151.6±0.6)pg/ml]。各时间点比较,实验组IFN-γ水平于24 h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各时间点的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IFN-γ/IL-10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1)LL-37重组蛋白对假丝酵母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LL-37重组蛋白通过影响IFN-γ、IL-10等免疫因子的分泌,调整阴道上皮细胞局部免疫,增强抵抗假丝酵母菌感染的能力。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人类防御素分泌及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作者:王文;DI Wen;廖秦平;LIU Zhao-hui;张宁;ZHANG Hui-ying;张岱;GENG Li;樊尚荣;胡丽娜

    目的 通过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与健康妇女的比较,对VVC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VVC患者的阴道局部免疫状态.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VVC患者(VVC组,60例)及无VVC妇女(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研究对象均填写调查表,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pH值检测及细菌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阴道冲洗液进行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人类防御素5、人类β防御素(HBD)1、HBD2等]含量的检测分析.结果 (1)两组妇女的学历、对妇科感染的了解程度、妇科炎症病史、卫生习惯、性生活情况、药物应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慢性宫颈炎的发生率(43%,26/60)高于VVC组(22%,1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与VVC组妇女阴道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VC组妇女阴道分泌物检出假丝酵母菌43例,检出率为72%(43/60).(4)VVC组妇女阴道冲洗液中,人类防御素5、HBDI、HBD2含量[分别为(0.94±0.44)mg/L、(3.1±0.4)μg/L、(10±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61±0.27)mg/L、(2.7±0.4)μg/L、(7±3)μg/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C是女性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在育龄期妇女VVC的发生与学历、对妇科感染的了解程度、妇科炎症病史、卫生习惯、性生活情况、药物应用情况无明显相关性.人类防御素的作用可能与VVC的发病密切相关.

  • 孕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关系

    作者:邓庆珊;杨慧霞

    目的 探讨孕妇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与糖代谢异常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401例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为观察对象,其中妊娠期糖尿病244例,妊娠期糖耐量受损157例.401例中,51例孕期合并VVC(VVC组),其中16例孕期曾有VVC再次发作(反复VVC组);350例未合并VVC(NVVC组).比较3组孕妇的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GCT)、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VVC的发病率(16%,39/244)高于妊娠期糖耐量受损(7.6%,12/157)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VVC组及NVVC组GCT分别为(9.6±2.0)、(9.3±1.6)mmol/L;OGTT空腹血糖分别为(5.4±1.1)、(5.3±0.9)mmol/L;1 h血糖分别为(11.1±1.7)、(11.0±1.5)mmol/L;2 h血糖分别为(9.4±1.8)、(9.2±1.6)mmol/L;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VVC组GCT为(10.4±1.2)mmol/L;OGTT空腹、1、2 h血糖分别为(5.3±0.6)mmol/L、(11.4±1.0)mmol/L和(9.4±1.4)mmol/L与NVV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伴VVC时,GCT、OGTT各点血糖水平无显著升高,但妊娠期糖尿病与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孕妇比较,VVC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301 条记录 2/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