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膈肌下抬挤心脏急救肝移植术中心搏骤停
心搏骤停是肝移植术中比较少见但又十分凶险的并发症.武警总医院从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非体外静脉转流下施行肝移植70例,术中5例发生心跳骤停.
-
背驮式肝移植及改良术式研究
自经典式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问世以来,肝脏移植在全世界相继开展.由于OLT术中内脏静脉回流阻断,导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升高,人们采用体外静脉转流(veno-venous bypass,VVB)克服了因阻断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所致的不良影响,但VVB本身也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因而促使肝移植专家们设法采取不同方法来避免VVB:一种途径是在阻断IVC之前先行循环扩容,同时加强术中监护和相应的药物应用;另一种是避免使用VVB的途径,采用背驮式肝移植(piggyback liver transplantation,PBLT).
-
自体肝移植术中静脉转流技术的探讨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及肝脏肿瘤的重要手段.为缓解供体的缺乏,自体肝移植(autologous liver transplantation,ALT)作为对常规手术不能切除的肝占位性病变的补充技术日益受到青睐.但是,与同种异体肝移植相比,其无肝期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的影响更大.体外静脉转流(veno-venous bypass,VVB)作为一种保持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稳定的技术,已常规应用于ALT术中.本文就ALT术中的静脉转流(VVB)技术进行探讨.
-
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
本院在完成大动物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基础上,于1999年1月成功地为1例肝癌患者施行了原位肝移植,体外静脉转流时间为123分钟,手术经过顺利,病理报告为肝脏透明细胞癌,现报告如下.
-
四例肝移植成功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根据我们4例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经验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肝移植受体和术式的选择.方法:4例肝移植受体均为男性,分别为晚期肝癌、早期小肝癌、肝硬化终末期和肝移植后胆道狭窄.供肝植入分别采用经典式原位肝移植(静脉转流或未转流),背驮式肝移植.结果:4例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9个月,均肝功能正常、能够生活自理.结论:肝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正确选择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是提高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
肝移植围麻醉期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电解质的变化及其调控
目的:探讨体外静脉转流和持续泵注小剂量多巴胺在肝移植围麻醉期中维持血流动力学及电解质稳定的意义.方法:5例患者无肝期均采用体外静脉转流及持续泵注小剂量多巴胺.观察无肝期及新肝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电解质的变化.结果:体外静脉转流初期5分钟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心排血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转流10分钟后迅速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P均<0.05);新肝期5分钟由于供肝冲洗不完全导致一部分肝保护液进入体循环,出现一过性高血钾[(4.1±0.4)mmol/L].结论:无肝期应用体外静脉转流对稳定血流动力学有重要意义;而小剂量多巴胺除了支持心功能、稳定循环,还可增加肾血流,保护肾功能,并可预防开放循环后再灌注综合征的出现.
-
原位肝移植术临床麻醉管理的探讨
目的 探讨成年病人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的变化及麻醉处理.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术中监测血液动力学、呼吸功能、血气、生化、凝血功能、体温、血糖、尿量及出血量.根据原位肝移植术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的特点,给予相应的麻醉处理.结果 无肝期均采用体外静脉转流技术,可以使术中血液动力学趋于稳定.无肝期初期及新肝期初15min期可能出现一过性循环不稳定,主要处理措施为快速扩容;围术期电解质主要表现为低钙、低钾,经过综合处理,手术各期无明显酸碱紊乱;术中温度变化较大,应予多种方法保温;凝血功能有一定程度紊乱,需补充凝血因子、适当使用止血药以及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围术期需用抗排异药物;围术期血糖偏高,新肝期血糖逐渐下降.结论 病人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血气、生化、凝血功能经处理术毕前基本趋于正常.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下,有助于血液动力学稳定、无明显酸中毒及高钾血症.
-
高原低氧环境下非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术麻醉管理一例
患者,男,24岁,45kg,诊断为乙型肝炎性终末失代偿性肝硬化.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行原位肝移植术.术前常规用药,麻醉选择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10 mg、芬太尼5μg·kg-1、异丙酚2mg·kg-1、哌库溴铵0.15mg·kg-1.
-
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手术配合
肝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方法,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不需要体外静脉转流,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1].我院于2001年3月28日为1例肝癌病人施行了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并获得成功.现将手术护理配合要点总结如下.
-
1例高原地区非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
肝移植手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但围手术期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与不正常的组织氧合伴氧摄取率降低,氧供需平衡失调,组织低氧血症,动脉血乳酸浓度增加.引起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然而,在高原地区(海拔3658 m的拉萨市),空气稀薄,大气压低,氧分压只有平原的56%,低氧环境中,易发生低氧血症,降低机体耐受力.因此,在高原特殊环境中实施非体外转流肝移植外科尖端手术,不但要求外科手术技术的熟练与完善,围术期支持治疗的科学性更显示出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我院于2002年12月实施首例非体外静脉转流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并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大出血再次手术的经验与教训
我院于2001年1月12日施行了1例体外静脉转流原位全肝移植,术后第3天和第12天分别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和右胸腔大出血,均行手术处理,术后生存22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现报道如下.
-
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术的体外静脉转流
大动物的原位肝移植实验是开展临床肝移植的重要的动物模型.我科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4月间采用贵州小香猪行原位肝移植19次,全部行离心泵体外静脉转流,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
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太湖猪种的梅山猪行无体外静脉转流条件猪原位肝移植术,观察供/受体手术情况;分别于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和关腹前进行血气分析和血电解质、凝血功能和部分生化指标测定,记录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采用前后对照的方法 ,明确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不同时期主要存在的病理生理改变,探讨相应的处理原则.结果 顺利完成非体外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15例(手术成功率88.2%),受体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各重要生理指标变化较大,经积极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后,除关腹前APTT和Fg仍异常(P<0.05)外,其他都恢复至基础水平.结论 良好的手术技术,积极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内环境改变,是稳定建立非静脉转流猪原位肝移植术模型的关键因素;该模型与临床肝移植术的方法 及要求基本一致,有很强的模拟性.
-
肝移植术后上消化道及胸腔大出血再次手术处理一例
患者,男性,46岁.术前诊断为终末期肝硬化.我院于2001年1月12日对此例患者施行了体外静脉转流原位全肝移植术.
-
不行体外静脉转流原位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一例
我院于2001年9月为一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成功施行了不经体外静脉转流的经典式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目前患者存活12个月.现报告如下.
-
肝移植围术期酸碱状态和电解质变化的研究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措施.我院1999年12月~2003年3月完成了同种异体肝移植14例.总结如下:
-
肝肾联合移植治疗肝肾功能衰竭的体会(附6例报告)
目的 总结肝肾联合移植的治疗体会.方法 收集6例接受同种异体一期肝肾联合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为簇式肝肾联合移植,余5例采用经典式肝肾联合移植.对其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术中使用体外静脉转流或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的情况及效果,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18 h,中位数15 h.无肝期70~240 min,中位数130 min.术中出血量5 300~18 000 ml,中位数9 525 ml.术中采用体外静脉转流1例,使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4例,无转流及滤过1例.行簇式肝肾联合移植的1例患者术后29 h出现腹腔出血,经再次手术止血,后发生移植肾无功能并继发腹腔感染,术后10 d死亡.1例经典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出现移植肝无功能并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术后7 d死亡,1例患者因移植物功能障碍术后82个月死亡.其余3例患者术后生存良好,分别存活了1个月、64个月和73个月.结论 严格掌握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肝肾联合移植术式以经典式肝肾联合移植为宜.术中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或体外静脉转流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
-
体外静脉转流下的肝叶切除术
1 历史回顾中央型肝癌当其侵及肝后下腔静脉或主要肝静脉时,手术中可能损伤以上静脉,导致手术大出血及空气栓塞,长期以来成为肝脏手术的一大难题.
-
猪原位肝移植术中体外静脉转流途径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猪原位肝移植手术中体外静脉转流的应用及不同转流途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50只健康家猪按体重接近原则配对分为供体组与受体组进行25例原位肝移植手术,受体组无肝期采用不同体外静脉转流途径,其中A组(16只)经门静脉插管,B组(9只)经脾静脉插管.术中连续监测A、B两组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术后24 h,A组存活14只,B组9只全部存活.A组血流动力学在无肝期开始及结束时均出现明显波动,平均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下降,心率上升;B组在整个无肝期内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猪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而经脾静脉插管转流较经门静脉插管转流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
猪原位肝移植体外静脉转流中门脉系统插管的选择
目的比较在猪原位肝移植体外静脉转流中行门静脉插管或脾静脉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健康美国杜洛克猪60头,配对施行原位肝移植术,根据术中转流时门脉系统插管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即门静脉插管组(n=15)和脾静脉插管组(n=15).术中连续监测两组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门静脉插管组15例中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中转流不畅,1例死于DIC; 脾静脉插管组15例中死亡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脾静脉插管组无肝期为(44.5±7.6) min,明显短于门静脉插管组的(51.5±8.7) min.Ⅲ、Ⅳ期门静脉插管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脾静脉插管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猪原位肝移植体外静脉转流中采用脾静脉插管转流能缩短无肝期,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静脉转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