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CT血管造影诊断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约80%~90%的出血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约75%患者表现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MSAH)[1-2].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影像学诊断,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CT上表现为:出血局限在中脑周围的脑池,积血的中心位于中脑前方;有时出血主要局限于桥脑的前方或环次、四叠体次,但主要的是积血不扩散到侧裂池岛盖部或纵裂池,当脑室里有明显积血或脑实质内血肿时可排除本病[3-4].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与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CT与临床表现.材料和方法:根据CT图像示是否合并脑室内出血,将61例PNSH分为A、B两组,记录出血部分、出血量、入院时意识水平及是否出现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急性脑积水、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结果:两组出血量有差别,A组患者中意识水平正常,住院期间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0.8%),脑积水3例(0.8%);B组入院检查意识出现嗜睡及局部神经症状,产生脑血管痉挛2例(0.9%),迟发性脑缺血9例(40.9%),急性脑积水14例(63.6%),颅内再出血3例(13.6%).结论:PNSH合并脑室内出血,伴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急性脑积水、颅内再出血等并发症的出现率高于没有脑室出血的PNSH,且预后差.
-
CT和CT血管造影术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CT、CT血管造影术(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相继应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因诊断越来越明确.而对于SAH的一种特殊类型--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也在逐渐深入的研究之中.在我国由于病理学等基础研究滞后,对PNSH尚未真正了解,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由于缺少DSA,诊断更困难.因此,将CT平扫以及CTA在PNSH诊断中的价值综述如下,以便临床医生参考.
-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临床上将SAH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非外伤性SAH又称为自发性SAH,是一种常见且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约占全部病例的85%左右,其他病因包括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 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NSH )、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凝血功能障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近年来,血管介入技术、诊断方法与围手术期处理均有较大进展。但是, SAH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病死率高达45%,且存活者的残障率也较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2007年出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包含有SAH的章节[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于2006年出版《临床疾病诊疗指南--神经外科》一书,其中也包含了SAH诊疗指南。近几年来不断有新的临床研究和相应的国际指南发表,几个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SAH的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法,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及其脑血管病学组组织了对2007年版指南的重新修订,形成新版指南以指导临床医生的操作实践。由于其他原因的SAH的资料相对缺乏,故本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SAH制定的。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资料与方法男7例,女4例,年龄32~68岁,平均48岁.均表现为突发的渐进性头痛,无意识丧失及局灶性神经症状.其中8例出现呕吐、颈抵抗(+).所有病人均于发病30min-36h经CT平扫检查发现SAH,按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2例.出血部位主要在中脑周围,以环池为主,有时向周边脑池扩张,出血量较少且较局限.11例病人均在入院2周内行第一次DSA检查,结果呈阴性,2-4周后DSA复查,仍为阴性结果.所有病人入院后予以降颅压、抗血管痉挛等对症治疗.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14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现报道如下.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临床分析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中,约有70%~85%为动脉瘤破裂所致[1],但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它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MRI诊断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例经临床诊治、随访证实的PNSAH患者的CT、MRI资料.结果 4例患者CT见脑干周围高密度影.MRI各序列表现各异,均位于脑干周围的脑池内;6例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均示脑干周围高信号,磁敏感序列均示脑干周围极低信号.结论 PNSAH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点,FLAIR及磁敏感序列对病灶检出率明显提高.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临床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原因是囊状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研究[1]发现,部分首次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阴性的SAH患者的出血主要位于中脑周围的脑池中,具有特殊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SAH (PNSH).现将本院确诊的5例PNSH患者分析如下.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约有15%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且不能明确出血原因.对于出血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并且脑血管造影阴性,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1].现对我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确诊的11例PNS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利于神经科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分析2014-07-2016-06通辽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例作为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发病机制.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经头颅影像学CT及CTA确诊,出血部位分布于桥前池、脚间池、脚池、环池和四叠体池的不同部位,一般在多部位出现,治疗后转归良好,无并发症及神经功能缺损表现,4例患者出现健忘、易怒、焦虑等症状,考虑与患者主观因素有关.结论 PNSAH患者出血部位在中脑周围,发病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预后较好,无明显并发症,目前仍原因不明,依然需要临床医生重视发病原因的检查.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12例CT及CTA表现,探讨其影像特性。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2例DSA及CTA检查阴性的局限于中脑周围SAH患者临床表现、CT特点。结果出血范围均位于脑干周围的脑池内,12例中9例CTA检查3例DSA检查均无阳性发现。结论 PNSH具有典型的CT表现,CTA的诊断价值甚至高于DSA,既通过平扫了解出血部位,同时又能排除动脉瘤破裂所致,但对于CTA表示怀疑的仍可以进一步行DSA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它不同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进一步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分析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随访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全脑血营造影均无阳性发现,病人临床症状轻,均无意识障碍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Hunt-Hess分级均为Ⅰ~Ⅱ级.随访6~72个月,平均4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均基本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症状较经典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轻,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
中脑周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临床上约有1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血管造影甚至反复造影未能发现出血原因,称之为自发性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我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自发性非动脉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3例,本文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和探讨.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报道
1 病例简介1.1 病例1 患者,女,65岁,因突发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半小时于2006年9月30日收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史.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个案报道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较少见,现将在青医附院进修期间接诊一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中脑周围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 进修 接诊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2例PNS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平均住院20天,平均随访16个月,患者均能自理,无再出血发生,日常活动良好.结论 PNSH较经典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轻,并发症少,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