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及三七总皂甙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表现为两个时相,其延迟保护作用出现在缺血预处理后12~24h并持续到72 h.虽然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其保护机制目前所知甚少.此外,由于缺血预处理难以在临床重现,所以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药物预处理",即用药物替代缺血刺激,产生缺血预处理样的保护作用.本研究希望通过酶学、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多方面的观察,进一步了解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流心肌的延迟保护作用,并且通过本实验对药物预处理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参与心肌缺氧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在心肌缺氧预处理延迟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在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的模型上,检测预处理后即刻、1 h、6 h和12 h的MAPK活性变化,观察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后、延迟预处理后及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Ch)干预后的细胞存活率、LDH的释放、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MAPK活性在预处理后即刻明显增加(P<0.01),在6 h后降至或接近对照水平.与未预处理组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相比较,预处理后24h心肌细胞存活率增高[(58.64±5.53)%vs(44.29±4.27)%,P<0.01],LDH[(59.50±11.08)U/L vs(83.17±13.69)U/L,P< 0.01]和MDA含量[(2.33±0.49)nmol/L vs(3.29±0.26)nmol/L,P<0.01]均降低,SOD活性增加[(21.53±3.63)nU/ml vs(12.86±2.68)nU/ml,P<0.01].PKC抑制剂chelerythrine可消除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结论预处理24 h心肌细胞对再次缺氧/复氧有保护作用,PKC、MAPK均参与心肌细胞预处理后的延迟保护作用.
-
超速起搏预适应的延迟保护作用与环氧化酶2表达的关系
目的 观察在超速心室起搏(VOP)预适应延迟保护阶段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水平,从而探讨预适应延迟保护作用机制与COX-2的关系.方法 健康的新西兰雄兔24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结扎组、起搏组、起搏+放线菌素D组,每组8只,制作超速起搏预适应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检测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的变化,动态描记再灌注时心电图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OX-2抗原.结果 缺血后起搏组CK、CK-MB的水平[(1492±474)IU/L和(614±182)IU/L]在再灌注时低于单纯结扎组[(2625±423)IU/L和(1332±178)IU/L]及起搏+放线菌素D组[(2071±390)IU/L和(1095±183)IU/L](P<0.01);单纯结扎组再灌注过程中共有5只(62.5%)发生心律失常,起搏+放线菌素D组也有4只(50%),而起搏组中无心律失常发生,起搏组和单纯结扎组中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组中COX-2的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超速起搏预适应可以模拟缺血预适应,其延迟保护作用可能与COX-2的表达增加密切相关.
-
单磷酰脂A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与p38磷酸化水平的变化
-
金属硫蛋白与皮瓣缺血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金属硫蛋白(MT)参与皮瓣缺血预处理(PC)延迟保护作用(DP)的可能性.方法在猪背阔肌岛状皮瓣PC和培养肌细胞PC的模型上,检测PC后即刻,12h和24 h MT含量变化,观察PC后24h对再次长时间缺血再灌注(I/R)或缺氧复氧(A/R)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用丝裂素蛋白激酶抑制剂(PD098059)抑制PC后MT含量增高对PC和DP的影响.结果 MT含量在PC后12h(肌细胞)和24 h(肌细胞和皮瓣组织)显著增高,与未PC的皮瓣组织或肌细胞遭受I/R或A/R的损伤相比较,PC后24h其皮瓣坏死范围缩小(P<0.05),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降低(P<0.05),肌细胞存活率增高,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LDH释放均降低(P<0.01).用PD098059抑制后则消除了PC后的DP作用,上述皮瓣损伤指标接近单纯I/R组或A/R组(P>0.05).结论①PC后24h对皮瓣或肌细胞的再次I/R或A/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②MT参与了皮瓣或肌细胞PC后的DP作用.
-
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机制研究
预先反复、短暂缺血可以减轻后续长期缺血所造成组织损伤的现象被称为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包括IPC后即刻出现并持续1~3小时的早期保护和IPC后24小时再度出现并持续72小时的延迟保护作用两个时相.本项目主要研究老年、病变心脏IPC保护特征与规律,研究心脏缺血预适应延迟保护的细胞核反应机制,并探讨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药物预适应的保护机制,为临床上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阿片类药预处理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Murry于1986年首次描述了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现象,即短暂的心肌缺血后能使心脏耐受更长时间的缺血刺激.分早期保护作用,发生于缺血刺激后1 h~3 h,延迟保护作用,发生于缺血刺激后12 h~72h.后来在临床上也发现了缺血预处理的证据.心梗前短期内曾发生心绞痛的病人其预后比无症状心肌梗死病人好.
-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参与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P38)是否参与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18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1)缺血/再灌注(I/R)组;(2)NE预处理组;(3)SB203580(P38的特异性抑制剂)+NE预处理组.于预处理后24 h对心脏进行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观察其心肌梗塞范围、LDH释放.结果:与未预处理组的心肌组织比较,于NE预处理后24 h I/R所致的心梗范围缩小,血浆LDH活性降低(P均<0.01).用SB203580抑制P38磷酸化时,则消除了预处理后的延迟保护作用,上述心肌损伤指标接近单纯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有使心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P38参与了这种保护作用.
-
心肌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与COX-2表达
大量研究表明:预处理刺激(如缺血、药物或物理刺激),可导致心肌细胞内发生复杂的信号级联事件,终导致心脏保护性基因的转录激活及表达增加,从而产生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protective effect of preconditioning,PEP),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1].诱导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是PEP中的第一个已明确的效应因子[2,3],然而,考虑到预处理延迟保护期间激活的信号通道的复杂性,很难相信iNOS是唯一相关的心肌保护蛋白.有实验表明,PEP是一个多基因的反应过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可能参与其中[4],并提出了PEP中COX-2假说.本文就COX-2在缺血和药物预处理的延迟阶段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
阿霉素预处理对大鼠肝脏低温保存损伤的保护作用
我们采用大鼠肝脏非循环灌注模型,探讨应用抗癌药阿霉素预处理(DPC)是否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旨在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
丹参酮ⅡA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an)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anoxia/reoxygenation,A/R)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表达等为观察指标,用终浓度分别为2.5,10,40 μmol·L~(-1)的Tan预处理原代培养大鼠乳鼠心肌细胞1,24 h后观察其对A/R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及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0.1 mmol·L~(-1))、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s)抑制剂PD98059(50 μmol·L~(-1))对其延迟保护作用的影响.结果:Tan预处理能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LDH活性,呈剂量依赖性,且显著能增加SOD及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HSP70蛋白表达,能对抗24 h后A/R损伤;L-NAME和PD98059能部分取消SF预处理的上述延迟保护作用.结论:Tan预处理对心肌细胞A/R损伤有显著的延迟保护作用,其机制与NO生成、MAPK活化及增加HSP70蛋白表达有关.
-
缓激肽介导的阿魏酸钠对离体大鼠心脏的药理性延迟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SF)对离体大鼠心脏急性缺氧/复氧(A/R)损伤的药理性预适应延迟保护作用及其与缓激肽的关系.方法:6组Wistar大鼠分别为对照(Cont)组、A/R组、缺氧预适应(APC)组、APC+HOE140组、SF组、SF+HOE140组.SF组、SF+HOE140组大鼠静脉注射SF 10 mg/kg;25 h后取大鼠心脏行Langendorff逆行灌流、制作A/R损伤模型.实验结束后分别检测LVP、±dp/dtmax等心功能指标、表面心电图、CF量以及其中LDH、CPK活性、心肌组织MDA含量与GSH-Px、SOD活性、心肌梗塞面积、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SF预处理能显著提高大鼠心脏LVP、±dp/dtmax、CF,降低LDH、CPK活性,SOD活性、GSHPx活性增加,MDA含量减少;大鼠心脏梗塞面积明显减少.HOE140能取消SF预处理的上述延迟保护作用.结论:SF预处理对心肌组织急性A/R损伤有明显的延迟保护作用,其机制与缓激肽系统活性增强有关.
-
阿魏酸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阿魏酸钠(SF)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A/R)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以细胞存活率、LDH活性、SOD活性、GSH-Px活性、MDA含量、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等为观察指标,用终浓度分别为0.84、1.68、3.36、6.72 mmol/L的SF预处理原代培养的大鼠乳鼠心肌细胞3 h,24 h后观察其对A/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特异性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MAPK抑制剂PD98059的影响.结果:SF预处理能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降低LDH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SOD活性、GSH-Px活性增加,MDA含量减少.细胞超微结构显著改善.L-NAME和PD98059能部分取消SF预处理的上述延迟保护作用.结论:SF预处理对心肌细胞A/R损伤有明显的延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NO生成、MAPK活化有关.
-
腺苷与心肌缺血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即能减轻心肌随后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次或多次短暂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是80年代发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心肌保护手段,在不同种属动物,如兔、鼠、猪、犬、羊等,甚至人类普遍存在.IPC后心肌保护作用出现两个不连续的时相变化,即紧随IPC之后出现的早期保护作用(early protection,EP)和在IPC后24小时重现的延迟保护作用(delayed protection,DP).DP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4天.阐明DP的发生机制可能在经皮冠脉成形术、冠脉旁路移植术等心血管外科手术及某些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因而对其机制的研究在IPC心肌保护领域备受瞩目.
-
金属硫蛋白参与皮瓣缺血预处理的延迟保护作用
目的:金属硫蛋白(MT)参与皮瓣缺血预处理(PC)延迟保护作用(DP)的可能性.方法:在猪背阔肌岛状皮瓣PC和培养肌细胞缺氧PC的模型上,检测PC后即刻,12hr和24hrMT含量变化,观察PC后24hr对再次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或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皮瓣坏死范围,细胞存活率,LDH释放和细胞MDA含量)以及用PD098059抑制PC后MT含量增高对PC和DP的影响. 结果:MT含量在PC后12hr(肌细胞)和24hr(肌细胞和皮瓣组织)显著增高,与未PC的皮瓣组织或肌细胞遭受I/R或A/R的损伤相比较,PC后24hr其皮瓣坏死范围缩小,血浆LDH活性升高程度减轻,肌细胞成活率增高,细胞MDA含量和LDH释放均降低.用PD098059抑制MT生成增多时,则消除了PC后的DP作用,上述皮瓣损伤指标接近单纯I/R组或A/R组(P>0.05).结论:1.PC后24hr皮瓣或肌细胞对再次I/R或A/R的损伤有保护作用;2.MT参与了皮瓣或肌细胞PC后的DP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