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晓霞;李纪

    目的:观察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RA-ILD的临床资料,并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无肺部病变者作为对照组,就其疾病活动性指标、影像学表现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等进行比较.结果:RA病程长、疾病活动、病情重者易出现RA-ILD,肺高分辨率CT(HRCT)对发现早期肺间质病变明显优于普通胸部X线片,肺功能测定异常主要为弥散障碍(83.9%).结论:RA-ILD的发生与疾病的活动性及严重性相关,肺HRCT、肺弥散功能对早期发现病变有诊断意义,对于R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 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治疗复发2例报告

    作者:陈建新;曹照龙

    1 病历介绍病例1:患者女,44岁,于2003年8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伴咳嗽,少许白痰,症状渐重.当地医院诊断肺内感染,给予静滴青霉素、氧氟沙星等药物,效果不佳.2003年9月始,活动后胸闷、憋气明显,步行受限,伴干咳、无发热、无关节肿痛.

  • 针刺、炭素光照射治疗坐骨神经痛89例观察

    作者:黄尊显;张逊炵

    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又称为坐骨神经炎,主要原因是神经间质性炎症引起,常与受寒、感染因素有关。自1986年至2000年我们采用针刺加炭素光照射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89例,收到良好效果。……

  • 胸部血管外皮细胞瘤10例分析

    作者:戴捷;高慧;于尧

    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间质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发生于胸部者罕见[1].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现总结10例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肺间质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沈敏;张烜;张奉春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PBC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抗体谱和预后指标(Mayo危险评分),并对有ILD(22例)及无ILD(117例)的PBC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比较.结果 22例PBC合并ILD(16%)患者,50%伴胸闷、气短或咳嗽,50%肺功能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弥散功能障碍及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病理表现多样.有ILD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高于无ILD组(P<0.05).两组其他生化指标、抗体阳性率及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雷诺现象(OR=3.54,P=0.03)及伴发结缔组织病(OR=2.56,P=0.05)是PBC患者发生ILD的危险因素.有ILD组46%未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结论 半数PBC合并ILD患者有呼吸道表现.有雷诺现象或伴发其他结缔组织病的PBC患者容易发生ILD,但单纯PBC亦可合并ILD.

  • 无肌病性皮肌炎八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周晓洁;袁双龙;周蕾;巩路

    收集近4年皮肌炎患者61例,其中8例无肌病性皮肌炎患者(观察组),53例典型皮肌炎患者(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示观察组肺问质病变、关节痛、发热者分别为4例、3例、3例;对照组肺间质病变、关节痛、发热、肿瘤者分别为21例(40%)、18例(34%)、17例(32%)和6例(11%).无肌病性皮肌炎者肺间质病变的发生率较高,虽没有明显肌病表现,但可累及内脏.

  • 质子泵抑制剂致亚急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一例

    作者:王永业;吴克钗;薛玉蝶;郑威;林铭;李若福

    报道1例59岁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致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病理诊断为亚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炎男性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质子泵抑制剂肾损害的认识.

  • 骶神经调节治疗顽固性间质性膀胱炎/盆底疼痛综合征短期随访观察

    作者:张鹏;张建忠;吴栗洋;牛会清;杨云波;张小东

    目的 总结骶神经调节(SNM)在治疗顽固性间质性膀胱炎/盆底疼痛综合征(IC/PPS)中的相关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应用SNM疗法治疗的26例IC/PPS患者(其中男5例,女21例)资料,对比术前、Ⅰ期自固定电极植人后及Ⅱ期永久刺激器植人后短期随访中相关症状的改善程度,观察该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总结相关经验.结果 26例患者均在局麻下接受了骶神经调节Ⅰ期自固定电极体验治疗,7例患者测试效果不佳,于局麻下实施电极拔除.19例患者接受Ⅱ期永久刺激器植人,Ⅰ期至Ⅱ期转换率为73.1%,Ⅱ期永久刺激器植人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1个月.接受Ⅱ期永久植人患者治疗前和截止随访时的相关数据分别为:24 h排尿次数(24.3±9.6)比(13.5±5.7)次,夜尿(4.6±2.2)比(2.7±1.5)次,尿量(109.4±45.3)比(172.6±61.6) ml,0'leary-sant评分(26.0±3.1)比(17.0±3.8)分,QOL评分(5.7±0.4)比(3.3±1.3)分,性生活评分(5.4±1.4)比(2.9±1.6)分,数字疼痛评分(8.4±1.7)比(3.9±1.2)分(均P<0.05).19例患者随访过程中,11例症状持续缓解;5例出现轻微反复,3例出现较严重的盆底疼痛及尿频症状反复,42.1% (8/19)的患者进行过参数调整,平均参数调整为1.73次/人,Ⅱ期永久刺激器植人术后症状改善>50%的比例为84.2% (16/19).结论 SNM是治疗IC/PPS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IC/PPS的Ⅰ至Ⅱ期手术转换率较高,是SNM较好的手术适应证;患者在术后需要接受定期随访,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进行参数调整.

  • 炎性肌病相关肺间质病变的预测指标和预后不良因素分析

    作者:李然;李向培;厉小梅;汪国生;钱龙;陶金辉;马艳;张宏

    目的 分析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PM/DM)-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特点、预测指标和预后不良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2001年8月至2011年8月244例PM/DM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PM/DM-ILD的临床特点、预测指标和预后不良影响因素.结果 PM/DM-ILD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干咳、活动时胸闷气促、下肺Velcro啰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肌病皮肌炎(ADM)、关节痛/关节炎、发热、Gottron征可作为PM/DM患者出现ILD的预测指标,Fisher精确检验显示抗Jo-1抗体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ADM、类Hamman-Rich综合征型ILD是PM/DM-ILD患者严重的预后不良因素.早期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是PM/DM-ILD的保护因素.结论 ADM、关节痛/关节炎、发热、Gottron征、抗Jo-1抗体阳性可能是炎性肌病ILD的预测指标;ADM、类Hamman-Rich综合征型ILD是提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改善PM/DM-ILD患者的预后.

  • 过敏性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方芳;许小毛;张伟;庞建欣;刘东戈;王辰

    目的 探讨过敏性肺炎(HP)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提高对HP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6例H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8 ~61岁,平均51.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有2例表现为呼吸困难.病程1~8个月.其中5例有饲鸽等接触史.3例为经支气管肺穿刺,3例为开胸肺活检.活检肺组织全部取材、石蜡包埋,行HE、抗酸等其他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结果 6例患者中亚急性4例,慢性2例.3例亚急性患者经支气管穿刺活检、1例亚急性和2例慢性患者经开胸肺活检.高分辨率CT表现为弥漫的沿支气管、小叶中心分布的磨玻璃和斑片影,以中上肺为主,典型的可见马赛克征;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松散的非干酪坏死的肉芽肿结节.慢性HP临床病史隐匿、影像学表现复杂,可见肺间质纤维化;病理学检查可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样或细支气管周边纤维化型;病变主要围绕支气管分布或出现桥性纤维化,合并细支气管周围肺泡的细支气管上皮化生,间质中可见少量松散的肉芽肿和多核巨细胞,其中1例见Schaumann小体.结论 HP有复杂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易与其他弥漫性肺间质性疾病相混淆,综合分析有益于明确诊断.

  • 急性弥漫性肺浸润性改变的临床特征

    作者:糜丽云;班承钧;刘艳;包娜;孙兵;朱敏;任雁宏;代华平

    目的 分析急性弥漫性肺浸润性改变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监护室(RICU)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病程急性、呼吸窘迫、影像学表现双肺弥漫浸润影[类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进行病因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急性弥漫性肺浸润性改变患者共86例,其中男62例(72.1%),年龄(58.6±16.4)岁;女24例(27.9%),年龄(48.2±18.3)岁.发病距就诊时间(11.5±5.2)d,住RICU时间(15.5±9.5)d.死亡35例,病死率40.7%.平均住院费用10.1万元人民币.其中确诊病因为感染者53例(61.6%)(病毒21例、细菌14例、真菌11例、肺孢子菌15例、其他3例,其中11例为混合感染);病因为非感染者33例(38.4%),其中间质性肺炎12例(特发性间质性肺炎9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3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3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例,急性间质性肺炎2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炎3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皮肌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吸入性肺炎10例,急性左心衰6例,肺外源性ARDS 5例.结论 急性弥漫性肺浸润性改变患者主要病因为感染及间质性肺炎,感染者以病毒及肺孢子菌感染为主;患者病死率及住院费用较高.

  • 以间质性肺疾病起病的皮肌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沈敏;龚瑜林;曾小峰;张奉春;唐福林

    目的 探讨以间质性肺疾病(ILD)起病的皮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1999年1月至2013年1月皮肌炎并ILD住院患者资料完整者共18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抗体谱、影像学、肺功能、肺活体组织检查学、治疗及转归等,并对ILD起病组及非ILD起病组皮肌炎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比较.结果 皮肌炎住院患者并发ILD的发生率为17%,平均年龄(48±12)岁,男∶女=63∶121.ILD起病组88例(47.8%),包括ILD与皮肌炎同时发生(1个月内)42例(22.8%),以及ILD先于皮肌炎发生46例(25.0%),后者ILD平均先于皮肌炎(11±3)个月发生.ILD起病组活动后气短、咳嗽和肺部爆裂音的发生率高于非ILD起病组,而向阳疹、前胸Ⅴ区皮疹、披肩征和关节受累的发生率较后者低(P<0.05).ILD起病组与非ILD起病组相比,肌酶水平、抗核抗体和抗SSA阳性率更低(P<0.05),抗Jo-1抗体阳性率(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D起病的皮肌炎主要表现为弥散功能及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一氧化碳弥散率显著低于非ILD起病组(P<0.01).ILD起病的皮肌炎临床病理类型主要是机化性肺炎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ILD起病组病死率19.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原因主要是ILD进展所致呼吸衰竭(13例,76.5%).结论 以ILD起病的皮肌炎临床常见,是皮肌炎住院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其主要临床病理类型是机化性肺炎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

  • 下尿路症状患者中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何群;杨勇;夏溟;张宁;吴士良;肖云翔;李贵忠;詹胜利;刘磊;肖河;赵继懋

    目的 明确具有下尿路症状(LUTS)而排除泌尿系感染或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PBS)患者的发病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乃至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对2008年11月20日至2012年8月24日8家医院泌尿外科门诊就诊的表现为LUTS的954例患者,使用标准化问卷调查和有效的检查排除泌尿系感染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等诊断,明确IC/PBS诊断.对IC/PBS患者可能的风险因素应用Fisher检验、Pearson χ2检验和多元因素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954例有LUTS症状的患者中427例(44.7%)符合IC/PBS诊断.女性LUTS症状患者中IC/PBS发生率[51.7%(254/491)]高于男性LUTS症状患者[37.4%(173/463),P<0.05].女性患者中IC/PBS与食用刺激性食物(OR:81.16,95%CI:11.50~590.00,P=0.001)、肛肠疾病(OR:54.90,95%CI:9.52~401.00,P=0.001) 显著相关.男性患者中IC/PBS与咖啡因摄入(OR:4.29,95%CI:1.86~9.86,P=0.001)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食用刺激性食物、肛肠疾病和咖啡因摄入是IC/PBS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它们对IC/PBS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 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D检测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中的意义

    作者:陈芳;舒晓明;王冬雪;谢瑶;王国春

    目的 探讨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D( SP-A,SP-D)的检测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合并间质性肺病(ILD)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2005年7月至2011年5月中日友好医院的100例PM/DM患者,20例肺部感染患者以及42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P-A,SP-D水平.分析SP-A,SP-D与PM/DM合并ILD的关系及诊断ILD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判断PM/DM临床特点以及预后与血清中SP-A,SP-D水平相关性.结果 合并ILD的PM/DM组血清SP-A,SP-D水平分别较未合并ILD的PM/DM组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但与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SP-A,SP-D,SP-A+ SP-D诊断PM/DM合并ILD的敏感性分别为66.1%、64.3%和80.0%,特异性分别为72.7%、72.7%和70.4%,PM/DM患者血清SP-A水平与血清铁蛋白(r=0.364,P<0.05)、CRP(r =0.458,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DLCO%(r=-0.474,P<0.05)、VC%(r=-0.404,P<0.05)呈显著负相关.SP-D水平与外周血CD3+T细胞计数(r=-0.244,P<0.05)、CD4 +T细胞(r=-0.277,P<0.05)存在负相关关系.血清SP-A升高是PM/DM合并IL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SP-A,SP-D可作为PM/DM合并ILD的潜在血清学标志物,对PM/DM合并ILD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联合诊断ILD优于单个指标诊断.血清SP-A水平作为PM/DM合并ILD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 特发性间质性肺病患者肺活检并发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薇;贺蓓

    目的 了解特发性间质性肺病(IIP)患者肺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3年11月至2008年2月行肺活检的66例II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按肺活检方式分2组:(1)外科肺活检(SLB)组,21例,其中开胸肺活检11例,胸腔镜引导下肺活检10例;(2)非SLB组,45例,其中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肺活检(TBLB)28例,CT或B超引导下肺活检17例.统计患者肺活检并发症发生率,并将2组患者分别按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人院时一般情况、症状、体征、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病理分型比较.肺活检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5 d、机械通气时间>72 h、急性左心衰竭、胸腔积液、气胸、咯血量>50 ml/d和IIP急性加重.统计患者术后90 d内病死率.结果 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9%(27/66),SLB组为71.4%(15/21),非SLB组为26.7%(12/45)(x2=4.55,P=0.03).SLB组并发症为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延长(10例,47.6%)、胸腔积液(5例,23.8%)、急性左心衰竭(5例,23.8%)和肺部感染(4例,19.0%);非SLB组并发症为气胸(12例,26.7%)、IIP急性加重(2例,4.4%)、机械通气>72 h(1例,2.2%)和肺部感染(1例,2.2%).SLB组有、无并发症患者的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46.83 ±17.01)%和(75.93 ±25.62)%(t=2.55,P=0.02),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SLB组有、无并发症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肺活检后90 d内6例(9.1%)患者死亡,其中3例考虑与肺活检相关(CT导引下肺活检和TBLB术后出现IIP急性加重各1例,CT导引下肺穿刺后出现气胸致呼吸衰竭1例).结论 接受SLB患者较接受非SLB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正常可能是外科肺活检出现合并症的相关因素.Cr引导下肺活检或TBLB也可能诱发IIP急性加重而致死亡.

  • 反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对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治疗作用

    作者:董健平;陈香美;冯全洲;傅博;田月;王兆霞;林洪丽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参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分3组通过输尿管逆行注射将等体积生理盐水、空载体、反义TIMP-1基因全长逆转录病毒载体分别导入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的肾脏,检测肾外源基因的表达,观察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变化.结果反义TIMP-1基因可以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间质细胞表达.反义TIMP-1组单侧输尿管梗阻术后较盐水组和空载体组大鼠梗阻肾组织内TIMP-1蛋白质表达明显减少(3 d:0.75±0.07 vs 1.18±0.12、1.14±0.14,P<0.05;7 d:2.02±0.16 vs 4.07±0.57、4.13±0.60,P<0.01).免疫组化显示反义TIMP-1组肾小管间质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抗原表达下调.与两对照组相比,反义TIMP-1组肾间质相对面积明显下降(3 d:6.0±0.7 vs 8.2±1.2、8.2±1.3,P<0.01;7 d:16.2±1.1 vs 21.2±2.6、21.0±2.4,P<0.01).结论反义TIMP-1可能通过抑制肾间质TIMP-1的过度表达减轻肾小管间质病变.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纵隔气肿的临床分析

    作者:佟胜全;史旭华;苏金梅;赵岩;张奉春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并发纵隔气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及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47例PM/D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皮肤血管炎、肌酸激酶峰值、胸部影像学改变、纵隔气肿并发症、气管插管、治疗经过和预后.同时复习文献报道的17例DM合并纵隔气肿病例,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本组447例PM/DM患者中有4例(0.9%)并发纵隔气肿.本组和文献报道的共21例DM并发纵隔气肿的患者,年龄均偏小(平均34岁),男性较多(男:女=13: 8),与DM未合并纵隔气肿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在21例患者中13例(61.9%)有明显的皮肤血管炎表现,而无纵隔气肿并发症的443例患者中只有44例(9.9%)有皮肤血管炎表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间质病变在纵隔气肿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1).本组4例并发纵隔气肿的患者有3例接受气管插管治疗,而无纵隔气肿并发症的443例患者中只有5例(1.1%)接受气管插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M患者的血管病变可能是导致纵隔气肿发生的直接病因,肌炎症状较轻的年轻男性患者易发生纵隔气肿,肺间质病变和气管插管介入操作可能是纵隔气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 管周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低氧对大鼠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进展的影响

    作者:孙东;冯江敏;戴春;孙立;金弢;王宗谦;马健飞;王力宁

    目的研究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管周毛细血管(PTC)的损害特点以及PTC损害引起的低氧对CAAN进展的影响.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关木通组(30只)大鼠予关木通水煎剂灌胃连续用药8周,在第8、12、16周分别处死10只大鼠;对照组(24只)大鼠予饮用水灌胃,连续8周,在第8、12、16周分别处死8只大鼠.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分别作生化、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等检查.结果关木通组大鼠从第8周开始,肾功能逐渐恶化、尿蛋白增加,PTC损害加重,PTC密度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逐渐减少,但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逐渐增加.第16周时两组比较:(1)对照组HIF-1αt-IOD值为(0.49±0.06)×103,关木通组HIF-1α-IOD值为(7.11±1.20)×103(P<0.01);(2)对照组PTC密度为(42.80±4.49)/0.13 mm2,关木通组PTC密度为(8.10±2.28)/0.13 mm2(P<0.01);(3)对照组VEGF-IOD值为(26.94±9.34)×103,关木通组VEGF-IOD值为(2.78±0.78)×103(P<0.01).肾间质面积第8周较对照组减小,第12周开始逐渐增大,第16周明显增大.结论CAAN大鼠存在严重的PTC损害和低氧,缺血、缺氧与CAAN的进展有关.

  • 肾上腺髓质素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拮抗作用

    作者:马春艳;王海燕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M)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生物学效应的影响.观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AM水平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方法体外细胞培养实验分为4组(1)TGF-β1组;(2)AM组;(3)AM+TGF-β1组;(4)对照组.以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细胞总胶原的合成和分泌以3H-脯氨酸掺入量及培养液内3H-羟脯氨酸放射性活性来判断;E1.ISA法检测培养液中的纤连蛋白(FN)含量;FN、Ⅳ型胶原和TIMP-1mRNA的表达采用RT-PCR法;2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AM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并设对照组.结果(1)AM对TGF-β1的生长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2)AM呈浓度依赖性抑制TGF-β1刺激的胶原合成和分泌,与TGF-β1组相比,AM(10-8mol/L)分别抑制了8%(P>0.05)和30%(P<0.05)的胶原合成和分泌,AM(10-7mol/L)则分别抑制了57%(P<0.05)和64%(P<0.01);并且AM明显抑制TGF-β1刺激的FN分泌,AM+TGF-β1组FN分泌(20ng/μl±5 ng/μl)较TGF-β1组(28ng/μl±6 ng/μl)降低了30%(P<0.05);AM显著抑制TGF-β1刺激的Ⅳ型胶原、FN及TIMP-1 mRNA的表达;(3)肾小管间质轻度病变组重度病变组患者血浆AM水平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2倍和2.2倍(P<0.01),其中重度病变组较轻度病变组血浆AM水平高出0.5倍(P<0.01).结论在HK-2细胞,AM具有拮抗TGF-β1促进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AM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与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有关.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脏中向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丛内皮细胞的分化

    作者:邹杰;冯江敏;李维;郭伟;王力宁

    目的 探讨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否具有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大鼠肾脏向肾小管周毛细血管丛(PTC)血管内皮细胞(EC)的分化潜能.观察MSC对CAAN的治疗作用.方法 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和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从大鼠骨髓中提纯单核细胞,体外扩增、鉴定为MSC.将3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非移植组;②MSC移植组;③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非移植组和MSC移植组经关木通水煎剂灌胃12周制作CAAN大鼠模型.第12周,MSC移植组经尾静脉输入1 ml MSC悬液;非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经尾静脉输入1 ml生理盐水.第16周留取血、尿、肾组织标本.肾组织连续切片,应用Y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并作生化、病理、免疫组织化学、RT-PCR等检查.结果 第16周,MSC移植组肾脏可加Y染色体和EC标志抗原CD34双阳性细胞.非移植组与MSC移植组比较结果分别为:PTC密度(5.3±0.8)/0.13 mm2、(26.5±1.6)/0.13 mm2(P<0.0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积分光密度值为(2.8±0.4)×103、(14.7±1.7)×103(P<0.01).MSC移植组VEGF mRNA表达高于MSC移植组,肾间质纤维化相对面积小,生化指标明显低(均P<0.01).结论 MSC可分化为EC,对PTC具有修复作用,对CAAN具有治疗作用.

608 条记录 9/31 页 « 12...6789101112...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