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扩大后壁减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临床观察
目的 对采用扩大后壁减压术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病例36例,对其采用扩大后壁减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前后对患者展开神经功能、颈肩疼痛程度、颈椎曲率指数、脊髓扩大与后移程度评定,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统计发现各项观察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术后优于术前的现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扩大后壁减压术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进行治疗能够获得十分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韧带成纤维细胞中Cx43的表达及其在成骨化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Connexin43(Cx43)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韧带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在成骨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12月期间在我科行颈前路手术治疗的1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骨化组)与15例不伴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疾病患者(非骨化组).术中切取两组患者韧带标本并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胞浆内波形蛋白进行细胞鉴定.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内成骨特异指标骨钙素(OCN)、碱性磷酸酶(ALP)及Ⅰ型胶原(COL Ⅰ)mRNA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组细胞Cx43蛋白表达,评估其成骨活性.采用siRNA技术对骨化组第3代细胞之Cx43抑制72h,检测抑制组与非抑制组OCN、ALP及COL Ⅰ的表达变化.结果:经鉴定培养出的细胞为成纤维细胞.韧带骨化组细胞OCN、ALP与COL Ⅰ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36±0.21、0.53±0.18、1.64±0.37,明显高于非骨化组(0.78±0.21、0.29±0.13、1.01±0.26);骨化组Cx43蛋白表达量(1.00±0.30)亦明显高于非骨化组(0.48±0.18).对骨化组细胞Cx43抑制72h后,其蛋白表达下调69%(P<0.01);非抑制组OCN、ALP及COL Ⅰ的mRNA表达量为1.54±0.33、1.32±0.36、1.86±0.44,抑制组分别为0.91±0.32、0.47±0.21、0.88±0.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韧带成纤维细胞中存在较高水平的Cx43,并在其成骨化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Connexin43 骨钙素 碱性磷酸酶 Ⅰ型胶原 -
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思考
颈椎病作为骨科的常见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受到重视.应用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病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颈椎病的手术治疗以经前路途径为主,Smith-Robinson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和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曾一度成为颈椎病治疗的主流术式.80年代后期,伴随对颈椎管狭窄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学者对颈椎病治疗理念的影响,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leminoplasty)逐渐成为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术式并重的常用手术技术.
-
关于轴性症状
轴性症状的定义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退变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经典术式,但是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可以出现长期的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伴有酸胀、僵硬、沉重感和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Kawaguchit[1]把它定义为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单开门术后有长期颈背痛的患者占45%~80%.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进展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病理现象,其可压迫脊髓而导致脊髓损伤.OPLL在日本发病率较高,然而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提高,其在北美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报道也逐渐增加[1-3].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OPLL)在临床上并非多见,发生率远小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OPLL) [4-5],同时因为胸椎较颈椎稳定,TOPLL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概率亦小于COPLL患者.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自然演变及临床对策探讨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病理现象.只有骨化韧带压迫脊髓并出现与之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时,才称之为颈椎OPLL症.OPLL病理变化及其演变过程的特征提示,事实上相当多的颈椎OPLL患者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手术治疗直接或间接切除致压物,其疗效也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进一步提高对OPLL自然演变过程以及临床对策的认识十分重要.
-
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治疗现状的思考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作为一种病理现象,早在1839年就被发现.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对OPLL展开了系统研究.
-
无脊髓压迫症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无脊髓压迫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颈椎的X线、CT等的影像学特点并做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从2009年5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共49例.该49例患者在临床上均无脊髓压迫症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的数据.结果 无脊髓压迫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连续性有21例,占42.9%.间断型有15例,占30.6%;混合型有13例,占26.5%.无脊髓压迫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占位率多分布在26%~35%,但占位率不超过35%.只有一例混合型的占位率达到36%~45%,占位率为37%.而骨化涉及锥体一般为C3~C6,并且以C5/C6的分布多,约占49%.结论 影像学在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很有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术中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术中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前路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因OPLL进行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患者7例及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CF)患者9例,术中应用CT在完成病灶切除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即时复查,评估骨化病灶切除效果并指导手术.统计术中CT对OPLL前路手术进程及手术结果的影响;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MRI.结果:本组病例中采用单间隙ACDF手术7例,ACCF手术9例;术中CT检查发现,存在骨化病灶残留8例,主要残留区域为椎间隙上缘以及骨化病灶椎体两侧;术中CT扫描次数1~3次,平均(1.7±0.8)次;术前JOA评分(9.6±1.5)分,术后6个月为(12.9±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MRI示椎管减压充分,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5%±6.2%).结论:在OPLL术中引入CT技术,可对手术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修正,降低了因骨化病灶切除不完全导致脊髓压迫未能解除而产生残留症状的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
-
颈椎椎板单开门撑开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适用于生理曲度存在的多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myelopathy,CSM)、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及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evelopment cervical stenosis,DCS)[1-3].该术式操作的关键之处在于安全有效地将开门侧椎板掀起并维持在合理间距.临床上完成此步骤并无专用工具,根据每位医生的习惯不同而采用血管钳、椎板咬钳、骨膜剥离子、神经钩等工具撬拨[4],应用中存在安全隐患,实为无奈之举.我们设计了颈椎椎板单开门撑开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020172363.0),治疗颈椎管狭窄性疾患25例,取得良好效果.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资料,其中50例做了颈椎坐位正中矢状面体层摄影,28例做了CT扫描,均发现阳性表现.结果骨化块形状示为长条形、半圆形、椭圆形、飞鸟形、三角形和两半卷发形等,可呈连续型、节段型、混合型.椎管矢径狭窄率为20%~76.5%,椎管狭窄率>36%,常有较明显症状.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影像论断:颈椎侧位,颈椎坐位正中矢状面体层摄影片是重要的,CT检查可清楚显示椎管形态,骨化影在椎管内的位置、厚度、继发性椎管狭窄和脊髓受压程度能做出精确判断,是较理想的检查方法.
-
颈椎前路或前后路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
背景: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采用单纯前路,还是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及前后路联合治疗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差异。
方法:选择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1例。男9例,年龄在56-72岁;女12例,年龄在58-70岁。病变位于C2-5间11例,C3-7之间10例。其中11例采用单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10例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治疗结果采用JOA评分标准,计算优良率及改善率。
结果与结论:10例采取前后路联合治疗方法患者优良率为90%,改善率为82%。11例单纯采取颈椎前路治疗方法的患者中优良率为73%,改善率为73%。两组优良率比较及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从而说明高位、多节段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采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前路钛网钢板螺钉内固定、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 -
不同内固定物联合植骨对颈椎管成形后轴性痛并发症的影响
背景:临床为预防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后轴性痛的发生,多选择门轴侧开槽处诱导植骨联合不同内固定装置,以恢复术后持续颈椎序列动态稳定.目的:探讨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辅助两种不同内固定治疗中,门轴侧骨槽植骨对术后轴性痛发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的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06例,其中52例进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54例进行微型板钉内固定,两种内固定中均有行门轴侧骨槽植骨患者,治疗后通过影像学判定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及轴性痛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10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5.9年,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或松动、门轴侧骨槽处内层骨皮质折断等并发症;②52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患者中,植骨24例,未植骨28例;54例微型板钉内固定患者中,植骨37例,未植骨17例;③106例患者中19例出现轴性痛,包括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组9例(植骨4例、未植骨5例)、微型板钉内固定组10例(植骨3例、未植骨7例);④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后,植骨组与未植骨组治疗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和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在微型板钉内固定治疗后,植骨组治疗后3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高于未植骨组(P < 0.05),两组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后,植骨组与未植骨组轴性痛发生率、首发时间、首发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疼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⑥在微型板钉内固定治疗后,植骨组轴性痛持续时间、疼痛改善程度优于未植骨组(P < 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⑦结果表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门轴侧骨槽植骨,不影响轴性痛发作特点;微型板钉内固定联合门轴侧骨槽植骨,有助于缩短轴性痛病程,提高其预后效果,促进植骨融合,尽快重建序列平衡和生物力学稳定性.
-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学研究
后纵韧带骨化是脊柱后纵韧带内存在着不断进展的异位钙化,终导致韧带内骨结构形成的一种疾病,本病好发于50-60岁的人群,该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导致严重脊髓受压及相应的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这些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据Epstein[1]统计,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率高,胸椎其次,腰椎很少发生.OPLL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在脊柱后纵韧带内有异位骨形成.②在韧带骨化之前纤
-
大庆地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病率分析
目的 调查大庆地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患病率,分析该疾病的患病规律及患病特点.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9月对大庆地区健康人群1 963例进行颈椎正侧位像检查,记录受检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大庆居住年限.分析患病率及好发部位、患病特点、患病人员年龄和性别对患病率的影响.结果 患病率为1.7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11~女性患病率为1.45%.男女比例为1.46:1.好发部位颈2~5.多为“间断型”发病.结论 大庆地区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高发地区.随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
-
颈椎病及后纵韧带骨化症单开门术后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及脊髓犁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6例OPLL(A组)及30例脊髓型颈椎病(B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者均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JOA评分术后3个月A组小于B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间无差别(P>0.05).而术后12个月A组大于B组(P<0.05).结论 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式,二者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OPLL组JOA评分优于脊髓型颈椎病.
-
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症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作用对比
目的 对比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症行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5-03-2017-03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治疗的80例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骨刀,对照组患者采用高速磨钻行椎板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单节段椎板切除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总活动度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 d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1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对照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发生1例硬膜囊损伤,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速磨钻与超声骨刀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均可有效改善OPLL患者脊椎功能,但超声骨刀行椎板切除具有时间短、出血量低、术后疼痛轻等优势.
-
颈脊髓信号改变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疗效的影响
[目的]研究全椎板切除减压术(total laminectomy angioplasty)治疗的OPLL患者术前颈脊髓信号改变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本科并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的86例OPLL患者,根据髓内T2高信号在颈椎MRI的矢状位累及节段范围分为3组,正常组38例,单节段组29例,多节段组19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减压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6~44个月,平均(30.10±5.20)个月.三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正常组和单节段组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多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组和单节段组之间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LL患者行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颈脊髓信号呈多节段改变的患者术后疗效欠佳,脊髓信号正常或者呈单节段改变的患者术后疗效差异不明显,OPLL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可能与术前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有一定关系.
-
LIM矿化蛋白-1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相关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LIM矿化蛋白-1 (LMP-1)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形成的相关性,为OPLL的预防提供新的理论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3月~ 2013年12月本院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切除的16例后纵韧带标本为OPLL组,非骨化的20例颈椎后纵韧带标本为非OPLL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两组标本中LMP-1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LMP-1在OPLL组及非OPLL组中均有表达;LMP-1在OPLL组中表达量高于非OPLL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P-1与OPLL的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是OPLL形成的原因之一;通过调节LMP-1的表达可能对OPLL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MRI诊断对比分析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clinal ligament,OPLL)为脊柱后纵韧带的异常增厚及骨组织形成,是颈椎管狭窄的常见病因之一.当发生骨化增厚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及检查资料仝而的45例OPLL病例,现进行MRI及CT影像分析,评价CT、MR/在OPLL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