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脑积水手术前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综合性干预措施研究
儿童脑积水是常见的小儿神经外科疾病,患儿脑脊液增多,循环吸收障碍导致脑部积水,临床上一般伴有明显焦躁、易怒、精神萎靡、智力发育迟缓、囟门增高、头围增大、抬头及上视困难等临床表现,若得不到有效治疗,将影响患儿脑部智力和肢体运动发育,甚至导致终身智力和运动障碍,严重降低患儿日常生活质量[1]。目前治疗脑积水患儿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而采用非药物治疗的研究较少,非药物干预治疗主要有早期针刺介入治疗、运动与认知训练等[2]。本研究探讨儿童脑积水手术前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及综合性干预措施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
护患沟通联合常规护理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疾病在护患沟通联合常规护理下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诊治的80例神经外科疾病患者的资料,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护患沟通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证候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外科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护患沟通效果较好.
-
神经外科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报告
随着生活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年化问题的出现以及医源性损伤发生率的上升,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osis,DVT)形成发生率逐渐增加,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颅脑损伤患者,因为种种因素,更易发生血栓形成,如不能及时诊断与治疗,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恢复,多数患者可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合并肺动脉栓塞者常可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性总结分析1997年12月-2003年12月经治的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就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神经外科护理缺陷归因分析与安全管理探析
神经外科疾病具有病情复杂、发病快、病情变化迅速等主要特征,与此同时,患有该类疾病的患者还可能伴随认知障碍以及感觉障碍等问题,所以,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任务量较大,护理人员所要承担的责任也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由于长期承受繁重的护理工作压力,有时难免会对护理工作产生懈怠心理,引发护理工作上的各种缺陷问题.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由于疾病困扰而使其生活、精神及生活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心情焦躁,对护理人员工作不配合,这样也会间接导致护理缺陷问题的产生.此次就专门对当前我国医院神经外科护理缺陷的产生原因以及对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希望能够有效促进神经外科护理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为疾病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
-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水平也随着不断提高,在人类疾病种类不断增加的同时,人们对于医疗机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神经外科疾病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医疗机构的临床疾病治疗工作中属于一种常见性疾病,就当前此类疾病的发病率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由于神经外科疾病需要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为了更好的保证疾病的治疗以及预后效果,一定要加强护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针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予以全面分析并制定全面而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在提高医院服务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
微创“小”手术,解决颅脑“大”问题——专访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副院长闫长祥教授
提起脑神经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人们总会感到有些害怕.脑神经外科治疗颅内肿瘤方法主要是手术,传统的颅内肿瘤手术需要大骨瓣开颅,创伤大,且疗效不定,患者总希望有一种减小创伤的治疗方法来解决手术中的难题.金秋十月闫长祥教授在香山脚下的北京三博脑科医院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闫长祥从事神经外科学始于1989年,他毕业于山东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7年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于春江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获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神经外科学).
-
96例颅脑损伤护理体会
目的 通过观察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情况,探索完善护理对策,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对96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全面评估,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96例患者中,发生意外跌倒1例,其他患者住院期未发生护理意外纠纷等不良事件.存活患者对护理均感满意.结论 对颅脑外伤患者预先评估,能有效地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病痛,缩短病程,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
神经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5月期间该院诊治的神经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采用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低血糖发生率为15.0.0%,观察组为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伤口感染率为18.33%,观察组为5.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为(58.74±2.12)d,观察组住院时间为(39.35±2.34)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神经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神经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护理观察
目的 观察分析神经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神经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针对患者病情实施定制化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是否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低血糖、伤口感染等,并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围术期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外科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非常重要,针对患者病情实施定制化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围术期低血糖、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也可以降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护理
腰大池引流术具有创伤小,避免反复腰穿的优点,可减轻血性脑脊液对脑和脑膜的刺激,促进脑脊液的循环与吸收,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脑缺血状态,减轻脑水肿和脑梗死的发生[1]。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脑外伤后严重颅内感染﹑颅内血肿清除术等神经外科疾病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本科从2011年7月~2013年7月共行68例腰大池引流术,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
神经外科应用留置针的临床护理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提高,临床护理工作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几年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更新一代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1].应用静脉留置针有诸多优点,但也容易导致一些并发症,现结合神经外科疾病的特点,总结我观察护理体会如下.
-
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1990年Wickham Fitzpatrick首先提出"微侵袭外科"的概念.1992年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进一步提出"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asiveneurosurgery,MINS)的称谓.MINS的本意是应用微侵袭技术以较小的创伤治疗神经外科疾病,达到既安全有效地去除病患、又大程度保护重要结构功能的目的.MINS是现代神经外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是日新月异的现代光学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和空间导航技术等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目前,MINS包括显微神经外科、内镜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导航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和"锁孔"神经外科等.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创刊
关键词: 神经外科疾病 -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创刊
关键词: 神经外科疾病 -
脑磁图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通过检测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电流形成的相关脑磁场信号变化而评估脑功能.其检查的无创性及对脑功能区定位的精确性,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术前评估、手术方法选择及术后神经功能评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被神经外科医生广泛的接受则仅有十几年.长期以来由于高精密技术限制以及光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没有能够适用于多种神经外科手术的内镜和配套的设备,因此神经内镜的手术多限于三脑室底造瘘和脉络丛烧灼等简单操作.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清晰度、多用途、灵活便利的神经内镜问世,使得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神经内镜与立体定向、导航、超声等结合应用,大大拓展了其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国际间或地区的神经内镜应用的学术会议或技术培训班召开.相关的学术论文、著作不断发行.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中,认识疾病的能力和手术的质量不断提高,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扩大,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
加强颅脑外伤临床基础研究提倡规范化治疗
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当今我国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已经超过100/10万人口,接近西方发达国家150~200/10万人口的水平.尽管不同统计和抽样方法显示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差异较大,但总的看来,国内颅脑外伤发病率呈持续增高趋势.在国内各位同行的共同努力下,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急救体系的完善和手术技术的改进,我国颅脑外伤治疗水平近二十年来有了明显提高,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都配备了头颅CT等必要的诊断设备,上千名医生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神经外科中心得到颅脑外伤的正规专业培训,能够独立开展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工作.近十几年来,针对颅脑外伤后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系列基础研究陆续开展,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
-
中国神经外科学界应重视脊髓脊柱疾病的研究
脊髓脊柱疾病是一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神经外科疾病.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神经放射技术与显微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观念的引入,基础研究的逐步开展,以及磨钻、各类手术器械和固定材料的不断面世,神经外科界对各类脊髓脊柱疾病的认识与诊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椎管内肿瘤、脊髓脊柱血管畸形和脊髓脊柱先天性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对脊柱疾病的手术治疗、术中内固定、内窥镜、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术中电生理监护和疼痛治疗等,也在一些神经外科单位开展了起来,迈开了可喜的步伐.然而,由于这类疾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仍给正确诊断与进一步提高疗效带来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学习、推广与探索新技术、新经验,不断加深与拓宽实践领域,进一步理解脊髓脊柱疾病,提高显微手术技巧,规范我们的医疗措施,以减少治疗伤残率和提高疾病治愈率.为此,下面一些观念希望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注意.
-
微侵袭神经外科的过去、现在和展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使得神经外科医生能够通过微小的神经组织损伤来治疗某些神经外科疾病.根据1990年Wickham和Fitzpatrick提出的"微侵袭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名称,1992年Bauer和Hellwing首先提出"微侵袭神经外科”(minimally in-vosive neurosurgery)的名词,当时主要是指内镜神经外科.1994年Bauer和Hellwing指出:"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现已近于完成,下一步迈向微侵袭神经外科是一个当代的课题”.目前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内容已远远超出内镜神经外科,根据国际微侵袭神经外科会议所讨论的问题,其内容有内镜神经外科(endoscopic neurosurgery)、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放射外科(radio-surgery)、立体定向神经外科(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影像导向外科(image guided surgery)或称神经导航(neuronav-igation)和显微神经外科(microneurosurgery)等.
-
细胞分子神经外科--神外科的新领域
神经外科从只凭肉眼进行手术的大体神经外科(macroneurosurgery)发展到手术显微镜引进到手术中的显微神经外科(microneurosurgery)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和设备相继被引进到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来,例如神经内窥镜、立体定向技术、微导管技术、立体定向放射、计算机科学以及这些技术的综合,如内窥镜辅助的显微外科、影像导航、机器人技术等,使神经外科发展到以显微外科为主线的微侵袭神经外科时代,使得神经外科医生有可能以对神经组织微小的损伤来治疗神经外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