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导管气管套管内持续吸引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小导管气管套管内持续吸引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8月入住神经外科及ICU行气管切开后高气道分泌物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气切面罩联合呼吸机加温加湿器吸氧,无呼吸机应用.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气管切开常规护理方法加小导管气管套管内持续吸引.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切开1周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工作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吸痰中发生刺激性咳嗽3例,呼吸道出血2例,低氧血症3例,低于对照组的21、14、1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500、12.273、13.017;P<0.05)..观察组患者气管切开1周内常规吸痰(8.57±4.76)次,对照组(66.77±26.34)次,两组护理工作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08,P<0.01).结论 小导管气管套管内持续吸引能有效减少吸痰引起的呼吸道并发症,减少气管内吸痰次数,同时能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吸痰方法.
-
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并发张力性气胸的治疗
目的 探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合并张力性气胸的救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到2008年2月收治的21例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并发张力性气胸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儿张力性气胸均治愈,其中8例出现皮下气肿.结论 首先进行静脉套管针简易胸腔闭式引流,然后采用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早产儿张力性气胸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1945年Foote和Steward早使用乳头状瘤病(papillo-matosis)一词,是指乳腺中小导管上皮的乳头状增生,部分或全部填充乳腺导管的管腔,并使其不同程度的扩张,细胞排列有极性,无异形,无坏死,存在肌上皮细胞.目前国内外对于乳头状瘤病的定义及病理诊断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乳头状瘤病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其病变主要发生在小导管和终末导管,是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一种增生性改变[1-2].
-
针头导入小导管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44例疗效评价
我院自1995年开始采用针头导入小导管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并与传统胸穿抽液加以比较,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粗管替代细管在气胸患者闭式引流中的应用
近几年在自发性气胸闭式引流管管径的选用中多采用细管为主,如应用深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吸痰管及小导管应用于临床,确实有一定优点,既减少患者痛苦、又能获得引流成功.我们临床上采用闭式引流同样选择以细管(内径2mm)引流,同样取得良好效果,但我们在临床对自发性气胸113例闭式引流过程中,遇到18例患者在细管引流肺不复张的情况下,更换粗管(内径12 mm)引流取得成功.报告如下.
-
低负压吸引联合小导管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难治性气胸的护理
随着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广泛应用,临床发现有许多病人引流效果不理想.为了尽快解除病人痛苦,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移动方便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48例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难治性气胸病人,经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使肺复张,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
乳腺导管型原位癌的临床诊断体会
导管型原位癌(DCIS)是指乳腺小导管上皮原位恶性增生,未突破基底膜,无镜下间质浸润的癌.早年DCIS包括大、中、小导管的原位癌,近年多认为,应把发生于中、大导管的常呈乳头状的原位癌单独立一型,即乳头型原位癌.
-
乳腺增生症在经前期的临床及钼/铑靶X线表现
乳腺增生症通常是性激素不平衡引起的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病变.好发年龄多见于30~40岁年龄组,根据病变形态和组织学的改变:分为腺体增生、囊性增生及纤维性增生三种.乳腺小叶增生主要为腺泡数增多,乳腺小导管扩张,小叶不规则,小叶内及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囊性小叶增生是小导管扩张形成多发性液小囊的改变.纤维性小叶增生是腺体减少,小叶萎缩,小导管狭窄阻塞导致腺体小而致密.
-
小导管并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是临床治疗气胸常用的方法.传统的闭式引流采用粗橡皮管(直径2 cm),组织损伤大,易并发皮下气肿和切口感染,患者痛苦大.改良的小导管引流,肺复张所需时间长,且导管易阻塞.为此,我院从1999年始,在胸腔闭式引流的基础上,采用小导管并持续负压吸引治疗气胸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43例临床分析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BIDP)是指乳腺中小导管及末梢小导管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而形成的一种病变,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其特征是多数导管腔同时发生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增生性改变,常表现为乳头溢液与乳房肿块.
-
中心静脉导管在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
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常规的治疗措施为反复胸腔穿刺抽气,或置入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有文献报道采用小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取得较好疗效[1].近年来我科对自发性气胸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胸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
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局部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我院近2年来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先行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进行胸腔内局部化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低负压吸引联合小导管治疗老年COPD并难治性气胸
目的 探讨低负压吸引联合小导管治疗老年COPD并难治性气胸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48例采用低负压吸引联合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难治性气胸,于对照组41例单纯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73.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肺复张时间平均为7.31±1.25 d;对照组为11.35±3.25 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该方法治疗老年COPD并发难治性气胸,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好,疗程短,患者痛苦少,依从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
小导管引流术在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结核病和肺癌在我国发病率的增高,胸腔积液患者也越来越多,我科从2002年11月至2004年11月间对107例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小导管引流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
自制小导管治疗胸膜腔疾病疗效观察
目前胸腔置管闭式引流术的应用日趋广泛,有传统的外科切开置粗管,其切口大,容易切口感染、切口疼痛不敢深呼吸影响肺复张,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胸式引流术,又较贵.而我们采用自制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治疗胸膜腔疾病34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64例临床分析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常表现为乳头溢液,可伴有乳房肿块[1,2].它主要发生在乳腺中小导管及末梢小导管,是导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的一种乳头状增生性改变,与乳腺癌有密切关系[1-3].我科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64例.现报告如下.
-
胃异位胰腺一例报告
患者男,31岁.上腹部不适年余,伴不规则隐痛,间发返酸、嗳气,有时呕吐,呕吐物为无色酸性液体,夹有食渣,无呕血及黑便史,曾服雷尼替丁、硫糖铝等无效.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粘膜无糜烂及溃疡.胃彩超检查示胃窄部前壁近小弯处溃疡性肿块大小约5 cm× 4 cm,厚约2 cm,2000年10月中旬收入住院.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胃窦小弯前壁肿块5cmm×4 cm×2.0 cm大小,质中,浆膜完整,粘膜处可见一直径0.2 cm的导管开口,腹腔淋巴结无肿大,肝胆胰脾等无异常发现,术中考虑为胃炎性肿块或胃壁恶性肿瘤,而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粘膜下异位胰腺,可见腺泡和小导管,术后3个月随诊症状消失,食欲良好.
-
乳腺、涎腺肿瘤中肌上皮细胞的研究进展
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 cell,MEC)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双重形态及功能特性的细胞,它分布于人的涎腺、乳腺、前列腺、支气管腺体等多种正常组织中[1],围绕腺泡各小导管周围,位于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虽然起源于外胚层,除了具有上皮细胞的特征,还具有平滑肌细胞的某些特点.
-
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加局部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及护理
我院对45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小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并行胸腔内局部化疗,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不良事件2例报告
病例1:患者男,62岁,因脑梗阻入院治疗,2009年5月15日因昏迷需持续导尿,两周后,在置换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二腔)时,当置入后推注生理盐水10mL即出现球囊破裂,立即更换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未再出现异常.病例2:患者男,50岁,因左脑挫裂伤入院治疗,2007年7月4日病人处于昏迷需持续性导尿,当苏醒后患者神志恍惚、烦躁,自行拔出一次性使用无菌导尿管(二腔),球囊部分脱落,部分导尿管残留于膀胱内;7月30日手术取出膀胱内3cm大小导管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