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Ghrelin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Ghrelin(一种多功能激素)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7例早产极低体重儿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4组,其中单独胃管喂养组38例为A组,胃管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组39例为B组,胃管喂养并联合皮肤抚触34例为C组,胃管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以及皮肤抚触36例为D组.观察喂养前后4组患儿人体测量学指标和Ghrelin的变化情况.结果 出生后2周4组患儿体重情况分别:A组(1503±206)g,B组(1487±211)g,C组(1494±228)g,D组(1615±242)g,D组体重与其余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04、2.262、2.061;P<0.05).出生后4周4组患儿血浆Ghrelin值分别为:A组(38.3±7.4)μg/L、B组(39.3±6.9)μg/L、C组(35.7±6.6)μg/L、D组(34.5±9.1)μg/L,A组的增幅与C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5.20;P<0.05);B组与C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5.79;P<0.05).结论 胃管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以及皮肤抚触喂养方式可有效提高早产极低体重儿生存质量,节约医疗成本.
-
甲型H1N1流感危重孕妇双胞胎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消毒隔离
我科于2009年12月4日收治一对双胞胎早产极低体重儿,因为孕母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其孕母出现昏迷、感染性休克、等行剖宫产出生,出生后快速复苏,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由于消毒隔离方法得当,使其住院期间未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和交叉感染,现将消毒隔离方法介绍如下.
-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脓毒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严重脓毒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例早产极低体重严重脓毒症患儿,在抗感染、抗休克、抗DIC、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下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对比换血前后肾功能、血生化、凝血功能、血培养等指标,并比较既往报道病死率。结果6例换血后,有效5例(83.33%),死亡2例(33.33%),其中1例病情好转但并发脑实质出血,放弃治疗死亡。经换血治疗,5例有效者换血后血肌酐、尿素氮、K+、全血乳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D-二聚体逐渐降低,纤维蛋白原( FIB)逐渐增高,其中血肌酐、尿素氮、K+、血乳酸换血后72 h正常;换血后24 h始恢复排尿,72 h尿量指标正常,水肿减轻;APTT、D-二聚体、FIB换血后120 h正常。换血后血清Na+、血小板逐渐升高,其中Na+换血后72 h正常,血小板换血后120 h正常;换血前血普通培养均阳性而换血后均阴性。结论运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能提高早产极低体重儿严重脓毒症患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利于有条件医院积极推广。
关键词: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 严重脓毒症 早产极低体重儿 -
早产极低体重儿26例的呼吸管理体会
目的:对26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呼吸管理体会进行阐述,并为提高早产极低体重儿存活率总结经验。方法选取26例早产极低体重儿,2011年1月~2012年6月15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7月~2014年10月11例作为观察组,对观察组实施呼吸管理,对比分析实施呼吸管理后2组患儿呼吸疾病发生率以及呼吸疾病主要表现以及患儿的死亡率情况。结果通过数据整理可得,观察组患儿需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较少,其所占比例远低于对照组(P<0.01);2组呼吸疾病发生率、死亡率比较明显看出观察组整体更佳(P<0.01)。结论对于早产极低体重儿实施呼吸管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呼吸疾病发生率,提高其存活率,是保证早产儿顺利成长的有效措施。
-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管理
目的通过护理管理,探讨降低早产极低体重患儿死亡率的方法.方法对82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加强基础护理、呼吸道管理、全身营养支持等重点护理管理.结果 82例极低体重儿存活52例(63.4%),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护理管理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可提高存活率,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
早产极低体重儿116例早期微量肠道喂养及护理
随着新生儿急救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医疗护理已成为新生儿急救的重点,合理的营养对早产儿的成活以及预后的影响起重要作用.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行早期微量肠道喂养[1]是给胃肠外营养的新生儿添加少量的肠道喂养,以低热量、低容量的方式触发胃肠蠕动,提高对喂养的耐受,减少长期禁食导致胃肠黏膜萎缩,促进胃肠道发育成熟,有助于尽快过渡到全肠道喂养.
-
1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
我院于2002-4-18收治1例早产极低体重儿.早产极低体重儿的各个器官功能尝未发育成熟,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极差,对此病例除了进行必要的治疗外,更重要的就是细心观察和护理.
-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新生儿科所收治胎龄≤32周且体重<1 500 g的早产极低体重患儿323例,胎龄26~32周,出生体重(710~1 500)g.按喂养方式进行分组,分为母乳强化组、纯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三组.对其的发生率及矫正胎龄达到40周时的身长、头围、体重增长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纯母乳喂养组和母乳强化喂养组(NEC)发生率均低于人工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乳强化喂养组与纯母乳喂养组NE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正胎龄达到40周时的身长、头围、体重增长速率方面,母乳强化组与人工喂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优于纯母乳喂养组.结论:对于早产极低体重儿进行母乳强化喂养并不会增加其NEC的发生率,同时可以减少生后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
-
早产极低体重儿麻醉1例
患儿,女,早产(孕34周剖宫产娩出),双胎,出生时体重1.4kg,无窒息,哭声弱,皮肤颜色红润,四肢张力尚可,24h内排胎便.出生第2天出现呼吸暂停,经胸外按压及给氧后好转,人工鼻饲喂养,睡温箱,抗炎、止血治疗.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开始腹胀、第7天入院,体温35℃、呼吸30次/min、脉搏120次/min,体重1.1kg.
-
早产极低体重儿动脉导管结扎术的麻醉一例
患婴,男,孕35+1周剖宫产出,产重1.2 kg,Apgar评分8~9分.生后第9天解果酱样大便,第11天出现呼吸暂停,第12天入院.入院时体温35℃,呼吸62次/min,脉搏138次/min,血压71/38 mmHg(1 kPa=7.5mm Hg),体重1.15kg.血气分析示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心脏超声示动脉导管未闭(PDA)(φ0.45 cm,ASD继发孔φ0.5 cm),重度肺动脉高压,三尖瓣、肺动脉瓣轻度返流,胸片示心胸比>65%,诊断:(1)早产儿、极低体重儿;(2)先天性心脏病;(3)败血症.予呼吸机支持呼吸,保温、止血、补液、纠酸、调整血糖等治疗.19 d龄体重1.1kg时行PDA结扎术.术晨置胃管行胃肠减压,静脉输注50%GS 2.5 ml、4:1液(10% GS:0.9%NaCl 57ml(内加5%GS6ml和10%氯化钾0.75 ml)10ml·kg-1·h-1.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3mg、安定0.2mg.患儿带气管导管入手术室(室温8℃)辅以气控变温毯保暖,输液改为平衡液10~12 ml·kg-1·h-1.
-
两种不同营养支持在早产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对比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营养支持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期收治确诊的早产极低体重儿120例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60例行早期肠道外营养法,对照组60例行传统肠道外营养法.对所有患儿进行2-3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间相比,实验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5.0%(P<0.05).结论:对早产极低体重儿行早期肠道外营养法,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其肾功能指标.
-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麻醉体会
我院儿外科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2.8 kg以下新生儿及早产儿56例,其中1.8 kg以下早产极低体重儿9例.现将9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麻醉方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保暖及营养护理
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37周、体重<2.5kg、身长<47 cm的活产新生儿.由于早产极低体重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成熟,对体温调节能力差,适应生存能力较弱,死亡率明显高于足月新生儿,若同时伴有先天性畸形和并发症,死亡率会更高.
-
静滴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极低体重儿感染疗效观察
极低体重儿因胎龄小、体重低以及由于过早娩出而尚未获得足够的IgG抗体,极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则是早产极低体重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探求缩短极低体重儿感染的病程及降低病死率的方法,我们应用静滴丙种球蛋白来辅助治疗极低体重儿感染,现报告如下.
-
早产儿胃肠功能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1.1.1 一般资料:1995年1月~1999年12月在我科住院并有胃肠功能损害表现的早产儿184例,男100例(54.35%),女84例(45.65%);胎龄26~36周,其中≥32周146例(79.35%),<32周38例(20.65%);出生体质量950~3 200 g,其中≥2 500 g 22例(11.96%),<2 500 g 124例(67.39%),<1 500 g 37例(20.11%),<1 000 g 1例(0.54%)。1.1.2 有宫内窘迫或/及出生时窒息史87例(47.28%),包括只有宫内窘迫而无出生时窒息3例(1.63%);其中轻度窒息62/84例(73.81%),重度窒息22/84例(26.19%)。1.1.3 出院首位诊断:早产儿54例(29.35%),新生儿吸入综合征49例(26.63%),早产极低体重儿26例(14.13%),肺出血11例(5.98%),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例(4.89%,以下简称坏死性肠炎),肺透明膜病7例(3.80%),肺炎6例(3.26%),高胆红素血症6例(3.26%),颅内出血5例(2.72%),重度窒息3例(1.63%),败血症3例(1.63%),其他5例(2.72%)。1.1.4 转归:痊愈133例(72.28%),好转或未愈35例(19.02%),死亡16例(8.70%)。1.2 观察内容:有无呕吐、胃肠道出血、胃内容物滞留、腹胀、腹泻及其程度等并记录。1.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2 结果2.1 184例早产儿发生各种胃肠道功能损害的情况见表1。2.2 按不同临床特点分组,比较各组早产儿胃肠功能受损的发生情况见表2(由于腹泻病例较少未列入表中作比较)。
-
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适合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方式及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NICU住院的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出生后24 h内开始微量喂养,每天的奶量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注入,喂奶时间为2 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 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ml/kg体重时将2 h喂养1次改为3 h喂1次.两组喂养时间均直至患儿有吸吮和吞咽能力、能经口喂养后停止鼻饲.比较并记录两组:①每次喂奶量及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②生长发育指标.结果:给予早产极低体重儿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组的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快,胃肠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减少,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是VLBWI简便而有效的辅助喂养方法,对VLBWI的早期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 早产极低体重儿 喂养不耐受 早期生长发育 -
微量持续泵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微量持续泵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 VLBWI)喂养效果的影响. 方法 将148例早产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歇胃管喂养,实验组采用微量持续喂养,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VLBWI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 微量持续泵奶对有效降低VLBWI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胃肠喂养的建立,较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一定作用.
-
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鼓励性喂养
早产极低体重儿的胃肠喂养对维持患儿的基础生命、促进消化道正常功能和黏膜屏障的建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鼓励性喂养是随着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各种先进生命支持技术的应用和超未成熟儿救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出现的新概念,系指对无消化道梗阻、坏死、严重出血等喂养禁忌证而又不能耐受胃肠喂养的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给予以非营养供给为目的的少量胃肠喂养[1-2],这种胃肠喂养量不足生理需要量的10%.为探讨鼓励性喂养在不同小儿的实施方法、了解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在临床方面的益处,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此作了一些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护理体会
我院2004年8月2日收治早产极低体重儿1例,经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1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护理体会
早产极低体重儿是儿科高危儿,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护理质量对存活率影响较大.现将我科成功诊治1名900g患儿情况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