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PTCD联合PEG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癌性阻塞性黄疸不能进行手术内引流或胆道金属内支撑术失败时,常采用创伤小的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但此方法缺点是大量胆汁和电解质丢失,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加重患者的营养不良.
-
PTCD和PTCS治疗老年恶性胆管梗阻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PTCS)治疗老年恶性胆管梗阻疗效.方法:120例老年恶性胆管梗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PTCS)和对照组(PTCD),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期.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yCS)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DBIL)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生存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S治疗老年恶性胆管梗阻的效果明显优于PTCD,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关键词: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 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 老年人 恶性胆管梗阻 -
微创技术在胆道外科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手术的金标准,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等多镜联合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推广,以及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胆道支架置入、内镜逆行胆道内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等在胆道良恶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胆道外科已经进入了微创时代[1-2].
-
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治疗肝门胆管癌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术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BD)与经内镜胆道引流(EBD)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s、Web of Scienc、CNKI、VIP、万方等数据库,以获取不同术前胆道引流方式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队列研究,其中PTBD组366例,EBD组400例.分析显示,与EBD相比,PTBD组胆管炎发生率更低(OR=0.31,95% CI 0.20~0.48,P<0.05);胰腺炎发生率更低(OR=0.11,95% CI 0.04~0.34,P<0.05);术前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0.48,95% CI 0.30~ 0.77,P<0.05);改变引流方式的发生率更低.两组患者首次操作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胆道引流,可首先考虑PTBD作为初始治疗,其并发胆管炎和胰腺炎较少,且术前总并发症少,需改变减黄方式的发生率低.
-
壶腹周围癌外科手术治疗(本单位40余年475例的回顾性分析)
自上个世纪后半期以来,肝胆胰外科有了很大的进步,我院也先后开展了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内窥镜下鼻胆管引流,围手术期重症监护等,并对梗阻性黄疸病理生理进行有关研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回顾性分析1958-2003年四个时间段我院外科治疗的壶腹周围癌病例,以反映近年来这些新的诊疗技术对壶腹周围癌手术疗效的影响.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的临床应用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是临床治疗阻塞性黄疽的常用手段,以往在X线下进行或者由临床医生"盲穿",由于成功率不高和并发症较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
-
中心静脉导管用于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在肝胆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使用日益普遍,尤其对改善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梗阻性黄疸等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及血清胆红紊水平,从而降低此类疾病的急诊手术率及死亡率,提高其治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5年12月-2008年3月我科改变传统方法,利用美国ARROW公司的ARROW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DSA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及胆管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及胆管支架置入术的护理策略。方法以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接受DSA引导下PTCD及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的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治疗情况,总结围术期护理体会。结果9例患者胆管支架置入均成功,术后未见护理医疗不良事件发生,术后其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术后1周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结论完善术前、术中、术后各个环节的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开展、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
恶性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目的:探讨对恶性梗阻性黄疸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术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10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行 PTCD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术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黄疸均明显好转,复查胆汁培养阴性,顺利出院。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恶性梗阻性黄疸行PTCD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过程。
-
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支架植入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48例分析
目的 观察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及胆管内支架置入术(PTBS)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后予3D-CRT,常规分割,总剂量DT 40 ~ 60 Gy/4 ~ 6周,观察近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48例均引流成功,术前血清总胆红素(221.85 ± 54.73) μmol/L,术后1、2及3周总胆红素分别下降为(129.68 ± 23.58)、(88.29 ± 15.70) 和(48.58 ± 11.61) μmol/L;经3D-CRT后肿瘤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6例,稳定9例,肿瘤总有效率81.3%;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7.1%、37.5%;中位生存期18.5个月;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TBD + 支架植入联合3D-C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恶性肿瘤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调强放疗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疗效.方法 采用TCD联合IMRT治疗MOJ对照既往实施常规PTCD的患者,观察并比较二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36例血清总胆红素(T-BiL)在PTCD治疗后1周明显下降,IMRT治疗结束1个月后持续下降;经IMRT治疗后肿瘤总有效率72.22%;PTCD联合IMRT组6个月、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是77.78%、55.56%和11.11%,明显高于既往单纯行PTCD的生存率(57.14%、23.81%、0%)(P<0.05).2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9.2个月(P<0.05).结论 PTCD联合IMRT治疗MOJ安全有效,明显缓解黄疸和疼痛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24例的护理
总结24例肝门部胆管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治疗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及各项准备,治疗后密切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做好引流管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重视营养支持,做好出院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恶性梗阻性黄疸胆管引流术后应用调强放疗全程同步低剂量卡培他滨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应用调强放疗(IMRT)同步全程低剂量卡培他滨(Cap)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研究组采用 PTCD 加 IMRT 同步 Cap 口服,对照组采用 PTCD 加 IMRT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和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7.2℅,显著高于对照组74.5℅( P <0.05)。两组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98℅ vs78.72℅,59.57℅ vs 46.81℅,P >0.05),但联合组18个月、24个月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8.30℅vs14.89℅,6.45℅ vs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2个月和10.0个月(P <0.05)。两组发生的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PTCD 加 IMRT 同步Cap 治疗 MOJ 安全有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支架植入对于解除阻塞性黄疸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是有效的,并为患者创造了放、化疗时机,我院自1996年7月~2000年4月共治疗阻塞性黄疸2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肝门部癌伴梗阻性黄疸
目的 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肝门部癌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肝门部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PTCD,胆红素下降后行3D-CRT.结果 26例患者均引流成功,术后胆红素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行3D-CRT后总有效率73.08%,中位生存期14.5个月.全组无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PTCD联合3D-CRT治疗肝门部癌伴梗阻性黄疸近期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
一步法Seldinger穿刺技术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中的应用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是解决各种原因导致的阻塞性黄疸的介入技术[1].穿刺技术方面目前多采用同轴套管技术,具有微创、安全、疗效显著的优点.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腹腔镜微创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联合腹腔镜治疗急性梗阻胜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疗效.方法PTCD联合腹腔镜治疗AOSC共12例.结果11例抢救成功,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91.7%.结论PTCD联合腹腔镜治疗AOSC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和愈合快等优点,是微创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 腹腔镜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
阻塞性黄疸术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对围手术期的影响
目的 总结阻塞性黄疸术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对围手术期的影响及应用经验.方法 选取86例阻塞性黄疸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44例给予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后根治术治疗者为观察组,42例给予内外引流术或根治术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14 d时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变化.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TB、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时TB、ALT、AST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 d与对照组组术后14 d血浆TB、ALT、AST比较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阻塞性黄疸术前给予经皮肝穿刺导管引流,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及手术并发症,且可有效改善肝功能,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疗效.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口行外引流胆汁回输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癌性阻塞性黄疸
本研究报告 3例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首先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然后再行经皮内镜下胃造口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通过 PEG建立长期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同时回输外引流胆汁入胃肠道,此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癌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中心静脉导管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中的应用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在肝胆外科疾病的治疗中使用日益普遍,尤其对改善重症胆管炎(AOSC)、梗阻性黄疸等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胆压及血清胆红素水平,从而降低此类疾病的急诊手术率及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5年12月至2007年4月我科一改传统方法,利用ARROW USA的ARROW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