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创经胸壁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配合与护理
目的 探讨封堵器微创经胸壁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的配合与护理的方法.方法 对6例接受微创经胸壁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的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对策.结果 6例患者微创经胸壁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技术成功,经治疗护理痊愈,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术后监护处理,对保证患者顺利通过手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经胸冠脉超声血流显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血流的研究
目的 经胸超声显像检查对冠脉三大主要血管:冠脉左支、右支和左回旋支血管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速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 对146例怀疑冠心病和已诊断为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有冠脉造影结果的53例冠脉狭窄作为对照.结果 冠脉狭窄组血流速度测值范围为41~100 cm/s,平均(64.2±19.6)cm/s,冠脉狭窄组血流速度与冠脉正常组经统计学检验有异常显著的差异(P<0.01).通过彩色血流信号的变化,可以判断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狭窄节段的血管存在着血流速度的异常增快;血流速度增快对明确冠脉狭窄有其特征性意义,可以作为诊断冠脉狭窄的重要指标之一.结论 经胸超声检查可作为对冠脉狭窄进行有效检查和评价的技术,由于其具有的无创性和普及性,将在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正常冠状静脉窦的测定及其可重复性的研究
目的评价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冠状静脉窦(CS)的测定价值,并对所测定各项指标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方法应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对140例健康成人的冠状静脉窦于当日、隔日、隔周及隔月进行探测,分别纪录冠状静脉窦的大内径(Dmax)、小内径(Dmin)、振幅(AM)、收缩期流速(Vs)、舒张期流速(Vd)、速度时间积分(VTI),并计算血流量(Q),对不同时间测定的各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0例成人冠状静脉窦的显示率为100%,其Dmax、Dmin、AM、Vs、Vd、VTI和Q分别为(9.66+1.87)mm、(4.41+1.24)mm、(12.81+1.52)mm、(50.34+0.34)cm/s、(39.74+0.31)cm/s、(15.34+0.48)cm和(177.5+60.24)ml/min,不同时期内测定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较全面、清晰地显示冠状静脉窦,测得各项指标的可重复性好,为测定冠状静脉窦的理想方法,在冠状静脉窦的研究中值得推广应用.
-
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扫查法对左心耳及左心耳血栓的显示效果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扫查法对左心耳的显示及左心耳血栓检出的效果。方法入选32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分别采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多切面扫查法及常规扫查法显示左心耳,并记录左心耳血栓的发生情况。常规扫查法采用调整的大动脉短轴切面进行观察,多切面扫查法在调整的大动脉短轴及其临近切面基础上同时进行调整的左心两腔切面及其邻近切面进行观察。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左心耳血栓检出的“金标准”,比较多切面扫查法和常规扫查法对左耳血栓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左心耳的显示率:常规扫查法为50.0%,多切面扫查法为81.2%,两种方法左心耳的显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扫查法检出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为27.3%、特异性90.5%;多切面扫查法检出左心耳血栓的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95.2%。对于左心耳血栓的检出,多切面扫查法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一致性更好,优于常规扫查法。结论多切面扫查法能提高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左心耳的显示效果及左心耳血栓的检出,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主动脉夹层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ng,AD)过去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是极其凶险和危重的疾病,自然预后差.据报道,急性期患者如不经特殊治疗,约80%左右在2周内死亡[1.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ic echocardiography,TTE)诊断AD准确、迅速,无创又经济,对AD急救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至关重要.
-
Tei指数评价肺动脉瓣狭窄患者介入手术前后右心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扩张术(PBPV)前后右心室Tei 指数的变化,探讨Tei 指数在评价右心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25例单纯肺动脉瓣狭窄儿童PBPV术前、PBPV术后3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记录右心房横径(RAd)、右心室横径(RVd)、肺动脉跨瓣压差(PG)、去主肺动脉远端内径(PA-Dd)、三尖瓣口舒张期E峰和A峰比值(TVE/A),运用脉冲多普勒超声(PW)测量右室等容收缩时间(ICT) 与等容舒张时间(IRT)之和、右心室射血时间(ET)进而计算出右心室Tei指数,3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Tei指数增大(术前:Tei 0.26±0.07,术后3个月0.4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 TV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观测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P<0.05或<0.01).结论 PS 患者介入手术前后右心室Tei指数变化明显,Tei指数在评价PS患者右心功能中有重要价值.
-
胸椎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上胸椎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上胸椎骨折脱位经胸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经胸入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椎体侧前方内固定,根据骨折程度分别切除1~3个椎体,固定节段由T2~T8,5例采用椎体间肋骨条或髂骨块植骨,3例采用钛网融合器.固定器材采用TSRH 4例,ScoFix 2例,中华长城1例,Ventrofix 1例,采用上下单一椎体或多椎体固定.术前Frankel分级:A级6例,B级2例,C级1例.结果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8°,术后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2例,D级1例,E级2例,5例经半年以上随访均获植骨融合.1例发生钛网移位,卧床时间延长至术后3个月使之稳定.结论经胸手术治疗上胸椎损伤可以同时达到减压、矫形的双重目的,并能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加速植骨融合.
-
全长膈神经移位恢复伸腕指功能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目的 在应用显微解剖学方法对上臂段桡神经深支部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上臂段桡神经深支部分以恢复伸腕、指功能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6具32侧尸体标本应用显微解剖学的方法,研究桡神经深、浅支在上臂段的特点及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深支在主干中的部位;在临床上开展2例经胸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背阏肌止点处桡神经深支部分的手术,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通过显微解剖学研究发现上臂段桡神经前臂支内均可看见2个大的神经束组,在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深支主要位于前臂支的内侧神经束组中.1例术后1年10个月随访,肩外展80°,屈肘90°,伸肘0°,伸腕、指到位,屈腕10°,屈指尚不能;伸腕肌力达到M4,伸指肌力达到M3.另1例术后2年随访,肩外展40°,屈肘30°,伸肘0°,伸腕到位,伸指轻限,屈腕、指尚不能;伸腕肌力M,,伸指肌力达到M3-.结论 将全长膈神经移位到背阔肌的肌腱止点处桡神经前臂支的内侧神经束组可能是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伸腕、指功能的有效方法.
-
全长膈神经移位恢复伸腕指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全长膈神经移位至上臂段桡神经前臂支不同部分恢复伸腕、指功能的效果.方法 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内侧组:开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至背阔肌止点下缘处桡神经前臂支内侧部分.外侧组:开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至背阔肌止点下缘处桡神经前臂支外侧部分.直接组:将桡神经前臂支于背阔肌止点下缘处切断再原位缝合,此组作为对照组.于术后4个月行大体观察、电生理和肌湿重检测.结果 内侧组和外侧组大鼠均于术后19至23d出现与呼吸同步的伸腕、指动作.电生理和肌湿重检测显示,内侧组腕伸肌(尺侧腕伸肌)恢复优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伸指肌恢复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切取全长膈神经移位至上臂段桡神经内侧部分能更全面的恢复伸腕、指功能.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经导管介入治疗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监测与评价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YE)在应用膜周部室隔封堵器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应用价值.方法膜周部VSD15例,年龄3~14岁(平均5.5岁),应用TTYE在术前显示VSD大小及其边缘的解剖特点,术中指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评价疗效.结果 TTE测量缺损大小3.0~8.0 mm(平均4.6 mm),与造影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r=0.758 8,P<0.05);缺损距三尖瓣和主动脉瓣附着点均在3 mm以上.在TTE监测下进行封堵术,封堵成功率93.3%(14/15,),其中包括5例合并假性室隔瘤形成者.封堵术后3例出现微量残余分流,24小时消失.随访1个月~1年(平均7.9个月),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和残余分流.结论室隔封堵器用于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vSD效果良好,TTE在病例筛选、封堵器选择和放置以及在术后进行疗效评估及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方法 选取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心胸外科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并手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100例,对患儿应用TEE进行术中监测,了解手术即刻效果,及时纠正残留问题.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接受TEE检查,无并发症发生.TEE证实所有患儿术后心内排气充分,无明显残留气体.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3例,主动脉瓣微量反流1例,三尖瓣少量反流2例.其中1例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直径> 2 mm)术中再次行修补成功,2例室间隔缺损微量残余分流、1例主动脉瓣微量反流、2例三尖瓣少量反流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未予处置.右室流出道疏通效果满意,主动脉窦瘤修补完好.术后1个月复查心脏彩超,2例室间隔缺损微量残余分流及1例主动脉瓣反流完全消失,2例三尖瓣少量反流无血流动力学意义,其余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 TEE可以精准评估手术效果,提高婴幼儿先心病的手术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监测手段.
-
经胸与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经胸及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优缺点及选择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行经胸及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胸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大于经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胸组上,下切缘癌残留率虽低于经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胸组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经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胸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腹组.结论 经胸及经腹贲门癌根治术各有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侵犯部位等合理选择手术人路.
-
贲门癌手术不同路径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贲门癌手术经腹与经胸路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BM、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有关贲门癌不同术式的随机对照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19篇文献共4 19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经腹路径)2 357例,对照组(经胸路径)1 83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手术时间短(WMD=-23.29,95%CI=-39.66~-6.93,P=0.005)、术中出血量少(WMD=-63.71,95% CI=-115.68 ~-11.74,P=0.02)、淋巴结清扫数目多(WMD=2.63,95%CI=0.98~4.27,P=0.002)、下切缘肿瘤残留率低(OR=0.36,95%CI =0.15 ~0.88,P=0.03)、术后住院时间短(WMD=-3.16,95%CI=-3.88~-2.43,P<0.00001)、术后并发症少(OR=0.45,95%CI=0.25~0.80,P=0.007),但上切缘肿瘤残留率高(OR=4.23,95%CI=2.19~8.19,P<0.000 1).二者在5年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 CI=0.83 ~ 1.48,P=0.50).结论:贲门癌手术经腹路径适用范围广,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下切缘肿瘤残留率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而经胸路径更适合于肿瘤部位靠上的患者.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法洛氏四联症手术的评价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法对法洛氏四联症(TOF)手术疗效的价值.方法: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常规测量43例法洛氏四联症患者术前左、右室内径,主动脉骑跨程度,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狭窄程度和跨瓣压差,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三尖瓣E、A峰值等,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术后主动脉根部内径缩小,左室舒张末内径增大,主肺动脉和右室流出道增宽,跨瓣压力阶差降低(P<0.05~P<0.01);LVEF在1~6个月时为0.520±0.058,仍低于正常值.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于TOF手术后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拉萨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高原性心脏病的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西藏拉萨地区相同居住海拔的(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人群高原性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 分析经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诊断为高原性心脏病的45例拉萨地区患者,将其分为世居藏族与移居汉族两组.45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右室内径及肺动脉收缩压等指标.结果 两组对照,右室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民族背景为高原性心脏病右室大小(右心衰竭形态学指标)的影响因素,肺动脉收缩压与民族无明显相关性.
-
经改良的胸骨柄人路治疗上胸椎骨折脱位
上胸椎骨折脱位在临床上虽不多见,但近几年随着交通事故等高能损伤的逐渐增多,该病也有增加趋势.因上胸椎邻近解剖结构复杂,外伤后脊髓压迫因素一般来自前方,手术显露与手术操作以及术后的固定均较困难,上胸椎的固定也没有专门的器材,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其手术治疗一直比较困难,自2000年3月~2008年12月,本组收治13例上胸椎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改良的经胸骨柄入路行椎体切除、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满意,现就手术途径及改良方式进行探讨.
-
经胸与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总结经胸与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2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6例。治疗组采取胸腹联合切口,对照组采取经胸切口。结果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胸腔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时间短,值得临床应用。
-
经胸超声心动图造影在评估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造影(c-TTE)评估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LS)的发生率、来源及半定量分级,初步探讨其与偏头痛的关系. 方法 186例偏头痛患者和120例健康志愿者均接受c-TTE检查.观察左心腔内是否出现造影微泡来判断有无RLS;根据微泡出现的时间将RLS分为来源于卵圆孔未闭(PFO)的分流(PFO-RLS)和肺动静脉畸形(PAVMs)的分流(P-RLS);再依据每帧图像的微泡数量对RLS的分流量进行半定量分级.比较两组人群RLS发生率、来源及分流量之间的差异. 结果 偏头痛组的RLS总发生率(56.4%,105/186)、PFO-RLS发生率(40.3%,75/186)及大量分流率(18.8%,35/186)均高于健康组(均P<0.05),PFO-RLS中量分流率虽高于健康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PFO-RLS少量分流率、P-RLS发生率及各半定量分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偏头痛与PFO-RLS尤其伴大量分流者存在密切联系.以少、中量分流为主的P-RLS在偏头痛和健康人群亦不少见,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比较超声心动图与心导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管径和肺动脉压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m,TTE)与心导管造影测量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管径和肺动脉压力.方法 PDA 61例,应用TTE诊断,测量其窄内径和主动脉端内径,应用连续多普勒获取PDA两端压力差估测主肺动脉压,将TTE结果与PDA封堵术前心导管造影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TE测量的PDA窄内径和主动脉端内径,PDA两端压力差和主肺动脉压力的估测值与对应导管测量值呈正相关(P<0.05).PDA窄内径的超声测值高于导管造影测值,而超声估测的主肺动脉压力低于导管测值(P<0.05).结论 TTE与心导管造影在PDA管径和肺动脉压力的定量测量方面相关性好,但有一定差异,总结差异可更好地指导临床评估PDA合并肺动脉高压和介入治疗封堵器的选择.
-
经胸、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优劣势分析
目的 探讨经胸和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优劣势.方法 分析于2003至2010年术前评估后选择经胸和经腹贲门癌根治术53例患者的术后淋巴结转移分析、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期探讨经胸及经腹贲门癌根治术的优劣.结果 两组手术均无死亡病例、无吻合口瘘.经腹组切缘阳性1例,后经 放射治疗随访3年无复发,经腹组无中转手术改胸腹联合.经胸组术后无并发血气胸.开始后续治疗的时间或出院时间≤14 d,常见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随访1年、2年、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准确评估后,选择性采用经胸或经腹贲门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和生存率无差异.经腹手术可避免开胸并发症,特别是对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手术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