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对比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变血管与非病变血管的特点

    作者:张元春;郑婕舒;涂伟玲;贺迅;刘祖恒;戴磊;罗常有

    目的 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病变血管与非病变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征的异同,探讨病变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60例ACS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后,对所有狭窄程度>40%的血管行VH-IVUS检查,测量所有病变小管腔面积(MLA)、血管重构指数、MLA处斑块各种成分面积及其百分比、斑块各种成分体积及其百分比,确定病变血管组及非病变血管组,对比分析两组的VH-IVUS特点.结果 病变血管组血管重构指数(1.10±0.20vs1.01±0.19,P=0.011)、MLA处坏死成分面积[(2.92±1.55) mm2 vs(2.27±1.36) mm2,P=0.015]、MLA处坏死成分面积百分比(32%±12% vs 27%±10%,P=0.033)、坏死成分体积百分比(25%±9% vs 22%±8%,P=0.03)均较非病变血管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病变血管重构指数更大,斑块坏死成分含量更多,斑块易损性增加,更容易导致ACS的发生.

  •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陈少伯;赵季红;梁国庆;姜铁民;李玉明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率40%~70%的96例患者,先后进行IVUS-VH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以FFR<0.75者作为FFR异常组(n=29),FFR≥0.75者作为FFR正常组(n=67),分析两组IVUS-VH参数和FFR的相关性.结果 FFR正常组与FFR异常组病变小管腔面积分别为(4.26±1.87)mm2及(3.45±1.3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组织面积/钙化性斑块面积(NC/DC)分别为2.23±1.82与3.54±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管腔面积与FFR呈正相关(r=0.47,P<0.05),NC/DC与FFR呈负相关(r=-0.63,P<0.05),以小管腔面积<4.0 mm2结合NC/DC>3.0作为截点,预测FFR<0.75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5%.结论 应用IVUSVH、以冠状动脉小管腔面积<4.0 mm2结合NC/DC>3.0为标准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更为合理.

  •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梅;王永德;陈卫强;张健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方法评价稳定型心绞痛(SAP)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资料与方法将199例心绞痛患者按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分成SAP组101例和UAP组9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罪犯”血管,采用灰阶血管内超声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采用IVUS-VH方法测量并比较两组“罪犯”血管的斑块组成中钙化组织、纤维组织、脂质组织、坏死组织的面积及百分比。结果两组在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参数外弹力膜面积、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92、-0.345、1.921、0.378、0.857,P>0.05)。在小管腔面积处测量的斑块组成方面,UAP组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361, P<0.05)。两组纤维面积、脂质面积、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5、1.884、0.787,P>0.05)。在斑块成分分布方面,UAP组纤维斑块面积百分比明显低于SAP组(t=-2.418,P<0.05),坏死核心面积明显高于SAP组(t=2.602, P<0.05),两组脂质面积及钙化面积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1、0.085, P>0.05)。结论 UAP组斑块构成中,坏死核心面积更大,坏死百分比更高。“罪犯”病变更加不稳定,更容易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婕舒;张元春;刘祖恒;熊赖焱;戴磊;罗常有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内脂素影响斑块易损性的机制。
      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运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血清内脂素浓度。结合心电图检查ST-T发生改变的导联,超声心动图出现室壁运动异常的节段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复杂病变的部位综合确定罪犯血管病变。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VH-IVUS特点的相关性。
      结果:血清内脂素浓度与罪犯血管病变坏死核心体积绝对值呈正相关(r=0.391,P=0.02),有统计学意义;与罪犯血管病变纤维脂质体积绝对值亦呈正相关(r=0.390,P=0.02),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内脂素浓度的增加伴随罪犯血管病变相对不稳定成分坏死核心及纤维脂质含量的增加。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梗死相关血管病变斑块组织成分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韩雅君;王海峰;赵平;王燕芳;朱慧;张园;刘健

    目的: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罪犯病变)斑块组织成分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对55例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55支罪犯血管)同时进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IVUS-VH)检查,根据诊断不同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15例。分析小管腔面积处和病变大坏死核处的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IVUS-VH分析坏死核面积百分比(NC%)、致密钙化面积百分比(DC%)、纤维脂肪组织面积百分比(FF%)、纤维组织面积百分比(FI%),计算重构指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
      结果:AMI组和UAP组小管腔面积处的NC%分别为(27.90±9.72)%和(19.41±11.53)%(t=-2.533, P=0.014);大坏死核处的NC%分别为(39.09±8.82)%和(31.99±12.35)%(t=-2.032,P=0.04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MI组和UAP组的MMP-9水平分别为(14.63±2.71)μg/L和(12.65±2.72)μg/L(t=-2.411, P=0.019);ox-LDL水平分别为(196.21±25.89)μg/L和(159.57±33.39)μg/L(t=-3.832,P=0.001);hs-CRP水平分别为(1.57±1.93)mg/L和(0.31±0.33)mg/L(t=-2.514,P=0.0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织成分与MMP-9、ox-LDL、hs-CRP水平不相关。罪犯病变大坏死核处和小管腔面积处的小管腔面积分别为(5.25±2.15) mm2和(3.45±1.07)mm2(t=-6.348,P=0.001);NC%分别为(33.93±11.85)%和(21.73±11.62)%(t=-8.752, P=0.00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在ACS患者中,AMI患者较UAP患者的罪犯病变坏死核组织成分面积大,血清MMP-9、ox-LDL和hs-CRP水平高。(2)在同一罪犯病变中小管腔面积处并不具有大坏死核组织。(3)血清MMP-9、ox-LDL和hs-CRP水平与斑块组织成分无关。

  • 血管内超声对易损斑块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祁建成;曹晶茗

    确定易损斑块的诊断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血管内超声(IVUS)能够检测和明确斑块的位置以及定量测量斑块负荷.现在正在应用新的IVUS相关技术来评估斑块破裂之前的易损性.初,IVUS主要用于定性钙化斑块或纤维脂肪斑块,但它在检测脂质丰富的斑块、坏死核心以及血栓方面的能力有限.血管内超声应用方面的新进展,如逆向散射、小波分析及虚拟组织学侧重于评估和数字转换射频信号,将超声波信号转换成彩色编码从而代表斑块的特点如脂肪、纤维组织、钙化和坏死核心.此外,弹性图利用腔内压力造成其变形的力学性能评估局部组织,因此在评估存在脂质池,并确定高应变区域.血管内超声弹性图可能是一个理想的技术.

  •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的技术原理与临床应用的探讨

    作者:梁国庆;陈少伯;赵季红;姜铁民;李玉明

    阐述了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的技术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分析了VH-IVUS的组成及工作原理,高分辨率的VH-IVUS将冠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分为纤维斑块、纤维脂质斑块、坏死核心和钙化斑块4种.结合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VH-IVUS能够识别出高危易损斑块,从而指导冠心病患者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和药物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实现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诊断的临床研究

    作者:梁国庆;赵玉娟;姜铁民;陈少伯;赵季红;李玉明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影像,探讨冠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ACS患者与40例自发性心绞痛(SA)患者通过IVUS-VH成像冠脉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36.7%(94/256)比14.6%(28/192),P<0.01],且近中段(<20 mm)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30 mm,均P<0.01);ACS组斑块成分中纤维成分(F)、纤维脂质成分(FF)、坏死成分(NC)、钙化成分(DC)及血管重构指数(RI)与S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ACS组以FF和NC成分为主,SA组以F和DC成分为主.两组血管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易损斑块脂质成分FF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 IVUS-VH成像显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影像特点

    作者:陈少伯;姜铁民;梁国庆;赵季红;李玉明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动脉和稳定性心绞痛(SAP)罪犯病变的虚拟组织学特点,以期早期识别易损斑块.方法:对63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介入治疗,随机选取同期介入治疗的63例SAP患者做对照.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之后,对罪犯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保存普通灰阶图像和虚拟组织学超声数据.分析斑块的虚拟组织学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P组和AMI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特点不同,AMI组纤维脂质成份和坏死组织明显增多,钙化成份少.两组的坏死组织/钙化组织面积比值分别是3.26±1.64比7.8l±2.66,差异显著(P<0.01).结论:AMI相关动脉的斑块虚拟组织学有其自身特点,据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降低AMI的发病率大有裨益.

  • 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丽珊;王智慧;吴丽霞;李波

    全球每年约有2 000多万人出现突发性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ACS的主要启动机制是罪犯血管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近几年来提出"易损斑块( vulnerable plaque)"这一概念,即将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斑块统一命名为易损斑块.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主要取决于斑块类型而不是斑块大小[1].早期发现不稳定易损斑块,对斑块进行干预治疗,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本文对目前易损斑块的有创检测方法做一综述,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脂蛋白(a)水平与VH-IVUS检测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张宜春;徐岩;辜和平

    目的:利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评价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成分与脂蛋白(a)[Lp(a)]的关系,探讨Lp(a)在斑块易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胸痛患者,依据患者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非ST段拾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NSTEACS) 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及对照组(CAG显示管腔未见异常者)15例.测定患者血清生化指标,采用VH-IVUS检查NSTEACS和SAP组患者病变斑块,分析斑块成分与Lp(a)关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TEACS组和SAP组患者Lp(a)、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NSTEACS组患者血清Lp(a)、hs-CRP和LDL水平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NSTEACS组患者病变斑块含坏死组织(NC)、纤维脂质(FF)成分百分比和易损斑块(TCFA)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Lp(a)与斑块中含NC、FF成分百分比及TCFA发生率和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剐为0.411、0.312、0.318和0.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斑块不稳定随Lp(a)升高而增加.Lp(a)是反映易损斑块的敏感性指标.

  •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崔燕;史永锋;郭子源;刘斌;王金鹏;赵雷;王珺楠;朴金花

    目的:收集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检测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 ISR 的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干预策略。方法:将50例 ISR 患者随机分为 ISR≤50%组(药物组)14例和 ISR>50%组36例(根据患者意愿及经济情况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16例和支架治疗组20例)。应用 IVUS 虚拟组织学技术,比较各组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斑块面积、病变位置、组织构成和血栓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随访6个月后的数据变化。结果:IVUS 检测,与术前比较,行介入干预治疗的ISR 患者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均明显减少(P <0.05),但药物球囊治疗组患者斑块缩减程度小于支架治疗组(P <0.05),纤维组织成分无明显变化(P >0.05),钙化组织所占比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变狭窄程度高且纤维成分多,斑块成分不均一且分布弥漫伴迂曲钙化的患者 ISR 发生率均较高。ISR发生与斑块壁厚薄、脂质成分含量、斑块不稳定程度和坏死组织多少无明显关联。

  •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浆铜蓝蛋白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作者:袁平年;安宁;王焱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浆铜蓝蛋白(CP)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ACS患者103例和SAP患者76例,选取57例经CAG检查排除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CAG前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C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179例患者中158例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再次分为斑块破裂组31例、薄纤维帽斑块(TCFA)组75例和非薄纤维帽斑块(non-TCFA)组52例.选择管腔狭窄程度严重和坏死核心大的切面进行IVUS相关参数测量.结果 ACS组的血浆CP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值均<0.01).斑块破裂组和TCFA组的血浆CP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non-TCFA组(P值均<0.01).在罪犯血管小管腔面积处,ACS组IVUS纤维脂质百分比显著小于SAP组(P<0.01),而坏死组织百分比显著大于SAP组(P<0.01),且两组坏死组织百分比与血浆CP水平均呈正相关(r=0.46、0.52,P值均<0.05).结论 血浆CP可成为反映CH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治中应用

    作者:李岳军

    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是一种新的血管内超声后处理技术,可实时重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类组织图像,对斑块进行更准确分辨.本文就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斑块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朱雁洲;陈良龙;罗育坤;林朝贵;彭亚飞;郑行春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其与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以探讨Lp-PLA2检测对评价易损斑块炎症程度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SAP组)及可排除冠心病者30例(CTL组).应用ELSIA法测定Lp-PLA2及hs-CRP、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VH评价斑块的形态特征.结果:ACS组血浆Lp-PLA2(P<0.01)及hs-CRP(P<0.05)分别显著高于SAP组,SAP组血浆Lp-PLA2(P<0.05)及hs-CRP(P<0.05)分别显著高于CTL组;ACS组狭窄病变处主要为脂质坏死性斑块,而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P<0.01),ACS组和SAP组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百分比分别为(33.26±9.90)% 和 (8.26±6.77)%(P<0.01),薄纤维帽脂瘤斑块分别为43%和10%(P<0.01);血浆Lp-PLA2和hs-CRP水平分别与脂质坏死组织面积百分比呈正相关(r=0.511,P=0.019;r=0.412,P=0.026),与斑块重塑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567,P=0.012;r=0.402,P=0.043).结论:血浆Lp-PLA2水平与IVUS确定的斑块易损指标相关,Lp-PLA2可作为易损斑块的炎症标记,其价值与hs-CRP相仿或更优.

  • 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评估冠状动脉血管重构与斑块成分的关系

    作者:谭强;王庆胜;杨红梅;张扬;韩桂华;马卉;李扬;张双月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重构与斑块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及虚拟组织学检查,根据其重构指数分为正性重构组(n=19)及负性重构组(n=22),检测并比较两组的斑块负荷、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以及斑块成分等.结果 与负性重构组比较,正性重构组小管腔处血管面积(17.95±4.25 mm2比11.44±2.13 mm2)、管腔面积(6.02±1.85 mm2比4.98±1.06 mm2)、斑块负荷(63.83%±7.89%比63.83%±7.89%)均显著增大(P<0.05).虚拟组织学显示正性重构组比负性重构组坏死成分比例增加(30.38%±9.33%比17.19%±11.31%,P=0.001)、纤维成分比例减少(44.61%±14.93%比61.08%±14.81%,P=0.002),钙化和纤维脂质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重构指数与坏死成分比例呈正相关(r=0.373,P=0.023).结论 冠状动脉的正性重构伴随着坏死核心增加,正性重构可能是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表现.

  • 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少伯;赵季红;梁国庆;姜铁民;李玉明

    目的:对比分析自发性再通与无再通冠状动脉的虚拟组织学特征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表达水平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斑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的作用.方法: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行直接介入治疗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经TIMI血流分级为2~3级的患者共30例(自发性再通组,SR组).另选30例TIMI血流0~1级,一般临床情况与SR组匹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无再通组,NSR组).记录所有入选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ZEEK导管抽吸梗死相关动脉血,并留取抽吸组织,ELISA法测定PAPP-A浓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抽吸组织PAPP-A mRNA表达水平.血管内超声分析梗死相关动脉的虚拟组织学影像.结果:两组一般临床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SR组冠脉PAPP-A浓度明显低于NSR组[(0.56±0.17)ng/mL vs (0.82±0.26)ng/mL,P< 0.01].两组PAPP-A mRNA表达水平分析,SR组PAPP-A mRNA表达低于NSR组(P<0.05).SR组与NSR组相比,NSR组斑块脂质成份及坏死组织较多,钙化成份少,NC/DC比值较大(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FF、NC和NC/DC与PAPPA有统计学相关(P<0.05).结论:斑块物理性状和炎症反应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重要原因,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PAPP-A表达水平低,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学特征.

  •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优化临界病变易损斑块诊治的研究

    作者:冯瑞;雷家俨;黄玮

    目的 通过对比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患者定量冠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与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的测量结果,评价IVUS能否优化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QCA和IVUS对19名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处的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面积狭窄率(area stenosis,%AS)及直径狭窄率(diameter stenosis,%DS)等参数进行分析.应用IVUS及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MAP-IVUS)分析软件观察斑块类型、性质及组成成分,并对IVUS提示狭窄程度≥70%的冠脉病变行支架植入术.结果 QCA与IVUS显示的MLD、%DS及%AS值分别为(1.75 ±0.39)mm vs(2.07±0.40) mm;(35.04±13.60)%vs(46.37±8.02)%;(52.91±15.96)% vs (62.61 ±11.5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A检出合并心肌桥患者7例(36.8%),IVUS检出10例(52.6%).采用IVUS对19例病变进行分析,其中软斑63.2%,硬斑15.8%,钙化斑块10.5%,混合斑块10.5%;偏心性斑块84.2%,向心性斑块15.8%;正性重构57.9%,无重构15.8%,负性重构26.3%.采用iMAP-IVUS对19例病变的成分进行测定,共发现TCFA14例.初步预测正性重构可能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结论 IVUS可提高冠脉临界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发现易损斑块,对高危患者进行及早干预治疗,且安全性高.

  • 虚拟组织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斑块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韩雅君;朱慧;王丽媛

    人们一直不断探索冠心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积极探索易损斑块、易损病变、易损患者的识别方法,减少心血管事件.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是研究冠状动脉病变特征的简单有效的手段之一.近期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研究显示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与长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冠状动脉不同部位发生易损斑块的概率不同.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他汀类药物可减少斑块容积,但是对斑块成分的影响仍不明确.目前仍无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易损性.

  •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冯瑞

    血管内超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影像学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对临界病变的评估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该项技术的问世,不仅使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检出越来越多,而且在识别易损斑块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从而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早干预,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已然成为目前诊断和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