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59例临床分析

    作者:凡兵;王志维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5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行瓣膜置换手术,包括二尖瓣瓣膜病变40例及主动脉瓣瓣膜病变11例,联合瓣膜病变8例,共搭桥132支.根据患者年龄及病变血管情况选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结果 本组1例术后1d死亡,死亡原因是严重的低心排综合征,搭桥4根.其他病例术后随访2个月至7年,均没有明显心绞痛复发并且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 非缺血性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一般无典型心绞痛病史,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该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是否合并冠心病.采取术前改善心功能状态,缩短手术及心肌缺血时间等措施,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及心脏瓣膜手术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 心脏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患者ICU停留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丹;张连生;陈晓英;郭雪君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IC U停留时间延长(IC U时间≥3 d )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市亚洲心脏病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695例施行心脏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对纳入的31个备选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IC U停留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 IC U 停留时间延长31例,停留时间延长的发生率为4.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肺动脉压力、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二次手术、合并心律失常、再次气管插管、合并冠心病史、感染性心内膜炎(3个月内)、心脏有赘生物、左房大小、左室舒张期末径、左室收缩期末径和术前使用静脉扩管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二次手术、累计呼吸机辅助时间≥48 h、术前左房大、合并冠心病史、体外循环时间≥3 h、心脏有赘生物形成和左室收缩末径大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IC U停留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视影响患者IC U停留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缩短IC U停留时间有重要的意义。

  • 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葛广全;何书武;陈道虎;白敏;王天光;郭义龙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8月海南农垦总医院行瓣膜手术和CABG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60例患者按是否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与CABG分为同期组和非同期组,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指标和随访预后结果.结果 同期组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室停留时间、术后出院时间均显著低于非同期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2.25、14.89、13.20,P<0.01);同期组术后房颤、围手术期心梗、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同期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4、11.40、8.86,P<0.05);随访期内,同期组死亡率、瓣周漏发生率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率均显著低于非同期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89、7.60、5.07,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瓣膜病老年患者同期行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是可行的.术前和术后要做好对症处理,术中做好心肌保护,可以大大降低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研究(附20例报告)

    作者:胡仲贤;郑鹏超;卢波;江剑华;杨本濂

    目的 介绍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同时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分析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2002年10月~2008年2月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瓣膜手术,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59岁,术前心功能(NYHA)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2例;二尖瓣病变12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联合瓣膜病变3例,均伴有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手术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心脏停跳后,先作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或成形.心脏复苏完成后完成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吻合,或在升主动脉1次阻断下完成.内乳动脉的吻合在瓣膜手术后心脏复苏前完成,本组2例行二尖瓣成形.18例行机械瓣置换,未用生物瓣.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2例(10%),主要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心率失常等,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术前有心肌梗死史、心功能差、心胸比率大、女性等与早期死亡有关.随访18例,时间6个月~4年患者无死亡,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6例.结论 CABG联合心瓣膜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缩短手术和心肌缺血时间以及完全的再血管化能有效的提高手术成功率.女性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低体重、冠状动脉细小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变等构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

  • 联合超滤在合并恶液质的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作者:张鲁英;姜冠华

    目的 总结联合应用平衡超滤加改良超滤在合并恶液质的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CC)中的经验.方法 本组48例心脏恶液质瓣膜置换术患者在ECC中应用平衡超滤加改良超滤.ECC开始血液动力学稳定后即行超滤.结果 ECC时间68~21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1~186 min.超滤时间53~175(57±48)min.滤出液量3 500~8900(4200±970)mL.术中维持红细胞容积(HCT)0.20~0.25.改良超滤结束HCT为0.30~0.35.死亡3例,1例死于心功能衰竭无法停ECC,2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联合超滤应用于合并恶液质的心脏瓣膜置换术ECC中,不仅迅速滤出体内多余水分,提高HCT和血浆胶体渗透压,还可超滤出中小分子炎性介质和乳酸等不良成分,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 外科"医生"达芬奇--介绍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外科手术平台

    作者:五邑中医院报

    人类能够执行外科手术曾经被认为是一种奇迹.传说中我国三国时代的华佗因为利用麻沸散作为麻醉剂施行过开颅手术而被奉为医神.外科作为科学自身有一部辉煌的发展史,撇开手术的难度,从切口来看曾经历了两个时代:开放式手术和近来的小切口手术.过去做心脏瓣膜手术需要打开胸腔,去掉几根肋骨,而今小切口手术只需要几厘米的切口,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它们的共同点是必须要有外科医生亲手握手术刀做手术.信息科学的进步使外科手术进入第三代:由机器人执行手术,医生做手术的手被具有触觉功能、可操作的机械臂取代.医生在计算机终端前操作,计算机将医生的手在病人体外的活动转化成仪器在体内微小的精确运动,曾经是科学幻想的机器人手术终于变成了现实.

  • 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作者:黄宏前;曾庆诗;罗智超;张力;周成斌;章晓华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经验.方法 自2016年4月至2016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119例,全部经颈内静脉和股动、静脉置管行ECC,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VD)技术.ECC中鼻咽温28℃~31℃,灌注流量60~80 mL/(kg.min),经加长型灌注针向主动脉根部灌注冷4:1含血心肌保护液保护心肌.结果 119例患者ECC时间为(143.4±33.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2.4±21.3)min,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结论 在全胸腔镜心脏瓣膜手术中辅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技术能明显改善单靠重力静脉引流的不足,选择相对偏大的股动脉插管管径有利术中管理,注意主动脉阻断前的温度管理.

  • 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在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中的应用

    作者:郭永忠;叶尔买克·唐沙哈尔;杜宇奎;张为民;刘筠;张总刚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外科手术同时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疗效,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瓣膜病并发房颤的临床价值.方法 筛选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瓣膜病并发房颤住院患者40例,在心内直视手术的同时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观察随访术后1年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比例.结果 40例住院手术的患者中,手术后即刻房颤全部消失,出院时窦性心律29例(72.5%),结性心律9例(22.5%),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2.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2.5%).随访1年后窦律27例(67.5%),结性心律3例(7.5%),心房扑动2例(5%),房颤7例(17.5%),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2.5%),安置永久起搏器.其中29例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7.5%.结论 心脏瓣膜病并发房颤的患者在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行射频消融术,对窦律的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手术安全性高,远期疗效确切.

  • 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279例

    作者:张桂炎;熊卫萍;曾嵘;雷黎明

    目的 探讨经胸腔镜体外循环心脏瓣膜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经胸腔镜体外循环施行心脏瓣膜手术279例.包括二尖瓣换瓣201例,二尖瓣整形78例.合并三尖瓣整形98例,三尖瓣换瓣3例,清除左心房血栓19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修补5例,卵圆孔封闭术3例.使用30°胸腔镜及配套手术器械,股动脉插供血管,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流管行体外循环,胸腔内操作均在胸腔镜下进行,以30°胸腔镜显示屏为手术野.结果 本组279例患者手术成功276例,成功率98.9%,术中转为正中开胸2例,术后行正中开胸止血1例.体外循环时间(144.3±44.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2.4±30.7)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2~88)h,术后住院时间(8.2±4.6)d,术后24 h胸腔闭式引流量100(20~800) mL.全部患者无死亡.38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13.6%;包括术中转正中开胸2例,术后二次止血14例,右侧气胸2例,肺炎9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心脏骤停1例,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伤口感染1例,伤口愈合不良2例,出现股静脉穿刺处血栓1例.术后随访复查心脏B超,时间为2~25个月,57例出现轻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面积<4 cm2),5例出现中度二尖瓣反流(4 cm2≤反流面积<8 cm2),其中1例伴有二尖瓣中度梗阻.结论 完全胸腔镜下二尖瓣换瓣或整形术及三尖瓣换瓣或整形术是安全可行的.

  • 小剂量口服胺碘酮在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作者:雷黎明;熊卫萍;陈寄梅;郑少忆;卢聪;曾嵘;庄建

    目的 评估围术期口服胺碘酮对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术后心房颤动心律的转复和窦性心律维持,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心房颤动且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被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开始口服胺碘酮每天2次,每次200 mg至术后第3天,术后第4天至出院前胺碘酮剂量改为每天1次,每次200 mg.对照组以安慰剂代替胺碘酮,服药时间、剂量和方法同实验组.比较两组术后窦性心律的转复和维持、有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心律失常发生及类型、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律和心室率,及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有无发生肺纤维化.结果 术后两组比较,试验组窦性心律患者比例在手术复跳时(39.4% vs.10.5%,P<0.01)、出院前(46.7% vs.2.6%,P<0.01)及术后1个月(36.8% vs.2.6%,P<0.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快速性心房颤动(15.8% vs.31.6%,P<0.05)、发作时心室率[(136.5±25.2)次/min vs.(158.6±30.9)次/min,P<0.05]及室性心律失常(7.9% vs.18.4%,P<0.05)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40.9±11.2)hvs.(58.5±13.8)h,P<0.05)]、心房颤动患者出院时心室率[(74.2±8.4)次/min vs.(91.7±10.2)次/min,P<0.05]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无死亡,无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无肺纤维化.结论 行心脏瓣膜置换或整形手术的心房颤动患者围术期口服胺碘酮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维持窦性心律时间、降低快速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心室率的控制满意,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入住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 18例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林清文;曹嘉湘;郭琳锐;王刚;张冬成;俞晓立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1998年3月~2002年12月,同期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18例,其中二尖瓣病变10例,主动脉病变6例,联合瓣膜病变2例,手术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MVR)8例,成形(MVP)3例,其中1例因成形失败而改为换瓣,主动脉瓣置换6例,双瓣置换2例,换瓣加三尖瓣De Vaga成形8例.结果手术中死亡1例,术后发生低心排需要IABP支持4例,出现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生存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瓣膜疾病合并冠心病者,尽管手术死亡率偏高,但若能彻底纠正瓣膜的功能,将缺血心肌完全再血管化,以及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此类疾病的治疗仍可取得良好效果.

  • 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维生素K1和氨甲环酸的疗效

    作者:崔勇;王俊东;李虎;马厚营

    目的:探讨评价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用维生素K1和氨甲环酸的疗效.方法:2015年2月-2016年3月时间段内,选择我院收治的48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采取随机抓阄的方式,奇数设为对照组(n=24),偶数设为研究组(n=24).围术期,对照组给予氨甲环酸治疗,研究组氨甲环酸+维生素K1治疗,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标,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维生素K1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可推广.

  • 胸骨正中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37例

    作者:方海宁;谭伟;吴锋耀;陆浩;罗又桥;赖纪昌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成熟,手术安全性的提高,90年代后期有报道开始采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0月,选择性应用胸骨下段小切口于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3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风险评估在基层医院心瓣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研究

    作者:何武剑;黎子生;刘永利;张业琦;蒙旭;梁旺海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风险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7 d NYHA心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心功能为Ⅰ~Ⅱ级)及B组(心功能为Ⅲ~Ⅳ级),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危险因素与手术疗效的关系.结果:B组患者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明显高于A组,同时B组患者中既往存在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A组.两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左房内径、术前左心室舒张未内径、术前左室收缩未内径、术前肺动脉压、有无心房血栓及转流中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瓣膜数量、年龄、术前NYHA心功能分级、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脏停跳时间、心脏瓣膜手术史、术前合并房颤、术前心律失常、栓塞史、术前LVED值、术前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及女性均为影响心脏瓣膜手术的围术期风险.结论:临床行心脏瓣膜手术前应重视以上危险因素的评估,可有效的评估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危险因素及治疗分析

    作者:于晋;蒋洪宇;黄保堂;孙玉桂;庄敏彦

    目的:分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患者手术危险因素及治疗特点,进而提高术者手术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60岁以上SDHV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其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在53例患者中,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15例(28.3%),其中严重低心排血量4例,呼吸功能衰竭7例,肾功能衰竭2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围术期死亡6例(11.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0.5、年龄>70岁、肾功能不全、女性、手术方式复杂、主动脉阻断>120 min及循环时间过长等是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LVEF<0.5以及体外循环时间>180 min是SDHVD患者手术严重并发症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SDHVD手术,患者术前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加强围术期管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 重症换瓣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作者:向迅捷;梁元恒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换瓣病人的意义及有效方法.方法将32例重症换瓣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自由进食;营养支持组16例除自由进食外,每日静脉营养液1000 ml,时间为换瓣术前、术后各1周,共14 d.对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术后第8天进行营养指标监测(体重、TSF、MAC、AMC、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术后8 d,虽然营养支持组各项指标仍偏低,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重症换瓣病人的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缩短其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但短期内的营养支持并不能促使脂肪及躯体蛋白的大量贮存,亦不能显著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其营养状况的全面改善需要术后较长时间的营养支持.

  • 同期心脏瓣膜手术与冠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钟少彬;郑宝石;谢晓勇;罗程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组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效果及临床经验.方法 同期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和CABG的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n=44)和< 60岁组(n=36),均在全麻体外循环(CBP)下完成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MVR) 4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3例,双瓣膜置换(DVR) 15例.术中搭桥平均(1.5±0.6)支,其中1支桥38例,2支桥27例,多支桥15例.共移植旁路血管127支.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CS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9例,失访5例,1例3个月后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LCOS),1例1年后因瓣周漏(PVL)行2次换瓣,2例出现脑血管意外.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心功能Ⅰ级56例、Ⅱ级14例.结论 心脏瓣膜手术联合CABG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超声心动图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作者:屈利平;龚业琼;吴晓莉;戴兴;申俊玲;李玉峰

    肺动脉高压是风湿性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肺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与心脏瓣膜手术的安全性、围手术期治疗及预后密切相关,尤其与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低心排血综合征引起的死亡有很大的关系[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5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前、术后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以探讨其应用价值.

  • 70岁以上高龄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例临床分析

    作者:申林;何德沛;杨庆军;赵次洪;严宇;陈灏;吴洪坤;罗永金;余杨

    目的 报道12例高龄心脏瓣膜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和体会.方法 对2002年10月~2006年6月的12例70岁以上的心肌保护、手术方法及围术期处理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死亡1例.结论 对高龄心脏瓣膜患者只要选择好手术时机,尽可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术后危险并发症等,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 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虞聪;董念国;史嘉玮;尹平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左心瓣膜术(左心瓣膜置换或成形术,未同期行三尖瓣手术)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BM、CNKI、VIP等,纳入1995~2012年间有关左心瓣膜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合计病例组437例,对照组2 1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素与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反流进行性加重相关:术前房颤[OR=3.90,95%CI (3.00,5.07)]、校正后术前房颤[OR=3.04,95%CI (2.21,4.16)]、年龄[MD=5.36,95%CI (3.49,7.23)]、大左房[OR=5.17,95%CI (3.12,8.57)域左房内径[MD=4.85,95%CI (3.18,6.53)]、校正后大左房[OR=1.91,95%CI(1.49,2.44)]、左心功能减低[OR=2.97,95%CI(1.73,5.08)]、风湿性病变[OR=3.06,95%CI (1.66,4.68)]、术前中度及以上TR[OR=3.52,95%CI(1.26,9.89)]和二尖瓣置换术(MVR)[OR=2.35,95%CI(1.68,3.30)].而性别[OR=1.54,95%CI (0.94,2.52)],术前肺动脉高压[OR=1.28,95%CI (0.77,2.12)]与左心瓣膜术后TR进行性加重不相关.结论 影响左心瓣膜术后TR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房颤、年龄、大左房或左房内径、左心功能减低、风湿性病变、术前中度及以上TR、二尖瓣置换术.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治左心瓣膜术后TR的远期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163 条记录 7/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