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超诊断迷走无名动脉1例
患者女,55岁.自幼发现颈前部肿物,无不适感,触之有搏动.彩超检查:主动脉弓位置上移,为左弓左降,升部、弓降部内径正常.无名动脉从主动脉弓偏左侧发出,向左依次为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内径分别为12、7.4、5.7 mm,无名动脉从主动脉弓左侧发出后向右上走行,横跨气管前方形成部分血管环,进入右胸顶部后发出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内径分别为8.5、6.2 mm,较左侧略粗.
-
胸顶部肿瘤外科治疗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前径路技术在胸顶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方法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手术治疗原发性胸顶部肿瘤患者27例,平均年龄49.2岁.病理类型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肉瘤、神经纤维瘤、颈段食管癌等.通过对临床表现、肿瘤类型及外侵范围、手术径路及切除程度、并发症、生存期等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前径路对手术安全性和彻底性的帮助以及对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结果 6例采用前径路半蛤壳切口,全部得到完全切除;21例采用后径路Paulson切口,其中13例为完全切除,8例为姑息性切除.随访23~46个月(平均29个月),总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其中完全切除者为29个月,姑息切除者为14个月,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前径路的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后径路(χ2=1.678,P<0.01). 结论前径路切口可显著改善胸顶结构的暴露,尤其对于锁骨下血管、臂丛神经等结构可在直视下予以解剖,从而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
贲门失弛症术后发生食管癌2例
例1 男,58岁.贲门失弛症术后21年,偶有反酸、嗳气症状.近半年进食有阻挡感.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见食管中下段有一长5cm狭窄段,粘膜破坏、中断.胃镜检查进镜34~37cm可见1.5cm×3cm的粘膜隆起,质硬,皱襞如常.活检病理为鳞癌.1989年4月全麻下行中、下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顶部吻合术.肉眼手术切除范围上、下残端距肿瘤均>5cm.术后病理报告为多中心性鳞癌4处:①鳞癌Ⅱ~Ⅲ级,溃疡型,2.6cm×1.9cm,侵及深肌层,距残端3.3cm;②鳞癌Ⅰ级,髓质型,2.4cm×1.8cm,侵及纤维膜,距上残端4.5cm;③鳞癌早期浸润,病灶宽1.8cm,累及食管全周,粘膜粗糙;④上残端早期浸润癌.食管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吻合口处辅以放疗,随访至2年10个月,病人因肿瘤复发死亡.
-
胸膜型肺癌诊断及分析1例
一、患者男性,58岁,因发现右侧顽固性胸水伴胸痛半年余入院.查B超发现右侧胸水.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赴上级医院检查,胸部CT示: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右下肺斑片影,拟炎症.PET/CT示:右肺上叶尖后段见一大小约1.4 cm*0.7 cm的结节,右肺散在多发性斑点影,考虑感染性疾病可能较大.予抗感染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近来患者开始出现右侧胸痛加重,伴咳痰,无痰中带血,无呼吸困难.门诊拟"胸痛待查"收入病房.查体:右下肺叩诊呈浊音,听诊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啰音.为明确肺部阴影性质,行胸腔镜胸膜活检术.术中见胸腔内大约300ml血性胸水,胸顶部肺组织与胸壁粘连,胸壁处壁层胸膜与肺表面胸膜呈灰白色增生样改变,未见明显肿块,取典型增生部位壁层胸膜活检,送病理检查.
-
第一肋间胸腔穿刺引流31例
选择本院住院第2肋骨以上包裹性病变及气胸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18~81岁.其中胸顶部局限性气胸18例;肺上叶切除术后残腔6例,复发性局限性气胸5例,胸膜顶包裹性脓气胸2例.所有患者均X线、CT扫描检查,其中第2、3肋骨部位胸膜粘连5例.
-
胸膜成形减少肺上叶切除术后漏气的临床效果
对1998年3月~2002年12月连续68例肺部肿瘤患者行肺上叶切除术作总结.34例施标准上叶肺切除术(为对照组),随后的34例施相同手术,但在关胸前附加做胸顶部帷幕状胸膜成形术(胸膜组),两组病人作术后肺漏气时间比较,以评价这种附加手术对减少术后余肺残面漏气及并发症的作用.
-
原发性食管小细胞未分化癌一例
患者女,63岁.进食哽噎2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查示食管中段有一3 cm黏膜充盈缺损,诊断食管中段癌.食管镜检查示距门齿30 cm处黏膜有小溃疡,其边缘呈菜花样隆起,活组织病理检查为恶性肿瘤.1992年1月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距主动脉弓下方1 cm处,约2 cm×3 cm×2 cm大小,食管病变处肌层水肿,无明显外侵.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左胸顶部吻合术.
-
经胸骨柄“L”型前径路切口治疗胸顶部肿瘤
胸顶部肿瘤的切除一直是胸外科手术的难点之一.由于胸顶部空间狭小,又有许多重要的器官、血管、神经出入,一旦发生恶性肿瘤,极其容易发生外侵而造成切除困难.因此,发生于胸顶部的肿瘤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无法治愈,直到20世纪60年代,Shaw等[1]介绍了后径路切除Pancoast瘤,才开启了外科手术治疗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