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孩子有自卑心理怎么办?
Q萱萱自从考上重点高中后,自信心完全崩溃.初中时,她是全校的优等生,结果到了重点高中,她什么都要和表现好的同学比,每次都觉得自己学习能力不行,交际能力不行,于是变得极自卑,少言寡语的.看到女儿变成这样,萱萱的妈妈十分担心,不知道怎样才能开导女儿.A从萱萱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萱萱是有了自卑的症结.自卑是指一个人严重缺乏自信,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它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使人变得十分敏感,经不起任何刺激.一个孩子如果被自卑心理所笼罩,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而萱萱正是如此,她是拿自己同班里好的同学比,以至于造成自卑的心理.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本研究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35例,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轻,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晚期NSCLC 35例,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其中腺癌28例,鳞癌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45~77岁,平均66岁;按1997年国际肺癌分期,Ⅲb期13例,Ⅳ期22例.卡氏行为状态评分法(KPS)评分60~90分,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有可测量的临床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接受本方案药物治疗前均未接受放射治疗.治疗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均属正常范围,其中肌酐清除率≥45 mL/min.所有病例均完成2个周期以上治疗.
-
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银屑病患者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银屑病患者行为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银屑病患者68例,采取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理治疗,比较两组的行为状态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LQI、PA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对银屑病患者行为状态及心理状态具有有利影响,较单独用药更好,是治疗银屑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
浅谈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
癌症病人生活质量问题,早在40年代就已提出,当时Karnofsky利用行为状态量表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估[1].从此,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有资料表明,在众多的测量工具中,癌症康复评估方法、癌症功能性生活指数、生活质量指数、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36项简短健康调查(MOS)和线性同原语自评量表等是比较满意的[2~7].也有资料认为,Rotterdam症状清单是评估生活质量主要方面的好方法,而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对评估病人的抑郁和焦虑特别实用[8].
-
阿尔茨海默病淡漠症状研究
一、淡漠定义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常见的认知功能障碍疾病,而淡漠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常见的精神行为症状。约32.1%~93.2%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存在淡漠症状[1-3],约42%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者、80%中度认知功能损害者和92%重度认知功能损害者存在淡漠症状[4]。淡漠一词指的是对与之无关的外部事物漠不关心或缺乏认识、兴趣、关注及情感的行为。1990年,Marin[5-6]首先提出淡漠是与目标指向性行为减少有关的认知功能、情感反应及行为能力的损害,并认为淡漠是一个动机缺乏的综合征,而动机缺乏并非由智能损害、情感抑郁或意识水平下降所致。Leve等[7]认为动机缺乏是与精神状态相关的行为状态,而且通常难以对动机进行定义,因此他们将淡漠定义为自发主动的、有目的的行为数量的减少。Van Reekum等[1]同样指出评估动机存在争议,并建议将淡漠定义为对外界刺激缺少自发反应。 -
舌癌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及手术前后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舌癌是口腔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鳞癌为多,易发部位多集中于舌前2/3处,腺癌较少见,病灶常易发于舌根部,未分化癌及淋巴上皮癌也多有发生。舌癌还可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神经免疫学的发展证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具有相互调节作用,其中负性生活事件、患者个性特质,及其在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强烈的精神紧张刺激,使人丧失应对能力而表现出抑郁、沮丧的情绪时会促使皮质类固醇激素分泌过度,从而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1]。积极地调查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干预不仅可以显著改善癌症患者的心理行为状态,还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疾病的预后。本文试图通过对舌癌患者心理状况的调查及手术前后心理干预研究,以及对舌癌患者的手术前后心理问题给予心理干预措施,指导癌症患者的康复治疗。
-
贞芪扶正胶囊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消化道肿瘤临床观察
我科收治71例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化疗中加用贞芪扶正胶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 年7 月-2007 年7月收治的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71例,其中男43例,女28 例;年龄25~72岁,平均55岁.食管癌13例,胃癌34例,大肠癌24例.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卡氏评分(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月.化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经检查均正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 例和对照组31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行为状态、肿瘤类别、化疗方案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
吉非替尼在老年和行为状态差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老年或行为状态差(PS≥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常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副作用轻,耐受性好,使得这一特殊群体可能从中获益.吉非替尼在PS=2~3的患者中有效率为13%~17%,疾病控制率为17.1%~41.6%.在老年患者中,疾病控制率为50%左右.副作用主要是工/Ⅱ级的皮肤病变和腹泻.本文对文献报道的吉非替尼治疗老年和行为状态差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
-
中医药在现代乳腺癌治疗中的运用
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治疗等方法.发扬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并重是我国在乳腺癌防治领域的特点.传统的手术及放、化疗过程对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选择性较差,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并造成机体的气血耗伤,脏腑功能失调,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行为状态均较差.中医药疗法则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攻补兼施,在祛邪抗癌的同时,不伤正气,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放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并具有一定逆转耐药作用,从而使肿瘤患者有较长的生存期、较好的生存质量[1,2].但纯中药治疗存在根除癌灶及杀灭癌细胞较困难、抗肿瘤疗效重复性差等不足.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具有广宽的应用前景[3,4].目前,中医药在乳腺癌治疗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
行为状态对晚期胰腺癌治疗结局的重要性
1 引言晚期胰腺癌(PC)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没有合适的治疗方法,其生存期仅限于3~4个月.自从Burris等证明Gem疗效优于大剂量5-氟尿嘧啶(5-Fu)后,Gem单一化疗已成标准治疗方案.多项试验始终支持Gem单一化疗可使中位总生存期(OS)达5~7个月,一年生存率达11%~25%的主张.
-
NICU新生儿睡眠及护理研究进展
新生儿期间,睡眠与呼吸或喂养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功能,特别是在早产儿中,睡眠是其主要的行为状态。新生儿睡眠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生儿睡眠问题成为新生儿发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早产儿的发育更是NICU关注的重要问题,睡眠在新生儿脑部发育功能中的作用日益被重视,研究其睡眠状况及排除影响因素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忙碌的NICU病房,新生儿容易被环境因素或护理程序所打断。如何保护和尊重新生儿的睡眠,避免或减少其干扰因素,成为新生儿发育性支持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现将NICU新生儿睡眼状况及护理进展报道如下。
-
癌症疼痛治疗中的思维错误
疼痛在癌症病人中十分常见,及时正确地处理疼痛,有助于改善病人的行为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对后续的治疗抱有信心.
-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不同接种部位对婴幼儿生理、行为状态的影响1)
[目的]观察不同接种部位接种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对婴幼儿生理、行为能力的影响,选择合理的接种方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选择两个免疫门诊2个月~18个月的婴幼儿接种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1599例,采用上臂三角肌中部和大腿前外侧(中1/3段)为接种部位,接种24 h后进行电话回访,对影响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受种部位婴幼儿生理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接种部位反应的因素主要为局部反应、活动受限。[结论]采用上臂三角肌中部为接种部位,有效地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 婴幼儿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 预防接种 生理反应 行为状态 -
人文关怀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行为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文关怀在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00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中,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透析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在躯体化、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评分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文关怀以人为出发点,有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
杜仲不同活性部位对小鼠睡眠改善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杜仲3种活性部位对小鼠睡眠改善与免疫调节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日间小鼠睡眠行为状态,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实验,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分别检测服用3种不同极性的提取部位、阳性对照物和空白对照组的小鼠脑组织中IL-1β含量,并结合脏器指数等综合分析.结果 服用杜仲提取部位的3组小鼠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对睡眠行为状态的影响表现在服药后起效的时相不同;提高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睡眠发生率,缩短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潜伏时间并延长睡眠时间;脑内IL-1β含量降低.结论 杜仲3种不同活性提取部位具有改善小鼠睡眠、调节免疫的作用,其中乙酸乙酯活性部位具有更好的调节功能.
-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监测及生活行为指导的临床意义
观察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的昼夜规律和发作时行为状态的关系,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指导生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对改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2000~2002年门诊及住院268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62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与行为状态的关系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
老年肺癌14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老年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性别、ECOG评分、临床症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转移部位、合并症等.结果 141例老年肺癌患者平均年龄74.4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4.64:1,ECOG评分0~1分患者占89.36%;主要症状为咳嗽(66.7%)、胸闷(17.7%)、疼痛(17.7%),61%患者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T1患者仅5.67%,N2-3患者达78.72%,Ⅲ~Ⅳ期患者高达90%以上.肺、胸膜转移为常见,而远处转移(M1b)多见于骨、脑、肝脏、肾上腺.合并疾病患者达52.5%.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合并疾病较多,临床分期较晚,但行为状态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其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
-
青年与老年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现今发病青年与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40岁青年以及≥70岁老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ECOG评分、症状、病理类型、分子分型、临床分期、转移部位、合并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4.88岁、74.48岁;青年组男女性别比例为0.93,而老年组男女比例为4.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青年组ECOG评分0分患者多于老年组,但绝大多数患者为0-1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主要症状均为咳嗽、胸闷、疼痛(P>0.1);青年组78.57%为腺癌,老年组小细胞肺癌、鳞状细胞癌占52.48%(74/141);青年组EGFR阳性率达55.36%(31/56),查见驱动基因比例高达64.29%(36/56);青年组0-Ⅱ期患者为25%,而老年组Ⅲ-Ⅳ期患者高达9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以肺、胸膜转移为常见,远处转移(M1b)也多见于骨、脑、肝脏、肾上腺;老年组患者合并疾病达52.5%,明显多于青年组。结论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临床分期多较晚,但行为状态均较好;青年肺癌患者腺癌很常见,且存在驱动基因几率较高,而老年患者男性多见,小细胞肺癌及鳞癌、合并基础疾病常见,值得临床进一步关注其早期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
-
艾迪注射液在肺癌放疗中增效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艾迪注射液能否提高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疗效及减轻放射副作用.方法 120例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综合组(艾迪加放疗)和单纯放疗组各60例.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常规放射,总剂量60~70Gy共6~7周.综合组每日用艾迪注射液50ml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两组放疗方法、剂量相同.结果 放疗至40Gy时及放疗结束后1月,综合组有效率分别为30.0%、70.0%,高于单纯放疗组18.3%及51.7%(P<0.05),放疗后病人行为状态KPS评分综合组上升较单放组明显(P<0.01).放疗前后白细胞变化,综合组下降不明显,单纯放疗组下降明显(P<0.05).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综合组较单放组少且出现晚.结论 艾迪与放疗合并应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提高近期疗效,减轻放射副作用.
-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新生儿体温、行为状态和母乳喂养的影响
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早期进行母婴皮肤接触干预对新生儿体温、行为状态以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出生的新生儿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产科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1h的母婴皮肤接触,比较两组新生儿体温、行为状态和母乳喂养的差异.结果 两组新生儿在出生即刻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母婴皮肤接触1、2h后研究组新生儿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3h后两组新生儿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出生后1h内和5~6h哭啼例数、哭啼次数、哭啼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42 d内完全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可促进提高新生儿体温、改善行为状态,对长期母乳喂养的影响不大,可在临床范围内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