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卒中后抑郁障碍特征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9月-2005年7月在我院卒中单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全部入组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病灶单一,入院时神志清醒,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无明显精神行为异常,接受过小学以上的教育并且能合作.对426例首次发生卒中,并且有明显卒中后抑郁障碍的患者进行评定,其中男性264例,女性162例,平均年龄为63.26±4.47岁.按照卒中类型分,脑梗死291例,脑出血135例.排除59例存在抑郁伴发明显认知缺损的患者,对剩余的367例患者应用情感量表进行评定并分析结果.
-
用18F-FDG PET预测正常老年人的认知减弱
据de Leon MJ等[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19):10966-10971]报道,用PET研究老年人大脑皮质的糖代谢,预测认知缺损.有轻度认知缺损(MCI)和Alzheimer's病的患者的典型神经病理病变位于内嗅皮质(EC)、海马(Hip)、颞新皮质.活体显像可对认知缺损预测痴呆.虽然正常认知个体可有EC灶性损伤,但将这一解剖现象做为认知缺损和大脑改变的预测因素则尚乏研究.对正常老年人用MRI导引18F-FDG做大脑PET扫描,研究EC糖代谢减少是否预测认知缺损,Hip和颞新皮质是为本研究的目的.对48例正常健康老年人进行3年的研究,其中12例(平均年龄72岁)证明有认知缺损(11例为MCI,1例为Alzheimer's病).无认知缺损对照组中基因型载脂蛋白E、年龄、教育和性别均与研究前相匹配.在基线时EC代谢降低能准确预测由正常转向MCI.认知降低者中基线EC预测了纵向记忆和颞新皮质代谢降低.随诊中认知降低者表现记忆受损和颞叶新皮质及Hip代谢低下,其中载脂蛋白EE4携带者有显著的颞新皮质减少.总之,这些数据说明可检测正常老年人中大脑EC预测认知的发展和脑代谢降低.与E4相关的低代谢进展可预测痴呆的易感性增加.仍需进一步评价个体在认知正常时发生痴呆的危险性以确定检测METglu改变的生理基础.
-
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进展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是进行性的行为损害、认知功能障碍.全球范围内它影响了超过2 500 万人,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医疗消耗及家庭压力.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常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等,以及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如奥拉西坦等,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些症状,然而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发展、改善认知缺损等.
-
度洛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评定
抑郁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躯体功能障碍和认知缺损[1],从而严重响影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度洛西汀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能有效治疗抑郁症,而且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少.为观察度洛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对4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度洛西汀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
中医对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缺损的认识分析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特点为大脑动脉深支闭塞所致脑干和大脑深层非皮层部位的小梗死灶.主要分布于壳核、尾状核、桥脑、内囊和脑回的白质.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主要为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 mm,其中以2~4 mm者为多见.
-
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辅以认知矫正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背景 认知矫正治疗(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CRT)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能够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损.但未在国内得到充分的验证.目的 探讨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自知力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病情相对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接受行认知矫正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工娱治疗,两组在治疗频度和治疗持续时间一致,均为每周5次,共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末分别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估认知功能,采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Skills of chronic schizophrenia Inpatients,SSSI)评估社会功能以及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评估自知力.结果 研究过程中有 4 例患者脱落,干预组 60 例、对照组 62 例终进入结果分析.治疗 3 个月后,两组的WCST测评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而干预组的WCST各指标的改善均比对照组明显.两组在 3 个月治疗后的SSSI总分均显著改善,但改善程度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ITAQ总分也均有提高,但干预组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期3个月的认知矫正治疗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自知力比常规的工娱治疗更为有效.
-
症状严重程度比认知缺损更与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社会功能状况密切相关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经认知缺损和精神病性症状会导致其职业和社会功能降低.目的评估中国精神分裂症男性住院患者的神经认知和精神病性症状与社会心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51例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40例患者终完成了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中文版、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linical GlobalImpression-Severity,CGI-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字母-数字排序以及香港文字记忆学习测试等项目的评定.结果患者PANSS量表的3个临床分量表的分值和社会功能总体评估(PSP总分和CGI-S分值)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患者的神经认知测定结果与症状或社会功能状况均无关.结论对于急性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临床症状的严重度-而非神经认知缺损程度,与其社会功能水平密切相关.
-
抗抑郁药对血糖的影响
有关情感障碍与"应激敏感"的代谢疾病(如II型糖尿病)的相关的研究已进行数年,但研究报道不尽一致[1~6].例如,20世纪初期首次报道了抑郁症患者中存在葡萄糖稳态紊乱,目前的报道表明异常的葡萄糖-胰岛素稳态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几个指标相关,它可能是抑郁症患者某些抑郁症状(如:神经认知缺损)及与躯体疾病共病(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的神经激素介质[4].
-
抗精神病药治疗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争议
老年期痴呆的临床表现除认知缺损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外,几乎所有病人在病程中都表现有精神行为症状,一般称为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早在1906年,Alzheimer报道的首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人就曾描述,病人除了认知损害外,还表现有明显的幻觉、妄想、吵闹、攻击等精神症状[1].额颞叶痴呆和Lewy体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更为突出,有时成为主要临床症状[2,3].横断面研究报道的BPSD总发生率多为50%~90%,其中幻觉30%~50%,妄想30%~80%,抑郁30%~40%,行为异常30%~70%[4-6].长期随访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痴呆病人在其病程中都会出现精神行为症状[6].BPSD加重病人的认知和社会生活功能障碍,给病人、家属或照料者带来许多心理痛苦,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BPSD是痴呆患者早期住院或需要机构护理的主要原因,增加医疗和护理负担.
-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定义和分类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aild cognitive impaiment,MCI)是一种界于正常和痴呆之间的认知状态.MCI病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发展成为痴呆.MCI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1)遗忘型MCI,以记忆区域的认知缺损为主,更容易发展成为阿尔兹海默病(AD);2)多领域型MCI,表现为多个方面的认知轻度缺损,可以进展为AD,也可以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D),也可以是正常的认知成熟过程;3)非遗忘单领域型MCI,表现为除记忆以外的单领域认知缺损,可以发展成非AD型痴呆(如混合型痴呆,VD,Lewy小体痴呆,局部萎缩等).以后人们扩充了分类[2],也有分为:1)年龄相关的记忆缺损(AAMI);2)年龄相关的认知减退(AACD);3)遗忘型MCI( MCIa);4)非痴呆型认知缺损(CIND).
-
研究小血管病及其对老化和神经变性的促成作用的神经影像学标准
脑小血管病(SVD)常与老化伴随.神经影像学的特征为近期的皮质下小梗死、腔隙灶、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和脑萎缩.SVD可表现为卒中或认知衰退,也可以很少症状或无症状.SVD常与神经变性性疾病共存,使认知缺损、躯体残疾或其他神经变性性疾病的症状恶化.SVD的神经影像学的术语和定义千差万别,这也同样地见于有关的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的方法.缺乏一致性,妨碍了关于SVD对常见神经变性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促成作用认识的进步.本文作者来自神经变性性疾病卓越中心(Centers of Excellence in Neurodegeneration,COEN)的国际工作组.我们完成了结构化的流程,形成了SVD标志和影响的定义和影像学标准.目的是:①为MRI上可见的特征提供一个通用的术语和定义;②为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建立一个基本标准;③对有关SVD的神经影像学改变的科学报道提供标准;④总结有关临床前SVD表现的识别和量化的新兴成像方法.我们的发现和建议适用于调查研究,也可用于临床以规范影像学判读、获取和报道.本文总结了国际合作的神经影像学血管性改变报道标准(Standards for Reporting Vascular Changes on Neuroimaging,STRIVE)的主要成果.
-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准确诊断对于临床与研究都具有无比的重要性.VD诊断包括两个分离的过程:①存在痴呆综合征;②存在作为痴呆综合征原发病因的脑血管病(CVD)的证据.Loeb(1996)提出VD诊断分6个步骤:①使用标准化神经心理测验量化评定认知缺损,建立和确定痴呆综合征,排除假性痴呆;②确定卒中危险因素的存在;③通过CT、MRI、PET、SPECT识别脑血管病灶;④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痴呆;⑤VD与Alzheimer病(AD)的鉴别诊断,确定两者是否合并存在;⑥确定脑血管病灶与痴呆起病及进展之间的时间上的因果关系.
-
中医对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的认识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深化,血管源性认知缺损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腔隙性脑梗死(LI)可导致认知缺损,这种认知缺损相对较轻,但可逐渐加重,直至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腔隙性脑梗死认知缺损(LICI)涉及风、火、痰、瘀、气、虚诸端;证候多属风、火、痰、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但其诊断和临床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
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序贯收集的首次发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做血脂全套分析,用MMSE进行认知功能随访。对发病后三个月MMSE评分与血脂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认知评分较低组TG、TC、ApoB、LDL-C显著较高。TG、TC、ApoB、LDL-C机遇比分别为4.37(95%CI 0.08~0.64)、3.35(2.25~4.99)、3.95(0.05~1.41)、6.68(0.05~0.45)。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三个月的MMSE评分=37.655-0.075年龄-2.015ApoB-0.930LDL-C-2.014梗塞个数。结论 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预后密切相关,LDL-C及ApoB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预后的独立变量。
-
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
双相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病,终生患病率为1.5%~3.0%.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以及混合发作,可伴有焦虑﹑冲动﹑物质滥用等精神病性症状,重者出现认知缺损,导致个人能力丧失,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自杀率高达15%,因此治疗双相障碍尤为重要.笔者对近几年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治疗和预防双相障碍的作用综述如下.
-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病理实验研究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认知症状对精神分裂症预后具有持久的影响.认知缺陷使病人不能学习新的技能和回归社会.典型抗精神病药明显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但不能治疗认知缺损.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病人在阳性症状消失后仍然存在明显的认知症状,因而认为认知症状不是由于阳性症状所致.不少学者认为认知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独立的一组症状特征,并需要特殊的不同于治疗阳性症状的药物治疗.
-
非精神药物所致精神方面不良反应的概述
各科患者均常可能由于治疗中的药物而导致精神方面不良反应[1,2],为了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综述.1 抗帕金森病药物所致的精神方面不良反应多达50%的帕金森病(PD)患者可发生精神症状,其发生与治疗药物、疾病严重性、认知缺损及视听觉受损等多种因素有关[3],精神症状可从孤立的知觉障碍到谵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