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与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安全性和随访结果.方法 将102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分为射频消融治疗组52例和普罗帕酮治疗组50例;普罗帕酮治疗组给予普罗帕酮200 mg,每8小时1次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安全性和随访结果.结果 射频消融组49例手术成功,有效率94.2%,随访(30.27±16.61)个月,3例复发,2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在随后的随访中无再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普罗帕酮治疗组有效34例(68.0%),但大部分需长期药物维持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普罗帕酮治疗组(X2=11.57,P<0.01).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有症状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率高于药物治疗,安全性可靠,长期随访复发率低,可推荐在有症状的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中作为一线治疗.
-
美西律致双侧腓肠肌疼痛1例报告
1 病历简介女,58岁.因心悸、头晕2个月就诊.体格检查:血压135/105 mm Hg(1 mm Hg=0.13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率86次/min,节律不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A2>P2;静息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呈二、三联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多呈二、三联律,24小时共有期前收缩24 000个,经用利多卡因控制后期前收缩明显减少,遂改用口服美西律(mexiletine)150 mg,每日3次.
-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心肌梗死(心梗)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室早)患者的治疗作用机制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原则将76例心梗后慢性心衰伴频发室早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和胺碘酮组(36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中西医结合组加服加味炙甘草汤,药物组成:炙甘草12 g,生地60 g,人参10 g,生姜6 g,麦冬6 g,炮附子6 g,细辛6 g,黄芪20 g,桂枝(酒炒)6 g,川芎(酒炒)10 g,丹参10 g,麻仁15 g,栝楼15 g,阿胶(烊化)10 g,大枣3枚;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两次口服,均以30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后采用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定心功能;采用6 min步行试验监测运动能力; 运用Lown分级法评价频发室早,二、三联律及短阵室速;运用多普勒彩色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及运动耐力均提高,LVEF增加,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及二、三联律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与胺碘酮组治疗后比较,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能提高心梗后慢性心衰伴频发室早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对延缓或逆转心室重塑、阻滞或阻断心肌电重构均有一定作用.
-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西医治疗——附80例疗效观察
1993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显著效果,现将其中80例患者治疗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80例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3~7岁39例,8~14岁41例,平均8.5岁;所有病例在发病前1~2周均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心前区不适62例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烦躁、多汗32例次,伴咽痛、咳嗽、气喘25例次,无明显症状、但有体征8例次。心动过速35例次,心动过缓17例次,心音低钝12例次,心前区Ⅱ~Ⅲ级收缩期杂音16例次,心律不齐28例次,心界扩大6例次,心包摩擦音2例次,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3例次。白细胞增高32例,血沉增快29例,谷丙转氨酶异常31例,肌酸脱氢酶增高6例,乳酸磷酸激酶升高4例。X线胸片示心界扩大8例,余无明显改变。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24例,窦性心动过缓16例,房性期前收缩15例,室性期前收缩8例,STT改变28例,各种传导阻滞19例,低电压11例。1.2 治疗方法:1.2.1 中医治疗:临床辨证属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化瘀方剂,以参芪汤、生脉散加减。基本方:黄芪30 g,太子参10 g,麦冬15 g,生地12 g,玉竹12 g,玄参10 g,丹参30 g,苦参10 g,五味子9 g,炙甘草6 g,炒枣仁12 g。加减:急性期热盛者,可加黄连、生石膏、大青叶;乏力,面色苍白者重用黄芪,加白术、当归、龙眼肉、木香;咽部红赤加牛蒡子、射干、赤芍;若气阴两虚明显者,可加西洋参;若气滞血瘀者,可加桃仁、红花、川芎、三七;若有期前收缩、心动过速者,可加僵蚕、蝉蜕、远志;心动过缓者,可加附子、桂枝、细辛;体虚多汗加白术、麻黄根、浮小麦;若胸闷而痛者加全栝蒌、薤白、郁金;若汗出肢冷、脉散欲绝者,可急投参附龙牡救逆汤治之。
-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期前收缩临床观察
本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应用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心肌梗死(心梗)后伴发室性期前收缩(早搏)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符合室性早搏的诊断标准[1].排除心电图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严重窦房结功能异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电解质紊乱者.将所有病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9岁;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6~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
黄连素与美西律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比较
近年来有人将黄连素(小檗碱,berberine)用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认为其疗效显著.为了确认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本研究拟通过对比黄连素和目前已公认有确切疗效的一线药物美西律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评估黄连素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价值.
-
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方法 66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34例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单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结果 治疗4周后二组患者病情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88.2%,明显优于对照组71.9%(P<0.05);动态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85.3%,对照组总有效率68.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松养心胶囊与曲美他嗪联用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有明显疗效.
-
正胆复脉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痰瘀互结证30例
选择2007年10月-2008年12月符合条件的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痰瘀互结证患者共60例进行随机非盲平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
自拟和心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53例疗效观察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2004-2006年,笔者采用自拟和心汤治疗室性期前收缩53例,并与慢心律治疗44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
复律汤治疗顽固性室性期前收缩68例
室性期前收缩是循环系统常见疾病,严重者可引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1998-07~2001-06,笔者自拟复律汤治疗顽固性室性期前收缩68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
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室性期前收缩50例疗效观察
2003-06~2005-02,我们用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室性期前收缩5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我院患者,住院40例,门诊1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76±5)岁.
-
室性期前收缩定位诊断的观察
室性早搏定位诊断对保护患者心功能及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其病因更是不可忽视. 室性早搏可由心电图(EC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而确诊, 其定位点可由ECG初步判定, 并为其导管电极准确高效标测提供帮助, 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对室性早搏患者的定位诊断与病因的观察报道如下.
-
生脉陷胸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气虚痰热证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生脉陷胸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痛室性期前收缩气虚痰热证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气虚痰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生脉陷胸汤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及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生脉陷胸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气虚痰热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
-
维持量胺碘酮间歇疗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评价
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取得良好疗效,但长期维持治疗出现许多严重心脏及心脏外的不良反应,从而使胺碘酮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如何维持胺碘酮良好的控制室性期前收缩疗效并尽可能减少其不良反应是临床上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对89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分别采用胺碘酮间歇维持和持续维持治疗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间歇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
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附157例分析)
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健康人,也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临床判断为功能性或器质性,现我们收集了157例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从中提示某些特点及与心脏病的关系,供给临床诊断参考.
-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4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男28例,女14例,年龄(42.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4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其中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10秒内消失,并维持窦性心律30~60 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5%(38/42),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4%(34/36),游离壁66.7%(4/6).20例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20 800±1 040)次/24 h和(110±120)次/24 h(P<0.001).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4~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89.5%(34/38),复发率为5.3%(2/38),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希氏束旁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提示频发性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5例,分别在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三维重建右心室和主动脉窦,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患者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3~1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消融安全、有效.
-
起源于左室流出道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伴短阵室速的射频消融治疗1例
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已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RFCA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明显[1].而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则较少见,我科对1例左室流出道的频发性期前收缩伴短阵室速的患者进行了RFCA治疗,近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室内差异传导揭示隐匿性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1例
患者,男性,77岁,因间歇性心悸,呼吸困难12年,近日心悸气短加重就诊.体格检查:体温36.5 ℃,脉搏77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慢性病容,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心率80次/min,心律不规整,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X线胸片显示左心室向左下扩大,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内径扩大(长轴切面前后径61 mm,短轴切面前后径55 mm),左室壁增厚(二尖瓣水平切面10 mm),室间隔9 mm,运动幅度低且不协调,收缩期增厚率降低,左室侧壁、下壁运动幅度均降低.
-
胸椎转移瘤胸背痛合并冠心病1例
患者,男性,54岁,主因阵发性胸闷8年,持续背部疼痛半年,加重2个月入院。患者8年前曾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未正规服药治疗。病情平稳。2年前偶有劳累时出现胸闷,未曾就诊。半年前出现持续性背部剧痛,以左侧为主,直立时加重,轻度活动时疼痛无加重,亦无胸闷、气短等。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在另一家医院查心电图示结性逸搏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按冠心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未见好转,遂转入我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5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口唇无发绀,无颈静脉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音,心界无扩大,心率50次/min,律齐,可闻及大炮音。脊柱无畸形,胸椎8~10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80次/min)。结性逸搏心律(50次/min)。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TI、aVL、V6低平、TV1正负双向,TV2~5对称性倒置。QRSV1~4呈rS。给予吸氧、静滴硝酸甘油,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无明显疗效。胸椎床头片报胸椎7~8骨质破坏。查胸椎磁共振胸椎8~10及邻近肋骨骨质破坏,拟诊转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