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质量控制
方法:肺动脉扫描系用横轴位,其他部位采用冠状位扫描,造影剂采用北陆公司生产的磁显葡胺(GdDTPA)。病人仰卧位,于肘前静脉穿刺建立通道。首先进行注射扫描延时的测定。快速注射2ml GdDTPA,同时于成像靶血管内行单层面横轴位扫描,TR/TE:9/3.5ms,层厚4mm,间隔1s共扫描60次,应用测量软件得出靶血管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确定靶血管内信号曲线峰值前端时间为3DDCE MRA扫描开始时间。注射扫描延时测定完成后行3DDCE血管成像扫描定位,设置扫描方法及序列。手推团注造影剂注射完毕迅速注射生理盐水20ml。
-
机器人辅助脊柱微创手术的历史演变与前景展望
智能计算机辅助微创手术的开展是人类工效学发展新概念术式的革新趋势,手术机器人作为新理念的智能载体,将虚拟现实术野三维动态地呈现在术者的感官世界中,配准跟踪术者手部动作,消除不自觉震颤的同时,快速精准地同步术野空间内的加工器械,瞬时反馈给智能终端力、位移、速度等相关信息,经分析整合放大后,辅助手术程序中的精细化操作,消除人脑失误或操作不当带来的医源性损伤[1].随着微型机器人学科的技术发展,脊柱微创手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其临床推广及应用仍存在着争议.
-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与钆对比剂相关性探讨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是一种见于严重肾病人群的多系统性纤维化病变,常以广泛性皮肤增厚变硬为首发症状,继有广泛性多系统性纤维化.临床研究表明不当使用基于钆对比剂(gadolinium based contrast agents,GBCAs)的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可导致NSF发生.
-
自制三维动态牵引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1996年以来,我们使用自制三维动态牵引床加手法治疗腰椎盘突出症98例.报告如下.
-
肝部肿瘤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后处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肝部肿瘤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后处理软件可通过对肝部肿瘤的局部增强,分别进行体绘制和表面绘制,并进行特殊效果显示,使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三维重建图中能清晰显示肿瘤和血管的位置关系.该方法在人工交互模式下可有效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
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及临床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渗透和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仿真内窥镜就是其中之一.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1]应用于医学影像学是利用了特殊计算机后处理软件对人体内空腔脏器表面具有相同像素的部分进行三维表面再现(Surface Rendering)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重建出管道器官的内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再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导航技术进行管腔内透视,结合实时回放,模拟光学纤维镜的效果并附加伪彩着色,以获取人体管腔器官的腔道内三维或三维动态的解剖图像.因其类似纤维内镜(Fiberoptic Endoscopy,FE)所见,故名"仿真内窥镜".目前,VE已应用于临床上肺内支气管和消化道的管腔内病变检查[2,3],由于VE检查时间短、无痛苦且无创,容易被患者接受.同时,每次检查所获得的数据可重复使用,并且方法用多种可以进行影像的重建,如多轴位的观察等等.此外,对FE在检查中难以到达的管腔内部分进行观察也是VE的特点之一.目前VE技术已日渐普及,故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肾动脉狭窄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包括时间飞跃法MRA和相位对比法MRA,其具有无创伤、无辐射、不用对比剂等特点,但由于扫描时间长及饱和效应,使血流信号降低,血管分支显示不清,大大降低了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而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strast-enhanced MRA,3D CE-MRA)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血管检查技术,不仅克服了上述缺点,而且是动态扫描,能显示血管增强的不同时期变化过程,已越来越在临床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
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的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
门静脉高压症会导致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与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是一种创伤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血管成像好的影像技术,我们通过总结3D DCE MRA显示门脉高压症的侧支血管,探讨门静脉高压症侧支循环的形成规律和程度.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肾上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意义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收集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我科收治的35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3D DCEMRA检查资料,以术中所见为标准,评估3D DCE MRA在肾上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
透视追踪技术3DCE-MRA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3DCE-MRA利用对比剂造成血管组织间的对比进行血管成像,具有简便、准确、清晰度高的特点[1].BLOUSTRAK技术是一种利用实时透视方法,追踪感兴趣区团注造影剂的到达,并手动开始靶血管的采集,能准确同步地高分辨血管增强MRA成像技术.联合CENTRA技术可以大程度地减少静脉回流,得到优质图像[2].本文分析70例采用了2D-BLOUSTRAK行头颈部3DCE-MRA的技术操作经验及图像质量,探讨透视追踪技术3DCE-MRA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报告如下.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的初步探讨
三维动态对比增强血管成像[1](3D DCEMRA)是新兴的,无创伤的门静脉检查方法,它通过注射造影剂明显缩短了血液的T1值,提高了血液信号并用快速扫描序列采集图像,能清晰地显示门静脉的病变.
-
3.0 TMR多站式多期相三维动态增强下肢血管成像技术
下肢血管疾病的影像学检查,DSA被认为是金标准,但是其具有创伤性、辐射性、碘剂过敏等诸多缺点而致应用受到限制.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作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应用已较成熟.近年来,随着MobiTrak,自动移床、造影剂团注跟踪等技术的开发,为3D-CE MRA在腹盆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检查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本文通过行下肢血管3D-CE MRA检查的18例患者,阐述该成像技术的要点.
-
多站式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进展
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多站式三维动态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 CE MRA)应用于下肢动脉病变检查,可获得高信噪比及高分辩率的下肢血管图像,并具有无辐射、无创性、无肾毒性等优点,成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广阔临床前景.本文对下肢3D CE MRA的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
蝶窦内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一例
病例资料 男,28岁,两年前外伤后反复出现后吸涕血,进行性加重.查体:右眼视力明显低于左眼,右眼稍突出伴外展运动受限.纤维喉镜示上、中鼻道内有出血并流向鼻咽部.CT表现:蝶窦内软组织密度影,CT值52 HU,略高于脑组织,右外侧壁骨质破坏(图1).MRI表现:平扫示蝶窦内偏右侧类圆形占位,呈等T1、短T2信号,中央见流空信号(图2);增强后病灶中心呈袋状异常强化,袋口位于右外上方,周围无明显强化(图3).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蝶窦内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图4).
-
三维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究三维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2例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2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诊断45例为良性病变,57例为恶性病变,对所有患者均采用三维动态增强MRI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45例良性病变中,边缘不规则的、毛刺状的明显少于恶性病变患者,良性患者边缘形态以光滑为主,良恶性患者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患者的A型人数明显多于良性病变患者,而恶性病变患者的C型人数明显低于良性患者.恶性病变患者早期增强率以≥60%为主(71.93%),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而良性病变患者以<60%为主,占总人数的80.00%.结论 三维动态增强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可以辨别病灶的形态特征,而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以及早期增强率均对乳腺恶性病变有辅助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