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间断性脐带闭塞对胎羊静脉导管搏动指数、Tei指数、脐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胎羊间断性脐带闭塞后静脉导管搏动指数(ductus venosus pulsatility index,DVPI)、Tei指数评估胎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7只晚孕山羊作为实验组,于妊娠116~130 d对胎羊行官内外科手术,用套囊充气闭合器完全夹闭脐带,每次夹闭90 s,间隔30min,重复5次.于实验前5 min、每次夹闭后3 min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DVPI、Tei指数,抽取胎羊脐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脐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eific enolase,NSE)、S100B蛋白含量,同时分析这些指标的相关性.另选5只晚孕山羊作为对照组,只手术不夹闭脐带. 结果 实验组胎羊脐动脉血PaO2和pH随夹闭时间下降,PaCO2、DVPI、右心室和左心室Tel指数、脐血NSE和S100B均随夹闭时间而升高(P均<0.05).实验组夹闭后PaO2低于对照组,夹闭后36 min开始pH值低于对照组,PaCO2高于对照组;从夹闭后36 min开始实验组NSE和S100B蛋白较对照组升高(P均G0.05).实验组DVPI、右心室Tel指数、左心室Tei指数、脐血NSE、S100B含量与血pH值呈负相关(Υ分别为-0.358、-0.538,-0.681、-0.388、-0.539,P均<0.05),与血PaO2呈负相关(Υ分别为-0.435、-0.684、-0.725、-0.602,-0.447,P均<0.01),与血PaCO2呈正相关(Υ分别为0.699、0.682、0.780、0.477、0.527,P均GO.01).实验组DVPI、右心室和左心室Tei指数与血清NSE含量呈正相关(Υ分别为0.394、0.653、0.687,P均<0.05),与血清S100B含量呈正相关(Υ分别为0.359、0.606、0.640,P均<0.05).结论 Tei指数与血气指标及血清NSE、S100B的相关性较好,可能成为预测胎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简便而有效的指标.
-
产前补充牛磺酸促进宫内生长受限胎鼠脑细胞增殖
目的 通过建立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大鼠模型,探讨产前补充牛磺酸对FGR胎鼠脑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产前应用牛磺酸防治FGR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15只孕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FGR模型组及牛磺酸组,每组各5只孕鼠.后2组自妊娠第1天开始饲以对照组40%的食量建立FGR模型,其中牛磺酸组于妊娠第12天开始在饲料中添加牛磺酸100 mg/(kg·d),直至自然分娩.利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术检测各组胎鼠脑组织PCN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侧脑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及大脑皮质的PCNA阳性细胞数量.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结果 FGR模型组胎鼠脑组织PCNA、GFAP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CNA mRNA:1.002±0.011与0.894±0.040,P<0.01;GFAP mRNA:1.012±0.013与0.913±0.012,P<0.01).与FGR模型组相比,牛磺酸组胎鼠脑组织的PCNA mRNA表达水平又进一步增高(1.090±0.029,P<0.01),GFAP mRNA的表达也较模型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4±0.011,P>0.05).FGR模型组胎鼠脑组织的NSE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0.796±0.036与1.582±0.057,P<0.01).牛磺酸组胎鼠脑组织的NSE mRNA表达较FGR模型组显著增多(0.933±0.027,P<0.01).各组胎鼠脑组织的PCN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侧脑室管膜下区,其次为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和大脑皮质.结论 牛磺酸可通过促进FGR胎鼠脑细胞增殖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发生能力,促进神经元存活,改善FGR脑损伤.
-
血清磷酸丙酮酸水合酶检测在颅内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磷酸丙酮酸水合酶(PH)在颅内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56例颅内恶性肿瘤患者(脑转移瘤26例,脑肿瘤30例)在接受放射性治疗前、后的血清PH水平,比较其差异.同时比较颅内恶性肿瘤患者不同放疗方案(普通放疗组32例,三维适形放疗组24例)、瘤周水肿程度(轻度18例,中度20例,重度18例)对血清PH水平的影响.结果 放疗前对照组与脑肿瘤组血清PH水平分别为(4.12±0.56)、(4.66±0.62) 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P=0.186);脑肿瘤组放疗后PH水平为(7.84±0.72) μg/L,放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P=0.001).普通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组血清PH水平分别为(13.59±0.92)、(6.14±0.5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02).放疗后轻、中、重度水肿患者血清PH水平分别为(4.47±0.55)、(6.17±0.62)、(15.21±0.86)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1,P=0.0001),而放疗前三种水肿程度患者的血清P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血清PH水平明显增高,PH可作为放射性脑损伤的临床标志物,为脑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
99mTc-MIBI肺显像、多排螺旋CT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99Tc-甲氧基异丁基乙腈(99Tc-MIBI)亲肿瘤显像、多排螺旋CT、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断(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检测联合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50例临床怀疑为肺癌患者的99mTc-MIBI亲肿瘤显像、多排螺旋CT、血清肿瘤标志物榆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每种方法及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350例患者分别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手术治疗及穿刺活组织枪查、病理后证实200例为肺癌患者.结果 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正确度分别为74.5%(149/200)、68.7%(103/150)、72.0%(252/350),97.5%(195/200)、42.7%(64/150)、74.0%(259/350)及62.5%(125/200)、28.7%(43/150)、48.0%(168/350).三法联合应用为99.5%(199/200)、82.0%(123/150)、92.0%(322/350).结论 上述三种检查方法对肺癌诊断各有其独特的重要的临床价值,三种方法联合应用诊断价值更大.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其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在神经系统肿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分析病程、监测疗效和复发以及预后估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就此作一综述.
-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梗死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 根据发病时间,将21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组(发病≤48 h)113例和亚急性期组(发病>48 h至5 d)104例.每组又按抽签法随机分为2个亚组,A1组(急性期对照组)50例,A2组(急性期治疗组)63例;B1组(亚急性期对照组)50例,B2组(亚急性期治疗组)54例.各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A2组和B2组辅助rHu-EPO治疗,3000 U/次,皮下注射,1次/3 d,共2次.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6个月时,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哑评分(MES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检测治疗后14 d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观察血清一氧化氮(NO)变化. 结果 ①治疗后第1、6个月A2组患者MESSS分别为16±6、10±7,A1组分别为21±8、14±4,两组间第1、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d,A2组NSE为(10.0±3.6)μg/L,NO为(41±6)μmol/L,A1组NSE为(12.4±5.8)μg/L,NO为(47±10)μmol/L,两组比较,P<0.05和P<0.01.②第1、6个月B2组与B1组间MES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4 d时两组间NO水平相近(P>0.05),但两组间NSE比较[(12.0±5.1)、(14.3±4.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第1、6个月A2组与B2组间MES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EPO能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近期预后,具有脑保护作用;但对亚急性期患者的预后,未显示有改善作用.短期应用rHu-EPO,无明显不良反应.其治疗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了NO过量生成.
-
NSE特异性启动IκBα突变型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 构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特异性启动的、能稳定表达IκBα突变型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潮霉素抗性基因和NSE特异性启动的IκBα突变型基因定向克隆入载体pBlue-script-SK中.利用酶切反应鉴定重组载体SK-hyg和SK-hyg-NSE/IkBαM.采用脂质体法分别将载体 SK-hyg和SK-hyg-NSE/IkBαM转人永生化星形胶质细胞株和PCI2细胞株中,经潮霉素(150 μg/mL)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扩大培养,以Western blot法检测阳性细胞株中IκBα的表达,以核因子κB(NF-κB)特异性启动表达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细胞中NF-kB的活性.结果 经限制性酶切分析证实重组载体成功,稳定转染SK-hyg和SK-hyg-NSE/IκBαM的永生化星形胶质细胞内IκBα蛋白质表达及细胞中NF-κB活性无差异.稳定转染SK-hyg-NSE/IκBαM的PC12细胞内NF-κB活性下降并有突变型IκBα的蛋白质表达,而转染SK-hyg的PC12细胞则无此现象.结论 NSE特异性启动的、能稳定表达IκBα突变型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
普洛迪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普洛迪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修复作用.方法采用Longa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为:假手术组;持续缺血组;药物干预(普洛迪、金纳多、施普善)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变化,并使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草酸-焦锑酸钾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缺血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药物干预组的病变明显轻于持续缺血组;其中,普洛迪(高剂量)组优于金纳多、施普善组.普洛迪(高剂量)组Nestin的表达升高显著,NSE的表达下降程度轻,且呈显著的普洛迪剂量依赖性.结论普洛迪可使缺血后Nestin表达上调,并减轻NSE表达下降程度,从而起到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髓鞘碱性蛋白的改变
目的通过测定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髓鞘碱性蛋白(MB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探讨是否有神经系统损伤.方法选择8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30例对照(对照组)测定血液中MBP和NSE,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分析法检测.并在入组第1天及第8周后分别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结果患者组MBP[(7.9±4.5)μg/L]和NSE[(19.4±6.9)μg/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3±0.4)μg/L,(8.0±2.8)μg/L], t=12.70,P<0.01;t=7.20,P<0.01.患者组MBP和NSE与PANSS总分减分率呈负相关(r=-0.236,P=0.025;r=-0.298,P=0.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神经系统损伤,且受损程度可能与疗效有关.
-
大剂量维生素C和E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和E对急性颅脑外伤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9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0例)、维生素C和E治疗组(30例)和正常治疗组(30例),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第3、7天及第14天血清NSE浓度.入院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GCS)并行出院时、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GOS)分级.结果 依达拉奉治疗组、维生素C和E治疗组与正常治疗组相比,入院时GCS评分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3个月后的GOS评分均较正常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达拉奉治疗组与维生素C和E治疗组相比,出院时、3个月后的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之间入院时NSE水平无统计学意义,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治疗后含量开始降低,第3、7天依达拉奉治疗组与维生素C和E治疗组较正常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但依达拉奉治疗组与维生素C和E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E水平伤后第14天后下降接近正常,各治疗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维生素E与依达拉奉一样,可减轻脑损伤,降低血浆NSE浓度,对急性颅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
癫痫患者血清和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
目的探讨癫痫发作对脑神经元的损伤.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法动态测定癫痫发作后患者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结果癫痫组血清和CSF中NSE含量在发作后明显升高,血清NSE水平在发作后第1天高,1周左右开始下降,2周左右降至正常;抽搐发作及频繁发作时,血清和CSF中NSE升高更明显.结论癫痫发作引起血清和CSF中NSE水平的升高;癫痫发作导致神经元损伤,抽搐发作及频繁发作时神经元损伤更严重.
-
拉莫三嗪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拉莫三嗪(LTG)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不同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对该作用的影响. 方法 7日龄SD大鼠126只,除假手术组(14只)外均行左侧颈总动脉离断并置入密闭缺氧箱,制备HIBD动物模型.LTG治疗A组(56只)术后3 h分别给予LTG 5、10、20、40 mg/kg,治疗B组(42只)术前1 h和术后3、6 h给予LTG 20 mg/kg腹腔注射,缺血缺氧组(14只)无治疗.用酶标法、免疫组化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检测HIBD 24 h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大脑皮层NSE阳性细胞数以及大脑皮层和齿状回TUNEL阳性细胞数. 结果与缺氧缺血组比较,10、20、40 mg/kg LTG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20 mg/kg和40 mg/kg LTG治疗组血清NSE的浓度显著降低[缺血缺氧组:(103.3±3.3)μg/ml,20 mg/kg组:(51.2±2.5)μg/ml,40 mg/kg组:(32.4±1.7)μg/ml],皮层NSE阳性细胞数则显著增高,40 mg/kg组(78.3±6.5)比20 mg/kg组(63.4±6.6)改变更显著.术前1 h与术后3、6 h给药组的血清NSE的浓度均显著降低,NSE及TUNEL阳性细胞数均显著性增高,术前1 h组改变较术后3、6 h给药组显著,3 h与6 h给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LTG对HIBD新生大鼠可产生神经保护作用,作用疗效与用药时间和剂量有关.
-
青霉胺治疗引起肝豆状核变性神经症状加重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在使用青霉胺治疗过程中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的原因和机制.方法 选取初诊WD患者40例(其中脑型32例,肝型8例),健康对照20名.对WD患者进行神经症状评分,测定脑脊液铜、血清铜、24 h尿铜、脑脊液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脑屏障指数(AR值).使用青霉胺治疗3个月后,再次进行神经症状评分,用相同方法测定以上指标.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例(46.9%)脑型WD患者使用青霉胺治疗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症状加重的WI)患者治疗后脑脊液铜[(0.083±0.030)mg/L]、脑脊液及血清中NSE[(3.00±1.17)、(6.79±2.20)μg/L]高于治疗前[分别为(0.072±0.027)mg/L,(1.32±0.85)、(3.45±2.09)μg/L,t=3.12、2.53、2.71,P<0.05],血清铜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分别为(0.37±0.09)和(0.25±0.08)mg/L,t=3.17,P<0.05].症状加重的患者尿铜排出量显著低于症状改善者.治疗前后AR值[分别为(9.53±3.18)和(12.24±3.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P>0.05).结论 初诊WD患者使用青霉胺后是否出现症状加重与其神经系统病变程度和使用青霉胺治疗的剂量有关.青霉胺治疗早期神经症状加重的原因可能是脑铜的增加、神经元新近的损伤和坏死以及铜从中枢神经系统排出困难.
-
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分离、纯化与培养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稳定、高效的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摘取14~16 d的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采用0.25%胰蛋白酶加0.4%胶原酶Ⅱ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接种于Neuralbasal培养基中,24h加入有丝分裂抑制剂阿糖胞苷纯化细胞,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al specific enolase,NSE)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 体外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生长状态良好,可存活6周,纯度可达到(91.12±0.23)%.结论本实验方法 简单、稳定、高效,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培养物.
-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嗅标记蛋白在不同胎龄胎儿嗅黏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及嗅标记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OMP)在不同胎龄胎儿嗅黏膜中的表达.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SE及OMP在12、16、20、24、28和34周6例不同胎龄胎儿嗅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NSE免疫阳性反应在孕12 ~34周的胎儿嗅黏膜中均有表达,各胎龄胎儿嗅黏膜切片中均可见大量阳性着色的双极嗅神经细胞.孕12周时,阳性细胞数量很多,排列紧密,胞体多位于嗅上皮中下部且阳性嗅神经上皮占据胎儿鼻腔上2/3的黏膜,随着孕龄的增大,阳性细胞逐渐成多层次排列,所占鼻腔黏膜面积却逐渐减小,至孕34周时,仅局限于鼻腔上1/3黏膜.OMP免疫反应在孕12周胎儿鼻腔上2/3黏膜切片中仅发现少量阳性着色的双极神经细胞,明显少于同龄胎儿NSE阳性反应细胞.随着胎龄的增加,OMP阳性细胞逐渐增多,且胞体多位于嗅上皮中上部,但其数量仍相对少于同龄NSE阳性细胞.结论人胚胎12周时嗅黏膜中已有大量的嗅神经细胞,其中少数嗅神经细胞已开始发育成熟.随着胎龄的增大,嗅上皮面积逐渐缩小,但成熟的嗅神经细胞逐渐增多,胚胎发育后期的胎儿嗅化学感受器发育已趋于成熟.
-
血清瘦素、NSE及S-100B水平与卒中后抑郁关系的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瘦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水平与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1例,随访半年后42例患者确诊为卒中后抑郁(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8分),按照入组时间、年龄、性别及脑损伤部位匹配原则,选择未患卒中后抑郁的脑卒中患者42例作为对照.收集出院时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瘦素、NSE及S-100B浓度,分析其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验各组数据值对诊断卒中后抑郁的效率.结果 卒中后抑郁组血清瘦素、NSE、S-100B浓度(分别为25.84±13.80、2.59±1.48、25.03±8.24μg/L)与对照组(分别为8.67±6.17、2.27±1.84、22.40±6.84μg/L)比较明显增高(P<0.05).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NSE及S-100B未见明显相关性;基于ROC曲线,卒中后患者血清瘦素曲线下面积为0.935(95%CI 0.885~0.984),血清瘦素值16.17μg/L是诊断卒中后抑郁的佳临界点,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90.1%,是具有较高精准度的诊断指标.结论 脑卒中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与卒中后发生抑郁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卒中后抑郁的血清预测标志物.
-
异丙酚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异丙酚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评价异丙酚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B组)和缺血前2h异丙酚预处理组(C组),每组10只,C组动物在缺血前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采用线栓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h评估并记录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测定大鼠脑组织S100β和NSE含量.结果 异丙酚预处理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较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高(P<0.05),假手术组评分也明显高于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异丙酚预处理组脑组织中S100β和NSE含量明显低于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异丙酚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S100β和NSE的含量,减轻神经损害,缺血前2h异丙酚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
异丙酚对脑创伤家兔血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影响
通过观察异丙酚对脑创伤家兔血及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含量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用2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家兔建立稳定的脑创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异丙酚组(n=10),分别于伤前,伤后4、24、48、72h和1周测定血和脑脊液NSE含量.结果显示,对照组血NSE含量于伤后24、48、72h,脑脊液NSE含量于伤后4、24、48、72h和1周明显高于伤前(P<0.05,P<0.01);异丙酚组血NSE在伤后48、72h和1周,脑脊液NSE含量在伤后24、48、72h和1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异丙酚能明显降低脑创伤家兔血和脑脊液NSE含量,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
人α-磷酸丙酮酸水合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纯化
目的 构建带PET-28a标签的人ENO1基因原核表达产物,观察其表达并纯化出带PET-28a标签的ENO1融合蛋白,为研究肿瘤糖酵解的相关机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以人乳腺文库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ENO1基因编码片段,将其插入到PET-28a载体中,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sate,小量诱导表达后,利用PET-28a-琼脂糖凝胶4B亲和珠纯化PET-28a-ENO1融合蛋白,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印迹检测,获得纯度较好的PET-28a-ENO1蛋白.结果 利用PCR技术从乳腺文库中扩增得到大小约130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插入PET-28a载体中,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表明PET-28a-ENO1质粒构建成功;转化Rossate菌并小量诱导,表达鉴定成功后纯化得到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57×103的目的蛋白.结论 成功获得了人糖酵解相关基因ENO1的原核表达产物,为进一步研究ENO1在糖酵解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血清NSE及其半衰期诊断与监测小细胞肺癌的评价
目的:评价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该病的诊断、化疗和复发中的意义以及NSE半衰期与SCLC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NSE含量.结果:NSE诊断SCLC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度分别为85.0%、85.3%、88.7%;其中局限期(LS)SCLC和广泛期(ES)SCLC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1.4%、92.3%,NSE半衰期大于20 d者,其复发在发病前为47~183 d前即被发现,NSE的半衰期预测SCLC复发敏感性为80.0%.结论:血清NSE检测对SCLC与NSCL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NSE半衰期预测SCLC复发的敏感性优于NSE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