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
介入治疗恶性肿瘤,主要适用于实体肿瘤、深部肿瘤,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由于化疗药物经导管直接以高浓度注入肿瘤供血血管,明显提高了化疗药物抗肿瘤的疗效.另外,由于栓塞了肿瘤的供血动脉,使肿瘤加速坏死.治疗后肿瘤缩小明显,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本文就经介入治疗的313例,449人次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探讨如下.
-
脑膜瘤术后并发对侧基底节梗塞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4岁.1年前左顶部在搞卫生时连续三次受伤,2个月后伤处出现一包块、渐大.2001年11月CT检查发现左顶枕矢状窦旁肿瘤,已突破颅骨,在头皮下形成肿块,CT增强扫描见颅骨内外肿块呈均一强化,肿块相连,考虑窦旁脑膜瘤.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中发现颅骨特厚,只能边电钻边咬除才能暴露肿瘤,出血较多.肿瘤有一根主要供血血管,位于内侧,切下肿瘤时此血管射血,但立即扎住血止,出血不多.因同时作脑膜和颅骨修补,故手术时间较长,约8 h,术中输血1 200 ml.
-
肺癌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分析
目的:通过69例原发性及转移性肺癌血供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单支、多支、双重血供及支气管动脉异常对其治疗有很大影响并对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提出见解.方法:经血管注射药物,使癌灶局部浓度提高.结果:疗效确切.结论:血管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值得提倡.
-
骨外Ew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一例
患者 男,13岁.因右侧大腿后下方局部疼痛伴软组织肿块进行性增大3个月人院.体检:股骨下段后方深部软组织肿块,质稍硬,肿块处轻压痛.X线平片示右侧股骨皮质光整,未见明确骨质破坏(图1),CT平扫示右大腿中下部股后肌群深部见3.8 cm×5.1cm软组织肿块,肿块紧贴股骨后方,边界清晰,呈稍低密度,CT值约43 HU,其内可见点状钙化(图2),增强动脉期肿块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约85 HU,其周围见多支迂曲供血血管(图3),实质期肿块仍见中度强化,较动脉期稍减低,CT值约78 HU,肿块强化密度高于周围肌肉组织(图4),骨窗显示邻近骨质无骨膜反应和骨质破坏(图5).
-
腐蚀雕刻法制作人体皮瓣血管铸型标本
随着临床显微外科和美容整形外科迅速发展,要求对细小血管的分布、走行及营养血管来源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临床上每一个新皮瓣的诞生都是以体表浅血管的分布、走行、营养范围及供血血管源为依据,因此对体表浅血管特征的认识无疑成了一项重要的临床基础研究[1].
-
皮穿支血管铸型研制
创伤、肿瘤切除及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大范围的组织缺损,而在各种损伤中,以交通伤为多见,也为严重,所致的损伤面极广,往往伴有大面积的软组织撕脱(裂)伤,需要切取一定面积的皮瓣进行临床修复重建.而临床上每一个新皮瓣的诞生都是以体表皮支动脉血管的分布、走行、营养范围及供血血管源为依据[1,2],为此对皮支血管蒂的定位、外径、蒂长、轴向、供血范围、与其相邻血管的吻合血管体及相邻血管体间的"choke vessels"形态、区域性循环、定位标志性结构等问题[3,4],提供可观可测的资料,无疑成了重要的基础研究.
-
颅脑损伤致硬膜下囊肿2例
本科1997年8月起至今收治了2例脑外伤致硬脑膜下囊肿.例1:男,31岁,因车祸伤于1997年8月5日入院.头颅CT示:左额颞顶颅骨内板下以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占位病变,内缘呈"新月形",高密度影(66Hu)并见多个斑点状钙化,2小时后行左颞顶骨瓣开颅.术中见肿块在左额颞部硬脑膜下层,大小约14 mm×14 mm,纵向伸入中颅窝底,肿块与硬脑膜轻度粘连,未与软脑膜粘连,边界清,呈灰白色,无明显粗大之供血血管,切开肿块,见中央有一囊腔,内仅有陈旧血迹,无其它内容物,完整摘除肿块.病理诊断为:硬膜下囊肿.患者痊愈出院,1年后随访患者智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均正常.CT复查示原囊肿部位占位性病变消失,脑组织复位良好.
-
动脉化疗恶性子宫肿瘤20例临床观察
子宫恶性肿瘤为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为治疗的主要方法,在延长生存期与防治术后复发上,尤其是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化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常规静脉化疗药物到达肿瘤部位的有效剂量与浓度低而疗效欠佳,若加大静脉化疗药物剂量,正常机体无法承受其副反应,而限制了药物剂量的增加.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与成熟,将导管直接插入肿瘤供血血管内化疗,便解决了临床这一矛盾,我们1994~1999年对子宫恶性肿瘤采用动脉插管化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20例报道如下.
-
肺隔离症的CT表现
目的:研究肺隔离症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18例,其中肺内型16例,肺外型2例.全部病例均作胸部CT扫描,8例病灶薄层增强扫描.结果:18例患者的病灶均位于两下肺后基底段.呈囊性病灶5例,实性病灶4例,囊实性病灶9例,病灶周围有肺气肿9例,在CT片上18例中有13例显示有异常供血动脉.结论:CT在诊断肺隔离症上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是能显示供血血管.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
患者 女,59岁。左上腹不适2月,入院 B 超检查示左肾占位。CT 平扫示左肾类圆形稍高密度占位,外生性生长,直径约2.8 cm,边界清晰,内部密度均匀,左肾前筋膜增厚(图1);增强后病灶动脉期及实质期均明显均匀强化(图2);腹膜后可见数枚淋巴结,大直径约2.0 cm,与肾脏病灶同期一致均匀强化(图3);三维血管成像示病灶未见有明显肾动脉分支供血血管(图4)。
-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位于前臂尺侧,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供血血管.作者应用该皮瓣转移修复手部皮肤缺损11 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