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的CT解剖学研究

    作者:李进;王雅琴;杨春波;高琪敏;鞠学红;董鹏

    目的:探讨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的CT解剖学特点。方法:对1具尸体标本的左侧肾前筋膜行单纯断层解剖学研究。对3具尸体标本行左侧肾旁前间隙乳胶灌注,并制作断面标本;其中1具在制作断面标本前行CT扫描。将CT图像及断面标本进行对照观察,记录灌注剂在肾旁前间隙和肾前筋膜间平面内的弥散情况。结果:1具尸体标本的单纯断层解剖学研究表明,左侧肾前筋膜为多层膜状结构,其间存在潜在间隙。3具灌注标本中,肾旁前间隙的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内。其中,1具轴位断层标本,灌注剂仅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边界清晰;1具轴位断层标本中,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并蔓延至桥隔内,向内侧蔓延至中线大血管周围,向外侧蔓延至侧锥筋膜和肾后筋膜内;1具矢状位断面标本,灌注剂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并蔓延至桥隔内,向后进入肾后筋膜内,向下进入锥下间隙内。结论:左侧肾前筋膜为多层膜状结构,其间有潜在间隙即肾前筋膜间平面。肾旁前间隙急剧增多的液体可进入左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并可蔓延至桥隔、侧锥筋膜、肾后筋膜和锥下间隙内。

  • 卡维地洛致药源性急性胰腺炎一例

    作者:池添雨;张玫

    患者男,32岁,因“突发上腹痛1 d”入院(2012年1月12日)。1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大汗、乏力,腹痛膝胸位可缓解;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淀粉酶325 U/L、脂肪酶884 IU/L、HGB 150 g/L;CT平扫加强化示胰腺肿胀,胰腺周围间隙液性渗出,双肾前筋膜增厚。考虑“急性胰腺炎”收入院。既往:确诊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4个月,规律服用卡维地洛37.5 mg/d,间断应用培哚普利4 mg bid、螺内酯20 mg/d。否认胆囊结石及酗酒史。入院查体:T 36.5℃, P 76次/min,R 21次/min,BP 150/96 mm Hg;急性病容,神清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腹膨隆,中上腹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存在,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1次/min,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ALT 36 IU/L、GGT 211 IU/L、Glu 6.16 mmol/L、TG 2.34 mmol/L、ALB 38.56 g/L、Ca 1.84 mmol/L;WBC 12.69×109/L,NEUT 9.52×109/L,HGB 146 g/L,PLT 464×109/L;大便、小便常规正常;CRP 8.62 mg/dl;胸部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立位腹部X线平片示多发小气液平;心脏彩超示左心扩大、左心室壁肥厚,EF 53%;MRCP示胰腺体积增大、饱满,胰腺周围可见液性渗出,双肾前筋膜增厚,胆汁淤滞,未见胆囊结石及胰胆管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十二指肠病变。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为“急性胰腺炎(重症)”,经液体复苏、脂肪乳、氨基酸营养支持、奥美拉唑抑酸、头孢米诺钠联合奥硝唑预防感染、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分泌、乌司他丁抑制胰酶活性、胃肠减压、降压利尿等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平稳。14 d后复查血淀粉酶、脂肪酶、血常规及胰腺CT正常出院。患者此次急性胰腺炎已排除酗酒、暴饮暴食、高脂血症、胆源性、胰源性或十二指肠疾病等常见发病原因,未明确病因。出院后患者继续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急性腹痛,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支持“急性胰腺炎(轻症)”,再次入住我院,经上述内科保守治疗治愈。综合上述情况,在除外其他常见胰腺炎诱因后,考虑患者为卡维地洛导致反复发作的药源性急性胰腺炎( drug-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 ,DIAP);建议患者停用卡维地洛,随访至今患者未再发胰腺炎。

  • 利用常规器械经后腹腔单孔腹腔镜-内镜解剖性肾上腺切除术:首次经验及短期随访结果

    作者:郭旭东

    目的:报道世界上首次利用常规器械行经后腹腔单孔腹腔镜-内镜解剖性肾上腺切除术的经验及短期随访结果.材料及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共25例患者接受了经后腹腔单孔腹腔镜-内镜解剖性肾上腺切除术.首先在12肋缘下做一2.5~3 cm横行皮肤切口,放入三通道单孔腹腔镜穿刺器,手术器械包括5 mm 30°腹腔镜和另外两个常规腹腔镜器械.剪开Gerota's筋膜,在肾脏上内方肾周脂肪和肾前筋膜之间寻找第一个解剖平面,在手术的第一阶段首先确定肾上腺位置.

  • 腹膜后间隙通连关系的放射解剖学研究进展

    作者:伍兵;闵鹏秋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是1个以腹后壁壁层腹膜(以下称后腹膜)为前界,腹横筋膜为后界,上起横膈,下达盆腔的立体间隙.关于腹膜后间隙的划分,普遍接受的观点是Meyers[1]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Congdon解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即以肾筋膜为主要标志,将腹膜后间隙分为:(1)肾旁前间隙(anterior pararenal space,APS),位于后腹膜和肾前筋膜、锥侧筋膜之间.(2)肾周间隙(perirenal space,PS),位于肾前、后筋膜之间,形似倒置的锥体.(3)肾旁后间隙(posterior pararenal space,PPS),位于肾后筋膜、锥侧筋膜和腹横筋膜之间.近年来,由于在感染扩散、外科引流和肿瘤研究等领域的进展,CT和MRI的广泛应用,腹膜后间隙解剖日渐为人们所重视.关于腹膜后3个间隙之间以及与相邻的其他间隙之间的通连关系,是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中1个具有相当争议的问题,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就此作一综合性回顾.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表现分析

    作者:张跃炳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3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CT平扫胰腺轻中度增大,轮廓不规则;出血17例中表现为斑点状出血的13例,弥漫性出血4例,以小片状出血为主,整个胰腺见不均匀分布。坏死者6例,散在点状坏死3例,斑片状坏死2例,1例死亡病例的坏死部位发生胰头部,大片状坏死1例;本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胰周积液,脂肪层模糊不清,左右侧肾前筋膜增厚、胃壁模糊不清,肾旁间隙、小网膜囊积液和横结肠、小肠系膜肿胀,腹腔积液、腹膜后间隙积液、胸腔积液,6例肺底部出现炎症。结论 C T对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有时CT诊断胰腺出血与临床表现并不十分吻合,所以对CT诊断胰腺出血的病例,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出血的诊断主要靠临床标准进行判断,这点在临床工作中也应引起重视。

  • 急诊CT诊断脾梗死1例

    作者:张羽;张昌立

    患者,男,41岁,上腹痛2 d来我院就诊.既往史有高血压、高血脂症5 a,3个月前彩超发现双下肢静脉血栓.查:体温38.3℃,WBC:15×109/L,触诊左中上腹压痛,B超提示脾周少量积液.CT平扫见脾切迹前缘呈大片状低密度影(见图1),CT值为41 HU,边缘清晰,脾周少量积液,左肾前筋膜增厚,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行急诊CT增强扫描,见脾前部大片状低密度影无强化,较平扫更清晰(见图2),另见脾后上部有小片状锥形低密度无强化区,尖端指向脾门.诊断:脾梗死.

  • 脾脏血管自发性破裂大出血一例

    作者:王琳琳;邹文远;张自力

    患者男,28岁.主因突发腹痛半小时入院.患者半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为持续性,无阵发性加剧,无向肩部及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非喷射状无咖啡渣样物,诉心悸、口渴,无畏寒、发热,无黄疸,无胸闷,无腹胀、腹泻,无黑便、血便.未予处理,急来我院就诊,上腹部CT扫描示:脾胃之间可见一大小约12.7cm×14.1 cm团块状密度增高影,CT值约67 Hu,肝周可见混杂新月形密度影,CT值约20~40 Hu,脾脏边缘显示欠清,左肾前筋膜增厚.

  • 急性胰腺炎并发Wernicke脑病延误诊治一例

    作者:邢国平

    患者男,22岁,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20 d入院.体检:神志清,痛苦面容,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心肺无殊,腹平软,中上腹轻压痛,无肌卫、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查血淀粉酶2100 U/L、尿淀粉酶31 500 U/L,血白细胞7.3×109/L,中性0.75,淋巴细胞0.25,血清谷丙转氨酶74 U/L,谷氨酰转肽酶105 U/L,空腹血糖7.6 mmol/L,血钙2.30 mmol/L.B超提示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直径0.7 cm.上腹部CT检查发现胰腺体尾部肿大,肾前筋膜增厚.入院诊断:急性胰腺炎.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酶等治疗.3 d后腹痛开始缓解,但血尿淀粉酶居高不下,开放流汁饮食后出现恶心、呕吐.

  • 肾前筋膜增厚的CT表现对鉴别诊断胰腺炎与胰腺癌的价值

    作者:易亚辉;周建胜

    目的:评价肾前筋膜增厚的CT表现在鉴别胰腺炎与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临床及CT复查证实为胰腺炎的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并与25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CT表现对照.胰腺炎中43例及25例胰腺癌做平扫加增强,20例胰腺炎仅做平扫.结果:胰腺炎组肾前筋膜增厚59例(占93%),其中急性胰腺炎肾前筋膜增厚49例(占98%),慢性胰腺炎肾前筋膜增厚10例(占77%).胰腺癌25例中,1例肾前筋膜增厚,占4%.结论:肾前筋膜增厚的征象对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有鉴别意义.

  • 脾脓肿一例

    作者:袁希;董道先;龚红萍

    患者,男,31岁。不规则发热13天,伴左腹痛入院。体检:T39.5℃, 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心率88次/分,律齐,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左腹压痛、肝脾未扪及。血常规:WBC 2.71×109/l,N 0.94。骨穿发现中毒颗粒。B超提示脾下极可见约 3.22cm×7.3cm低回声团,边界清晰,内见不规则片状无回声区。CT初次平扫见脾增大,下极低密度灶,截面约3.2cm×7.3cm,CT值25.8HU,左肾前筋膜增厚,肾前间隙无积液。双侧胸腔积液,左侧相对较多。增强后脾下极低密度灶无明显强化。抗炎10天CT平扫复查病灶无明显变化。血、尿细菌培养均阴性。外科手术脾切除,病理检查为脾脓肿。后病人症状加重,7天后再次CT平扫复查见胸腔积液增多,皮下水肿明显,肠壁僵硬,肠间隙变模糊,终病人死亡。 讨论脾脓肿多发生于全身感染、败血症患者。临床常有高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升高,60%的病人有腹痛,具备一般感染特征。脓肿早期没有液化时,应注意与脾肿瘤鉴别。典型病例有脓肿壁强化和灶周水肿。感染向周围浸润,进一步可见左肾前筋膜增厚、左肾及左肾周受累,并且常有左侧胸腔积液及膈肌增厚[1]。若病灶内见到气-液或液-液平面,则为特征性表现[2]。本例结合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诊断不难。 本病例作者体会到:①脾脓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CT检查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②左肾前筋膜增厚是炎症直接浸润所致,病情加重时可同时累及左肾;③左侧反应性胸腔积液,增强可见膈肌强化,往往提示膈下感染存在,有利于鉴别诊断;④当胸腔积液增多,广泛皮下水肿,提示病人症状加重,是危险信号。 脾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手术切除后,抵抗力进一步减低,加上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较难。对于此类患者选择CT引导下脓肿穿刺引流,效果可能更好,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肾前筋膜增厚在胰腺炎的CT诊断及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胡道予;王喜丰;陈翔宇

    目的:研究肾前筋膜增厚对胰腺炎的CT诊断及与胰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CT复查确诊胰腺炎的肾前筋膜增厚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癌的CT表现对照.胰腺炎中42例及胰腺癌病例均做平扫加增强,余胰腺炎病例仅做平扫.结果:胰腺炎组肾前筋膜增厚发生率94%(47/50),其中急性胰腺炎肾前筋膜增厚发生率97.3%(36/37),慢性胰腺炎肾前筋膜发生率86.9%(11/13).胰腺癌22例中,2例肾前筋膜增厚,占9.9%,均为左侧肾前筋膜.结论:在胰腺炎的诊断中,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依其改变与胰腺癌相鉴别.

    关键词: 肾前筋膜 CT
  • 两侧肾周间隙之间及其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交通研究进展

    作者:陈楠;闵鹏秋

    腹膜后间隙是指后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解剖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对腹膜后间隙的解剖描述,过去教科书里将它简单地分为肾圆锥和肾旁脂肪体.1941年Congdon等[1]从尸体解剖中发现,腹膜后间隙在肾周间隙的前、后均可能存在潜在的另外间隙.1972年Meyers[2]利用尸体断面解剖和间隙灌注对比剂后行X线摄影,证实了Congdon等的发现,并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明确的解剖间隙,即肾周间隙、肾旁前间隙、肾旁后间隙.其中,肾周间隙由肾脏前方的肾前筋膜和后方的肾后筋膜所限制,两层筋膜在外侧融合成圆锥侧筋膜,后者向前外侧伸延,经升或降结肠后方附着于结肠旁沟的腹膜,这样肾周间隙和肾旁前、后间隙在外侧被肾前后筋膜和侧锥筋膜分隔,彼此互不相通;肾前筋膜内侧融于中线大血管周围的鞘和结缔组织,因此,两侧肾周间隙不会越过中线相互通连;肾前、后筋膜向上相互融合并附着于同侧膈筋膜,因此,肾间隙不与肝裸区相通;向下,肾前、后筋膜与髂窝脂肪组织疏松的融合,形成一开放的倒圆锥使肾旁前、后间隙和肾周围间隙的下份相互交通.Meyers所提出的解剖划分特别是肾周间隙的交通已被CT扫描所证实,为腹膜后间隙疾病的诊断奠定了解剖基础.近20年来,随着影像诊断学和放射解剖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尸体解剖和CT的研究,对腹膜后间隙的交通特别是双侧肾周间隙之间及肾周间隙与盆腔腹膜外间隙的交通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丰富和完善了Meyers的观点[3~17].

  • 急性胰腺炎引起左侧血性胰源性胸腔积液1例

    作者:肖玲;王庆文

    病例介绍患者,女,76岁.主因上腹部胀痛2天收住院.患者入院前2日无明显诱因下突发上腹部胀痛,先为间断发作,向腰背、双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呕吐胃液及所进食物.入院当日腹痛加重,难以忍受,呈持续性,遂来我院住院诊治.当日查腹部CT示:胰腺炎侵及双侧肾前筋膜,胆囊炎,胆总管扩张.心肺CT未见异常.胸腹透视:部分肠管内积气,余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增厚.

  • 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平面的解剖观察

    作者:李国新;丁自海;张策;黄祥成;钟世镇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切除术相关筋膜的解剖学特点和外科平面的鉴别方法.临床资料和方法:2003~2004年南方医院普通外科施行的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15例,病例均为左半结肠癌.对腹腔镜下左半结肠后外侧、中线侧和直肠后外侧相关筋膜的解剖特点和镜下定位标志进行观察和描述.结果:在乙状结肠第一曲外侧缘肠壁与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存在一个固定的粘连带,它是左侧Toldt's线的尾侧端点.左半结肠系膜后外侧存在肾前筋膜;中线侧存在主动脉前筋膜;直肠系膜后外侧存在盆筋膜壁层.这三个部位的筋膜相互延续.结论:乙状结肠和左侧腰大肌筋膜之间的粘连带是左半结肠切除术外侧分离的起点.肾前筋膜是衬贴于左半结肠和直肠系膜后面的一层连续筋膜,在不同的解剖位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左半结肠切除术的外科平面统一于结直肠系膜与连续的肾前筋膜之间.

  • 肾前筋膜增厚对急性胰腺炎CT诊断的价值(附55例分析)

    作者:周立新

    目的评价肾前筋膜增厚在急性胰腺炎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临床及CT复查证实为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其中急性水肿型45例,坏死型10例),观察其肾前筋膜改变情况,并与3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肿瘤的CT表现进行对照.结果急性胰腺炎组肾前筋膜增厚55例(占100%),胰腺肿瘤30例中未见肾前筋膜增厚病例.结论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在与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特殊价值.

  • 急性胰腺炎并发Wernicke脑病1例报告

    作者:龙思泽;张初民;李良平

    患者,女,24岁,因“腹痛、呕吐1天”于2010年6月24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淀粉酶11091 U/L,尿淀粉酶55681U/L;腹部CT示:胰头、颈、体部肿胀,胰头局部密度减低,胰周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左侧肾前筋膜增厚;腹彩超示:胆囊结石,胆囊炎,胆总管略扩张,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经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腺分泌、行胆囊切除术等治疗,腹痛缓解,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体重下降12.5 kg,于8月4日转入我院.

  • 以胰腺为轴心的相关筋膜及安全外科平面解剖研究

    作者:王广伟;顾元龙;翟年宽;刘敏丰

    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区域血管的应用解剖、相关系膜及系膜间隙的解剖学特点,观察胰十二指肠区域解剖标志及安全外科平面,为临床上开展胰头及十二指肠、胆总管末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7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的十二指肠、胰腺周围供血血管及胆总管下段作了解剖学观察,对横结肠系膜构成的网膜囊及胰腺周围胚胎时期形成的潜在的筋膜间隙和解剖层次标志进行观察描述.结果 准确定位胃左动脉和肝总动脉,由胰腺前筋膜形成的肝胰襞及胃胰襞是一个很好的标志.当进行胰腺游离及后方淋巴结清扫时,在胰腺后筋膜及肾前筋膜间有一无血管平面可以应用.肾前筋膜是避免损伤腹膜后血管、肾上腺的安全界面,为避免腹膜后血管及肾上腺的损伤,肾前筋膜应作为安全分离平面的后界.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及分支主要供应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的血运,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时应注意保护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结论 充分理解胚胎发育过程胰腺周围筋膜及筋膜间隙的形成,对于手术中正确理解、辨识解剖平面非常重要,沿着筋膜间隙的操作可避免出血及副损伤,也是肿瘤外科根治性切除的基本要求.

  • 肾前筋膜间平面的CT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董鹏;王滨;刘文娟;蹇兆成;崔慧

    目的 探讨肾前筋膜间平面的解剖及其内侧通连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CT扫描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的40例重症胰腺炎病例,均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手术病理确诊.着重观察左侧肾前筋膜内积液情况和左右两侧的通连关系.结果 (1) 左侧肾前筋膜内积液28例,右侧肾前筋膜内积液17例;其中双侧肾前筋膜内积液16例.(2)28例左侧肾前筋膜内积液中,积液主要位于内侧者7例,积液主要位于外侧者1例.左侧肾前筋膜内积液与降结肠系膜血管分界清晰者19例.(3)8例显示在肾脏下方层面,双侧肾前筋膜通过中线相互通连,其中2例显示肾前筋膜内积液相互通连.(4)胰周积液进入肾前筋膜内主要通过筋膜的薄弱处或渗入的方式,部分病例为直接破坏筋膜进入筋膜内.结论 肾前筋膜内存在筋膜间平面.部分个体中,两侧肾前筋膜间平面在肾脏下方平面相互通连.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

    作者:许建兴

    患者 女,59岁。左上腹不适2月,入院 B 超检查示左肾占位。CT 平扫示左肾类圆形稍高密度占位,外生性生长,直径约2.8 cm,边界清晰,内部密度均匀,左肾前筋膜增厚(图1);增强后病灶动脉期及实质期均明显均匀强化(图2);腹膜后可见数枚淋巴结,大直径约2.0 cm,与肾脏病灶同期一致均匀强化(图3);三维血管成像示病灶未见有明显肾动脉分支供血血管(图4)。

  • 卵巢颗粒细胞瘤伴脾转移1例

    作者:许泽兵;唐彬;曹骁

    患者 女,60岁,因“上腹部胀痛2月”于2013-07-31以腹部肿瘤收入院。入院前2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持续胀痛,在进食后腹部胀痛加剧。14年前因“子宫肌瘤”在当地卫生院行“子宫全切”,术后病理检查不详。入院查体:卡氏体力评分(KPS)80,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左上腹肋缘下可扪及一大小约15 cm ×10 cm 不规则包块,边界不清,质中硬,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彩超检查示脾肾间隙及左附件区囊实性肿块。全腹部 CT 示:脾区肿块影(图1~3),诊断脾脏肿瘤,左侧附件区囊实性肿块影。于2013-08-05在本院行脾、胰尾及左侧附件区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见脾脏脏面发出直径约15.0 cm 大小肿瘤,呈囊实性,形态不规则,瘤体与胃后壁、结肠脾曲及周围组织广泛粘连,肿瘤侵及胰尾、左肾前筋膜。另探及左附件见直径约4.0 cm 大小肿瘤,表面光滑,包膜完整。病理(图4)及免疫组化结果:卵巢颗粒细胞瘤、脾转移性颗粒细胞瘤。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