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内镜下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56例
目的:探讨早期内镜下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GP)的疗效.方法: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用内镜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AGP56例,其中轻症胰腺炎39例,重症胰腺炎17例.结果:治愈54例,1例重症胰腺炎内镜治疗后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因合并急性心肌梗塞而死亡.结论:早期内镜下治疗AGP是安全和有效的,对明确诊断AGP者应及早进行内镜下治疗.
-
介入内镜学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
0引言1968年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用于临床以来[1],人们第一次在内镜下经造影将胆胰管显示清楚,使胆胰疾病的诊治提高到了-个新的水平.1974年Katagi et al[2]首先将经口胰管镜(peroralpancreatoscope,ppS)应用于临床,可直接观察到胰管内的情况.同年Kawai和Classen et al[3A]首次采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开创了不用开刀,经口取出胆总管结石的历史.1983年Starizu et al[5]首创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他将成为一种可保留括约肌功能的取石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及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介入内镜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胆胰疾病的诊疗中,并已成为微创外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重点介绍目前常用的介入内镜技术在胆胰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
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清醒镇静下内镜治疗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常发生于老年人,且易并发胆总管结石[1],在内镜诊治过程中,应用镇静麻醉药物,甚至在麻醉状态下操作,对患者、操作者及疾病的诊治均有益处[2].我们于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为32例老年胆总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给予小剂量咪唑安定静脉注射,在患者清醒镇静下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取石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早期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我院自1998年11月以来采用早期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大口切开治疗胆总管末端炎性狭窄
目的对80例胆总管末端炎性狭窄进行了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方法 40例行中小切开,EST术后行2年内的临床追踪观察.结果大口切开组2年后乳头形态呈裂孔状,中小切口组乳头形态为裂隙状;大口切开组症状复发者为5%,中小切开组为22.5%(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相同.结论内镜乳头括约肌大口切开治疗胆总管末端炎性疗效可靠.
-
经内镜治疗老年人胆总管结石疗效观察
随着十二指肠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胆管取石术已成为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已为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所接受.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难取性结石42例
随着治疗性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的发展,约75%的肝外胆管结石可通过内镜手术方法得以治愈.但对难取性结石仍存在成功率不高以及取石时间长、次数多等问题.现将我科诊治的难取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体会总结如下.
-
内镜胆管减压治疗急性胰腺炎20年探索与思考
目的分析内镜胆管减压(EBD)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年来分两个阶段共用EBD法治疗AP病人260例.1985~1994年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阶段,观察对象为轻型AP(MAP)及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均为胆源性AP,共152例.治疗组78例行内镜治疗,方法是先行ENBD,若插管失败,再行EST后ENBD.对照组74例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1995~2005年为扩大临床应用阶段,观察对象为胆源性AP 98例,非胆源性AP 84例.治疗方法有所改进,行EST的比例增加.结果第一阶段:治疗组AP治愈率为87.2%,重型化率为3.8%,与对照组(71.6%,14.9%)相比差异显著;病死率为1.3%,与对照组5.4%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第二阶段:胆源性轻型AP操作成功率为97.1%,治愈率为92.9%,重型化率为2.9%.胆源性重型AP操作成功率为64.3%,治愈率为60.7%,病死率为5.6%.非胆源性轻型AP操作成功率为98.6%,治愈率为69.6%;非胆源性重型AP操作成功率为43.8%,病死率为17.2%.结论 EBD对于胆源性AP病人能迅速阻断MAP向SAP进展,有效地降低了重型胰腺炎的发生率;同时应严格掌握EBD治疗AP的适应证和时机,不宜选择进展期SAP病人,早期治疗效果好.
-
内镜技术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诊治中的合理应用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是指以胆道疾病为发病原因的急性胰腺炎的统称,发病原因包括胆道结石、蛔虫、出血、感染、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乳头旁憩室等因素引起的胆管梗阻[1].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观察及护理
我科自1999年10月~2000年5月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232例
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m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性[1]优势.为患者的疾病治疗减少了手术的巨大痛苦,自1998~2006年的采用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32例,疗效满意.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的价值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治疗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JPDD)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149例合并 JPDD 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 sEST+EPBD 组60例,EST 组89例。比较两组的 ERCP 成功率和一次性取石成功率,血清 TBil 和 DBil 水平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 t 检验。结果 sEST+EPBD 组的 ERCP 成功率为100.0%(60/60),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91.7%(55/60);EST 组的 ERCP 成功率为98.9%(88/89),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77.5%(69/89);两组 ERCP 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 =0.410);前者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P =0.020)。sEST+EPBD 组术后血清 TBil 为(152.62±109.04)μmol/L,低于术前的(266.02±143.3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88,P <0.01);sEST+EPBD组术后血清 DBil 为(87.13±65.90)μmol/L,低于术前的(175.70±100.5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P<0.01)。EST 组术后血清 TBil 为(251.90±247.90)μmol/L,低于术前的(340.20±176.2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 <0.05);EST 组术后血清 DBil 为(168.10±140.60)μmol/L,低于术前的(228.40±139.6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P =0.005)。sEST+EPBD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5/60),低于 EST 组的20.2%(1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P =0.049)。结论sEST+EPBD治疗合并 JPDD 的胆总管结石,可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肝外胆管结石
-
经皮经肠胆管引流(PDBD)在胆总管一期缝合中的应用
胆总管结石是胆道外科的常见疾患,约占全部胆系结石的25%.近年来,随着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后取石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胆总管结石可以通过上述微创方法而治愈.但由于受适应证和微创技术本身的限制,仍有大约16%的胆总管结石需要行传统的开腹胆总管探查术(OCBDE),因此,仍有必要对传统的开腹胆总管探查术中的某些细节进行探讨和改进.本文结合我院近五年来72例开腹胆总管探查术中28例应用PDBD配合下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情况,来探讨经皮经肠胆管引流(PDBD)在胆总管一期缝合中的应用价值.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老年胆胰疾病112例临床分析
胆道系统的结石、狭窄、肿瘤等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通常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自开展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以来,这些疾病的诊治有了很大进展.
-
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管合并胆囊结石37例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采用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LC)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对年龄轻的患者,须尽量保持乳头括约肌的完整性,而扁平样小乳头、憩室内乳头及乳头周围巨大憩室行EST发生穿孔的危险较大.我院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EPBD)取石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LC),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298例体会
我院1997年5月至2003年4月成功对2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治疗.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
经内镜治疗大于1.0 cm的胆总管结石
直径≤1.0 cm的胆总管结石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后可用取石网篮直接取出,操作较简单,取石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而直径大于1.0 cm的结石,必须碎石后取出,增加了操作难度、手术风险,并发症的发生率高[1].本文总结本院近年来37例1.0 cm以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
胆总管内取出果皮一例
患者男,81岁,因上腹痛、呕吐6 h入院.5个月前曾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胆总管内取出4枚直径1.2~1.5 cm结石.平素有食带皮苹果习惯.体检:巩膜黄染,上腹压痛(+),肝区叩痛(+).血丙氨酸转移酶279 U/L,门冬氨酸转移酶434 U/L,碱性磷酸酶114 U/L,γ-谷氨酰转肽酶102 U/L,总胆红素75.8 μmol/L.
-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327例临床分析
随着ERCP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已成为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的特点.我院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行内镜胆总管取石32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