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是细胞角蛋白18片段上的M3抗原决定簇,恶性上皮肿瘤患者存在细胞角蛋白18的过度表达并被释放到血清中,TPS可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特异性标志物,反映上皮性肿瘤细胞在体内增殖和分裂的活性情况.研究表明血清TPS测定在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预测复发和转移、评价预后等方面有独特价值,已广泛应用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及宫颈癌等上皮性恶性肿瘤,本文就TpS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儿童涎腺恶性肌上皮瘤1例
患儿,男性.主因左颈部包块6年,3次手术切除3次复发,于1999年12月28日收入我科.1993年底无意中发现患儿左颈部黄豆大小包块,6个月后长至杏核大小,在当地县医院行包块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单形性腺瘤".1995年5月第1次复发,即在当地行第2次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但我院病理会诊诊断为"恶性肌上皮瘤".光镜下见大量上皮性肿瘤细胞呈巢状排列,浆细胞样组织及胞浆空淡细胞,S100染色阳性.
-
涎腺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
涎腺未分化癌是指发生于涎腺的上皮结构的恶性肿瘤,分化极差,大部分来源于导管上皮,光镜下缺乏任何表现型,无法纳入其它任何癌的分型中.而伴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with lymphoid stroma,UCLS)是涎腺未分化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其特征性病理表现为:合胞体型的上皮性肿瘤细胞岛,为大量淋巴样间质分隔[1].这种肿瘤较少见,主要发生于蒙古人种,预后较其它类型的未分化癌稍好,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关系密切.本文就其研究历史、临床与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病因学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
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1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的治疗EGFR是一种分子质量170 KD的跨膜糖蛋白,它可与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组合并启动细胞核内的相关基因.这种受体在多种上皮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而言,鳞癌的表达率高达85%,腺癌的表达率约为65%.EG-FR的表达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动性、黏连性、侵袭性、凋亡抑制和血管生成相关,同时也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生存期、预后以及对治疗反应相关[1].
-
共刺激分子CD4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生物学意义
TNF/TNFR超家族成员中的CD40/CD40L分子因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作用和疾病的密切关系而备受瞩目,成为免疫学及肿瘤免疫研究中的热点.在人类的恶性肿瘤中,大多数的恶性淋巴细胞性肿瘤都表达CD40分子,但CD40在上皮性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得很少,本文研究CD40在乳腺癌细胞株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而探讨CD40作为靶分子在乳腺癌生物治疗中的可行性.
-
乳腺癌肉瘤1例报告
患者,女,45岁.10年前无意发现左侧乳房肿物,直径约1 cm大小,无疼痛,未作任何治疗; 近3个月肿物明显增大,并伴局部轻度胀痛和乳头少量淡红色溢液,同时发现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而入院.查体: 双侧乳腺不对称,左乳房外下象限触及肿物一个,直径6 cm,质地较硬,边界清,活动度差,拟诊为乳腺癌,行肿物及乳腺单纯切除术.病理报告: 肉眼观肿瘤实性,灰白、灰黄色,质中,无包膜.镜下见: 肿物组织由上皮性和间叶性两种肿瘤细胞混合构成.上皮性肿瘤细胞呈腺管状、巢状及片块状排列,细胞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 肉瘤组织由梭形肿瘤细胞和组织细胞样肿瘤细胞构成,细胞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多见.免疫组化染色: 上皮性肿瘤细胞呈EMA(+)、Vimentin(-); 肉瘤细胞Vimentin、CD68均呈(+)和EMA、S100、desmin和Myoglobin均呈(-).病理诊断为左侧乳腺癌肉瘤,同侧腋下淋巴结癌组织转移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