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心病泵衰竭治疗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及冠心病心脏直视低心输出量的泵衰竭患者,在单纯药物治疗下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高达80%~100%[1].近年来不断有临床试验证实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等辅助循环手段的应用,对提高这类疾病的疗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收集了2003年12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内外科应用IABP者21例,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
经皮心肺辅助循环在急重症心肺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经皮心肺辅助循环(PCPS)的治疗已成为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它使得一些普通治疗中无法逆转的心肺疾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而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趋降低.浙江省人民医院自2004年12月至2010年9月应用PCPS,治疗13例难治性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及危重冠心病心脏介入治疗的术中保护,现报道如下.
-
搏动性导管泵在绵羊心脏复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搏动性导管(pulsatile catheter, PUCA)泵在心脏复苏中的应用,为临床抢救心跳骤停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健康绵羊11只,致室颤心脏停跳行心脏复苏,根据有无PUCA泵辅助及辅助是否及时分三组:无辅助(n=3)、延迟辅助(n=2)和即时辅助(n=6),记录并比较3组复苏所持续时间和成败率.分别于复苏后5 min、60 min和180 min监测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无辅助、延迟辅助和即时辅助复苏持续时间分别为(38.3±5.8) min、(43.5±9.2) min和(48.7±23.8) min,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成败比分别为0/3、0/2和5/1,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苏成功的5只绵羊在支持期间血流动力学逐步恢复并趋向稳定,血压在辅助180 min与5 min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中,在PUCA泵即时辅助下行心脏复苏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并能恢复和稳定复苏动物的血流动力学;该结果可望拓展PUCA泵在临床上新的应用.
-
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护理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是目前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左心衰患者常用的机械性辅助循环方法之一,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增加,改善外周循环,减少主动脉舒张末期容量及心脏收缩时的左心室后负荷,从而增加心排血量,减少心肌氧耗,可明显改善心肌氧供及心功能情况[1].我科自1998年11月~2001年8月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治疗了7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并发重症急性左心衰及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
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的护理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自20世纪60年代使用以来,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临时性辅助循环方法,对治疗心脏低心排征的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任何药物.工作机理是在心脏舒张末期,迅速充盈气囊,主动脉舒张压升高,冠状动脉流量增加,心肌供血增加.心脏收缩前,气囊排气,主动脉压力下降,心脏后负荷下降,心脏射血阻力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1].在诊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水平是治疗成功的保证,现将我院2例应用IABP的护理报告如下.
-
经皮心肺辅助循环治疗重症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七例
急性重症心肌炎起病急,病情凶险.一旦出现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而经皮心肺辅助循环系统(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system,PCPS)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有效的床旁辅助循环支持系统,对重症心肌炎的治疗己取得越来越多医生的关注.浙江省人民医院自2006年12月至2012年6月应用PCPS治疗重症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例7例,现报道如下.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策略:争议与思考
毫无疑义,经过近30多年的研究,我们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发病机制和再灌注策略有了深刻的认识.冠状动脉血栓性完全阻塞是STEMI的主要病因,为此,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 STEMI处理指南[1]、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STEMI患者处理指南[2]和2010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3]均推荐,在有条件的医院,优先采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早期、快速和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是改善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然而,如何进一步优化直接PCI尚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提供证据.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辅助循环 抗栓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机械循环辅助治疗进展
机械循环辅助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保证再灌注治疗的实施.循环辅助装置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应用为成熟,但支持强度、效果有限;心室辅助装置能提供长时间较强的循环支持,疗效肯定,但费用高,并发症较多;新的短期循环支持系统可经皮穿刺植入,创伤小且无需体外循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
“同心Demo4”心室辅助装置动物存活实验研究
目的:心室辅助装置治疗终末期心衰具有较高临床价值,但前期需做动物存活实验来测试血液相容性和在体可靠性,以减少潜在的出血、血栓、感染及多器官衰竭等并发症。苏州同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在前期样机基础上新研发的以电磁悬浮驱动的第三代无轴承心室辅助装置“同心Demo4”,内部结构设计先进,体积小,质量轻,且前期CFD分析表明其具有很好的血液相容性能。本研究拟在体外溶血实验基础上将“同心Demo4”植入动物体内,进行中长期在体辅助循环,观察实验动物的存活状态,评估血泵血液相容性、在体可靠性以及对实验动物终末器官的影响。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是临床常见的辅助循环方法,主要用于心功能不全等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治疗,早是由Harke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1]。1962年, Mouloupulos[2]首次通过动物实验成功实施了心电同步反搏辅助循环;1967年,Kantrowitz首次在临床上应用IABP成功救治了一名急性心源性休克的患者[3]。大量临床研究表明[4],IABP是心脏功能衰竭首选机械性循环辅助方式,治疗效果优于药物,但IABP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5],约为4.7%~31.0%,包括感染、下肢缺血性并发症、非缺血性血管并发症、球囊破裂、气囊位置错误等。临床对IABP并发症的术后监测指标和护理尤为重要,现综述如下。
-
老年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
目的 探讨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效果. 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2006年6月入院的98例(年龄≥65岁)冠心病(冠心病组)和20例非冠心病(非冠心病组)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118例患者死亡37例,总病死率为31.36%,其中冠心病组患者死亡23例,病死率为23.47%,非冠心病组患者死亡14例,病死率为70.00%.术前应用IABP的冠心病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为6.45%,明显低于术中和术后应用IABP的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12例(30.00%)和9例(33.33%)]. 结论 老年高危冠心病患者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IAB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循环方式,可以降低病死率.
-
离心泵辅助循环5例报告
目的评估离心泵在临床辅助循环手术中的使用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应用离心泵进行辅助循环的病例资料.其中心脏移植术后行右心辅助1例;左心转流下行降主动脉手术4例.结果 5例患者均顺利脱离辅助循环,其中右心辅助时间长达120小时.结论离心泵辅助循环的应用,使心脏移植术后肺动脉高压、降主动脉瘤和一些晚期食管癌侵及降主动脉的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
-
长时间滚压泵辅助循环管理体会
目的 总结本院51例心脏术后心脏和/或肺功能不全滚压泵长时间辅助循环(VAD)管理经验.方法 51例心脏术后患者因心脏和/或肺功能不全而难以脱离体外循环,采用滚压泵进行长时间心肺功能辅助,根据患者心肺功能状态分别采用全心辅助和单纯左心辅助两种辅助方式,辅助期间尽可能提供满意的灌注流量,重视各种脏器保护,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妥善调节前后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 全心辅助43例(其中单纯呼吸功能不全13例,全心功能不全27例,呼吸功能不全合并左心功能不全3例),单纯左心辅助8例.VAD时间360~1020(679±29)min,辅助后脱机或在IABP辅助下脱机并存活至出ICU 23例,辅助后不能脱机17例,辅助后脱机或在IABP辅助下脱机但术后10 d内死于ICU 11例.结论 心脏术后因心肺功能不全而难以脱离体外循环时应积极对衰竭器官进行辅助.选择适当辅助方式,精心进行流量调控,妥善进行前、后负荷管理,维持稳定内环境状态,可提高辅助成功率.
-
规范发展体外膜氧合循环辅助支持
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或体外生命支持(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ELSO)技术作为一种可经皮快速置入同时提供循环和呼吸辅助的高级体外生命支持形式,广泛用于急性循环和/或呼吸衰竭、难治性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的辅助治疗.我国ECMO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短时间大有迅速普及趋势.笔者有幸与其他ECMO领域专家,参与了ECMO循环辅助项目建议书的撰写[1],这个建议书与2014年ECMO呼吸支持项目建议书一起对医疗单位开展ECMO提出了建议和要求[2].
-
左心辅助对犬内皮素、肾素及前列腺素的影响
目的了解左心辅助期间犬体内内皮素(ET)、肾素及前列腺素浓度的变化.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对8条犬行左心辅助9 h,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左心辅助前(对照组)与辅助3、6、9 h时血浆ET、肾素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浓度的变化.结果辅助期间,血浆ET浓度有升高的趋势,但与辅助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51±11)ng/L与(42±8)ng/L, t=0.926,P>0.05];肾素浓度在辅助3 h时达到高峰,与辅助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3 036±1 411)与(1 783±467)ng/L, t=5.013,P<0.01),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在辅助9 h时为(1 944±883)ng/L,与辅助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t=0.644,P>0.05);6-k-PGF1-α在辅助后3 h时明显增加,为(75±17)ng/L,与辅助前[(90±22)ng/L]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t=1.411,P<0.05),6 h达到高峰为(92±18)ng/L(t=3.533, P<0.01),9 h时下降为(90±22)ng/L(t=2.516,P<0.05).结论在9 h左心辅助期间,血浆中ET并无明显减少;血管内皮释放肾素有短暂增加;前列腺素呈持续性增加.
-
高危病人心脏手术后应用辅助循环的效果
年龄>70岁、左室功能差[左室射血分数(EF)<0.40]、心肌梗死并室壁瘤或瓣膜关闭不全、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均为心脏手术高危病人[1].这类病人心脏术后如并发低心输出量综合征(LCOS)死亡率极高.辅助循环技术是治疗LCOS的有效措施,可使其生存率达到30%~50%[2,3].1997年7月至2000年12月我们采用辅助循环技术治疗14例LCOS病人,7例痊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
心室辅助前后心肌间质改变与预后
目的 探讨心室辅助前、后心肌胶原含量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心室辅助后病人是否心脏移植分为移植组和撤离组,取左心室心肌行心肌胶原(Sircol法及羟脯氨酸定量)和蛋白测定,比较心室辅助前、后胶原及蛋白含量的差异与不同预后病人的关系.结果 心室辅助前,除总羟脯氨酸外,两种预后病人的胶原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离组明显高于移植组;撤离组蛋白质含量甚至高于移植组的辅助后测定值(P<0.05).移植组心室辅助后盐溶胶原及蛋白质和总羟脯氨酸含量较辅助前增加(P<0.05).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病人心肌间质重塑的含义不同,部分胶原及蛋白质含量增加可能与良好预后有关;心室辅助改善心功能的机制可能与间质胶原改变有关.
-
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2005热点追踪(二)
8 ECMO--中国本世纪体外循环的机遇与挑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龙村教授介绍了他们8个多月来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疗法(简称ECMO)工作的情况.他认为中国心脏外科目前亟需上两个台阶,一个是心脏移植,一个是辅助循环.ECMO对于心脏的作用:有效维持循环,让心脏充分休息,同时把常规抢救用药全部减下来.它适用于心脏术后ICU,只做一两个小时.目前国际心脏术后ECMO成功率并不是很高,成人33%,小孩45%.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并发症比较高,二是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无可救药.阜外医院ECMO"战车"设计原来规模比较大,现在改造后在救护车上也可以做ECMO.电源可以维持4小时.
-
机械循环辅助的现状与展望——“新进展、新设备、新思路”
机械循环辅助(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是一种治疗严重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长期置入应用MCS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已经被解决,而且包括REMATCH在内的很多临床调查均证实,MCS在提高此类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因此,MCS不应再被仅仅作为等待其他治疗过程中的过渡治疗手段,而应该扩大其应用范围.要达到上述目的,则应该研制和应用更为新式的设备.目前,较新式的设备有连续血流的轴流泵(continuous-flow pump)、新一代的离心泵(centrifugal pump)及全人工心脏(total artificial heart,TAH)等.统计资料显示,现有的治疗方法对于在自己家中接受护理的心衰患者,以及因大面积心梗而面临死亡的患者疗效不理想.新生的并不断完善的MCS技术为这些在绝望中挣扎的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1].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应用问答
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应用现状?1953年,Kantrowitz首先提出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作为一种辅助循环措施的基本概念.直到1968年,这一概念才在心源性休克的病人中使用.初,由于血运重建术没有普遍展开,IABP虽可以暂时明显改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但并不能降低病人的住院死亡率,80年代以后,随着溶栓治疗、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的广泛展开,应用IABP都取得了明显的得益.目前,IABP这一"生命之桥”正广泛地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大型手术和体外循环等不同临床危重情况的循环支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