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体系结构和诊治进展
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三分之一[1-2],依据是否继发于结肠息肉病,遗传性结直肠癌可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 HNPCC)和遗传性结肠息肉病( hereditary colorectal polyposis)两大类[3]。而遗传性结肠息肉病又依据病理类型的不同可分为腺瘤性息肉病综合征和错构瘤息肉病综合征两类,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基因相关性息肉病( M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遗传性色素沉着-消化系息肉病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 )、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 familial juvenile polyposis coli ,FJPC)、PTEN基因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错构瘤综合征( PTEN hamartoma tumor syndrome , PHTS)、遗传性混合息肉病综合征( hereditary mixed polyposis syndrome ,HMPS)等一系列疾病(图1)。由于遗传病因特殊、病理特点突出,遗传性结直肠癌是目前临床肿瘤学研究的热点[4]。笔者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体系结构和诊治进展加以系统总结,以加深临床医生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认识,提高对上述疾病的诊治能力。
-
从结直肠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的基因印迹缺失研究得到的启示
结直肠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据统计,2007年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4位[1].尽管几十年来,结直肠癌的诊治和预防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它的十年生存率仍较低,预后不理想.2007年,在美国由结直肠癌导致的病死人数在所有肿瘤中占第2位.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只占所有大肠癌的5%~10%.对于大多数散发性结直肠癌而言,尽管与其发生发展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已经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主导肿瘤发生发展的确切分子生物学机制仍未能阐明.
-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遗传性结直肠癌根据有无息肉大致可分为2类,第1类是以息肉病为特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第2类为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本共识主要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综合征、息肉病性综合征以及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等3部分,分别针对各个遗传综合征的定义、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以及随访监测策略展开阐述和推荐.除了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更强调防治结合,注重对家系成员的遗传筛查和监测随访.希望通过专家共识的制订,推动全国临床工作者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认识和多学科参与的规范化诊治,终有效提高中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水平.
-
Lynch综合征的诊治进展和家系管理
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是遗传性结直肠癌中常见(约占5%)的一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错配修复基因的种系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是其区别于其他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两大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诊断和治疗上,LS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有一定的区别;此外除了患者本人的诊断和治疗,整个家系的管理也至关重要。此类疾病应当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本文对LS的初定义、诊断标准和筛查标准的变迁、新治疗进展和家系管理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了解LS,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以及对其家系成员适当的干预和监控,尽可能降低患癌风险。
-
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基础诊断及其临床防治
结直肠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普通人群中患结直肠癌的几率约为5%~ 6%[1],按流行病学分类,结直肠癌分为遗传性结直肠癌和散发性结直肠癌,其中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结直肠癌发病总人数的20%,遗传性结直肠癌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疾病 ,目前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机制.遗传性结直肠癌分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性结直肠癌和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两类,其特点是具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2-4].本文从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病的分子机制重点阐述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临床防治.
-
结直肠癌相关的DNA错配修复基因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遗传性结直肠癌有两种:一种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 posis,FAP),另外一种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HNPCC).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即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RC).研究发现:在HNPCC和部分SRC发生的早期主要是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起决定作用,从而使肿瘤的发展按照复制错误(replication error,RER)路径进行的;DNA错配修复基因既非癌基因,也非抑癌基因,是另一类肿瘤相关基因,这是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之后, 在肿瘤发病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又一重大进展[1].
-
MYH相关性息肉病的研究进展
从遗传学角度,结直肠癌可以分为遗传性(约占25%)和非遗传性(约占75%)两种.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1)由APC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约占结直肠癌的1%~([1,2]);(2)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占5%~10%~([3,4])0;(3)还有一部分当前尚无法确定病名或类型的呈家族性聚集的结直肠癌,统称为家族性大肠癌;(4)幼年性息肉病(J-P综合征)等少见遗传性综合征,占1%以下.
-
遗传性结直肠癌基因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规范化问题
遗传性结直肠癌是一类多因素遗传特征家族性疾病,包括Lynch综合征、家族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MYH相关性息肉,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5%.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是因无效的错误配对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而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一系列相关癌症,常由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突变引起.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APC基因突变引起的广泛性结肠息肉病.而MUTYH基因突变可引起MYH相关性息肉(M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为了规范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分子诊断技术流程,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制定检测大纲以供各相关实验室参考.本文对该大纲进行归纳并结合我国的大纲进行讨论.
-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诊治进展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o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突变,DNA复制时错配修复系统功能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HNPCC是临床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5%~15%[1].
-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治疗指南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推荐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1、在治疗前先就本病的性质、病史、肠外表现以及需要服从治疗和监测进行咨询.
-
遗传性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途径
遗传性结直肠癌是指有家族遗传史或家族遗传背景的一类结直肠癌.遗传性结直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5%~20%,其中1%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4%~5%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其他为"家族性结直肠癌".近来有学者将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也列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一种.遗传性结直肠癌由于其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为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生提供了极佳的模型.对FAP、HNPCC、PJS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在分子水平揭示其发生,指导其临床治疗,而且可以揭示散发结直肠癌的发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