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冠心病凝血纤溶活性变化的研究
为探讨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本研究测定了50例健康老年人和80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DD、Fg含量及PT、APTT,并进行比较分析.
-
双胎之一宫内死胎获活胎2例
一、病情摘要病例1 患者29岁,孕1产0.因宫内孕30周+1,双胎之一宫内死胎于1997年7月29日收入院.停经8周时B超检查为双胎妊娠,孕期平顺.入院前产检一侧胎心难以闻及,B超检查诊断双胎之一宫内死胎.入院查体:宫高30cm,腹围89cm,双胎,头-臀位,一侧胎心136次/分,另一侧胎心未闻及.常规辅助检查(-),行期待治疗.方法:①每3~5 d测血常规、凝血检查1次,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3P试验、凝血时间测定及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测定;②每周行B超检查及胎心监护1次,了解存活儿生长发育、脐带、胎盘和有无宫内缺氧、感染情况;③促胎儿肺成熟及宫内发育.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氨基酸、VitC、丹参等.保胎至孕34周+4时,母体血小板计数由入院130×109/L,下降为86×109/L.估计此时胎儿已能宫外存活,于8月29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取出一活男婴,Apgar评分1 min和5 min各评10分,体重2 300 g,身长48cm,外观无畸形,发育较好.
-
071 Cushing病治愈5 a后高心血管病风险因子持续存在
[英]/Colao A…//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2664~2672观察治愈5 a的Cushing病(CD)人高心血管风险因子及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消失。资料及方法 手术治愈5 a的15例CD病人,男3女12,年龄20~50岁。设两组对照:①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②体重指数(BMI)相匹配的健康对照。测受试者BMI、腰臀比(W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每30 min的血糖及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脂蛋白(a)[Lp(a)]。通过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肌层厚度(IMT),收缩和舒张的两肌层间距离(SMM/DMM),动脉直径(SLD、DLD),血流峰速(SPV、DPV)及扩张系数(DC)来反应颈动脉壁厚度、管腔大小及扩张性,同时测定硬化斑块的位置及大小。结果 观察组BMI大于对照1组(P<0.001);WHR、DBP比对照1(P<0.001;P<0.05)、2组(P均<0.05)高,而SBP比1组(P<0.005)高。FPG及空腹胰岛素明显高于1组(P<0.001;P<0.05),而OGTT各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高于两对照组(P<0.05);HDL低于1、2组(P均<0.05),总胆固醇及LDL高于1组(P<0.05;P<0.01);纤维蛋白原比1、2组(P<0.01;P<0.05)高;Lp(a)高于1组(P<0.05);TG、PT、aPTT三组相似。观察组的颈动脉IMT、DPV高于两对照组,而DLD低于对照组,SPV高于1组(P<0.05)而SLD低于1组(P<0.001),MMS及MMD三组相近。观察组4例可触及边界清楚的颈动脉斑块(26.7%)、1组无(P<0.05)。术后立即出现皮质功能低下(低功)与未出现低功者在超声检查各参数间无差别。WHR与DBP、血糖、TG、总胆固醇、右颈动脉IMT显著相关;空腹胰岛素与血糖、DBP、TG、左右颈动脉IMT相关;左右颈动脉DC与CD的病程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示WHR与空腹胰岛素互为对方的好预测指标。结论即使CD治愈后5 a,其动脉硬化发病率仍很高,并维持有CD活动期时高的心血管风险因子,这可能与患者仍具有持续的腹型肥胖及胰岛素抵抗有关。(杨 杰 李绍生摘 杨远林校)
-
临床血栓与止血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探讨
利用血凝分析仪进行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FIB)]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抗凝药剂量监测及预后分析,准确的检测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将实际工作中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中全程质量控制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
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一例
患儿男,3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热、抽搐、拒奶、呕吐2 d,伴阵发性右侧肢体抽动2 d.体检:前囟隆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注射孔处出血不止,肌张力增高.实验室检查:WBC 3.9×109/L,RBC 3.68×1012/L,Hb 103 g/L,Plt 230×109/L.凝血酶时间 7 s,凝血酶原时间 17 s,活化部分凝血46 s.
-
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误诊结节性红斑1例
患者,男,59岁,主因双下肢皮肤反复起红斑、结节伴发热8月余,于2011年1月初入院治疗,患者于2010年7月左小腿出现皮下结节伴疼痛及发热,经当地医院给予地塞米松10mg 静点,连续治疗1周,发热症状得到缓解,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红斑及小叶性脂膜炎,多次查血常规、肾功能、血沉、补体C3、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均正常,肝功能异常,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好转3周后出院.近日双下肢皮肤出现红斑,伴发热,热型不规则并频繁出现鼻出血,体温多波动在38℃左右,来我院就诊,给予治疗.体格检查:体温38.7℃,心率110次/分,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可触及2㎝,质地中等,无触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情况:双小腿胫前内侧,见数个大小不等红色斑块及瘀斑,浸润明显,皮温升高,有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WBC 1/日 2.58×109/L,Hb 91.4g/L,PLT 6.2×109/L,丙氨酸转氨酶(ALT)100U/L,正常值<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78U/T,正常值<40 U/L,白蛋白36.5 g/L,正常值38-51 g/L,凝血三项时间均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16.3s,正常值11-13s,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46.3 s,正常值37.5±2.8 s,凝血酶时间(TT)29.2 s,正常值16-18 s,血培养无细菌生长.腹部B超检查示脾大,胸部X线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