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血缘异基因脐血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临床研究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血液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干细胞的获得是HSCT的前提,脐血含有丰富的HSC,可重建造血与免疫,因而应用脐血治疗血液恶性肿瘤近年受到广泛重视,我们曾报告17例非血缘异基因脐血移植(UCBT)临床疗效[1],在延长了观察时间后,又继续分析本所自2000年3月至2002年9月45例UCBT应用于临床治疗血液恶性疾病情况,现报告如下.
-
应重视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传统意义上,真菌感染属于皮肤科大夫的诊治范围,但近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深部真菌感染已成为血液科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值得高度重视.随着血液恶性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的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治疗(BMT)的研究开展,使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期得到明显改善.
-
造血干细胞移植:告别供者来源困难的时代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恶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其前提是找到合适的供者.几十年来,供者来源困难一直是限制本项技术广泛应用的技术瓶颈.为此,全世界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者致力于从多方面、多层次解决此问题.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致肝损害患者行鼻胆管引流的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恶性疾病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并发症和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1].因此,处理好重症GVHD,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降低移植病死率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鼻胆管引流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GVHD、全身皮肤黏膜出现严重黄疸和肝功能损害的治疗和护理,总结护理经验,以提高移植的存活率.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对4例重症GVHD肝损害的患者行鼻胆管引流治疗及护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浆细胞恶性疾病.在美国其发病率为3/10万,已超过白血病,仅次于淋巴瘤,居血液恶性疾病的第2位.
-
EPO联合G-CSF治疗血液恶性疾病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血液恶性疾病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6月~2014年5月接诊的血液恶性疾病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28例)与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取G-CSF治疗,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EPO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皆有一定上升,其中研究组三个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小板计数与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较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恶性疾病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予以 EPO 联合 G-CSF 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并提升全血细胞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借鉴。
-
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研究进展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异质性的血液恶性疾病.目前经典诱导化学治疗(化疗)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可达70%~80%,约10%~40%AML患者诱导治疗失败,其定义包括诱导化疗后3~5周骨髓原始细胞仍>25%或下降幅度<50%或2疗程诱导化疗仍无法获得缓解(骨髓原始细胞>5%).诱导治疗获得CR后的AML患者仅接受化疗巩固治疗,约50%成人AML、80%~90%老年AML患者将复发,并终成为对化疗耐药的难治病例.国内外学术界对难治性AML的规范化定义主要包括诱导治疗失败、第1次复发后早期复发(6个月或12个月)、第1次复发后再诱导化疗未缓解、多次复发等.难治AML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治疗反应率低,预后不良,因此也是临床研究的关注点之一[1-2].
-
血液恶性疾病严重细菌感染的诊治特点
感染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共同课题,感染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病原菌、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抗生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血液恶性疾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原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低下,接受多种抗肿瘤药物治疗后,免疫力更加低下,极易发生细菌感染.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普及和化疗的进展,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明显提高.在移植预处理和化疗的过程中,特别在粒细胞减少时发生的感染,由于患者的免疫力极低,病原菌及感染灶常不明确,感染程度重,成为治疗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
-
6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肝功能异常分析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常见的血液恶性疾病,亦是目前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的恶性疾病.通过正规化疗,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已达80%,但在长期化疗药物治疗中,常常由于肝功能异常而中断治疗,影响化疗.现就我院近3年收治的140例ALL患儿中至少1次出现肝功异常的66例进行临床分析,以确定病因,采取不同对策,提高疗效及长期无病生存率.
-
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对血液恶性疾病化疗患者癌症相关性乏力干预效果观察
乏力是血液病患者在化疗、放疗治疗期间常见的症状之一,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对癌症相关性乏力(CRF)的定义为:一种持续的主观疲劳感觉,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干扰正常生活。研究[1]表明,肿瘤化疗或放疗所致的乏力症状发生率高达9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对血液病化疗CRF患者采用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
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预后较差.近10年,随着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和硼替佐米等新药的临床应用,MM患者的临床结局较前改善,生存期延长.然而,MM仍被公认是不可治愈的血液恶性疾病,大多患者终复发或耐药[1-2].
-
集落刺激因子在血液恶性疾病中的应用指南
血液恶性疾病本身或用来治疗这些疾病的强化疗方案常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由此所导致的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尤其在老年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感染实际上已成为化疗剂量受限的主要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的发生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化疗的强度,患者既往的病史和有无伴发疾患.在过去十多年中,许多临床试验对集落刺激因子作为辅助治疗的潜在益处进行了研究,这其中包括改善或预防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其可能危及生命的后果,提高外周血干祖细胞(PBPC)移植和骨髓移植(BMT)的效果.这些治疗研究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
湿润烫伤膏治疗化疗药物所致的非外渗性静脉炎的效果研究
湿润烫伤膏多用于治疗各种烧、烫、灼伤,具有抗感染、止痛、收敛、去腐生肌等功能.化学治疗是目前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容易发生化学性静脉炎,加之患者病程长、用药周期短,反复静脉穿刺,使得用药静脉和周围组织产生红、肿、热、痛、血管硬化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化疗药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