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腹全胃切除术病人不置胃管的观察及护理
我院普外科自1980年以来收治248例胃底贲门癌、胃体癌和残胃癌等病人,均经手术治疗.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对198例经腹全胃切除术病人,在加强术前胃肠道准备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术前、术后均不放置胃管,结果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瘘、出血、狭窄等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
晚期胃底贲门癌介入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胃底贲门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惟一可能根治的治疗手段,对不能手术治疗的晚期胃底贲门癌如何治疗,目前方法较多,但效果都不甚理想.我们采用经股动脉插管到相应的动脉支进行局部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报告如下.
-
螺旋CT对胃底贲门癌的诊断价值
胃底贲门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其检查方法历来以钡餐造影和内窥镜检查为主要手段,自80年代后期以来,CT作为一种新型的诊断手段进入这一领域,特别是螺旋CT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胃底贲门部,CT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本研究收集了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患者的CT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胃底贲门癌CT征象及CT检查在胃底贲门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
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胃底贲门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长期以来,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及镜下活检为主要诊断手段,但CT检查既可以观察胃肠道腔内的改变,又可以观察胃肠道腔外周围结构的改变,对胃癌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螺旋CT的出现,以其优越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大限度地克服了呼吸和胃肠蠕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进一步为胃肠道病变的检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2008年1月以来我院开展了产气法螺旋CT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工作,现就该检查方法及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底贲门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胃底贲门癌CT征象及CT检查在胃底贲门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
消化道肿瘤梗阻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
消化道肿瘤梗阻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是维持正常肠道功能及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1].我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对68例消化道肿瘤梗阻患者施行肠内营养,并与传统治疗患者45例对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13例,按随机抽样方法分组.观察组68例,其中胃癌19例,食管癌25例,胃底贲门癌24例,年龄33~74岁,中位年龄53.5岁,采用早期施行肠内营养法;对照组45例,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2.5岁,对照组梗阻患者在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补充营养.2组患者年龄分布、疾病构成及手术切除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晚期肿瘤高热12例护理体会
临床上晚期肿瘤引起的发热可称为肿瘤热,体温可持续在39~40℃左右,消耗了能量,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加重了病人的悲观、消极情绪,值得重视.现将我科1995~1999年收治的癌性高热12例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7~68岁.乳腺癌4例,结肠直肠癌4例,胃及胃底贲门癌3例,腹腔平滑肌肉瘤1例.均系曾行癌根治术并进行化疗获愈出院2.5~6年的病例,再次来院时大多已属晚期,一般情况差,极度消瘦,均已卧床不起.7例有远处转移癌,6例有腹水,2例有胸腔积液.体温常高达40℃以上,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临床仅表现为出汗和发热感,其热型表现以弛张热多见,少有稽留热型.
-
肠外营养在上消化道疾病围手术期的研究及护理
肠外营养(TPN)支持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认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指[1]对术前有较严重营养不良或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影响病人进食而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我们前瞻性对40例胸外科上消化道手术病人进行研究,从而确定了肠外营养支持在上消化道手术病人的应用价值。证明了单纯应用TPN支持治疗与同时输血及大量白蛋白,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从而减少了由于输血给病人造成的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1 研究对象 患者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42~79岁,平均(56.5±7.12)岁。食管癌19例,中段7例,下段12例,胃底贲门癌9例,食管下段憩室1例。食管良性溃疡症4例,贲门失弛缓症2例,胃体癌4例,胃底溃疡并穿孔1例,胸段食管切除颈部吻合2例,食管中下段切除弓上吻合17例,食管下段切除弓下吻合5例,贲门癌根治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例,全胃切除2例,远端胃大部切除2例,Helle's手术2例。2 研究方法 将所有病人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8例,为常规TPN治疗同时使用大量白蛋白和血液(蛋白用量>50 g);对照组22例,为TPN支持治疗组(蛋白用量<20 g)。所有病人术后至少禁饮食7 d,应用TPN支持治疗,所有病人接受相同热卡、氧和输液量。
-
胃底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的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底贲门癌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 方法 1998年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159例胃底贲门癌,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81例)和肠外营养组(78例),分析两组病人术后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肠内组比肠外组缩短(P<0.01);平均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肠内组均较肠外组减少.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胃底贲门癌术后安全可行,既符合生理要求,促进肠功能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
胃底贲门癌新术式的临床应用及观察
胃癌的发病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胃底贲门癌的发病在整体胃癌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1]).传统的近段胃切除手术难以控制胃酸反流,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痛苦,重者已不能维持生存,这种情况在胃肠外科常见并且棘手.在个别大型医院的胃肠专科,全胃切除治疗胃底贲门癌已被接受,这是不得已而为之~([2]).
-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胃底贲门癌患者患者40例,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遵循随机分配的分组原则,其中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为对照组患者提供近侧胃切除术治疗,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疾病治疗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完成手术治疗3 年后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胃底贲门癌患者提供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临床疗效 胃底贲门癌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 -
环氧化酶2在胃底贲门癌及远端食管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COX-2在贲门癌及远端食管癌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手术切除的210例远端食管癌和213例胃底贲门癌标本中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远端食管癌组COX-2的表达率及强阳性率均高于胃底贲门癌组(χ2分别为14.367和63.907,P<0.05);胃底贲门癌组,COX-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肿瘤边缘;远端食管癌组,COX-2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肿瘤中心.结论 胃底贲门癌及远端食管癌可能是两种性质及起源不同的肿瘤.
-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疗效评价
目的 探究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手术运用到给胃底贲门癌患者予以治疗期间的成效.方法 抽取就诊的胃底贲门癌患者112例并分为两组,试验组56例予以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手术加以治疗,对照组56例予以规范Roux-en-Y型吻合手术实施治疗,并对比探究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的手术状况、排空时长、单次进食总量同每天进食频次、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比较表明了,试验组经过治疗以后的手术状况、排空时长、单次进食总量同每天进食频次、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好于对照组同时P<0.05.结论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手术运用到给胃底贲门癌患者予以治疗期间具备极其明显的成效,值得医学领域的大力推行及应用.
关键词: 胃底贲门癌 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 价值 -
经腹胃底贲门癌手术术式临床分析(附68例)
本院2005年6月~2008年2月经腹手术根治胃底贲门癌6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经腹手术组男42例,女26例,年龄43.5~75.0岁,平均55.5岁.
-
联合脾动脉干及脾切除在进展期胃底贲门癌根治术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底贲门癌D2根治术联合脾动脉干及脾切除术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06年106例进展期胃底贲门癌No10、No11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对比采用D2根治术与D2根治术联合脾动脉干及脾切除术后的随诊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进展期胃底贲门癌,D2根治术组58例,其中中分化腺癌14例,低分化腺癌32例,黏液腺癌12例.PT2 22例,PT3 35例,PT4 3例,术后5年生存率24.1%(14/58); D2根治术联合脾动脉干及脾切除术组48例,其中中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29例,黏液腺癌8例,鳞癌1例,PT2 18例,PT3 26例,PT4 4例,No10转移8例(16.7%),No11转移9例,术后5年生存率39.6%(19/48).结论 进展期胃底贲门癌在D2根治术基础上联合脾动脉干及脾切除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比较
目的:探讨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全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EN)对营养等状况恢复的比较分析.方法:将73例胃底贲门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37例)和PN组(36例).于术后48 h内开始给予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清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更早,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结论:胃底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
放化疗联合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27例近期疗效观察
2000年10月至2003年3月,我们采用放、化疗联合方式治疗晚期胃底贲门癌患者27例,取得了一定的近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
胃底贲门癌消化道重建术后胃排空的研究
目前胃底贲门癌消化道重建术式较多,但尚无首选术式.笔者于1997年1月~2000年12月对近端胃次全切除治疗胃底贲门癌患者术后行核素胃排空显像,以比较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后对胃排空的影响及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
高龄胃底贲门癌104例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高龄胃底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经腹手术75例,胸腹联合术19例,经胸手术10例,根治性胃切除术31例,姑息性切除66例,剖腹探查+胃造瘘术4例,剖腹探查3例.结果:术前并发症75例.病理检查为分化性腺癌64例(61.5%),淋巴结转移59例(56.7%).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57例(54.8%),死亡3例(2.9%).1年生存51例(49.0%),3年生存24例(23.1%),5年生存15例(14.4%).结论:高龄胃底贲门癌手术切除率高,根治性切除率低.手术以经腹途径较好.加强术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选择适当术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
多层螺旋CT对胃癌35例诊断及T分期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胃癌诊断及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胃癌35例CT检查资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胃癌35例中,胃底贲门部8例,胃窦部18例,弥漫浸润3例,胃小弯6例。其中有不同程度胃壁增厚或隆起33例,胃壁未发现明显异常2例,多层螺旋CT对胃癌病灶检查率为94.3%。胃癌螺旋CT与病理T分期诊断一致性为74.3%。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癌诊断有效准确,是判断胃癌术前T分期较理想的方法之一,能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 胃癌 胃底贲门癌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病理分期诊断 -
中晚期胃底贲门癌介入性治疗(附54例分析)
我院自1994年6月~1998年6月对54例中晚期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行腹腔动脉或胃左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或栓塞进行治疗,经近期随访观察,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