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三维重建下髋臼形态的测量及其意义

    作者:韩莹莹;肖成双;杨麒巍;来颖;郝爽;马鹤成;李幼琼

    目的:利用髋臼CT三维重建图像对中国人髋臼形态进行相关测量,为髋关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对96例(192侧)成年髋关节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髋臼指数(AA)、CE角、ACE角、前倾角(AVA)、外展角(ABA)和髋臼上下径(SID)参数.结果:总AA为(8.78±5.34)°,其中男性为(7.84±5.55)°,女性为(9.60±5.06)°;总CE角为(33.59±5.91)°,其中男性为(34.55±6.03)°,女性为(32.78±5.70)°;总ACE角(29.01±5.65)°,其中男性为(28.02±5.94)°,女性为(29.80±5.30)°;总AVA为(20.92±5.55)°,其中男性为(20.48±5.08)°,女性为(21.25±5.89)°;总ABA为(51.27±4.16)°,其中男性为(51.71±4.37)°,女性为(50.89±3.96)°;总SID (53.79±3.92) mm,其中男性为(56.55士2.64)mm,女性为(51.46士3.25)mm.AA、CE角、ACE角及SID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国外报道外国人髋臼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男女髋臼形态存在差异,且与外国人髋臼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国人髋臼形态学参数比单纯应用国外数据能更好地指导国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前准备以及术中操作,并对国人假体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朱涛;刘涛;方登攀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少见病例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患者经影像学诊断后行左侧腹膜后肿瘤切除+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腹膜后脂肪肉瘤,手术顺利,术后随访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临床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CT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 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腺癌囊性变1例

    作者:江海涛;谷立志;江清林

    患者,女,33岁,自述胸闷不适一个月余左侧卧位时明显.曾在一个月前诊为肺囊肿.今以肺囊肿来我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史,无手术史,无外伤史,无疫区接触史及家族遗传病史.X线检查:右肺下野中外带一薄壁环形透光影,轮廓清晰,边界光整,无分叶、大小约3.5cm×4.0cm,内无液平.与一个月前片比较无明显改变.CT检查:右下肺后基底段见一薄壁空洞影边界光整,无毛刺及分叶,大小约3.5cm×4.0cm,内无液平,局部洞壁见轻度钙化,诊断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肺囊肿.手术所见: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见有一囊性肿物,已塌陷,直径约4.0cm,累及胸膜,表面无皱缩,颜色略发白,其边缘离肺裂较近颜色深.胸部淋巴结无肿大.病理诊断:大体见病灶内有少量粉红色液性分泌物,壁为灰白色,质松软,有弹性,似鱼肉样.镜下见病灶处正常肺组织结构消失,被瘤细胞代替,瘤细胞呈腺体样排列、大小不等.核分裂可见,病断为肺腺瘤.

  • 寰枢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志业;徐爱德

    寰枢椎在整个脊柱结构中为复杂,为头颅与脊柱的移行部位,是完成头颅旋转及部分屈伸运动的重要结构.寰枢椎的畸形、损伤、炎症和肿瘤等可造成其正常解剖结构的异常,并因此而导致寰枢椎不稳,若处理不及时,随时可发生压迫脊髓的危险,甚至危及生命.故有作者把上颈椎不稳对脊髓存在的潜在危险,称之为"上颈椎危象".影像学检查能真实直观反映寰枢区正常解剖结构及病变所导致的结构关系改变,是临床上诊断寰枢区病变的主要依据之一.颈椎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在文献上有不同的名称,如旋转性脱位(半脱位),旋转性畸形,单侧性寰枢关节半脱位等.1968年Wortzman等[1]定名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rotary fixation ofthe atlantoaxial joint),并指出本病显著特点是寰枢关节固定于正常旋转运动时可到达的位置,故此名称较为合适.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起初以平片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各异,意见尚有分歧,随着CT和MRI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寰枢区影像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 脑白质疏松症

    作者:严玉宁;魏文石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1987年由Hachinski提出的一项神经影像学术语,以希腊词根leuko(白)加araiosis(稀疏)构成,用于描述脑室旁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异常CT(低密度)或MRI(T2WI高信号)表现,当然这两种技术的可测病灶(CT-LA和MRI-LA)在数量、位置、累及范围上并不完全一致[1].现将脑白质疏松症的近年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少见的肾上腺偶发瘤32例CT征象分析

    作者:徐怡;王小宁

    目的:总结少见的肾上腺偶发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如何鉴别诊断.方法:分析3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偶发肿瘤的CT资料.结果:32例中髓质脂肪瘤13例,CT值呈脂肪密度;囊肿6例,CT值呈水样密度;节细胞神经瘤4例,CT呈较低密度,可有细点状钙化及中至轻度强化;畸胎瘤2例,CT平扫时可见脂肪和钙化;淋巴瘤2例,脂肪瘤,皮质腺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和巨大淋巴结增生各1例.结论:仔细观察和综合分析各种CT征象对正确诊断肾上腺偶发肿瘤有重要价值.

  • 肾上腺病变36例的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作者:谭小欣;王小宁

    目的:为探讨肾上腺病变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对该院1996~2001年收治的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肾上腺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作了CT、MRI检查.结合病理,分析CT、MRI的影像特点.结果:腺瘤14例及肾上腺皮质增生4例,CT和MRI诊断准确率分别均为75%和 10 0%;髓样脂肪瘤10例及嗜铬细胞瘤3例,皮质腺癌2例,转移瘤3例,CT和MRI诊断准确率均为 100%.结论:薄层CT增强扫描仍为肾上腺病变影像诊断的主要方法,MRI在肾上腺病变的影像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肾CT和MR灌注成像应用进展

    作者:陈英鑫;李苏建;卢光明

    作者综述了肾CT、MR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成像特点,表明灌注成像不仅能显示病变形态学方面的改变,还能了解其功能、代谢变化的信息.灌注成像尤其在肾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和评价肿瘤血流动力学、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作者:许健;卢光明;郑玲;袁彩云;陈鹏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29例,小肠16例,大肠5例,胃肠道外2例.病理分型:良性GIST 14例,交界性10例,恶性26例,未确定3例.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占38%(20/53),腹部不适及腹痛占36%(19/53).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黏膜下富含血供的肿块,境界清晰光整,外生性为主,肿块内出血、坏死、囊性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GI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准确定位、良恶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 CT及PET/CT在诊断胸膜间皮瘤上的应用

    作者:刁强;郑玲;李林

    目的:分析胸膜间皮瘤的螺旋CT征象特点,并探讨PET/CT对胸膜间皮瘤影像学诊断的辅助补充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间经组织细胞学证实的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螺旋CT及7例患者的PET/CT检查征象. 结果: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良性7例,恶性16例.局限性结节样胸膜增厚9例,良性7例,恶性2例;14例弥漫性胸膜增厚均为恶性.应用PET/CT检查的7例患者中,排除手术可行性5例. 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胸膜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而PET/CT可更好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对恶性病例的分期更准确,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

    作者:夏文骞;鹿梅;唐兴武;高翔;肖古华;陆菁

    目的 探究与分析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我科自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CT平扫及动态增强的影像学特点,并总结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价值. 结果 18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CT平扫影像学表现为病灶类圆形,边缘光滑整齐,实质密度均匀,可有钙化点,动态增强CT扫描可见病灶呈现均匀强化的特点,CT值大可达(95. 3~109. 8)HU,病灶大增强CT值为(82. 0 ± 5. 9)HU. 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对于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肺内硬化性血管瘤的有效手段,推荐广泛使用.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与增强CT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效能对比研究

    作者:马茜;张帅;苗红;赵新光;田诗云

    目的 探讨应用钆塞酸二钠增强MR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47例,行无肝胆期和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MR和增强CT检查,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为金标准,计算各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4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病变大小为0.7~6.2 cm(2.1±0.8)cm.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胆管细胞癌15例,胆管囊腺癌1例,结肠癌肝转移8例,直肠癌肝转移3例和肝血管瘤5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肝硬化结节4例,脂肪瘤2例,腺瘤1例;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诊断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0.0%,准确度为85.1%,显著高于无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60.0%、61.7%和63.0%或增强CT检查的45.0%、48.9%和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有利于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定性诊断,值得进一步验证.

  • 重视影像学检查在肝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地位

    作者:王阁;李建

    肝占位性病变指在肝脏影像学检查中肝实质内出现的异常回声区或密度区,包括实体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和肝腺瘤,也包括囊性病变或假性占位,如肝囊肿、肝脓肿和肝棘球蚴病等。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民医疗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肝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大大提高。及时准确地诊断及鉴别诊断肝占位性病变对患者肝脏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不同检查手段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获得肝占位性病变的佳诊断路径和发展方向,为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借鉴。

  • Rathke囊肿的CT和MRI诊断

    作者:胡晓峰;程琦;金启安;王昌新;刘影;邓克学;吕维富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9例Rathke囊肿的CT及MRI资料.CT平扫发现4例为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14例为高密度.MRI平扫发现病变1例位于鞍内,18例位于鞍内并向鞍上延伸.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哑铃形,T1低信号、T2高信号有6例;T1高信号、T2等信号有5例;T1等信号、T2高信号有4例;T1等信号、T2等信号有3例;T1高信号、T2高信号有1例.19例MRI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Rathke囊肿囊液密度和信号变化多样,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对其中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 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附2例报道)

    作者:姚文君;郑穗生;杨硕

    目的 探讨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临床及影像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该院收治的2例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的CT特点,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邻近动脉相仿.结论 腹膜后Castleman病较为少见,但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 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断方法

    作者:刘阳;李西平;赵卫东

    颞下颌关节(TMJ)是位于颌面部具有转动和滑动功能的双侧联动关节,参与咀嚼、吞咽、语言等重要生理活动.TMJ疾病的发病率较高,症状复杂,病程迁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仍缺乏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对其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 医用CT、MRI及US口服对比剂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峰;姚建

    胃肠道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对胃肠道检查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为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胃肠道造影,超声,计算机体层摄影成像,核磁共振等.胃肠道作为空腔器官,单纯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难以对胃肠道结构细节进行显示,而口服对比剂的使用解决了空腔结构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故就各种类型的口服对比剂进行分析,评价其优缺点,为以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心率及心律不齐对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

    作者:李成;宋伟

    目的 研究心率快慢与心律不齐对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84例行前瞻性研究,其中女26例,男58例;平均年龄(65.37+10.44)岁.在扫描R-R间期内以5%间隔重建图像.心率变化程度以扫描期间各心率的标准差进行评价.图像质量分为四级(1级无运动伪影,-4级不能诊断).对心率快慢及心律变化程度与图像质量的关系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扫描时平均心率为(74.63±11.33)次/min,心律变化为(3.52±2.41)次/min.1 836个节段中有1 821个节段为可诊断图像.右冠状动脉与前降支图像质量与心率快慢无相关性.左旋支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增快而变差(r=0.384,P<0.05).心律不齐程度对图像质量有明显影响(r=0.710,P<0.001).在心率>80次/min时,佳重建时相由舒张期改为收缩期.结论 64排CT可在高心率条件下提供可诊断图像,但适当控制心率,可以明显改善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R及CT诊断的对比分析

    作者:赵颖;郭会利

    为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CR及CT诊断特点,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回顾性分析76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R及CT表现特点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显示AS骶髂关节病变的CR正位及斜位片表现特点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致密硬化、囊变及关节强直;CT表现特点为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滑膜部髂骨侧,软骨钙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及面下骨质结构囊变、硬化以及骶髂韧带钙化.表明CR正位及斜位片可以显示骶髂关节的全貌,并能排除其他病变,对Ⅲ、Ⅳ级的AS可以明确诊断,但对≤Ⅱ级的AS难以显示;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AS的骶髂关节病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够显示CR片难以显示的早期病变,便于测量,能够对AS准确分级,是诊断AS的主要检查方法.

  • PET-CT观察矽肺动物模型可行性研究

    作者:黄明;张应洵;陆丰荣;宋向荣;燕玲;李瑞文;黄永顺;曾小菁;黄汉林

    目的 探讨采用小动物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体层扫描(CT)动态观察活体大鼠矽肺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SD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一次性气管内注入质量浓度为30 g/L的矽尘混悬液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2组大鼠均于造模后第1、2、3、4、6、8和12周分别随机选取6只,以小动物PET-CT进行肺部CT检查并检测CT值,同时进行PET检查并检测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标准化摄取值(SUV).扫描后处死大鼠,检测肺脏脏器系数,进行肺脏病理组织学观察,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IL-1)和肺组织羟脯氨酸(HYP)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肺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在早期表现为肺组织炎症性渗出,随着时间延长,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而肺间质纤维化逐渐明显;PET-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基本一致.模型组大鼠肺部SUV在第1~3周3个时间点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且在第1~4周随染尘时间的增加而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肺部CT值在7个时间点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且在第1~6周随染尘时间的增加而下降(P<0.05),在第6~12周随染尘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肺脏脏器系数和肺组织HYP水平在7个时间点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且在第1~4周肺脏脏器系数随染尘时间的增加而下降(P<0.05),在第6~12周肺组织HYP水平随染尘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5).除第3和4周外,模型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在其余5个时间点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且在第1~4周随染尘时间的增加而下降(P<0.05),在第4~8周随染尘时间的增加而升高(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1水平在第1~4周4个时间点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且随染尘时间的增加而下降(P<0.05).结论 小动物PET-CT可有效观察活体矽肺模型大鼠肺部早期炎症和晚期纤维化,可作为动态追踪矽肺大鼠模型肺部损伤的检测方法.

55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