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扛不住的“控”心情
火车控、空巢控、化妆控、送礼控……"控"是一种新式的社会认知的自我投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护师李琦指出,人们沉浸其中,似乎被其所役,但实际上"所役"等同于"所自役",如果调试不好,很可能会将这种负面情绪延续到假日之后.火车控:0.65米的"私人疆域"几乎打不进的订票电话,排二小时长队取票,拥挤的跨省长途火车厢……在广东省打工的小伙子李俊瑶,每次长假期间都会让他出现"心理恐慌征".这不,整个五一假期,小李的生活都被乏力、持续性精神紧张、焦虑甚至失眠包围着.
-
远离“人造皱纹”
从人类生理学角度看,皱纹无愧于人类生长过程中由盛及衰的神奇先行者.人在25岁时,往往是社会认知、自我感觉还处于蓬勃向上的成长期,而此时,悄然爬上前额、下眼睑的浅细皱纹已在无声地暗示:你已达到成长的峰值,开始衰老了.尽管这时的人们对自己走向衰老还浑然不知.但到了30岁,当眼角出现放射状的鱼尾纹时,人们才会有所伤怀:难道我已进入中年,开始衰老了吗?
-
抑郁症患者面部表情加工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研究从社会认知的视角,探讨了抑郁症患者如何理解和响应他人想法和感受.文章通过检验抑郁症患者社会认知加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为其社会认知的神经相关知识提供广泛共识,可以帮助提高这些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干预.
-
O~1岁婴儿社会行为异常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社会性是人在社会存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它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发展的结果.从出生起,婴儿就开始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友善地寻求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通过不断地与他人、环境进行互动,婴儿逐渐学会与人交往,了解社会规范,学习社会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以后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做充分的准备.早期社会性的发展决定了婴儿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基调,是个体性格、情绪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早期社会性发展的组成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6个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1].本文以0~1岁婴儿社会行为发展为例,旨在通过对0~1岁婴儿社会行为发展的概况、日常观察测评的方法和分析、早期干预措施的介绍,给卫生和计划生育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
从社会认知角度浅析中医药文化传播
传播中医药文化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分析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及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分析传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策略:扶持中医药事业,完善中医教育体制;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借助中医药品牌效应以及借助互联网+的时代优势。
-
学习困难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
目的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现状,重点阐释学习困难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及其社会认知发展的过程--社会信息加工各阶段的特点.方法利用文献法整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学习困难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的某些方面存在缺陷.结论学习困难儿童的自我概念存在明显的消极倾向,且在接纳与理解社会信息以及运用社会技能方面存在障碍.
-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移情
移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情感反应,主要包括情感移情与认知移情两个方面。本文回顾了近几年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对移情加工路径、镜像神经系统、厌恶、疼痛的研究,并对移情的未来研究做出展望。
-
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加工缺陷与社会认知障碍的关系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障碍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这种社会认知障碍与患者的面孔加工缺陷密切相关。患者的面孔局部特征加工与构型加工受损影响其身份识别,这些加工缺陷与其心理理论、归因风格方面的社会认知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患者的表情识别缺陷与其情绪知觉、归因风格、社会知觉方面的社会认知功能异常有关。但患者异常扫描策略与面孔加工缺陷的关系、表情识别缺陷的原因、不同亚类型间社会认知障碍的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高生态效度的双脑神经反馈平台
作者提出了脑间耦合神经反馈的新概念,推动单脑神经反馈向双脑神经反馈的跨越.文中介绍基于近红外光学脑成像技术(fNIRS)的高生态效度双脑神经反馈平台的设计和实现,包括基于单台fNIRS的本地双脑神经反馈,和基于互联网的异地远程双脑神经反馈两个平台.双脑神经反馈平台通过同时观测两位受试者的神经代谢信号,实时计算其神经活动交互性指标,并将该指标直接地、外显地反馈给两位受试者;两位受试者在反馈信号指引下,尝试运用各种调节策略,选择性地调节神经活动交互性.在基于单台fNIRS的双脑神经反馈平台的应用实例中,发现两名受试者目标脑区活动曲线比较一致,表明两者在训练过程有着较强的神经交互性.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神经反馈平台的初步实验中,让两名受试者进行合作完成推小球任务,实验中发现小球在大多数时间都保持在两条虚线之间,说明两名受试者在大多数时间都保持了比较好的神经活动交互性.初步的实验结果证明了此平台的有效性.这一新技术对探索人类社会交互的神经机制和开发社交障碍的新疗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
孤独症儿童的社会认知研究进展(综述)
孤独症是以社会和交流能力受损以及狭隘的兴趣和行为为特征的一种障碍性疾病.尽管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和智力情况千差万别,但所有患者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均存在障碍.
-
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中文版)筛查孤独症幼儿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评价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中文版)筛查孤独症幼儿的诊断价值,制订合适的界值.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2006年10月到2007年5月,方便选取在广州市和佛山市3家医院进行儿童保健(N=564)或6家幼儿园上学(N=331)的正常婴幼儿为对象,收回有效问卷843份,用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中文版询问儿童养育者并现场观察儿童表现,制订9个年龄段婴幼儿全量表分数的95%参考值范围.2007年2~6月在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选取来就诊的170例孤独症幼儿和进行儿童保健的391例正常幼儿进行调查,绘制3个年龄段(2.0岁~、2.5岁~和3.0岁~)婴幼儿的ROC曲线,以评价量表的诊断价值.结果:(1) 843名正常婴幼儿量表得分随年龄增加而增加(F=643.83,P<0.001).9个年龄段婴幼儿全量表分数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10分~、19分~、25分~、28分~、29分~、32分~、52分~、54分~和62分~.(2) 3个年龄段婴幼儿全量表分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9、0.988和0.994(均P<0.01);筛查能力高时的全量表分数界值分别为52.5分、54.5分和63.5分.结论: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中文版)筛查孤独症幼儿的能力较强,全量表分数的95%参考值范围确定的界值与ROC曲线确定的界值接近,可用全量表分数的95%参考值范围筛查孤独症幼儿.
-
轻微精神病性综合征的社会认知特征及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探究轻微精神病性综合征(APS)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特征及其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8月~2015年12月,选择本院39例APS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0名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失言察觉任务测试(FPR)、Yoni任务测试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估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并对研究组的FPR、Yoni任务测试评分与SDS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的FPR总分、失言故事分、控制故事分及Yoni任务测试的总冷心理理论(Cog)及其一级(Cog1)、二级(Cog2)理论,总热心理理论(Aff)及其一级(Aff1)、二级(Aff2)理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341, P<0.05),两组间的Yoni任务测试的总控制条件(Phy)、一级控制条件(Phy1)、二级控制条件(Phy2)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t<1.430, P>0.05)。研究组的SD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3.032, P<0.001)。研究组的FPR总分、失言故事分与SDSS评分均呈明显负相关(r>0.473, P<0.01),Yoni任务测试的Cog、Cog1、Cog2、Aff、Aff1、Aff2评分与SDSS评分均呈明显负相关(r>0.448, P<0.01)。结论APS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明显受损,且与社会功能损害明显有关。
-
社会认知交互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康复作用
社会功能的损害是精神分裂症标志性特征之一,而且在精神分裂症中,这些损害比其他精神障碍更加显著.社会功能的核心就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1].可以说,社会认知与社会功能恢复联系比神经认知更密切.它不仅作为精神分裂症预后的直接的预测因子,也可作为预后的调节因子[2].因此,如何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成了精神分裂症认知康复的研究前沿.
-
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管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受损情况及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共纳入健康对照658名(对照组),门诊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30例(患者组).使用梅耶-沙洛维-库索情绪智力测验的情绪管理分测验对两组人群情绪管理能力进行测试,结合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PANSS、工作时间等因素对情绪管理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情绪管理T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5.6±11.9)分与(50.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2,P<0.01),效应值为0.42.患者组情绪管理T分与阴性症状(r=-0.296)、一般精神病理症状(r=-0.211)呈负相关(均P<0.01),与总工作时间和近1年工作时间(r=0.171、0.184)呈正相关(均P<0.05),与年龄、受教育程度无相关性.男性患者情绪管理T分高于女性患者(Z=-2.527,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管理能力显著受损,受损程度存在性别间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工作时间可能与情绪管理能力有关.
-
情绪认知的神经基础
情绪认知作为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以及现实生活的社会交往中至关重要.一般认为情绪有以下3个成分,即认知的、生理的以及行为的成分.Ekman认为基本情绪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并有以下特征:通用的信号(表情)、一致的生理和行为反应等.Ekman提出的6种基本情绪包括喜、惊、悲、厌、怕和怒.中国文化中"七情六欲"与之虽有不同,但Wang[1]的研究表明,中国文化背景的健康被试对上述6种基本情绪表情可以准确辨认.
-
社会认知的脑基础研究进展
社会认知作为一种促进同种个体间行为应答的信息加工过程,其产生存在一定的脑基础。关于该领域的两种主要假说分别为社会脑假说和镜像神经系统假说,并且不同的脑结构在认知中的作用也有所差别。杏仁核在表情识别、情感记忆中具有重要作用,前额叶皮质主管计划与决策,扣带回的功能涉及情感、学习和记忆,颞上沟除了参与模仿的发生机制外同样涉及表情信息的处理,而小脑也参与了社会认知中的执行功能和感觉运动以及注意力等过程。大脑中不同的脑结构在社会认知的产生中联合发挥作用,很多脑结构的功能存在部分重叠。
-
催产素受体变异在正常人群及孤独症患者中社会认知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正常健康人群和以社会交往障碍为核心症状的孤独症患者中,催产素受体(OXTR)的基因变异与父母教养行为、亲子依恋和夫妻关系、共情能力以及社交焦虑等一些社会行为及社会认知的相关性研究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亦报道,携带有不同基因型的OXTR的正常健康个体下丘脑、杏仁核、脑干及前扣带皮质等社会性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全面理解催产素系统的亲社会性属性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可为孤独症的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未来的研究应考虑联合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科学方法,从基因变异-脑结构及功能改变-行为学的个体差异3个层面系统的研究OXTR调节社会行为的认知神经过程.
-
政府要力挺公立医院
随着社会经济各领域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医疗卫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由于对卫生的社会认知和评价不统一,卫生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而作为中坚力量的公立医院面临着许多矛盾纠葛,让整个行业像是汪洋中的一条船,始终在波峰和浪谷之间颠簸前行.
-
武警某部士兵与学员对SARS社会认知和心理反应的比较
目的了解武警部队士兵与学员对SARS事件的认知及心理反应.方法采用<全国民众非典调查>问卷,对SARS高发疫区的800名武警士兵和学员进行测试.结果新增死亡人数及治愈人数的信息对士兵和学员均有影响,对学员的影响比士兵大.士兵与学员对SARS信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SARS信息的熟悉程度士兵明显高于学员,其控制感也高于学员.因而,士兵比学员的安全感强,无助感弱(P<0.01).流行末期的心理状态调查显示,SARS对士兵与学员的心理影响不大,学员的心理适应要好于士兵(P<0.05).结论不同人群对相同信息的社会认知有所不同,产生的心理反应也有所不同,因此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还要因人而异.
-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与共情能力及其与社会功能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与共情能力及其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社会认知与共情能力及其与社会功能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社会认知能力和共情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能力中记忆障碍、失语分别与社会功能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外的社会活动、职业和工作呈正相关;其共情能力中认知共情与社会功能的社会性退缩呈负相关,行为共情与个人生活自理功能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和共情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也是造成其社会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