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绒毛细胞培养法分析1983例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核型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与胚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及绒毛细胞培养法分析染色体核型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胚胎停止发育的1983例妇女的临床资料,孕妇自然流产胚胎的绒毛组织均在清宫手术时无菌条件下采集,并采用绒毛细胞长期培养法及染色体G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1983例自然流产胚胎的绒毛组织标本中,除取材不合格的标本,细胞培养成功并进行核型分析的标本共1770例(89.98%,1770/1967).其中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标本1038例(58.64%,1038/1770),以非整倍体为常见,依次为16三体、45,X、22三体、2三体、21三体、15三体;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标本37例,以平衡易位和罗伯逊易位常见.自然流产的胚胎中,女性胚胎1080例(61.02%,1080/1770),男性胚胎690例(38.98%,690/1770);染色体异常的胚胎中,女性胚胎596例(57.42%,596/1038),男性胚胎442例(42.58%,442/10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7,P<0.01).自然流产孕妇的中位年龄为30岁(16~46岁),35岁及以上孕妇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为68.38%(240/351),较35岁以下孕妇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发生率(56.24%,798/1419)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0,P<0.01).结论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常见的染色体核型异常有一定的集中性.孕妇的年龄及胚胎的性别,均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采用绒毛细胞培养法分析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核型,对自然流产的病因分析及指导再次妊娠有重要的意义.
-
产前诊断标本的母体细胞污染及其影响
目的 评估国内现有的有创性产前诊断技术中母体细胞污染(MCC)的发生率及其对产前诊断结果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大样本量研究方案,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期间采用PowerPlex 16系统对519例孕中期羊水标本、57例孕早期绒毛标本及对应的576例孕妇外周血标本进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MCC及MCC的程度;结合核型分析结果和分子遗传学诊断结果分析MCC对产前诊断的影响.结果 3.1%(16/519)未经培养的羊水标本和1.3%(7/519)培养后的羊水标本存在MCC;5%(3/57)未经培养的绒毛标本存在MCC.MCC对于正常核型女性胎儿的核型分析无影响,但是增加了男性胎儿被误判为两性嵌合体,或者异常核型胎儿被误判为异常/正常核型嵌合体的风险.MCC对不同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的影响不同,对于基于PCR的基因定性分析,10% MCC即可造成错误的分析结果;对于定量分析,10%及以上的MCC即对分子遗传学诊断结果产生干扰,30% MCC可导致错误的诊断结果.结论 MCC可能影响产前诊断结果,核型为嵌合体的产前诊断羊水标本和可疑MCC的绒毛标本均应当进行MCC排除实验;MCC对于分子遗传学诊断结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建议产前分子遗传学诊断应尽可能常规进行胎儿组织标本的MCC排除实验.
-
两种途径绒毛活检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比较
目的 比较经腹和经宫颈两种途径绒毛活检在产前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总结经腹绒毛活检(TA-CVS)的操作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4月至2007年11月间109例TA-CVS(TA-CVS组)和1999年8月至2005年3月间69例经宫颈绒毛活检(TC-CVS组)的病例资料,比较活检孕周、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平均活检孕周TA-CVS组为(12.4±1.9)周,TC-CVS组为(8.8±1.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穿刺次数TC-CVS组为(1.4±0.5)次,TA-CVS组为(1.1±0.4)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获取的标本量TC-CVS组为(9±5)mg,TA-CVS组为(17±5)nag,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次穿刺成功率TC-CVS组为62.3%(43/69),TA-CVS组为87.2%(95/1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随访到的病例中,TA.CVS组(101例)阴道流血2例(2.0%.2/101),TC-CVS组(33例)阴道流血2例(6.1%,2/33);TA-CVS组流产4例(4.0%,4/101),TC-CVS组流产1例(3.0%,1/33),两组术后阴道流血和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VS适应范围广,成功率高,获取的标本量多,是安全有效的孕早期产前诊断方法.
-
5961例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及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指征介入性产前诊断异常核型检出率及妊娠结局. 方法 2007年7月20日至2011年12月31日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行介入性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5 961例纳入研究,其中行绒毛诊断67例,羊水诊断5 31 7例,脐血诊断577例.回顾分析介入性产前诊断指征及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绒毛诊断指征常见的是孕妇高龄(44.8%,30/67),羊水诊断指征常见的是孕妇血清学筛查高风险(49.8%,2646/5 317),脐血诊断常见的指征为胎儿超声异常(82.8%,478/577).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8%(345/5 933),染色体数目异常168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38例,嵌合型核型39例.产前超声异常组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11.9%,99/829)高于高龄孕妇(4.5%,96/2 117)及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孕妇(4.1%,111/2 708)(x2值分别为51.07和67.85,P均<0.01).孕妇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合并胎儿超声异常者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7.4%(16/92),明显高于单纯血清学筛查高风险者(3.6%,95/2 625) (x2=42.90,P<0.01).高龄合并胎儿超声异常者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0.8%(10/92),高龄孕妇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合并胎儿超声异常者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为4/11,均高于单纯高龄者(4.1%,66/1 593)(x2值分别为9.24和27.34,P均<0.01).高龄且血清筛查高风险孕妇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为5.4%(24/443),与单纯高龄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P=0.24).结论 对高危孕妇实施介入性产前诊断可有效检出染色体异常胎儿.
-
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多学科合作模式
目的 探讨单基因病产前诊断方式的变化趋势及多学科合作模式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12年1月1日建立了单基因病产前诊断多学科合作模式,涵盖了儿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妇产科及中心实验室等多个学科.所有以“单基因病家族史”而要求产前诊断的孕妇,先证者均在相关科室明确分子诊断,再次妊娠时转诊至产科进行产前诊断及妊娠期管理与随访.该模式自建立以来至2014年12月31日,在6 681例产前诊断病例中,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指征者共279例,其中76例于妊娠11~14周行绒毛活检术,203例于妊娠16~22周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产前诊断.采用x2检验分析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作为产前诊断指征的变化趋势及绒毛活检术的安全性. 结果 6 355例选择羊膜腔穿刺术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中,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指征者共203例,占3.2%(203/6 355).在2012(2.3%,47/2 054)、2013(3.9%,78/2 023)和2014年度(3.4%,78/2 278)保持平稳,2014年度与2013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71,P=0.463).326例选择绒毛活检术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中,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指征者共76例,占23.3% (76/326),其中2012年度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指征者占18.2%(8/44),201 3年度占17.6%(19/108),到2014年度上升至28.2%(49/174),明显高于2013年度(x2=4.067,P=0.046).在2012、2013和2014年度,“单基因病家族史”在绒毛活检术产前诊断指征中的构成比均高于行羊膜腔穿刺术孕妇(x2值分别为42.626、44.531和201.400,P值均为0.000).279例以“单基因病家族史”为产前诊断指征孕妇中,1例孕妇于绒毛活检术后6个月发生不明原因胎死宫内,余均未出现近、远期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但其中检出3例胎儿细胞核型异常,1例18 三体和2例45,X单体嵌合46,XY,其中1例45,X单体嵌合46,XY胎儿妊娠16~22周羊水细胞核型分析证实核型正常. 结论 单基因病是产前诊断的重要指征之一,通过妊娠早期绒毛活检能够尽早得到产前诊断结果.多学科合作模式有助于单基因病的产前诊断.
-
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
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是临床难点,但也是研究的热点。现代母胎血清学、超声技术及非侵入性产前筛查技术(NIPT)推动了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的发展。妊娠早期采取血清学筛查及超声筛查的方式对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有一定意义;妊娠中期的超声筛查对于胎儿结构畸形筛查有一定意义。目前,NIPT试验性地应用于双胎妊娠的报道逐渐增多;侵入性产前筛查(包括绒毛膜取样术及羊膜腔穿刺术)由于存在胎儿丢失和感染的风险,临床应用越来越少,但仍具有确诊的意义。随着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双胎妊娠的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将更为完善。
-
早孕期超声声像学特征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声像学特征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经阴道超声测量4 042例早孕妇女的妊娠囊及囊内结构,将超声异常者设为研究组,正常者设为对照组,测量2组卵黄囊径(YSD)、头臀径(CRL)、平均妊娠囊径(MSD)及羊膜囊径与头臀径的差值(AS-CRL)超声指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直接法制备绒毛染色体标本,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共发现异常染色体核型54例.研究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卵黄囊作为筛查染色体异常的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正确诊断指数高.结论:早孕期超声声像异常伴随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增高.
-
超声引导下经腹绒毛活检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孕早期经腹绒毛活检用于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评价TA-CVS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孕11~13周需行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的孕妇施行超声引导下经腹绒毛活检,抽取绒毛并行地贫基因分析.结果:取材成功率98.6%.自然流产1.40%,宫内感染0,未出现肢端缺损.继续妊娠孕妇中的30例孕20周后行羊水细胞DNA地贫基因分析结果与绒毛分析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妊娠9周后经腹绒毛活检是一项安全可行的介入性产前诊断方法,可用于早孕期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
-
经腹绒毛活检用于地中海贫血的早期产前诊断
目的 对夫妇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的孕妇于孕11 ~ 14周行绒毛活检行地贫基因检测,探讨经腹绒毛活检在早期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3例孕妇在B超引导下经腹行绒毛活检,抽取绒毛行地贫基因诊断.观察取材成功率、检测准确性及母胎并发症.结果 取材成功率为100.0%,63例中夫妇双方α地贫52例,产前诊断结果纯合子(巴氏水肿胎)10例,基因诊断分析均为--SEA/-SEA,血红蛋白H病1例,基因诊断分析为--SEA/α3.7,5例为点突变(3.7型1例,4.2型2例,WS型2例),23例为SEA型,正常胎儿13例.夫妇β地贫11例中,查得重型β地贫(β41-41/41-42双重杂合子)2例,单一突变的杂合子5例(其中654杂合突变1例,41-42杂合突变4例).重型α地中海贫血及重型β地贫胎儿共12例,血红蛋白H病1例,均及时终止妊娠.结论 经腹绒毛活检是易于操作的安全、有效的早期产前诊断方法,可准确检出地贫基因,是阻止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
染色体核型异常胎儿的超声检查分析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腹绒毛活检、脐静脉穿刺取血及羊膜腔穿刺诊断的染色体核型异常胎儿的超声图像特征. 方法 应用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胎儿行超声检查,并结合血清学化验,在超声引导下,经腹绒毛活检、脐静脉穿刺取血及羊膜腔穿刺行胎儿染色体检查. 结果 47例染色体异常胎儿中,超声诊断胚胎停育者14例(29.8%),余33例超声检查发现畸形27例(81.82%),畸形数>2处者19例,合并心脏畸形11例.异常核型中三体型者27例(57.4%),其中18三体12例,21三体5例,13三体5例,16三体5例,其余为45X等.18三体占三体型的44.4%(12/27). 结论 妊娠早、中期应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多数染色体核型异常的胎儿可发现声像图异常.在超声引导下绒毛活检,羊膜腔、脐静脉穿刺,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显著提高染色体核型异常胎儿的检出率和诊断率.
-
早孕期经腹绒毛活检及细胞遗传学分析在染色体疾病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早孕期B超引导下经腹绒毛取材以及绒毛细胞长期培养和染色体制备方法,评价早孕期细胞遗传学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到2005年12月77例早孕期产前细胞遗传学诊断的病例资料.结果:77例平均35.2岁,均为单胎妊娠.取材时间9~13周,平均10.69周,平均取材量为20.6mg,穿刺成功率100%,操作相关的自然流产率为1.3%,因取材不足无法进行产前诊断率为0,母体组织污染率为0.1例培养失败,培养成功率为98.7%,平均培养时间为5~7天,培养过程中细菌污染率为0.发现异常核型5例,限制性胎盘嵌合体2例.因胎儿受累终止妊娠11例,已分娩正常新生儿27例,继续妊娠者34例.结论:孕9周后行B超引导下经腹绒毛取材是一项安全可行的早孕期介入性产前诊断方法.绒毛细胞长期培养法和染色体制备方法简单、技术稳定、结果可靠,可用于胎儿染色体疾病的产前诊断.
-
各孕期产前诊断取材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各孕期产前诊断取材技术的准确性、安全性,研究提高取材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在妊娠7~12周,超声引导下行绒毛吸取术28例;妊娠14~22周超声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50例;妊娠22~37周超声引导下行脐带穿刺术123例.结果:绒毛吸取术、羊水穿刺、脐带穿刺的成功率分别为96.4%(27/28)、100%(50/50)、93.5%(115/123).在201例中发现3例21三体、1例18三体、1例Turner综合征;4例绒毛性别鉴定男性胚胎;9例Ⅷ因子<40%;2例检测到CMV-DNA;1例CMV-IgM阳性并心肌酶谱高于正常;亲子鉴定非丈夫血缘3例;1例DMD,共25例(绒毛5例、羊水2例、胎儿血18例),得出产前诊断结果后终止妊娠.占所有产前诊断病例的12.4%(25/201).另诊断出2例非同源染色体平衡易位;3例非同源染色体罗氏易位.结论:根据孕周和产前诊断指征选择恰当的取材时机,在不同孕周取得胎儿不同标本,按照本研究的方法可以提高产前诊断取材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
孕早期经腹绒毛活检用于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
目的:研究孕早期经腹绒毛活检(TA-CVS)用于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分析,与经宫颈绒毛取材(TC-CVS)比较,评价TA-CVS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62例孕9-13周需行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的孕妇随机分成两组:TA-CVS组和TC-CVS组,分别抽取绒毛并行地贫基因分析,随访观察两组孕妇的取材成功率、流产率、感染率和肢残率,并对TA-CVS组中的30例孕20周再行羊水细胞DNA地贫基因分析,与绒毛结果进行对比.结果:TA-CVS组取材成功率98.6%,自然流产1.40%,无宫内感染;而TC-CVS组取材成功率90.O%,自然流产率10.50%,宫内感染率6.7%.两组取材成功率、自然流产、宫内感染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肢端缺损出现.TA-CVS中的30例孕20周后行羊水细胞DNA地贫基因分析结果与绒毛分析结果完全一致.结论:妊娠9周后经腹绒毛活检是一项安全可行的介人性产前诊断方法,可用于早孕期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
-
低温冻存对人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温保存对人绒毛膜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CDMSC)体外生长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验证冻存后hCDMSC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法消化胎盘组织基蜕膜,传代培养,取第4代细胞置于液氮深低温(-196 ℃)条件下冻存3个月后复苏,采用MTT法测定复苏hCDMSC的增殖活性,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检测其成骨、成脂诱导分化情况.未经低温保存的hCDMSC作为对照.结果 低温保存复苏后的hCDMSC增殖活性、多向诱导分化能力与未冻存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胞的茜素红和油红O染色呈阳性反应.结论 低温保存对hCDMSC体外生长能力和多向诱导分化能力没有影响,冻存后hCDMSC可以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
经宫颈绒毛取材用于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883例分析
目的:对有可能生育地中海贫血(地贫)高危胎儿的孕妇,在早孕期经宫颈绒毛活检(TC-CVS)用于地贫产前诊断,评价,TC-CVS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83例孕9~11周行地贫产前诊断的孕妇进行经宫颈绒毛活检,抽取绒毛行地贫基因分析产前诊断.随访观察孕妇的取材成功率、流产率、感染率.结果:取材成功率95.36%,自然流产率4.3%,宫内感染率1.13%.地贫基因分析共检出重型地贫儿143例,HbH病26例,α和β地贫杂合子共373例.结论:经宫颈绒毛活栓是一项安全可行的介入性产前诊断方法,用于早孕期地中海贫血产前诊断,可有效地检出重型地贫儿及各种地贫杂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