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误诊分析(附一例报告)
病例摘要男,12岁.因反复头痛伴发热半年入院.半年前突然头痛、喷射状呕吐、发热、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在外院做腰穿诊断"病毒性脑炎",住院6天意识转清,13天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痊愈出院.20天后再次因头痛、发热入院,腰穿脑脊液细胞数增高、蛋白高、糖略低、氯化物正常,单纯疱疹病毒抗体阳性,用无环鸟苷治疗一周症状消失.
-
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眩晕和偏头痛均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前庭症状,同时眩晕患者中偏头痛症状的发病率也很高。早在19世纪一位神经学家便注意到了偏头痛与眩晕的临床相关性[1]。随着对这种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临床上开始关注这类疾病。在既往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术语,如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良性复发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等,2009年Neuhauser等提出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VM)”这个术语[2]。由于该疾病缺乏生物学标记及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因此未被业内公认。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DH-2)中仅在基底型偏头痛和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两个亚型中提到眩晕症状,大部分同时伴有眩晕和偏头痛的患者不能满足上述诊断。2012年由德国柏林巴拉尼协会前庭病分类委员会Lempert等人提出,并与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分类小组委员会讨论,共同制定了VM的诊断标准,于2013年出版在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第三版的附录中,为前庭性偏头痛未来的临床鉴别和研究设计提供了依据[3]。
-
偏头痛性眩晕研究进展
通过过去几十年的一系列病例研究,提出了一类在病因上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综合征[1-12],这类综合征的同义词包括良性复发性眩晕(benign recurrent vertigo)[1,2]、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migraine-related vestibulopathy)[7]、偏头痛伴随的头昏(migraine-associated dizziness)[4,6]、前庭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8]以及偏头痛相关性眩晕(migrainerelated vertigo)[10-12]等.Neuhauser等[9,13]提出了更全面的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概念,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13-24].
-
Mollaret脑膜炎(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Mollaret脑膜炎(Mollaret meningitis)又称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benign recurrent aseptic meningitis),是一种急性发作性、良性经过的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1].本文报告我院自1993年以来确诊的3例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讨论如下.
-
Mollaret脑膜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Mollaret脑膜炎(Mollaret meningitis,MM)又称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benign recurr ent aseptic meningitis),由法国学者Mollaret于1944年首先报道,是一种急性发作性、良性经过的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是神经系统少见疾病.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给预防、治疗等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很多人致力于此病在病因学、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表皮样囊肿致Mollaret脑膜炎1例报告
Mollaret脑膜炎(mollaret meningitis,MM)又称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是一种急性发作性、良性经过的无菌性脑膜炎,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现将我院确诊并治愈的1例MM患儿报道如下.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的临床特点为持续数周至数月的反复发作性、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虽然BRIC每次发作均伴有明显症状,但不会发生严重的肝损害和肝硬化.
-
1例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误诊分析
男,9个月,因间断发热、呕吐4个月入院.入院前4个月发热伴呕吐、嗜睡、前囟膨隆,在外院做头颅CT、化验脑脊液后,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住院治疗1个月症状消失,脑脊液化验正常,痊愈出院.出院1周后,间断反复出现发热、呕吐、嗜睡、尖叫、打头等现象,以化脑复发先后住院3次.给予先锋必、新青Ⅱ、氯霉素、地塞米松、甘露醇等治疗,病情时好时坏.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1例
患者男性,21岁,汉族,未婚育,主因"间断皮肤瘙痒,便颜色变浅1年余"入院.患者于2010年9月中旬使用"头孢类、克林霉素、双黄连、四环素"后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全身皮肤瘙痒症状,继而尿黄,大便颜色变浅,查"T/DBil 177/78.3μmol/L、ALT/AST 430/223 U/L",凝血功能正常,甲乙丙戊等病毒学标志物均阴性,基因检测除外肝豆状核变性,诊断"药物性肝损害"先后于当地医院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护肝降酶药物、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无改善.2010年11月9日第1次住我院,予甲泼尼龙片24 mg,1次/d,口服每周减量至4mg,1次/d,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还原性谷胱甘肽注射液、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等护肝治疗,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1月28日行肝脏穿刺术,肝脏病理:急性药物性肝损害,合并肝内胆管炎性损伤,中~重度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性淤胆,诊断:药物性肝损害.出院后甲泼尼龙片4 mg,1次/d维持半年后停药.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一例
患者,女性,52岁,山东籍,因间断性皮肤瘙痒、巩膜黄染、尿黄23年入院.患者1984年无诱因出现皮肤瘙痒、巩膜黄染、尿黄,无发热、皮疹,无消化道症状,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TBil)高220 μmol/L,经保肝、降酶及中药退黄等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此后未再出现皮肤瘙痒.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enign recurrent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BRIC)于1959年由Summerskill和Walshe首先提出,其特征是反复发作数周至数月的自限性严重瘙痒和黄疸.BRIC呈散发性分布,约50%的病例具有胆汁淤积家族史,遗传学研究证实,BRIC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缺损基因位于第18号染色体的长臂上:18q21-22,该基因已命名为FIC(famili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1.
-
ABCB11缺陷病
遗传性婴儿胆汁淤积症是儿童期肝病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随着分子医学的发展,ABCB11缺陷病等一系列遗传因素引起的婴儿肝内胆汁淤积症被发现和认识.ABCB11缺陷可引起几种临床表现不同的胆汁淤积,包括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PFIC2)、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BRIC2)、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以及药物性胆汁淤积症(DIC).
-
Mollaret脑膜炎2例报告
Mollaret脑膜炎(Mollaret's meningitis MM)为临床少见疾病,以反复、短暂发作的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为特征,预后良好[1];故亦称为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我院1998年以来确诊的2例,现报道如下.
-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1例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又称Mollaret脑膜炎,是一种急性发作性良性经过的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1].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疾病.现将我院确诊的1例报告下.
-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1例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又称Mollaret脑膜炎,由Mollaret于1944年首先报道,并以此命名[1].本病为神经系统少见病,目前全球报道仅100多例[2].现将我科遇见的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67岁,科技工作者,因"反复头昏、发热、恶心呕吐20月,再发1周"于2011年7月8日第9次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入院20月前无明诱因突发头昏、前额隐痛,阵性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每日午后发热(高体温39℃),热型不规则,无咳嗽、咳痰,经休息症状不减,来我院第1次住院查体仅发现克氏征(+),胸片、腹部超声未见异常,头颅MRI示脱髓鞘病变.
-
Mollaret脑膜炎(附1例报告)
Mollaret脑膜炎是一种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由Mollaret在1944年首先报道,并以此命名.国内1980年沈耕荣等[1]首次报道.本病属神经系统少见疾病,目前全球报道数例不多,笔者遇到1例,报告如下,并对Mollaret脑膜炎作了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