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银杏内酯缓释片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晋苗苗;郭庆明;孙晓萍;张嬛;吕耀中;萧伟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缓释片与普通片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LC-MS测定比格犬体内的血药浓度,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估算银杏内酯缓释片及普通片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银杏内酯缓释片和普通片银杏内酯A的Cmax分别为443.51,1 039.30μg·L-1;tmax分别为2.92,1.08 h;AUC0-12 h分别为1 808.21,2 041.37 h·μg-1.L-1;MRT分别为5.18,3.18 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8.58%.银杏内酯缓释片和普通片银杏内酯B的Cmax分别为407.13,547.38μg·L-1;tmax分别为2.92,1.08 h,AUC0-12 h分别为1 987.31,1748.04 h·μg-1·L-1;MRT分别为6.05,4.98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3.69%.结论:银杏内酯缓释片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 基于经典丹参药对"丹参-冰片"、"丹参-红花"的药动学研究探讨中药配伍增效的药动学研究策略

    作者:张翠英;任伟光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和复方来源之一,基于体内药动学研究是阐述药对配伍增效减毒机制的1个重要内容.该文全面总结整理丹参-红花(君臣配伍)和丹参-冰片(君使配伍)2类经典丹参药对的"标识成分"药动学研究报道,评价其阐释药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今后药对配伍的药动学机制提出可行性建议.基于药对的药效组分"标识成分"的药动学比较研究,基本上考虑了中药的复杂体系存在背景、未脱离与其天然共存的化学体系,可以较好阐述药对配伍的君臣、君使增效机制,佐证了中药的"药辅共生"理论,这种药动学研究思路能较好地诠释药对配伍的增效机制.而基于单体化学成分、脱离中药复杂化学环境的"标识成分"药动学研究阐释药对配伍的增效机制尚存在一定空间,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商榷.

  • 小鼠经鼻腔给药醒脑静微乳和mPEG2000-PLA修饰醒脑静微乳后体内栀子苷的动力学比较研究

    作者:温然;陈晓兰;李慧云;郭青丽;陆洋;杜守颖

    该实验建立了小鼠体内醒脑静微乳和mPEG2000-PLA修饰醒脑静微乳鼻腔给药后测定血浆栀子苷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探讨2种制剂经鼻腔给药后栀子苷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将80只小鼠分为2组,分别鼻腔给药醒脑静微乳和mPEG2000-PLA修饰醒脑静微乳后,于不同时间点摘眼球取血,HPLC测定血浆中栀子苷的量,以Kinetica软件非房室模型拟合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小鼠鼻腔给药醒脑静微乳后,血药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 (4.36 ±2.69)mg·L-1,tmax=1 min,MRT(29.73±4.54) min,AUC(53.63±14.03) mg·L-1·min;小鼠鼻腔给药共聚物修饰醒脑静微乳后,血药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 (9.75 ±4.14)mg·L-1,tmax1 min,MRT(22.34±2.90) min,AUC(131.87 ±40.13)mg·L-1·min.与醒脑静微乳相比,共聚物修饰醒脑静微乳经小鼠鼻腔给药后,栀子苷入血程度更高,可能与其刺激性较小而吸收较多有关.

  • UPLC-MS/MS测定复方丹参方中丹参酮ⅡA、丹参酚酸B、人参皂苷Rg1及其在大鼠血浆和脑组织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杰;刘胜兰;王慧;阳国平;李劲平;刘世坤;唐智;裴奇;黄攀豪

    建立大鼠血浆和脑组织中丹参酮ⅡA(TSⅡA)、丹酚酸B(SAB)、人参皂苷Rg1(GRg1)的UPLC-MS/MS分析方法,并开展药物动力学研究.选用SD大鼠,单剂量灌胃(ig)复方丹参方,采集血液与脑组织样品,采用UPLC-MS/MS测定血浆和脑组织中TSⅡA、SAB和GRg1的浓度,以Phoenix WinNolin 6.1药动学程序软件对数据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采用统计矩法计算药动学参数.经方法学考证,3种成分的峰面积与其在血样及脑组织中的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22);回收率为58.86%~112.1%,日内、日间RSD≤9.7%,准确度及稳定性均符合体内药物分析的要求.大鼠ig给复方丹参方后的血浆药动参数如下:丹参酮ⅡA Tmax(1.58±0.081)h,Cmax(725.4±88.20)μg·L-1,AUC0-t(2101.3±124.85)μg·h·L-1,MRT0-t(3.66±0.05)h;丹酚酸B Tmax(1.29±0.21)h,Cmax(307.9±46.75)μg·L-1,AUC0-t(537.4±88.24)μg·h·L-1,MRTlast(2.08±0.11)h;人参皂苷Rg1 Tmax(1.42±0.20)h,Cmax(460.38±154.60)μg·L-1,AUC0-t(383.4±88.16)μg·h·L-1,MRTlast(1.87±0.046)h.脑组织药动参数如下:丹参酮ⅡA Tmax(0.75±0.22)h,Cmax(1.41±0.420)ng·g-1,AUC0-t(4.34±2.48)ng·h·g-1,MRT0-t(4.00±1.90)h;丹酚酸B Tmax(1.08±0.20)h,Cmax(21.09±4.850)ng·g-1,AUC0-t(14.83±3.160)ng·h·g-1,MRT0-t(0.99±0.08)h;人参皂苷Rg1 Tmax(0.50±0.16)h,Cmax(130.96±54.220)ng·g-1,AUC0-t(136.24±34.350)ng·h·g-1,MRT0-t(2.87±0.33)h.该研究所建立的UPLC-MS/MS方法可用于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人参皂苷Rg1中的药动学研究.

  • 天钩降压胶囊中天麻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李凌军;闫瑞

    研究天钩降压胶囊复方配伍及不同剂量对大鼠体内天麻苷药动学的影响.大鼠分别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天钩降压胶囊(剂量分别相当于天麻苷8.410,16.82,33.64 mg.kg-1)及天麻提取物(剂量相当于天麻苷16.82 mg.kg-1),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血浆样品经乙腈处理,HPLC测定天麻苷含量.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药动学程序拟合,组间药动学参数用SPSS 16.0分析.结果显示,天麻苷口服给药在大鼠体内符合一室模型,天钩降压胶囊的Cmax,AUC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关系,t1/2Ka与剂量无关,表明天麻苷口服体内转运符合一级速度过程;与天麻提取物比较,等剂量天钩降压胶囊的Cmax,Ke显著减小,t1/2Ke,V/Fc显著增加,表明复方配伍能延缓天麻苷吸收,延长体内滞留时间,且有促进天麻苷体内分布的趋势,但对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影响.

  • 天麻钩藤配伍对天麻素和钩藤碱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作者:吴丽红;侯佳;王珏;罗曼;王丽敏;王建新;李永吉;秦晶

    测定天麻素及钩藤碱体内药动学参数,研究天麻钩藤药对配伍后对天麻素和钩藤碱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天麻钩藤以9∶12配伍后,与二者单味药对照组相比,天麻素和钩藤碱Cmax及AUC均显著增加,钩藤tmax后移1.5 h,天麻tmax后移0.25 h,二者由原来相同的达峰时间改变为前后相差1.25 h,说明配伍可显著改变药物体内药动学行为.从整体组方分析,天麻药性缓和滋补,钩藤寒凉苦降,配伍后天麻达峰较快且Cmax及AUC增加,先发挥滋阴潜阳作用同时弥补钩藤达峰延后损失的药效;之后,在滋阴的前提下钩藤碱继续达峰且Cmax及AUC增加,可弥补天麻半衰期较短的缺点,有利于更好地维持降压作用.二者配伍各自发挥优势互补,避免了单用钩藤苦寒过重累及伤阴,或单用天麻滋补有余,苦寒不足,充分说明钩藤、天麻二者共为君药、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具有可靠的药动学依据.该研究通过对天麻钩藤药对配伍后的药动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中医通过天麻、钩藤配伍实现对"肝阳上亢"整体施治目的是具有其药动学基础的,进一步为中医组方用药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药动学依据.

  • 丹参素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体内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

    作者:艾进超;周惠芬;舒明春;戴柳玲;郑璐;张宇燕;杨洁红;伍宪彬;万海同

    为探讨丹参素在脑缺血损伤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及其与抗脑缺血作用的相关性,该文建立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静脉注射丹参素(40 mg·kg-1)后,采用HPLC-DAD测定不同时间丹参素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绘制时-效曲线;用DAS 3.2.6软件处理数据,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相同剂量的丹参素给药后在模型及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以及模型大鼠给药后的药效学指标变化,评价丹参素在治疗脑缺血疾病中的作用.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及正常大鼠体内丹参素药动学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α分别为(0.267±0.026),(0.148 ±0.020)h,t1/2β分别为(1.226±0.032),(1.182 ±0.082)h,AUC0∞分别为(42.168 ±4.007),(26.881 ±1.625) mg·L-1·h,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浆中SOD活性降低,LDH活性升高,丹参素在一定时间内能抑制SOD活性下降,LDH活性上升.表明丹参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在体内较正常大鼠体内滞留时间更长,消除减慢,反映了丹参素临床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合理性;丹参素抗脑缺血损伤作用可能与其在体内水平有关,其血药浓度与血浆中SOD活性呈正相关,LDH活性呈负相关.

  • 脑微透析与自动采血技术联用研究丹参素的药动学特性

    作者:吉恋英;杨志宏;候丛颂;孙晓波

    通过微透析法联合自动采血技术研究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微透析探针植入大鼠侧脑室,连续收集静脉注射丹参素后的透析液样品及血液样品,采用LC-MS/MS测定丹参素浓度,经回收率校正后,用WinNonlin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静脉注射丹参素后,丹参素在血液中、脑内的K分别为0.04,0.018 min-1,t1/2为16.64,58.76 min,AUC0-t为812.59,51.19 min·mg·L-1,MRT为15.28,79.97 min.建立的LC-MS/MS方法简便、高效、无干扰,可进行丹参素生物样品的检测;微透析技术与自动采血技术联用,较好的反映了丹参素在血液及大脑中的动力学特征,为药物药动学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 通脉颗粒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比格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张颖;刘春旭;李磊;杨秀伟;刘东春;林成仁;刘建勋

    通脉颗粒(TM)是由丹参、川芎、葛根组方而成,临床上用于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为研究TM的药效物质基础,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比格犬给予TM干预,分析了血清中吸收成分及其药动学特征.以盐酸酸化-乙酸乙酯萃取法提取血清样品,在LS-MS/MS的ESI-检测模式下,采用Merck RP-18e整体反相硅胶色谱柱分离,以乙腈-甲醇1∶1 (0.07%FA)和水(0.01% FA)为流动相,在优化的梯度洗脱程序下实现了在8.5 min内对犬血清中8种葛根黄酮成分、5种丹参酚酸成分和2种葛根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分析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准确、精密,符合生物分析要求.对急性心梗模型比格犬十二指肠注射TM后6h内不同时间点血清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给药后5min药物成分即吸收入血,15种成分均能在血清中检出,分别于给药后0.18~3.83 h达峰.各成分的血药浓度差异很大,其中葛根素、丹参素体内暴露量远高于其他成分,其次为3’-甲氧基葛根素、芹糖基葛根素和3'-羟基葛根素.研究结果表明葛根异黄酮类和丹参素是TM在心肌缺血模型犬体内的主要活性成分.

  • 黄芪注射液单次给药对雷替曲塞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邢蓉;周恺;宋佳伟

    研究黄芪注射液单次给药后雷替曲塞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对照组大鼠尾静脉注射雷替曲塞,联合用药组大鼠单次尾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5 min后,尾静脉注射雷替曲塞,于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样,血样经相关处理后,进行HPLC检测.雷替曲塞与黄芪注射液合用后,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与单独注射雷替曲塞相比,AUC,t1/2β等药动学参数差异较小,经计算无统计学意义.可见单剂量注射黄芪注射液后给予雷替曲塞,雷替曲塞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并无显著性改变.

  • 不同促渗剂对香附四物汤外用贴剂中效应成分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作者:潘瑛;李振皓;钱大玮;刘培;张洋;尚尔鑫;张丽;段金廒

    考察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促渗剂作用下,香附四物汤效应部位(XBW)贴剂中6种有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特性并优选适宜促渗剂.采集大鼠不同促渗剂组经皮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本,UPLC-MS/MS测定血浆中6种成分的浓度,DAS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应用主成分分析求得各组不同时间点6种成分血药浓度的总因子得分F,以F代替血药浓度对t做曲线,以该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指标判断不同促渗剂的促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的曲线下面积均明显增加,说明促渗剂效果显著,其中以5%薄荷醇促渗效果为明显.5%薄荷醇能显著促进XBW中6种主要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为香附四物汤开发为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和参考.

  • 配伍对君药酸枣仁中斯皮诺素和阿魏酸的药动学影响

    作者:高蓉;李珊;陈贤金;王晓锋;王世祥;房敏峰

    研究枣仁安神方中君药酸枣仁不同配伍对其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酸枣仁组、酸枣仁-五味子组、酸枣仁-丹参组、枣仁安神方组,灌胃给药,HPLC检测0~24h大鼠血浆中斯皮诺素和阿魏酸血药浓度,流动相乙腈-0.03%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酸枣仁不同配伍后其主要成分的药动学差异.与酸枣仁单味药组比较,酸枣仁-五味子组和酸枣仁-丹参组中斯皮诺素和阿魏酸的达峰浓度(Cm.)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降低,清除率CL/F增加,而枣仁安神方组中斯皮诺素和阿魏酸Cm.和AUC0-t增加,CL/F降低.与酸枣仁组相比,复方中主要成分代谢减慢,斯皮诺素和阿魏酸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 桑叶黄酮类和生物碱类成分在正常和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立雯;季涛;宿树兰;尚尔鑫;郭盛;郭建明;钱大玮;段金廒

    采用UPLC-TQ-MS同时测定糖尿病模型大鼠和空白大鼠血浆中芦丁、异槲皮苷、紫云英苷、山柰酚、槲皮素、绿原酸、隐绿原酸、新绿原酸、DNJ、fagomine 10种有效成分,并计算其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参数,以阐明桑叶黄酮类及生物碱类在正常和糖尿病模型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高糖高脂饲料结合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的方法复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灌胃给予桑叶黄酮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物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浆,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以UPLC-TQ-MS测定血浆中桑叶10种成分的血药浓度,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槲皮素和山柰酚灌胃0.333 h达到峰值,说明大鼠口服桑叶黄酮类成分后吸收和分布较为迅速;服药后4h,两者第2次达到峰浓度,说明其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较长;DNJ和fagomine在胃肠道能较快地吸收入血,血药浓度在0.667 h达到峰值,提示两者进入大鼠体循环后可快速分布.在模型组大鼠体内新绿原酸、隐绿原酸、槲皮素、山柰酚、芦丁的Cmax和AUC0t降低,新绿原酸、隐绿原酸t1/2缩短,而槲皮素、山柰酚、芦丁的t1/2延长;绿原酸、紫云英苷、异槲皮苷、fagomine在模型动物体内Cmax升高,紫云英苷、fagomine的t1/2延长,提示在正常生理状态与模型病理状态下机体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存在一定的差异.

  • 妇科千金片对阿奇霉素在慢性盆腔炎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李维;邹亮;龚云;张鹏;王平;张艳;邱露

    研究妇科千金片对阿奇霉素(AZM)在慢性盆腔炎大鼠体内多次给药药物动力学的影响,评价联合用药的合理性.以雌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子宫内接种混合菌液加机械损伤法建立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对照组灌胃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1·d-1,联合用药组给予等剂量阿奇霉素2h后灌胃妇科千金片1.66 g·kg-1·d-1,每日1次,连续7d.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HPLC-MS测定血浆中阿奇霉素浓度.采用ADAPT 5.1软件反向高斯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软件对各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妇科千金片对阿奇霉素的药动学参数CLt,CLd,MIT,F均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临床妇科千金片与阿奇霉素联合应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LC-MS/MS测定血必净注射液中9种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欧阳慧子;何俊

    该文建立血浆中同时测定血必净注射液9种有效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并应用于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血浆样品经沉淀蛋白法处理后,待测物和内标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进行梯度洗脱,经WatersCORTECS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ESI)源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使用DAS 2.0软件的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大鼠静注6 mL·kg-1血必净注射液后9种有效成分的药动学参数如下:阿魏酸、苯甲酰芍药苷、丹参素、绿原酸、迷迭香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和氧化芍药苷Cm.分别为(85.01 ±22.33),(56.78±22.78),(36.05 ±8.77),(73.73 ±20.26),(173.19±67.12),(20 646.96 ±2 666.65),(21 416.61 ±6 427.14),(181.88 ±38.38),(770.73±230.87)μg·L-1;AUC(0-tn)分别为(801.9±112.3),(1 005.6 ±406.0),(714.9 ±237.7),(1 496.3 ±413.9),(2 316.1 ±372.2),(1 207 295.3 ±248 582.6),(788 781.0 ±308 551.0),(4 785.4±1 076.0),(33 456.2±11 946.1)min· μg·L-1.该方法灵敏、准确,可用于血必净注射液的多成分药动学研究,为血必净注射液临床研究提供基础.

  • 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药动学的研究

    作者:李静娴;杨筱倩;唐标;刘晓丹;唐映红;邓常清;黄小平

    研究黄芪甲苷(AST Ⅳ)和三七总皂苷(PNS)配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从4种主要有效成分AST Ⅳ、人参皂苷Rg1(Rg1)、人参皂苷Rb1(Rb1)、三七皂苷R1(R1)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探讨二者协同增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病理形态学指标综合评价ASTⅣ和PNS配伍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理效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质谱法(UPLC-MS/MS)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血浆中AST Ⅳ,Rg1,Rb1,R1的含量,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AST Ⅳ和PNS配伍后主要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变化.结果发现AST Ⅳ,PNS单用及其配伍可以缩小大鼠脑梗死面积,降低神经功能缺失行为学评分,改善脑缺血后病理形态变化,AST Ⅳ和PNS配伍的效应强于二者单用.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AST Ⅳ和PNS配伍后,AST Ⅳ,Rgl,Rb1,R1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增加,平均驻留时间MRT0-t延长,达峰浓度(Cmax)显著增加,表观分布容积(Vz/F)减少,且体内清除速率显著减慢.表明AST Ⅳ和PNS配伍具有协同增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且二者配伍可使主要有效成分的药动学行为发生改变,提示其机制可能是AST Ⅳ和PNS配伍后,可在脑缺血状态下延长药物的体内滞留时间,使生物利用度增加,达到增强药效、延长药效、发挥协同增效的目的.

  • 尼奥宁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及其生物利用度研究

    作者:龚小红;赵梦杰;袁岸;李燕;熊亮;彭成;李芸霞

    研究尼奥宁在Beagle犬体内药动学及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验血浆样品用10%氨水碱化后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采用UPLC-Q-TOF-MS测定血浆中尼奥宁浓度.Beagle犬分别灌胃6 mg·kg-1或静脉给药1mg· kg-1进行尼奥宁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血浆样品处理方法中,尼奥宁在0.1 ~4mg·L-1和2~100 μg·L-1均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8 2,0.994 5),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0%,准确度RE在90.0%~115%,回收率均大于80%.灌胃或静脉给药后,尼奥宁t1/2分别为(313.88士63.18),(236.33±229.84) min,AUC0-∞分别为(58 027.40±14 132.69),(473 578.02 ±82 333.08) min·μg·L-1,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3.15±10.29)%.结果表明UPLC-Q-TOF-MS分析血浆尼奥宁灵敏、可靠、专属性强,可用于尼奥宁的体内药动学分析;尼奥宁在Beagle犬体内生物利用度较高显示其良好的吸收特性,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马钱子碱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优化与应用

    作者:王冬月;陈军;蔡宝昌

    借助考察萃取溶剂、萃取次数、萃取剂体积对马钱子碱提取回收率的影响,马钱子碱血药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得到了优化.筛选得到优的血浆处理方法,即用氨水碱化后,用4 mL的萃取剂正己烷-二氯甲烷-异丙醇65∶ 30∶5萃取2次.将马钱子碱血药浓度的测定方法应用于药动学研究,比较了静脉注射5 mg·kg-与经皮给药40 mg· kg-1马钱子碱溶液后的药动学性质,结果得到马钱子碱静脉注射和经皮给药后的药动学均符合二室模型,经皮给药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8.72%.可见优化后的血药浓度分析方法可以满足马钱子碱药动学研究的需要.

    关键词: 马钱子碱 HPLC 药动学
  • 线性探针微透析研究阿魏酸经皮给药后药动学

    作者:白洁;陆洋;杜守颖;刘聪敏

    目的:建立线性探针测定阿魏酸皮下浓度方法,考察温度、灌流液流速、浓度对线性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研究阿魏酸溶液经皮给药后体内药动学.方法:采用减量法测定阿魏酸线性探针的体内外同收率的稳定性,采用增量法测定体外回收率的影响因素,选择CD-1裸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经皮微透析法进行体内药动学研究,HPLC测定透析液中阿魏酸的浓度.结果:温度对阿魏酸体外同收率有显著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阿魏酸的体外回收率显著提高,随着流速的增加阿魏酸的体外同收率呈指数下降,在测定范围内,浓度对阿魏酸的体内外回收率无影响,在测定时间内阿魏酸体内外同收率稳定性、重复性良好,体外平均回收率为(24.82±1.01)%;体内平均回收率为(16.50±1.92)%;经皮给药后,阿魏酸86 min达到峰值,平均滞留时间为291 min.结论:线性探针可用于阿魏酸经皮给药的研究;阿魏酸可迅速透过角质层,适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

  • 黄芪注射液多剂量给药对雷替曲塞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影响

    作者:邢蓉;屈彪;宋佳伟;周恺;廖巧

    该研究揭示了黄芪注射液多次给药对雷替曲塞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影响.12只SD大鼠分为多剂量组和对照组,多剂量组每天早晨8点尾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连续给药7d.第8天早注射黄芪注射5 min后,注射雷替曲塞溶液;对照组前7天不做处理,第8天与多剂量组同时注射雷替曲塞溶液.分别于大鼠雷替曲塞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处理后经HPLC进样分析,并计算药动学参数.从大鼠血浆药时曲线中可以看出,多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浓度均较低,AUC和t1/2均值分别由56 080 μg·min·L-1和15.07 min减小到35 834 μg·min·L-1和8.95 min,CL则由0.51 mL·h-1提高至0.83mL·h-1,推测黄芪注射液多次给药后可影响大鼠对雷替曲塞的糖代谢和肾排泄功能,进而使其药动学行为发生变化.

4413 条记录 6/221 页 « 12345678...2202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