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硫酸奈替米星血药浓度的测定
硫酸奈替米星是半合成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药的毒性反应与其血药浓度有密切关系,在用药过程中宜进行药物监测.因此,建立其体内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实行个体化给药很有必要.我们试用短小芽胞杆菌作为检定菌测定硫酸奈替米星在血液中的含量,获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
抗生素临床用药监控
实行治疗药物监测(TDM),进行给药方案个体化,可使治疗指数小、安全范围窄、毒性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在治疗器官功能减退的患者时,尤为重要.
-
"IMMULITE"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的评价
免疫分析技术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与特异性,成为检验方法中为重要的技术之一.随着抗体抗原制备技术的成熟及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免疫分析技术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已被广泛用于机体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内分泌功能、传染性疾病、治疗及成瘾药物监测、过敏源检测等方面的体外诊断实验中.我实验室引进了美国DPC(Diagnostic Products Corporation)公司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标仪-IM-MULITE,下面对此系统作一简要介绍.
-
三种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调控成功率的比较分析
目的 基于治疗药物监测(TDM),分析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的血药浓度调控结果.方法 利用西安市胸科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及有实施前后2次及以上血浆药物浓度监测资料的初治确诊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32例.其中,INH、RFP和PZA等3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实施2次及以上TDM监测患者例数及剂量调整患者例数为:INH组符合上述两种情况的患者分别为50例和19例;RFP组分别为47例和9例;PZA组分别为35例和11例.分析各组患者药物剂量调整情况.结果 INH、RFP和PZA组血药浓度调整率分别为38.0%%(19/50)、19.1%(9/47)和31.4%(11/35).INH组血药浓度调控成功率为31.6%(6/19);RFP组血药浓度调控成功率为7/9;PZA组血药浓度调控成功率为81.8%(9/11);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3),INH组血药浓度调控成功率明显低于PZA组和RFP组.结论 三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在一次剂量调整后都不能完全达到治疗浓度范围内,其中INH与RFP和PZA相比,其剂量调整的成功率较低,这提示基于TDM制定给药剂量的方案还不能够实现一步到位,针对具体患者和药物品种还有进一步加强TDM和剂量调整.
-
909例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结核病患者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并进行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测定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9例;其中,服用INH者909例,服用EMB者783例,服用PZA者587例,服用RFP者503例.患者服药剂量:INH 300 mg/d、RFP 450 mg/d或600 mg/d、PZA 1500 mg/d、EMB 750 mg/d.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并发糖尿病情况,以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服用INH、EMB、PZA和RFP(450 mg/d和600mg/d)2 h后,患者血药浓度低于目标浓度范围者分别占57.3%(521/909)、82.2%(644/783)、29.8%(175/587)、51.6%(190/368)和36.3%(49/135).其中,男性患者中INH、EMB、PZA、RFP (450 mg/d)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67.2%(396/589)、85.9%(451/525)、39.9%(153/383)、60.0%(135/225),均高于女性患者[39.1%(125/320)、74.8%(193/258)、10.8%(22/204)、38.5%(55/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7.26、14.59、54.10、16.24,P值均<0.01).体质量≥50 kg的患者,INH、EMB、PZA、RFP(450 mg/d)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61.7%(428/694)、83.3%(513/616)、35.3%(159/451)、55.6%(154/277),均高于体质量<50 kg者[30.3%(40/132)、72.4%(76/105)、4.7%(4/86)、37.1%(23/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4.44、7.12、32.00、6.95,P值均<0.05).结核病并发糖尿病患者,INH和PZA出现低血药浓度者分别占72.6%(143/197)和53.8%(71/132),高于未并发糖尿病者[53.1%(378/712)和22.9%(104/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3.98和46.78,P值均<0.01).结论 结核病患者服用一线抗结核药物后出现低血药浓度情况较为普遍,患者性别、体质量、并发症等因素均会影响其血药浓度水平;提示开展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工作,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对结核病治疗是必要的.
-
江苏省南通市涂阳肺结核患者耐药率及耐药谱分析
目的 对南通市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5年的耐药性监测,对耐药率和耐药谱进行分析,为制定南通市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10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南通市7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共确诊18 256例肺结核患者,对其中2776例痰涂片阳性的初、复治患者进行分枝杆菌培养、菌种鉴定,对培养成功的1893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采用比例法对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链霉素(S)、氧氟沙星(Ofx)和卡那霉素(Km)等6种抗结核药物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南通市结核分枝杆菌的总耐药率、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21.34%(404/1893)、5.86%(111/1893)、3.17%(60/1893)、12.31%(233/1893);复治患者的总耐药率、单耐药率、多耐药率、耐多药率分别为45.74%(252/551)、8.17%(45/551)、4.54%(25/551)、33.03%(182/551),均高于初治患者[11.33%(152/1342)、4.92%(66/1342)、2.61%(35/1342)、3.80%(51/1342)],x2值和P值分别为:总耐药率(x2=275.50,P=0.000)、单耐药率(x2=7.47,P=0.006)、多耐药率(x2=4.74,P=0.030)、耐多药率(x2=309.2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404例耐药患者进行上述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共有29种耐药谱组合.其中单耐药有6种组合,对单一耐S构成比高,为40.55%(45/111);其次是单一耐H,占33.33%(37/111).多耐药有14种组合,以耐H+S构成比高(41.67%,25/60);其次是耐R+S(13.33%,8/60).耐多药有10种组合,以耐H+R+S构成比高(35.62%,83/233);其次是耐H+R(34.76%,81/233).初、复治涂阳患者中均有耐二线药物的组合;对S耐药的初、复治患者中,顺位分别是第2位(86例)和第3位(128例).结论 南通市耐多药结核病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应进一步强化以DOTS策略为基础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提高结核病患者诊断、治疗和管理质量,减少复治患者的产生,从而减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出现.
-
三种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在个体及药物间的差异研究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在个体及药物间的差异,以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通过西安市胸科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搜集2015年11月至12月所有进行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监测(TDM)的结核病患者共计557例,其中纳入符合药物剂型、剂量和监测时间的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的TDM数据资料分别为238、188和131例(简称“INH组、RFP组、PZA组”).其中,INH组男157例、女81例,15~19岁34例、20~49岁143例、≥50岁61例;RFP组男123例、女65例,15~19岁24例、20~49岁124例、≥50岁40例;PZA组男87例、女44例,15~19岁21例、20~49岁85例、≥50岁25例.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上述3种药物间血药浓度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血药浓度的差异;计量资料(各组血药浓度)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血药浓度水平的差异比较采用“-x±s”和样本方差(s2)齐性的Levene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INH、RFP和PZA药物组血药浓度分别为(4.09±2.55)μg/ml、(10.47±3.84) μg/ml、(24.40±10.23) μg/ml,方差(S2)分别为0.34、0.13、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3,P<0.01).不同年龄组INH的平均血药浓度水平[15~19岁:(5.20±3.16) μg/ml,20~49岁:(3.93±2.17) μg/ml,≥50岁:(3.96±2.27)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1,P=0.018);不同性别组INH平均血药浓度水平[男性:(3.96±2.27) μg/ml,女性:(4.34±3.03) 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P=0.277);INH血药浓度的个体间差异大(-x=4.09μg/ml,s=2.55μg/ml).RFP平均血药浓度水平女性组[(11.96±4.38)μg/ml]较男性组[(9.68±3.28) μ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P<0.01);不同年龄组RFP平均血药浓度水平[15~19岁:(9.93±3.02) μg/ml,20~49岁:(10.40±3.75) μg/ml,≥50岁:(11.01±4.51) 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6,P=0.518);RFP血药浓度女性组方差(S2=19.14)与男性组(S2=10.73)相比、≥50岁年龄组(S2=20.38)与其他年龄组(S215~19岁=9.14和S220~49岁=14.07)相比,个体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性别=7.37,P=0.007;F年龄 =3.27,P=0.040).PZA平均血药浓度水平女性组[(28.97±12.12) μg/ml]高于男性组[(22.08±8.28) μg/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P<0.01);不同年龄组PZA平均血药浓度水平[15~19岁:(28.13±13.70)μg/ml,20~49岁:(23.15±8.77) μg/ml,≥50岁:(24.91±9.05) μ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P=0.109).结论 3种抗结核药物的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均较大,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很有必要进行TDM监测.对于INH血药浓度个体间存在的明显差异应给予高度关注.
-
福建省结核病耐药监测报告
目的 获得福建省结核病耐药状况,评价结核病控制效果,为制订结核病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30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对调查期间新登记的痰涂片阳性(简称“涂阳”)肺结核患者进行痰分离培养,每个监测点入选初治涂阳患者41例,共计划入选初治涂阳患者1230例,复治涂阳患者全部纳入.采用比例法对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乙胺丁醇(E)、氧氟沙星(Ofx)、卡那霉素(Km)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实际共入选患者1579例(初治1223例、复治356例).其中,污染率为2.3%(36/1579),涂阳培阴率3.9%(61/1579);进行药敏试验1452例,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1389例,初治患者占79.8%(1109/1389),复治患者占20.2%(280/1389).总体耐药率24.0%(333/1389),耐多药率5.7%(79/1389),广泛耐药率0.1%(1/1389),其中初始耐药率为20.7%(230/1109),初始耐多药率为3.2%(35/1109),获得性耐药率为36.8%(103/280),获得性耐多药率为15.7%(44/280),获得性广泛耐药率0.4%(1/280).共发现耐药谱型41种,包括单耐药6种、多耐药24种、耐多药11种(含广泛耐药1种).结论 福建省结核病耐药水平较低,但耐药谱呈多态性和复杂性,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耐药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贝达喹啉血药浓度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HPLC-MS/MS)技术检测人血浆中贝达喹啉浓度,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人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等处理后检测,液相色谱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1mm×100 mm,3.5μm)为分析柱,以甲醇-5mmol/L甲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85∶15,V/V)为流动相,质谱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分析时间为3 min.结果 本测定方法不受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干扰,贝达喹啉母离子和定量子离子的质荷比(m/z)为555.2→58.3,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1~5.0 μg/ml,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0%,准确率为97.8%~107%.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12例服用贝达喹啉的结核病患者,服药剂量为每日400 mg时,贝达喹啉峰浓度为(3.17±1.14) μg/ml,谷浓度为(1.12±0.64) μg/ml;服药剂量为200 mg/次,每周3次时,贝达喹啉峰浓度为(2.01±0.87) μg/ml,谷浓度为(0.65±0.30) μg/ml,48份样本血药浓度均在检测范围内(0.1~5.0 μg/ml).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血浆中药物浓度的HPLC-MS/MS联用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临床结核病患者血浆样品中贝达喹啉浓度的快速分析.
-
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目的:监测综合性医院患者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方法:收集104株非重复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复核后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敏感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07年的标准测定MIC,以MIC50和MIC50表示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并计算出耐药率(R%)和敏感率(S%).结果: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多黏菌素B(90.3%),美罗培南(79.5%),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5.8%),亚胺培南(71.6%),阿米卡星(70.7%),左氧氟沙星(68.4%).结论:血流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多重耐药且耐药率较高的细菌,临床应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
200O年湖北省临床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
目的探讨2000年湖北省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将湖北地区15所医院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的抑菌环直径输入计算机.根据1999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颁布的准则,采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临床1O 241株分离菌中,常见的菌种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22.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69.9%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耐药,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也高.肠球菌中万古霉素耐药株分别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3.1%和1.9%.亚胺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科及非发酵菌)有良好抗菌活性,但与1996年、1999年监测资料比较,敏感率逐年下降.结论临床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应在不同地区开展耐药性监测工作,强调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
苯那普利上市后流行病学监测
目的了解苯那普利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长期应用的药效及安全性.方法对上海市某社区18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药物上市后流行病学监测.结果 3年随访74.3%的患者坚持服药,且具有理想的服药依从性.用药3年后,按规定服药者的收缩压达标率为75.7%,舒张压达标率为87.4%,总达标率为71.5%.总体收缩压水平较服药前降低了近15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降低了约10 mm Hg,脉压降低了近5 mm Hg.用药期间,未见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咳嗽是该药主要的一种不良反应.3年累积咳嗽发生率,女性达23.6%,高于男性的18.8%.结论苯那普利应用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群体时,具有较好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药物监测 不良反应 -
苯那普利抗高血压治疗患者血压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介绍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在降压治疗中对血压长期变化趋势分析的应用.方法利用在上海市南市区开展的一项以社区为基础的苯那普利上市后3年流行病学监测数据,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药3年中血压水平的变化趋势.用作拟合的是患者每3个月1次的血压重复测量值.结果对收缩压和舒张压拟合的较适模型为曲线线性模型.而对脉压进行了分段拟合,即用药后前9个月为曲线线性模型,9个月后为线性模型.服用苯那普利期间,患者的血压水平表现出长期稳定的降压效果.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血压水平、降压速度和加速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变异.患者年龄越大,表现出收缩压越高、舒张压越低、脉压越大.抗高血压治疗表现出初的血压水平越高,降压速度越快,降压幅度越大.结论混合线性模型方法在应用于纵向数据的分析时,尤其是在处理缺失数据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更充分地利用可得信息.
关键词: 药物监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纵向研究 混合线性模型 -
青岛市中心医院复方苦参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分析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O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报告的35例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引起ADR病例报告,从报告类型,关联性评价,ADR发生、转归时间,治疗措施,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例ADR报告中,新的一般+新的严重共有18例(51.4%),发生时间在给药后30 min内共29例(82.9%),在30 min内可转归者23例(65.7%),累及的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为主,其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结论 医生对药品ADR的了解程度及中老年患者的联合用药影响着ADR的发生率,临床应密切关注复方苦参注射液引起的ADR,尤其是新的一般/新的严重的ADR,进一步加强其安全性监测.
-
药物监测对合理用药的意义
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在合理用药,即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以获得大疗效和小不良反应.治疗药物监测对临床药物治疗起到了指导和评价作用,促进了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以达到个体化给药.
-
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39例分析
目的 调查我院住院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为呼吸道感染病人预防该病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39例住院病人呼吸道感染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离培养,用美国德灵半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抗生素的药敏实验.结果 39株鲍曼不动杆菌阿米卡星、舒巴坦、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79.49%、74.36%、56.41%、53.85%,该菌对唑啉头孢菌素耐药率达100%,对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结论 住院病人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对高龄、严重基础疾病易感性高,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
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和临床用药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癫痫息儿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与临床用药的相关性.对年龄1~19岁,服用卡马西平治疗的癫痫患儿185例血样进行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其稳态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临床服药剂量和血药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年龄对血药浓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卡马西平血药浓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以年龄影响明显,在持续血药浓度监测的情况下,提倡个体化给药.
-
四种自动化免疫分析系统测定血清AFP和CEA结果分析
随着抗体抗原制备技术的成熟及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免疫分析技术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已被广泛用于机体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内分泌功能、传染性疾病、治疗及成瘾药物监测、过敏源检测等方面的体外诊断实验中.
-
昆明地区MRSA多重耐药情况与mecA、femA基因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耐药现状,分析耐药基因mecA、femA与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方法 4家医院合作,采用头孢西丁及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鉴定MRSA;小抑菌浓度法(MIC法)检测菌株耐药率;PCR法检测mecA、femA基因.结果 2002年至2008年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833株,其中MRSA为1916株,7年分离率分别为36.3%、58.8%、66.9%、55.5%、68.4%、76.5%、81.4%;多重耐药率为99.11%.MRSA除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为100%敏感外,对青霉素类为100%耐药,同时,对环丙沙星、红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庆大霉素也有较高耐药率.随机抽样的239株MRSA中mecA基因阳性率为87.0% (208/239);femA基因阳性率为100%.mecA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高于mecA阴性菌株(P<0.05).mecA与多重耐药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0.621 3,P<0.05).结论 昆明地区MRSA的检出率逐年升高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mecA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高于mecA阴性菌株,mecA与多重耐药率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
体液药物浓度测定方法与治疗药物监测
药物浓度分析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以来,分析技术不断发展,分析手段和工具越来越现代化.60年代末期气相色谱在药物浓度分析领域的应用,使该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80年代以来,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发展很快,逐渐取代了气相色谱在该领域的应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近年来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使药物分析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了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