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给予急性心肌梗塞病患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76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上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的总满意率(P<0.05).结论 钟对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强化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率,值得推广.
-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对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09月至2018年08月期间,本院收治入我科的34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以及相同时期收治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未诊断为糖尿病),整理患者住院有关研究资料,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将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归为研究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归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临床预后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研究结果两组心肌梗塞患者发病临床症状及表现情况对比分析,研究组患者无胸骨后痛、气促、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双肺湿性啰音等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而典型心绞痛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心肌梗塞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合并各种感染等发生,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意义.结论 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需要积极给予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可以降低临床病死率.
-
心脏病、糖尿病患者运动健身要选适合自己的
适合心脏病患者的运动以往认为有了心脏病就动弹不得,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要卧床休息4-6周,但长期卧床又会造成心肺功能衰竭、肌肉萎缩、关节僵直、血栓静脉炎、褥疮、肺梗塞、脑中风等,事实上,温和有效且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对于功能不佳的心脏有所助益.
-
心脏病、糖尿病患者运动健身要选适合自己的
适合心脏病患者的运动以往认为有了心脏病就动弹不得,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要卧床休息4~6周,但长期卧床又会造成心肺功能衰竭、肌肉萎缩、关节僵直、血栓静脉炎、褥疮、肺梗塞、脑中风等,事实上,温和有效且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对于功能不佳的心脏有所助益.运动可以加强心肺功能,让心脏更强更有力,对于高脂血及动脉硬化病症的改善有所帮助,强化心脏本来就是心肺适能运动的主要功能.
-
倍他乐克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效果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间,该院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脂、血糖的影响情况.结果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功能恶化、血脂、血糖的变化不大,但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梗死后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倍他乐克不仅对患者的血脂、血糖影响较小,而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梗死后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将该院2015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56例患有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在诊断中,有11例患者同时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有3例患者先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出现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会出现气促的情况,而且呈现出典型的"三多"的症状.结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中不会呈现出明显的心肌梗塞的症状,但是发病中患者的心功能非常差,导致死亡率高.
-
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0%;观察组分诊时间、开展心电监护时间、手术时间也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方面,观察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急诊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中,能有效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抢救时间,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保证患者健康.
-
碎裂QRS波群可以评价左心室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患者的预后
2[文献标识码] A [
-
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中血浆组织因子(TF)及其抑制物(TFPI)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captopril干预治疗的作用.用ELISA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塞(AMI)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入院后即刻、第1天、2天、3天、1周、2周、3周不同时间点血浆TF及TFPI的含量.1. 50例AMI患者中,AMI用ACEI干预治疗(AMI+ACEI组)25例,常规治疗组(AMI组)25例,UA组28例,血浆TF、TFPI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MI+ACEI组血浆TF水平发病后第3天开始下降,于2周时间点明显下降,同AMI组及UA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01)而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ACEI组TFPI含量无明显下降,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2. TF与TFPI呈正相关(P<0.01)(r=0.549).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ACEI药物降低血浆TF水平对TFPI无影响,降低TF/TFPI比值.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不稳定心绞痛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变化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的变化,我们将3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分为2组:再通组18例,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8、24、48 h和1周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58.3±13.5 ms,56.2±17.1 ms;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2 h,70.2±14.2 ms,58.5±13.1 ms;8 h,51.2±13.6 ms,73.4±15.8 ms;24 h,48.7±16.8 ms,66.5±15.2 ms;48 h,40.5±11.8,66.5±15.2;1周,38.6±13.4,50.1±15.8.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各对应时间段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成功的溶栓治疗使心室复极的QTd缩短,使QTd高值提前出现.QTd缩短速度明显加快,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
国产重组链激酶与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对比分析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盛行世界各地,90年代以来,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和链激酶(sk)广泛用于临床,为比较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将我院4年间两者溶栓治疗AMI作一对比分析.
-
急性心肌梗塞与血尿酸浓度关系探讨
对314例住院心肌梗塞(A组)及选出的对照组(B组)299例非冠心病病例的冠心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层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心肌梗塞与血尿酸的关系.结果显示血尿酸是AMI的独立相关因素;非冠心病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12.4%,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25.2%,是非冠心病患者的2倍.A、B2组中,高尿酸血症分别为79、37例,同时存在高甘油三脂血症分别为42、17例,分别占高尿酸血症患者的53%、46%.高尿酸血症常同时伴有血脂异常,特别是高甘油三脂.高尿酸血症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相关因素.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及其血管再通后血浆中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及意义
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检测41例发病6 h内的急性心肌梗塞组(AMI)及该组溶栓再通后2 h,24 h血浆中的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浓度,另检测38例发病24 h的AMI患者及41例正常健康人血浆中ET、CGRP浓度.结果:AMI患者血浆中ET与CGRP的正常平衡被破坏,发病6 h内较24 h这种平衡的破坏较明显,且随着血管的再通,ET与CGRP逐渐趋向于正常平衡.
-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分析
探讨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和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19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非典型性心肌梗塞共54例,其中疼痛部位不典型者21例,无痛而以其它表现为首发症状者23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10例,住院期间病死率31.2%.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塞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史者较多.高龄,确诊时间晚,临床症状及/或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误诊病例多,住院死亡率较高.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的动态变化
了解循环内皮细胞对于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情况及近期预后的可能意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溶栓及非溶栓组,分别检测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应的心肌酶谱和心功能改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1.经溶栓治疗者心肌酶峰提前,心功能受损较轻,且循环内皮细胞较治疗前及非溶栓治疗者明显减少.2.经溶栓治疗冠脉未通者循环内皮细胞无明显变化,心功能受损严重,近期死亡率高.循环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对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静脉溶栓治疗对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本文研究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以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患者分别于入院后即刻及心梗发病后24 h采血测定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的水平及其比值.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TXB2生成增加(P≤0.05),主要表现在溶栓未通者.溶栓再通者6-keto-PGF1a水平有下降(P≤0.05).由此可见,溶栓治疗中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6-keto-PGF1a水平有下降标志着缺血再灌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溶栓疗法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 -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生理研究进展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可逆转为SA,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甚或猝死.目前国内外UA病生理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内皮损伤与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及纤溶系统失调造成的高凝状态和斑块周围炎症三方面.本文以研究活跃的炎症机制为重点试对UA病生理研究作一综述.
-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本文目地是研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作者随机选择近2年住院110例老年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年龄范围60~82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组 2 8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浓度为5.56±0.16g/L.脑梗塞组25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浓度为5.34±0.22g/L.冠心病心绞痛组22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浓度为4.21±0 .34 g/L.高血压病组35例,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浓度为4.17±0.27 g/L.另选择体验正常老年对照组30例,年龄范围60~74岁,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31±0.19 g/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
急性心肌梗塞并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观察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对我院1980年1月至1998年 12月收治的197例Q波型AMI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 AMI的诊断根据WHO(1979年)所定标准,经临床表现,ECG,心肌酶学(CPK及同功酶,LDH,SGOT等)确诊为Q波型AMI197例.其中心电图和心
-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绞痛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绞痛(PIA)是AMI后综合征的一种特殊类型.近期死亡率可达20%~40%[沙燕石节译,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2,6:325 ].现将本院经治50例AMI病人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