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甘松对大鼠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

    作者:唐昱;刘燕锋;詹俊锋;江春媛;祝志云;葛郁芝

    目的:探讨甘松对大鼠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甘松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梗死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纤维密度.采用程序刺激各实验组大鼠,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检测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阳性神经纤维密度明显增加,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甘松组大鼠阳性神经纤维密度降低,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减少(均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MDA水平增高,SOD活力降低(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甘松组大鼠MDA水平降低,SOD活力升高(均P<0.01).结论:甘松可以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大鼠交感神经重构,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有关.

  • 稳心颗粒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和瞬时外向钾电流激活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刘元伟;郭继鸿;张萍;李继文;李春

    目的 研究步长稳心颗粒中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瞬时外向钾电流(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10 g/L甘松提取物对急性分离的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to激活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10 g/L甘松提取物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峰值(INa,max)从-58.96±2.71 pA/pF降至-31.66±1.29 pA/pF(n=5,P<0.01);②10 g/L甘松提取物使Ito峰值(Ito,max)由3.40±1.52 pA/pF降到1.43±0.64 pA/pF(n=7,P<0.05).10 g/L甘松提取物对INa和Ito的抑制率分别达38.2%和57.9%.结论 10 g/L甘松提取物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to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 甘松提取物对单个兔心室肌细胞钠、钙通道的影响

    作者:唐其柱;黄峥嵘;史锡腾;王腾;沈涤非

    目的研究甘松提取物对兔单个心室肌细胞钠离子电流(INa)和L-型钙电流(LCa-L)的影响.

  • 甘松治疗戊四氮致(癎)大鼠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李新玲;丁莉;邵良;朱连海

    目的 观察甘松对戊四氮致(癎)间大鼠的疗效.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甘松治疗组、丙戊酸钠治疗组和甘松合并丙戊酸钠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戊四氮制作建立癫(癎)间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甘松治疗组、丙戊酸钠治疗组、甘松合并丙戊酸钠组可明显减轻大鼠痫间样发作程度,减少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改善大鼠皮层脑电图,降低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其中以甘松合并丙戊酸钠组为明显.结论 甘松对戊四氮致痫间大鼠具有一定的抗癫(癎)间及脑保护作用,与丙戊酸钠联用有协同作用.

  • 甘松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及甘松新酮含量测定

    作者:买吾兰江·买提努尔;董婷霞;詹华强;阿吉艾克拜尔·艾萨

    目的 研究甘松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测定甘松新酮含量,以建立药材有效的质量评价方法 .方法通过建立HPLC指纹图谱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对10批甘松药材进行分析.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为Phenomenex-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60:4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指纹图谱流动相为梯度洗脱.结果 得到分离度、重复性很好的甘松药材HPLC指纹图谱,对10批不同甘松药材的色谱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不同产地甘松药材指纹图谱差异不大,但4个代表性峰含量有所区别.HPLC-DAD法测定10批甘松样品中甘松新酮的含量,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甘松药材中甘松新酮含量差异较大.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甘松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 "热因热用"法临证治验举隅

    作者:王世红;符德玉;徐邦杰;罗海明;金露;姚望;姚春梅;谢吟灵;朱岩峰

    "热因热用"法早见于<内经>.笔者在临证作为不拘泥固定思维的指导思路,用药具有针对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运用热药颇有体验;现择数例简述之.

  • 复方白松片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海男;胡随瑜;李云辉;张春虎

    目的 比较复方白松片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5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白松片治疗组29例,给予复方白松片口服;氟西汀对照组30例,给予氟西汀胶囊口服,两组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WESS)评定西医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采用"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评定中医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结束时HAMD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松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中药复方.

  • 甘松有效成分研究

    作者:张旭;兰洲;董小萍;邓赟;胡晓梅;彭腾;郭平

    对甘松抗菌消炎有效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柱色谱法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确定其结构分别为蒙花苷、熊果酸、二十八烷醇、Kanshone A、Nardosinonediol、Nardosinone、马兜铃烯-9-β-醇、齐墩果酸、β-谷甾醇.前三个化合物为首次分离得到,蒙花苷和熊果酸为甘松抗菌消炎有效成分.

  • 甘松挥发油成分分析

    作者:韩泳平;肖丹;向永臣;叶利民;陈聪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甘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鉴定出21个化合物,其相对含量之和占挥发油总量的88.51%.其中主要成分为卡拉烯(29.44%)、△1(10)-土青木香烯酮-2(16.5%)及甘松醇(8.80%)等.

  • 甘松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李莹;董小萍;杨勇勋;刘俊超;骆骄阳;张旭

    目的:建立甘松药材HPLC指纹图谱,以便比较完整地反映甘松的内在化学信息,全面评价甘松药材质量,与其他药材进行鉴别.方法:应用HPLC法测定了10批甘松的指纹图谱,甲醇一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8 nm,流速1.0 ml/min,柱温25℃,收集65 min.结果:建立了甘松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对不同产地药材进行了相似度比较.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信息量大,为甘松药材鉴别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甘松 指纹图谱 HPLC
  • 不同来源和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甘松成分的动态变化

    作者:冯海生;张宇霞;王文义;赵丽娟;李彩霞;马世震

    目的:研究甘松生长发育规律,测定不同来源和不同生长时期甘松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为获得优质、高产药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期观测三年生栽培甘松植株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物量的变化,用水蒸气蒸馏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栽培甘松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和不同来源甘松药材的挥发油、甘松新酮等含量.结果:不同生长时期甘松中生物量及药材中挥发油、甘松新酮、浸出物、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成分的峰值不在同一时期;不同来源甘松药材上述成分的含量也有显著差异.结论:栽培甘松有效成分总量的大值出现在9月底,可为确定适宜采收期提供参考;不同来源甘松药材质量有差异.

  • 传统药用植物甘松的植物学名考

    作者:李莹;金乾;群培;刘圆

    梳理清楚甘松的植物拉丁学名与汉文学名的一致性;考证国内外文献中甘松的植物拉丁学名与汉文学名;国内各藏区实地采样,对比观察甘松原植物形态,定种.匙叶甘松(甘松香)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DC.、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大花甘松Nardostachys grandiflora DC.实为一个种,即2010、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所载药材“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 DC.”;《中国植物志》等文献中认为匙叶甘松(甘松香)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 DC.、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是甘松属的2个种,但通过观察原植物形态并对比后认为,两者实为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 DC.一个种及其变型光果甘松Nardostachys jatamansi(D.Don) DC.f.plena Batal.(该文建议命名).该文对甘松的植物学名进行了考证与实地采样定种确认,为其国内外药用资源是否濒危及其进一步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甘松的本草考证

    作者:武姣姣;石晋丽;刘勇;闫兴丽;刘云召

    本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及近现代文献,考证了甘松的名称、品种、产地和用药历史.甘松从唐代开始载入本草,又称甘松香、松香、苦弥哆;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甘松古代常用于理气开郁、消肿止痛,近代又用于抗心律失常、保护心肌细胞、降血压等;甘松古代来源只有一种,近代以来关于其来源问题多有争议.笔者对甘松的来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为甘松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 RP-HPLC法同时测定甘松中绿原酸和蒙花苷的含量

    作者:刘英慧;雷鹏;朱露;胡随瑜;邹玉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甘松中绿原酸和蒙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Promo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含0.1%磷酸)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 绿原酸和蒙花苷的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分别是0.082 1~1.641 6μg (r=0.999 5,n=6),0.043 1~0.862 4μg(r=0.999 8,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9%,100.50%,RSD分别为2.56%,0.94%.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好,可用于测定甘松中绿原酸和蒙花苷的含量.

  • 甘松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作者:张苏阳;蒋开年;王煜;韩泳平

    目的 探究甘松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分别采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还原力等几种不同的体外抗氧化模型,首次研究了水提醇沉得到的甘松多糖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和结论 甘松多糖表现出较高的抗氧化性,其浓度与抗氧化活性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 HPLC测定甘松中的蒙花苷

    作者:张旭;胡晓梅;罗霄;傅超美;李莹;王曙

    目的 建立测定甘松药材中蒙花苷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Kromasil C18 (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27 nm.结果 蒙花苷色谱峰分离度良好,线性范围为0.2~2.0μg(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0%,RSD=1.32%.结论 所建方法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为甘松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甘松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作者:陈胡兰;蒋开年;刘霞;崔志斌;韩泳平

    目的:确定甘松水溶性粗多糖的佳提取工艺.方法:以多糖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哪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影响多糖得率的因素依次为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料液比;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提取2次,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h,在此条件下,甘松粗多糖的得率为2.83%.结论:本文首次报导了甘松水溶性粗多糖的水提醇沉工艺;为甘松多糖的水提工艺提供了实验依据.

    关键词: 甘松 多糖 提取工艺
  • 甘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韩泳平;向永臣;肖丹;叶利民;陈聪

    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对药材甘松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鉴定出了21个化合物,其相对含量之和占挥发油总量的88.5%.其中主要成分为卡拉烯(29.44%),△1(10)-土青木香烯酮一2(16.57%)及甘松醇(8.80%)等

  • 中药甘松研究概况

    作者:袁捷;韩祖成;王敏;陈青

    目的:归纳总结中药甘松的研究概况.方法:查阅整理近十年国内外关于甘松的研究文献,对甘松的基本情况、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结果:甘松在药理和临床研究上取得了初步成果.结论:为进一步认识、利用、开发此味中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甘松制药方法研究

    作者:龙世琼;赵锦;潘庆

    目的 探讨提高甘松在汤剂中浸膏及挥发油的含量方法 通过对甘松采用不同方法和时间进行煎煮所得汤液中挥发油及浸膏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甘松煎煮5 min汤液中挥发油煎出率较高,以浸泡后下者为高.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汤液中挥发油的含量显著下降,而浸膏则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煎出率增高.

63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