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D打印的多聚甲醛硅氧烷仿生纳米银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

    作者:施高强;罗高兴;陈希炜;谭江琳;刘梦龙;刘腾飞;谢小蓉;吴军

    目的 制备一种硅油灌注的多聚甲醛硅氧烷仿生纳米银复合材料(iPDMS/AgNPs),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伤口需求的材料.方法 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对制备的iPDMS/AgNPs材料进行形态学观察,CCK-8法检测其细胞毒性,并采用两种临床上常用的标准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探索其抗黏附和抑菌特性.构建小鼠全层皮肤感染创面模型,观察iPDMS/AgNPs对创面愈合率、新生上皮长度和肉芽组织厚度的影响.结果 扫描电镜和能谱观察证实了纳米银的存在,表明成功制备了iPDMS/AgNPs纳米银复合材料.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iPDMS/AgNPs对成纤维细胞无明显毒性.抗黏附和抑菌实验显示,iPDMS/AgNPs膜片可有效抵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黏附并抑制其生长(P<0.05).小鼠感染创面模型研究显示,制备的复合材料膜片可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增加再生上皮长度和肉芽组织厚度(P<0.05).结论 制备的iPDMS/Ag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黏附特性及抑菌活性,并能在体内有效促进上皮再生和肉芽组织生长,从而加速创面愈合,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伤口敷料.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细胞黏附分子-1L-选择素和P-选择素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富荣;戴勇;王新根;叶志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于机体免疫调节系统紊乱所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活化的T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多种抗体。其中黏附分子则参与了T、B细胞活化以及T、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黏附分子是一类能介导免疫及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糖蛋白分子,它们主要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各种白细胞表面。在炎症细胞的渗出、定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来黏附分子在SLE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包括从黏附分子探讨SLE的发病机制,黏附分子与病情活动性的判断,抗黏附分子抗体用于SLE的治疗。为了探讨细胞黏附分子-1 (ICAM-1)、L-选择素和P-选择素在SLE发病中的变化规律,我们检测了SLE患者ICAM-1、L-选择素和P-选择素表达情况。

  • 抗黏附药物对结肠癌术后肝转移的干预作用

    作者:苗青旺;田伟;王新瑞

    结直肠癌转移常见部位为肝脏,传统的单一静脉化疗预防肝转移的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有效防治肝转移的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后早期给予抗黏附药物预防肝转移的效果.

  • 肝素对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锋;汪年松;晏春根

    目的探讨肝素对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活化的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体外黏附实验,观察肝素对其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TNF-α刺激后,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生黏附,酶标法测得的黏附量为0.8140±0.0541;而肝素处理后,黏附量能明显减少,在0.01mg/L、0.05mg/L与0.1mg/L浓度的黏附量分别为0.6960±0.0404、0.6020±0.0370与0.5040±0.0207(均P<0.05).结论肝素能抑制活化的人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具有抗黏附效应.

  • 多肽bCAT通过下调白念珠菌HWP1基因表达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

    作者:许珊;张舒;张丹;刘思佚;刘梳柯

    目的 明确多肽bCAT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探索其与黏附基因HWP1表达的关系.方法 标准菌株白念珠菌ATCC10231和临床菌株作为研究对象,XTT法检测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CAT抗浮游白念珠菌的MIC值以CLSI-M27-A3方法确定,XTT法及菌落计数检测bCAT抑制生物被膜形成作用,并计算代谢活性确定抑制50%生物被膜形成的MIC (BIC50),bCAT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作用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及菌落计数法检测,并采用RT-PCR通过2-△△Ct法计算HWP1的表达量.统计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Dunnett T3检验.结果 标准菌株及临床菌株均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CAT抗浮游状态的白念珠菌MIC值为40~80 μmol/L,BIC50为80~160μmol/L;并且bCAT能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作用,空白对照组菌落计数为(27 822.22±2 472.74) cfu,bCAT浓度为160、80、40、20、10 μmol/L时的菌落个数分别为(5 355.55±1 264.03) cfu、(11 377.78±2 232.58) cfu、(17 488.89±1 136.27) cfu、(22 377.78±3 521.99)cfu、(26 044.44±1 329.57) cfu.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7.018,P=0.001),组内比较发现160、80、40 μmo1/L处理组与不含bCAT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发现160 μmol/L处理组HWP1相对表达量为空白对照组的12.24%.结论 bCAT能有效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HWP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白念珠菌的黏附有关.具有一定的临床前景.

  •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体外抗黏附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周同;王锋;孙桂芝;张玉梅;张冬青;陈楠

    目的观察针对P-选择素的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体外抗黏附功能.方法常规培养或制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中性粒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并对ECV-304和HK2细胞行炎症因子TNF-α刺激,然后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和抗P-选择素全长单抗以及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中性粒细胞与ECV-304细胞黏附变化,以及HK2细胞的黏附分子(P-选择素)和共刺激分子(CD80)表达情况.结果经PsL-EGFmAb等三种药物处理后,中性粒细胞与受刺激ECV-304细胞黏附量随药物浓度均下降,受刺激后HK2细胞的P-选择素表达及CD80mRNA转录水平也均受到抑制,其中尤以PsL-EGFmAb抗黏附抑制效应更明显.结论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较其他两种药物更具体外抗黏附靶向抑制效应,为进一步研究针对P-选择素抗黏附作用提供了基础.

  • 抗黏附治疗对大鼠急性肾损伤中树突状细胞迁移聚集的影响

    作者:周同;孙桂芝;张玉梅;吴开胤;李晓;张冬青;陈玉英;胡庆沈;陈楠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P-选择素、ICAM-1及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黏附抑制及其防治效果.方法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n=20)和非治疗组(n=20).按不同再灌注时间(1,3,6和24 h)再分为4组,另设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分别观察大鼠肾组织中P-选择素、ICAM-1表达及CD1a+CD80+DC分布变化;同时观察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细胞凋亡等改变.结果①缺血再灌注1 h起,P-选择素即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于肾内广泛高表达,至24h仍维持一定量水平;ICAM-1于缺血再灌注6 h起持续以肾血管为主表达上调和明显增强.②CD1a+CD80+DC自再灌注1 h起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数量逐渐增多,至24h达峰,并与大鼠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密切相关.③此外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组织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出现明显的肾组织细胞凋亡.④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和ICAM-1表达受到抑制,CD1a+CD80+DC分布及数量减少,MDA含量降低和SOD活性上升,细胞凋亡减少,以及肾组织病理损伤和肾功能也相应减轻和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黏附分子介导树突状细胞迁移聚集参与了肾缺血再灌注病理损伤过程,而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黏附调抑及防治效果.

  • 中医药干预“3A程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芳;王晶;陈滢;童明;艾阳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临床表现为持续加重的盆腔粘连、疼痛、不孕.“在位内膜决定论”认为EMT患者的在位内膜通过“黏附-侵袭-血管生成”(Attachment-Aggression-Angiogenesis,3A),简称“3A程序”,引起本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发现中医药能够干预“3A程序”中的某些因子,从而起到抑制本病发生发展的作用.现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参考文献40篇.

  • EDTA对变异链球菌生长抑制和抗黏附作用研究

    作者:刘剑;李晓眠;江勇

    目的 研究化学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抑制和抗黏附作用.方法 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测定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低抑茵浓度(MIC),采用试管贴壁实验测定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黏附抑制效应作扫描电镜拍摄.结果 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低抑菌浓度(MIC)为0.50mg/mL.0.01%EDTA组~0.000625%EDTA组对变异链球茵在玻璃表面的黏附抑制率分别为12.06%、11.10%、8.64%、5.12%和4.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DTA对变异链球菌具有抑菌和抗黏附作用.

  • 肝素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锋;汪年松;晏春根

    目的探讨肝素对内皮细胞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TNF-α诱导活化的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体外黏附实验,观察肝素对其黏附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TNF-α刺激后,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生黏附,计数法计算的黏附量为248.6±13.8;而肝素处理后,黏附量能明显减少,在0.01、0.05与0.1mg/L浓度的黏附量分别为211.4±4.3、186.4±5.1与142.6±6.2(均P<0.05).结论肝素能抑制活化的人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具有抗黏附效应.

    关键词: 肝素 抗黏附
  • 辛夷挥发油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志东;王锋;汪年松;沈炜明

    目的:探讨辛夷挥发油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TNF-α诱导活化的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体外黏附实验,观察辛夷挥发油对其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TNF-α刺激后,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生黏附,计数法计算的黏附量为248.6±13.8;而辛夷挥发油处理后,黏附量明显降低,在0.5、1.0、2.0μl/ml浓度的黏附量分别为191.6±8.2,158.2±9.0,155.2±9.7(均P<0.05).结论:辛夷挥发油能抑制活化的人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具有抗炎与抗黏附效应.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