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列腺素E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方雄;卢桂静;周胜华;沈向前;祁述善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PGE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actant protein-1,MCP-1)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MCP-1、核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及PGE1的干预作用.采用ELISA检测上清液MCP-1浓度,原位杂交检测MCP-1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NF-κB蛋白表达.结果 (1)PGE1(0.001、0.010、0.100 mol/L)组与ox-LDL(100 μg/ml)组比较,MCP-1蛋白表达为(0.327±0.051)、(0.214±0.213)、(0.247±0.228)pg/ml对(0.655±0.013)pg/ml,MCP-1mRNA表达为(0.061±0.008)、(0.033±0.006)、(0.026±0.004)吸光度(A)/μm2对(0.220±0.032)A/μm2,PGE1显著抑制了ox-LDL所诱导的MCP-1改变.(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GE1呈浓度依赖性抑制ox-LDL所诱导的NF-κB P65蛋白表达.结论 PGE1可抑制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MCP-1及NF-κB表达上调,这可能与PGE1介导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有关.

  • 低糖诱导的HUVEC-12细胞氧化损伤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

    作者:陆雯;薛耀明;朱波;连欣;刘宁

    目的 探讨低浓度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及其与线粒体膜电位的关系。方法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12细胞为研究对象,用5.5mmol/L及低浓度葡萄糖(2.8 mmol/L或0mmol/L)培养液培养HUVEC-12细胞4h,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测定细胞活力;超氧化物阴离子荧光探针标记测定细胞活性氧(ROS)产量;罗丹明123荧光探针标记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结果 与5.5 mmol/L葡萄糖组(正常对照组)的细胞活力(96.80±3.20)%相比,2.8 mmoL/L葡萄糖组活动度(66.40±1.60)%与0 mmol/L葡萄糖组细胞活力(58.93±1.67)%分别低约32%、40% (P<0.01);5.5mmol/L葡萄糖组、2.8mmol/L葡萄糖组、0 mmol/L葡萄糖组的ROS水平分别为0.59±0.02、0.74±0.04、0.88±0.05,2.8mmoL/L葡萄糖组、0 mmoL/L葡萄糖组的RO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分别高25%和48% (P<0.01);5.5 mmol/L葡萄糖组、2.8 mmol/L葡萄糖组、0 mmol/L葡萄糖组的MMP水平分别为148.83±3.51、271.07±19.54、357.74±51.32,2.8 mmol/L葡萄糖组、0mmol/L葡萄糖组的MMP水平分别是正常对照组的1.8倍和2.4倍(P<0.01)。结论 低浓度葡萄糖可以导致HUVEC-12细胞损伤,这种损伤作用可能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导致的氧化应激有关。

  • 切应力诱导人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8基因的转录活化

    作者:梁峰;胡大一;王伯瑶;黄宁;吴琦;陈槐卿

    目的本研究检测层流低切应力诱导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IL-8基因的转录激活.方法 RT-PCR检测4.2 dyne/cm2切应力处理0.5、1、2 h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IL-8 mRNA表达.构建IL-8报告基因质粒pEGFP1-IL8 USCS,转染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切应力刺激3 h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切应力处理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 0.5、1、1.5、2 h的NF-κB p65核转移.用对照和切应力处理10、20、30、60 min的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胞质蛋白,进行IκB和磷酸化IκB的免疫印迹.结果低切应力刺激可诱导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L-8 mRNA.切应力刺激后,重组质粒转染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L-8 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切应力诱导NF-κB向胞核内转移,和IκB的磷酸化和降解.结论 NF-κB传导通路可能介导切应力诱导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IL-8 基因的转录活化,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 钙敏感受体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钙内流及一氧化氮生成过程中TRPC1与STIM1的相互作用

    作者:王腊梅;钟华;唐娜;庞丽娟;张春军;何芳

    目的 探讨经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 (TRPC1)与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在钙敏感受体(CaR)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钙离子(Ca2+)内流和一氧化氮(NO)生成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健康孕产妇剖宫产新生儿的新鲜脐带,原代培养HUVEC并传代.将所得HUVEC分别与CaR激动剂精胺[激活钙池操纵性钙通道(SOC)和受体操纵性钙通道(ROC)]、ROC模拟剂12-O-十四烷酰佛波醇-13-乙酸酯(TPA)+CaR负性变构调节剂Calhex231(阻断SOC阻、激活ROC)、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31-8220及经典型PKCs和PKCμ抑制剂Go6967(激活SOC、阻断ROC)共孵育.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UVEC中TRPC1与STIM1的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TRPC1与STIM1之间的相互作用.取2~3代HUVEC进行分组,将构建的TRPC1、STIM1干扰质粒(shTRPC1、shSTIM1)联合转染HUVEC即shTRPC1+ shSTIM1组(实验组)、vehicle-shTRPC1+ vehicle-shSTIM1组(空质粒组)和对照组,将3组细胞分别加入上述4种不同的药物进行干预.采用荧光探针Fura-2/AM检测HUVEC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NO荧光探针DAF-FM负载方法同步检测HUVEC中NO生成的变化.结果 (1) HUVEC中TRPC1与STIM1的蛋白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HUVEC中TRPC1和STIM1蛋白的表达呈阳性,二者共定位于胞浆.Calhex231+TPA+精胺+Ca2+组、Ro31-8220+精胺+Ca2+组和Go6976+精胺+Ca2+组HUVEC中定位于胞浆中的TRPC1、STIM1均减少,二者结合也减少.(2) HUVEC中TRPC1与STIM1的相互作用:Calhex231+ TPA+精胺+Ca2+组、Ro31-8220+精胺+Ca2+组和Go6976+精胺+Ca2+组STIM1/TRPC1和TRPC1/STIM1的相对比值的百分数分别为(25.98 ±2.17)%和(44.10 ±4.01)%、(20.85±1.01)%和(46.31±3.47)%、(23.88±2.05)%和(39.65±2.9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4.66)%和(100.00±6.40)%以及精胺+ Ca2+组的(106.04±2.45)%和(107.78±2.66)%(P均<0.05).(3)联合转染TRPC1与STIM1对4种不同药物诱导的HUVEC中[Ca2+]i和NO生成的影响:联合转染TRPC1与STIM1对4种不同药物诱导的HUVEC中[Ca2+]i两激发光荧光强度比的变化值(△ratio)和NO净荧光强度值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均为实验组[Ca2+]iΔratio值和NO净荧光强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质粒组(P均<0.05),而空质粒组与对照组比较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RPC1与STIM1以二元复合物的形式共同调节CaR介导HUVEC Ca2+内流及NO生成.

  • 细颗粒物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及人参皂甙Rg1对其干预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马贵晋;吕吉元;张明升;李彩萍;秦纲

    目的 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细颗粒物(PM2.5)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影响,并探讨人参皂甙Rg1(简称Rg1)对其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研究对象,筛选PM2.5合适的染毒浓度和Rg1的适浓度.首先设对照组和PM2.5处理组(浓度分别为0.1、0.2、0.4、0.8 mg/ml).再用Rg1进行干预,设对照组、PM2.50.8 mg/ml组、PM2.50.8 mg/ml+Rg1 0.04mg/ml组和Rg1 0.04mg/ml组.各组处理24 h后用MTT法测定内皮细胞生长变化的吸光光度值(A值),荧光探针标记法测定内皮细胞活性氧(ROS)水平,RT-PCR法测定血红素氧合酶-1(H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mRNA表达水平.结果 Rg1的适浓度为0.04 mg/ml.PM2.5各处理组MTT法测定的A值均低于对照组,PM2.50.4和0.8 mg/ml组与对照组比较P分别<0.05和<0.01.PM2.5各处理组ROS荧光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PM2.5各处理组HO-1平均A值均高于对照组,PM2.50.8mg/ml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PM2.5各处理组Nrf2平均4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M2.50.8 mg/ml+ Rg1 0.04 mg/ml组细胞A值高于PM2.50.8 mg/ml组(P<0.01),ROS荧光灰度值低于PM2.50.8 mg/ml组(P<0.01),HO-1平均A值高于PM2.50.8 mg/ml组(P<0.05),Nrf2平均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氧化应激是PM2.5损伤内皮细胞的途径之一.Rg1能抑制PM2.5损伤内皮细胞,抗氧化应激是其机制之一.但在Nrf2-ARE抗氧化通路中Nrf2对抗氧化蛋白HO-1表达的调节发生在其转录后水平.

  • 锌离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作者:包庞;刘焕云;王玉清;谭亚军;李禄丰;徐春馨;黄岚;赵晓辉

    目的 探讨锌离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传代培养并将细胞分为8组:对照组(常规培养,n=3);20.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20 μmol/L,n=3);4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40μ mol/L,n=3);8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80 μmol/L,n=3);10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100 μmol/L,n=3);20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200μmol/L,n=3);30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300 μmol/L,n=3);500 μmol/L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锌溶液500 μmol/L,n=3).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检测内皮细胞增殖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内皮细胞活性,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同时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结果 (1)18 h后,20、40、80、100和200 μmol/L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4.5±0.6、3.7±0.4、3.6±0.3、2.5±0.4和2.5±0.4,与对照组的3.5±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00和500μmol/L组的细胞增殖指数均为0.(2)96 h后,20、40、80、100、200、300和500 μmol/L组的细胞活性分别为1.21±0.05、1.10±0.03、0.99±0.05、0.62±0.02、0.45±0.04、O.11±0.01和0.12±0.06,与对照组的0.75±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12 h后,20、40、80和100 μmol/L组的细胞迁移距离分别为(0.56±0.11)、(0.96±0.07)、(0.49±0.02)和(0.29±0.01)mm,与对照组的(0.24±0.04)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18 h后,20、40、80和100 μmol/L组的细胞黏附指数分别为0.40±0.05、0.31±0.01、0.38±0.05和0.40±0.03,与对照组的0.35±0.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低浓度锌离子(≤80 μμmol/L)对入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和迁移功能有促进作用,对黏附功能无明显影响,而较高浓度锌离子(≥200 μmol/L)对细胞功能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脐静脉
  • 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妍;陶军;杨震;涂昌;徐明国;王洁梅;黄奕俊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提出内皮细胞微颗粒是反映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新指标.方法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及内皮细胞微颗粒的生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血小板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玻连蛋白(CD51+)微颗粒的水平.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静息状态下内皮细胞生成的微颗粒较少,经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24 h后内皮细胞表面呈"出疹样"改变,小泡数目明显增多,直径大小约1.0 μm.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明显增高[CD31+内皮细胞微颗粒,(164±63)/1000内皮细胞比(42±10)/1000内皮细胞,P<0.05;CD51+内皮细胞微颗粒,(260±108)/1000内皮细胞比(19±4)/1000内皮细胞, 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增多,内皮细胞微颗粒有望成为评估内皮损伤替代指标之一.

  •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选择

    作者:刘杰;姜洪池

    1 肝门部的局部解剖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手术,肝门部的肝板系统是重要的局部解剖.肝板系统由肝门板、脐静脉板和胆囊板等三个板形成[1].近端从胆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的分叉处起,右至管道的右前叶和右后叶分叉处,上邻左内叶脏面和尾状叶,左包绕门静脉脐部,还包括胆囊的表面.

  • 新生儿脐静脉注射管的研制

    作者:赵华丽;杨修霞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地抢救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通常的做法是:用6号的头皮针穿刺新生儿脐静脉进行注射药物抢救,此方法简单易行,已被广泛应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因头皮针针头为金属制品且针尖锋利.极易刺破脐带胶质和血管,造成药物外渗.从而影响药效,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即使穿刺抢救暂时成功,注射药物后也必需将针头取出,想进行头皮针的留置,以备短期用药,根本不适合.

  • 肝圆韧带及其作为自体修复材料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晖;何裕隆

    肝圆韧带是胚胎左脐静脉的闭锁遗迹,自脐移行至肝圆韧带切迹,经镰状韧带游离缘达肝圆韧带裂,后连于门静脉左干囊部,由远及近分为腱膜下段、游离段及裂隙段,分别长(6.5±1.9)cm、(7.2±2.6)cm、(3.5±0.9)cm,总长(17.6±5.5)cm;各段均有残腔,直径分别为(0.4±0.1)mm、(0.8±0.3)cm、(1.1±0.4)mm.愈向头端管径愈粗、管壁愈厚[1].

  • 脂多糖诱导对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细胞微粒的影响

    作者:唐佳俊;徐继平;郑捷新;张勤

    目的 探讨脂多糖刺激对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细胞微粒(EMP)的影响.方法 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分为正常对照组(无脂多糖诱导)和不同浓度脂多糖(浓度分别为0.1、1.0、10.0、20.0 μg/mL)组,脂多糖诱导24 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并消化内皮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离心法提取细胞培养液内的EMP,加入特异性荧光抗体(anti-CD31-CFS、anti-CD51-PE、anti-CD54-FITC、anti-CD144-PE、anti-CD62E-AP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脂多糖诱导内皮细胞释放荧光标记EMP的变化以及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对数据行方差分析、£检验、Dunnett-t检验.结果 对照组和0.1、1.0、10.0、20.0 μg/mL脂多糖组CD31+EMP数量水平分别为(1.23 ±0.43)×106、(1.92 ±0.64)×106、(2.55 ±0.78)×106、(3.96±0.78)×106、(6.96±1.80)×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P<0.05),CD31+ EMP占总体EMP的比值分别为(4.57±1.33)%、(5.92±1.24)%、(6.93±1.61)%、(7.44±1.09)%、(13.44±3.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P<0.05).与对照组比较,10.0、20.0 μg/mL脂多糖组CD31+ EMP数量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6、-3.61,P值均小于0.05);20.0 μg/mL脂多糖组CD31+ EMP数量水平高于0.1、1.0 μg/mL脂多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CD31+ EMP占总体EMP的比值20.0 μg/mL脂多糖组高于对照组和0.1 μg/mL脂多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对照组和0.1、1.0、10.0、20.0μg/mL脂多糖组CD54+ EMP数量水平分别为(4.70±1.01) ×106、(9.20±3.34)×106、(8.83 ±1.70) ×106、(17.18±3.78) ×106、(17.73 ±4.98)×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5,P<0.05).与对照组比较,10.0、20.0 μg/mL脂多糖组CD54+ EMP数量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3.00,P值均小于0.05).对照组和0.1、1.0、10.0、20.0 μg/mL脂多糖组CD144+ EMP数量水平分别为(3.93 ±1.22) ×106、(6.80±1.36)×106、(8.03 ±2.53) ×106、(17.22±4.52)×106、(11.05±5.80)×1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P<0.05).10.0 μg/mL脂多糖组CD144+ EMP数量水平高于对照组及0.1、1.0 μg/mL脂多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20.0μg/mL脂多糖组CD62E+ EMP数量水平为(2.95±0.26)×106,明显高于对照组(1.26 ±0.26)×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P<0.05).各组内皮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P>0.05).结论 脂多糖损伤内皮细胞可表现为表达特异性标记的EMP的大量释放,可能是脓毒症内皮细胞损伤机制之一.

  • 肿瘤坏死因子-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作者:聂顺义;周彪;巴特;屠华雷;马双飞;李武

    目的:探讨100 ng/mL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HUVEC 分为对照组、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首先使用含有100 ng/mL TNF-α的内皮细胞培养基刺激HUVEC 12 h后,对照组更换为原培养基,条件培养基组则更换为hUCMSC的条件培养基,以及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更换为TNF-α预处理hUCMSC的条件培养基。采用MTT法测定HUVEC 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增殖周期,AO-EB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定性、定量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数据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MTT的检测结果提示,在培养24、48、72 h时,对照组细胞的吸光度值是0.51、0.43、0.32,而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吸光度值是0.56、0.51、0.45和0.59、0.56、0.52。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 G2/M+S期)的结果示:在培养24、48和72 h 时,对照组细胞处于 G2/M +S 期的比例是(22.34±1.03)%、(10.66±1.07)%、(9.58±0.82)%,而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处于G2/M+S期的比例则分别是(27.95±1.85)%、(18.59±1.48)%、(13.02±1.91)%和(31.17±1.29)%、(22.44±2.28)%、(16.28±1.1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793,P<0.05)。此外,流式细胞仪定性检测结果表明:在培养24、48和72 h时,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是(18.95±1.01)%、(16.66±1.51)%、(11.37±1.01)%,而条件培养基组和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是(12.04±1.13)%、(10.88±1.39)%、(6.88±1.63)%和(8.16±1.44)%、(6.97±1.34)%、(2.97±1.4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9.372,P<0.05)。 AO-EB定性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与流式定量检测的结果趋势类似。结论 TNF-α预处理hUCMSC的条件培养基可发挥显著促进HUVEC的增殖和抑制HUVEC凋亡的作用。

  • 脐动静脉血气分析在围产期的临床应用

    作者:于红;胡燕;刘璇

    国内多年来以Apgar评分作为评估新生儿分娩后结局的唯一依据,其局限性日渐明显.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可用于诊断新生儿窒息,评估窒息严重程度,有助于新生儿的后续治疗;可作为法律纠纷的必要备案文件,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能持续改善和提高产科分娩质量.脐动静脉血气分析被公认为目前评价胎儿氧合及酸碱平衡状况客观、可靠的标准.

  • 胎儿静脉导管监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学东

    静脉导管(ductus venosus,DV)是胎儿时期特有的一根特殊而重要的血管,连接于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起自脐-门静脉窦、止于下腔静脉将入右心房处,为一入口较窄、出口较宽的“沙漏状”管道[1]。入口窄处宽约0.7~1.5 mm,一般不超过2 mm,全长约1~2 cm,在胎儿期开放,出生后闭锁为静脉韧带[2]。静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一个主要调节器,可以通过改变管径来调节血管阻力,参与血液重分布,在保证脐静脉内含氧丰富的血液充分供应胎儿颅脑和心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3]。

  •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通路在胎盘生长因子1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中的作用

    作者:沈红玲;陈汉平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在胎盘生长因子1(PLGF-1)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释放一氧化氮(NO)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因头盆不称、胎儿窘迫或胎位异常行剖宫产分娩的新生儿50例,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脐带HUVEC原代培养.(1)培养成功后.用免疫组化法通过Ⅷ因子鉴定细胞形态;(2)用蛋白印迹法和RT-PCR技术检测HUVEC中酪氨酸激酶受体1(Fit-1)蛋白和mRNA表达;(3)用浓度为10 ng/ml的PLGF-1培养细胞(观察A组),并在培养前及培养后2.5、5、10、20 min收集细胞,提取蛋白,用蛋白印迹法检测ERK蛋白的表达;(4)用浓度为10 ng/ml的PLGF-1培养细胞,收集培养后20、40、160、360、480、720、1440 min的细胞培养液,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培养液中NO的含量;(5)先用含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100μmo/L)的培养基培养细胞60 min后,换含PLGF-1的培养基继续培养(观察B组),收集培养后20、40、160、360、480、720、1440 min的细胞培养液,用硝酸盐还原酶法检测培养液中NO的含量.以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细胞处理时间、培养条件和收集细胞液时间同观察组.实验重复3次.结果 (1)免疫组化鉴定培养的细胞为HUVEC.(2)HUVEC中有Fi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3)观察A组PLGF-l培养HUVEC后2.5 min即有ERK蛋白表达强度的升高,5 min时表达强度达到高峰,10 min时表达强度降低.(4)PLGF-l培养20 min后HUVEC培养液中NO含量开始升高,为(6.96±0.34)μmol/L,培养40 min时NO含量为(9.45 4-0.59)μmol/L,培养360 min时NO达(15.82±0.69)μmo/L,各时间点NO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B组NO释放显著受到抑制,从培养160 min到1440 min,NO含量下降达50%以上.结论 ERK通路可能是PLGF诱导HUVEC释放NO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 子痫前期孕妇血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与溶血磷脂酸受体的关系

    作者:李留霞;李秀芳;张兰兰;张毅;郭瑞霞;张孝艳;周艳;乔玉环;苏克

    目的 通过观察子痫前期孕妇血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探讨子痫前期孕妇血浆诱导HUVEC损伤与溶血磷脂酸(LPA)及其受体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子痫前期孕妇60例,分为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0例.另选取同期入院分娩的健康孕妇30例为健康孕妇组.采用生化法测定各组孕妇血浆LPA水平;对体外培养的HUVEC中加入各组孕妇血浆进行培养,另设一个空白对照组.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及凋亡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内皮分化基因(Edg)2、4、7蛋白的表达.结果(1)健康孕妇组血浆LPA水平为(3.38±2.08)μmol/L,轻度子痫前期组为(6.12±0.22)μmol/L,重度子痫前期组为(9.10±0.17)μmol/L.轻、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孕妇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轻、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HUVEC增殖率[分别为(65.2±2.7)、(51.9±2.8)%]明显低于健康孕妇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4.3±3.1)、(100.0±0.0)%],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轻、重度子痫前期组HUVEC早期凋亡率、中晚期凋亡率以及总凋亡率[总凋亡率分别为(30.4±2.0)%及(43.4±2.5)%]均明显高于健康孕妇及空白对照组[总凋亡率分别为(18.6±1.6)%及(8.0±1.5)%],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轻度子痫前期组HUVEC中Edg2、4、7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80%及73%,重度子痫前期组分别为97%、93%及90%,健康孕妇组分别为40%、40%及37%,空白对照组分别为10%、10%及7%,轻、重度子痫前期组Edg2、4、7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孕妇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血浆有抑制HUVEC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并诱导HUVEC中Edg 2、4、7蛋白表达.提示子痫前期孕妇血浆中LPA水平升高可能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之一.

  • 胎儿动脉导管水平面和矢状面测量方法比较

    作者:钱敏;孙燕;陈焰

    胎儿期血液循环相对于正常儿童及成人的血液循环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是由于胎儿肺不张引起肺循环高阻,表现为卵圆孔、动脉导管呈开放状态,在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有静脉导管相连,以满足胎儿血液通过胎盘与母体血液之间进行有效物质交换的需要,其中胎儿动脉导管在胎儿循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开放的动脉导管使80%以上的肺动脉血液进入到降主动脉,终通过脐动脉经胎盘完成胎儿血液与母体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本研究通过比较胎儿水平面和矢状面动脉导管血流测量方法,以探讨动脉导管水平面血流测量的方法替代传统矢状面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 37例单脐动脉胎儿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欣;王清;吴青青;张为远

    正常情况下,脐带中有1条脐静脉及2条脐动脉,当脐带中只有1条动脉时称为单脐动脉.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0.59%[1],国外为0.63%[2],单脐动脉的发生被认为与胎儿畸形及染色体异常有关[3-4].我院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共产前诊断单脐动脉胎儿37例,通过对其妊娠结局的分析,旨在探讨单脐动脉胎儿与染色体及结构异常的关系,为产前咨询及分娩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 B超引导下的脐静脉穿刺术在产前诊断应用中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廖灿;潘敏;李东至;钟燕芳;魏佳雪;易翠兴;李坚;钟惠珠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的脐静脉穿刺术在产前诊断中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3月~2003年6月对2403例因各种原因在B超引导下的脐静脉穿刺术进行产前诊断的孕妇临床资料,观察穿刺手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为2368例(98.5%),二次穿刺成功为2384例(99.2%).75.5%的孕妇可在5 min内完成穿刺术,93.0%的孕妇在10 min内完成穿刺术.手术并发症包括:脐带或胎盘渗血315例(13.1%),胎儿心动过缓125例(5.2%),一次性穿刺失败35例(1.5%),流产18例(0.8%),早产4例(0.2%),绒毛膜羊膜炎2例(0.1%).结论脐静脉穿刺术是一项较为安全而简单易行的产前诊断取材技术.

  • 胎儿单脐动脉合并6条脐静脉足月分娩一例

    作者:李丽辉;刘美玲;洪芸;普莉萍;高艳梅

    患者25岁.因孕2产0,孕37周+5,头位、活胎、先兆临产,于2001年7月5日8点50分入院.检查:宫高27 cm,腹围85 cm,胎心率144次,宫口开1 cm,宫缩规律.于10点30分宫口开全,胎膜自破,11点10分经阴道自娩一活男婴,体重2 600 g,脐带绕颈1周,脐带长约40 cm.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分.新生儿面色青紫,经吸氧后好转,10分钟Apgar评分9分,体表无畸形,心率140次.对症处理5 d后,母子痊愈出院.检查脐带表面血管怒张,其断面见多个血管断端,剪下部分送病理.病理诊断:送检4 cm脐带一段,见一动脉管腔及6条静脉(6条静脉血管完全独立,非迂曲后横切的断端),病变符合脐带血管异常.产后随访1年,彩色B超检查示新生儿心脏情况无异常,发育正常.

447 条记录 4/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