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源性肾损害(一)
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随着多种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和中药的广泛应用或滥用,药源性肾脏损害屡见不鲜.由于许多药物在常规剂量时即可发生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又由于某些药物所致的肾损害多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以及肾脏具有巨大的储备能力,因而药物性肾损害不易及早发现.所以,提高对药物肾毒性的认识,正确合理地用药,尽量避免毒副作用及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率是临床医生的职责.
-
188例住院病人药源性肾损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探讨我院住院病人发生肾损害的药源性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病人中肾功能异常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用PASW统计软件,分析肾损害与药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活血祛瘀类中药注射剂(P <0.05,OR>1)、免疫增强剂(P<0.05,OR>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活血祛瘀类中药注射剂和免疫增强剂是我院住院病人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
-
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新视点
肾脏在物质排泄、体液控制、电解质平衡及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是体内特别易受到药物毒性影响的器官之一。在社区及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约20%为药源性,老年患者中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率更是高达66%[1]。药源性肾损害可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要有效预防药源性肾损害,除了需要了解其病理机制和临床发病的规律,还要关注可导致肾毒性药物的新临床研究进展。笔者对此做简单的综述,以期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
-
引起药源性肾损害的药物与常见类型
药源性疾病是一类由于药物作为致病性因子,引起人体功能的异常或结构的损害,并且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疾病.
-
对早期药源性肾损害行尿蛋白结合尿酶检测46例
目的:探讨尿蛋白结合尿酶(NAG)检测在早期药源性肾损害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近年来在我院检验科进行尿蛋白和尿酶(N A G)测定的89例临床资料,其中发生药源性肾损害的46例为A组,健康体检者43例为正常对照B组。尿蛋白检测采用干化法,尿酶(NAG)检测采用终点比色法。结果肾损害A组中尿白蛋白检出阳性率71.7%,尿酶(NAG)检出阳性率78.3%,两项指标联合检测中至少有一项及以上阳性的检出阳性率91.3%,肾损害A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健康对照B组(P<0.01)。结论尿蛋白检测简单、实用,尿酶(NAG)检测可靠性高,二者结合对于诊断早期药源性肾损害非常有价值。
-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与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药源性肾损害的治疗,促进合理使用药物.方法:总结我院对药源性肾损害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停用对肾损害的可疑药物,对症治疗.结果:药源性肾损害的患者基本痊愈或好转.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
关键词: 药源性肾损害 -
药源性肾损害的防治
目的:归纳药源性肾损害防治的研究资料,以寻求减少其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查阅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率较高,并呈上升趋势,防治药源性肾损害应重视合理用药,如防止非甾体抗炎药在止痛、退热等方面的滥用;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或进行造影检查时要进行充分的水化治疗等.结论:要尽可能避免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在使用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应充分权衡利弊.
-
阿昔洛韦致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
患者女,62岁。因乏力、恶心呕吐、尿量减少1天于2013年11月3日入院。3天前因左前臂疱疹伴疼痛在皮肤病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回卫生室予阿昔洛韦0.75 g +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 静脉滴注,并口服阿昔洛韦片0.8 g, tid,第3天出现全身乏力伴恶心,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尿量减少,约600 mL,次日来诊。患者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肾炎病史。入院时查体:T 36.6℃,BP 138/102 mm-Hg,眼睑、下肢无水肿,双肾区叩痛。尿常规:蛋白(+++),隐血(++)。肾功:Cr 364.7μmol·L -1,BUN 10.21 mmol·L -1,尿酸342μmol·L -1,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正常。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合用药史,诊断:药源性肾损害,急性肾功能不全。予停用阿昔洛韦,卧床休息,输液,呋塞米利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限制蛋白质饮食等治疗,入院第2天尿量约1200 mL/24 h,第4天尿蛋白(+),隐血(-),Cr 134.6μmol·L -1,BUN 7.12 mmol·L -1,尿酸308μmol·L -1,第10日尿量约2000 mL·(24 h)-1,血、尿常规正常,Cr 94.8μmol ·L -1,BUN 5.62 mmol ·L -1,尿酸275μmol·L -1。患者带状疱疹已痊愈,肾区无叩痛,肾功正常,出院。
-
这些药物易伤肾
临床资料显示,国人的肾脏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尤其是老年人肾脏逐渐萎缩,功能逐渐减退,肾血流减少;儿童肾功能还未发育完全,特别容易发生药源性肾损害.此外,原本有肾功能障碍、属于过敏体质、处于脱水状态的病人,也很容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肾毒性药物的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几率更高.一旦发生药源性肾损害,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轻则损害肾功能,诱发肾炎,重则造成肾坏死、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严重时甚至可能致人死亡.因此,必须提高警惕,防止或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以下常用药物都有一定的肾毒性,需要用药时更应小心.
-
对比剂肾病研究及预防进展
自1955年Alwall等报道首例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以来,随着影像放射检查诊断技术的进步和介入治疗手段的增多,血管内对比剂(contrastmedia,CM)的应用与日俱增,发生CIN的患者也随之增多.尽管近年来医疗安全受到高度重视,CIN依然成为继重大手术后肾损害、药源性肾损害之后的院内获得性急性肾损伤的第三大原因[1].CIN指血管内应用CM 3 d以内出现的肾脏损害,其发生率因诊断标准不同也有差别,现如今国内常用的诊断标准为血肌酐比造影前升高≥25%,或是血肌酐升高 44.2 μmol/L,并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者[2].一项对16 000例使用CM患者的研究显示,虽然CIN发生率很低,但院内病死率高达34%,是普通患者的 5.5 倍[3].因此积极防治这一医源性并发症,降低CIN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
抗菌药物的药源性肾损害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而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关注用药中的安全性也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与归纳,阐述抗菌药物药源性肾损害的病理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提示临床重视抗菌药物肾损害的分布和特点,以确保安全合理用药。
-
药源性疾病(续一)——药源性肾损害
1引言前面我们已经详细介绍了药源性肝损害,本文将继续叙述药物所致的另一大器官损害--肾损害.产生药源性肾损害的主要原因有:①原尿的浓缩,使尿中药物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易产生结晶阻塞肾小管;②肾脏血流丰富,使对肾脏有害的药物更加容易影响肾脏;③肾脏代谢酶活性高,药物在此转化时,可产生有毒物质;④肾脏为活性物质产生部位,如前列腺素,其调节肾血流的作用受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影响;⑤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脏基底膜,主要表现为药物的变态反应.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
408例药源性肾损害文献分析
目的 分析药源性肾损害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1999-2009年报道的药源性肾损害个案,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及分析.结果 导致药源性肾损害的药品涉及23大类121种,分布较广,居前3位的是抗微生物药物(43.63%)、中药(14.71%)和泌尿系统用药(9.56%).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以减少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